我命由我已由菌
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不管你是否熟悉,你应该去思考下面的问题,决定我们行为的,除了我们通常以为的那些因素,还有没有一些你之前没有想到的东西,也在不经意间决定你怎么想,做出什么决定了?在粉红色牢房这本书中,作者举例道:*在加利福利尼州的一家监狱里,为了降低罪犯的暴力倾向,狱警将牢房刷成了亮粉色,奇迹发生了,愤怒激动的犯人在进入牢房后情绪很快平静下来。一位肌肉发达的大力士所向披靡,而在其凝视粉红色纸板后,力量明显减弱。*通过诸多上述的例子,这本书指出了九个微小(例如颜色、场所、天气、他人、文化、姓名、标签、符号)的细节但又能左右人们情绪、感觉,影响人们行为的隐形力量。
明白有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行为,看似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没什么实际的应用。但反方向的去思考问题,若是一个国家做了决策,却不知为何会做出这个决策,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无法做出长远的规划。一个国家如此,各人亦如此。你需要明白影响你决策的可能不止是自己自以为的那个脑中的小人,而是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助推”,而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则会告诉你一个也许会令你不那么舒服的事实,决定你做出诸如选择伴侣等重要决策的其实是你身体你的寄生虫和寄生在你肠道的细菌。
这本书的书名翻译过来是这是你的在寄生虫之下的大脑-哪些小东西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和社会的。书的作者是科学记者Kathleen McAuliffe。这本书16年6月出版,是当月的亚马逊最畅销书。整本书的结论是入侵我们的病毒,在我们体内长期寄居的肠道微生物,还有那些把我们当成基因传播之路上的一环的寄生虫,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行为,甚至还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骇人听闻。
如果一个结论太过于震惊,那么就需要足够多的证据去证明。然而研究人类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件太过复杂的事情,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又由于伦理的原因,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变通的方法是去研究那些反常却可以有简单解释的现象。比如一个不怕猫的老鼠。
如果一种寄生虫的前半生需要待在老鼠体内,而却需要在猫体内产卵,那么从这个寄生虫的角度来看,若是能进化出一种基因,让适当的时候,能操控老鼠的大脑,让它暂时解除对猫的恐惧,那么这种基因将很快传遍整个寄生虫种群。老鼠怕猫,看起来是深入骨髓的本能,但在神经学的机制上,也就是一种神经递质的分泌而已,没有什么复杂的。进化能产生出眼睛这样精巧的结构,那么亿万年的光阴,进化出几种能改变动物行为的寄生虫,并不令人意外。
正是通过一个个的动物实验和案例,作者一步步的让读者开始接受动物的行为受制与我们体内的那些小恶魔这样的观点,但该如何过渡到人的行为了。你需要的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比如人见人怕的狂犬病。患上了狂犬病的狗,会到处咬人,而患上狂犬病的人,则会先怕光怕水,接着进入躁狂期。这样的行为改变,明显是足够明显,但却会被说成是特例。
若是行为的改变不那么明显,那么这种改变多半是长期的,趋势性而不是颠覆式的,这时就需要统计学的数据。通过比较体内曾有过toxoplasma这种寄生虫的的患者和正常人,研究者发现(见参考文献1)患者更容易从事冒险的行为,比如危险的驾驶习惯,甚至自杀率也要高一些。这是一由于这种寄生虫在进入人体的大脑后会改变大脑细胞的表观基因组,从而影响和恐惧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所以即使你只是曾经感染过这种寄生虫,现在早已没有了,影响也会保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会进入大脑,所以不用太担心,这只是大人群统计上的差异而已。
在人体内还有超过人体细胞数十倍的细菌,他们主要生活在我们的肠道,总重量加起来有一公斤。这些细菌虽然不能直接改变我们大脑的基因,但也能决定我们的情绪。自闭症,精神分裂都和我们肠道的菌群有关。粪便移植,粪便银行早已不是新闻了,虽然还没有通过粪便移植治疗精神疾病的报道,但这只是技术的问题,肠脑轴这个科学家新起的概念,已得到了主流学界的认可。既然细菌的不止和精神病人的行为有关,推而广之对于普通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作用,自然偏爱连续的光谱,而不是突然就有的巨大影响力。
从个人的角度推而广之,这本书的后几章猜想了微生物和不同地区文化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不了解病因的古代,越是传染病肆虐的地区,其居民就越容易产生对主管疾病的神的迷信。而在政治光谱中偏向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者在这里也从微生物的影响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对于这部分内容,我认为思路比较新,但由于讨论的问题是复杂的,其解释不够完整,也没有足够深入的分析。结合《枪炮 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的地理决定论,可以对其进行补充。然而地理决定论本身就忽略了人的选择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在详细论述。
总结下这本书对我个人的收获:
1 在深度学习中,有很多超参数,例如学习率,这些参数的设置,现在是人工根据训练的结果来调整的。然而结合自然界的方式,深度学习中参数的自适应调节,能不能通过人工菌群的方式来进行,在DNN之外,通过数模型的组合方式,来提供对神经网络的超参数自我反馈机制。
2 探讨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个话题,我们不应该只看大脑的活动,还要看更多可能会影响决策的因素。例如和人体共生的小伙伴,不管是有害的病毒,搭便车的肠道菌,还有某些宣称能改善免疫力,甚至是情绪稳定性的益生菌。
3 保持开放的心态。即使面对我的大脑可能部分是由微生物决定这样骇人听闻的观点,也要不一开始就不接受,而要先看看证据。而要解释这样比较新奇的观点,需要一步步的去呈现你的证据,先论证了一个弱化版的观点,再一步步的推进。
扩展阅读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哆啦阿梦2017-11-01 08:31:39
这叫环境心理学,也叫风水
foobar2017-11-01 08:30:44
亦由菌?
作者
是的。。??
比元2017-11-01 15:32:58
见参考文献1在哪里?[疑问]
作者
V. J. Ling et al., “Toxoplasma gondii Seropositivity and Suicide Rates in Women,”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 no. 7
张潇昀2017-11-01 13:06:49
想想真够糁人的,但愿只是危言耸听就好了。只看个介绍,就越发觉得人类不过是上帝制造的AI,高级玩具而已,闲来逗个闷子用用,唉,我们和蚂蚁,试验小白鼠啥的,大概真的没啥区别……[捂脸][捂脸][捂脸]
转化2017-11-01 12:41:34
进化论早被推翻,不要神话环境等外因的作用
程晓静2017-11-01 10:38:56
作者大大好棒,由现象看本质,万物相通。
寒月2017-11-01 10:37:28
这字打的这么急吗?[捂脸]
王倬云2017-11-01 08:18:49
很多现象解释得通了
苗苗2017-11-01 07:41:58
[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