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呼吸变为空气没有活过的生活不值得审视

《当呼吸变为空气》是一本我近年来在一年之内完整的读过第三遍的书 (上一次这样的书是柴静的《看见》)。矫情一点的说,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随手翻开这本书来读读,然后不经意间发现这本书又看了一遍。因此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写起来其实说容易也容易,毕竟有很多话想讲,但若是要讲的逻辑清晰,就必须排除情绪的影响,不要任由自我感动泛滥。

/pic/1_FPJ9aiaG7QwYUlDdzfBsRdqHJvMpyw.jpg

这本书我读的是英文原版,作者保罗作为斯坦福的英语文学的硕士,其英文的文笔是对得起他名校的光环的。这本书的文笔如同同散文诗一般优美动人,全书没有一句废话。整本书看似是一个临终病人的回忆录,但其实可以看成是自己对于纠缠了自己一生的问题交出的一份答卷。这本书的出版商会说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但读过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更多想要通过他的回忆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保罗作为以一个生活在美国西部小城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儿子,有父母和兄长的宠爱,他从小就可以读各种经典的文学书,去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母亲为了他的成长,去申请乡村高中开设大学预科课,而天赋不差的他也一路顺利的去了斯坦福大学。

在本科阶段,保罗最感兴趣的是人生的意义为何这个问题。而他先试着从文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又被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所吸引,因此他选择的课程,在外人看,是跨界,而对于他,不过是变着法去尝试着回答那个他始终放不下的问题。

接着出现了描摹最精彩的一段,讲述保罗大二暑假时作为帮厨,在一个乡村餐厅帮厨的经历。这里就要掉一掉没有看过原书的读者的胃口了。为什么保罗会选择这个职位,又是什么样的原因是他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棒的一个夏天,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作者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其实已经给出回答,只是读者需要在读完了全书之后,才会明白知行合一,实践一个自己早就懂得的道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当时保罗面对着两个实习的机会,一个是去神经科学的研究室去做助理,另一个是去招聘广告上写着会给你最好的夏天的乡间餐厅去厨师。面对这样的选择,一般的人会从对前途的角度去考虑,而对于眼界放在理解人生意义的来源的作者而言,这样的选择的本质是去审视生活的意义(做研究),还是去自然在体验人生的意义(交朋友),而作者想起苏格拉底的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他为这句话补出了对照的逆反命题,即没有生活过的人生是不值得审视的。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的驱动,使得作者选择了乡间饭店的工作。而他在这个夏天,的确获得了友谊,更体验了自然的壮阔与生命的渺小。

本科最后一年的保罗,在一次伦理学的课程的实践活动中,见到了慈善收养站里那些因为脑部疾病而失去了记忆的孩子,孩子们的心智的空白让保罗第一次意识到,大脑既可以是人类一切美好体验和深刻关系的来源,也可以由于损害将一切意义打碎。正是由于这一次的经历,使得保罗在拿到了英语文学的硕士学位后,去做一位神经科的医生。正如他在书中说的,只有一次次的亲身体验那些足够决定生死的瞬间,才能有足够多的素材,去思考活着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否则没人能够有资格回答这样的问题。

保罗一生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没有怎么去考虑自己的前途,他不是为了医生的高薪,也不是因为身为医生的父亲的影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被更大的目标牵引着走上了从医之路。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出的第一点,即生命要有意义,那些人生中的关键步骤最好是由内在动机牵引着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忘我,才真正能努力到尽力而为的境界。有内在驱动的动机,对于那些还能问出如屈原天问的人,并不难,更多的人缺少是坚持下去的勇气,但也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有保罗这样的好运气的。

接着保罗描写了他在成为主任医师之前的生活,白描的记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比富士康流水线还要辛苦的职位,神经科住院医师。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高要求,使得作者成为了全世界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在36岁前患上肺癌的不幸者。我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保罗简直是no zuo no die,在他确诊肺癌的一年前,他就出现了体重急剧下降,背部剧痛,以及间歇性发作的严重胸痛等症状,作为医生的他,应该比平常人更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可是直到他因为胸痛而在飞机场疼的无法动弹,才想起了检查。等到看到书中描写他工作繁重到整夜整夜的熬夜时,更没有什么双休日的时候,才能够设身处地的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忽略自己的健康。而他这么做,不止是因为神经科外科医生的要求严格责任重大,更是因为保罗自己想去做这样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财务自由,保罗或许已经实现,至少他可以通过其他不那么辛苦的方式去实现,但他选择了那条难走的路。

保罗在肺癌被靶向药控制住之后,没有等到完全痊愈,再次走上了手术台,重新开始了那没日没夜的工作。此时保罗没有经济压力,威斯康辛大学给他提供了终身教授的职位,他难道不知道重新走上手术台,会增加癌症复发或者转移的风险吗,他这么做的时候,他的女儿即将出生,热爱家庭的保罗,难道没想过他的女儿。我第一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很不解。等到读完第二遍,才明白作者保留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自己的本心。

圣埃克苏佩里在他没有写完的作品《要塞》中写道,“创造就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而保罗之所以要回到手术台,正是为了换些半衰期更长久的东西。世俗的一点说,是好名声,是人们的表彰,宗教一些的表述,是换取灵魂的平静和问心无愧,毕竟保罗追求了那么久的医学博士毕业,就只差不到一年了。不管什么原因,保罗回到了手术台前,那怕是在复检后,看了自己的X光片后,知道自己的癌症已经扩散了,他也是忍受着身体严重的疲劳,完完整整的做完了自己的最后一台手术,然后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勇士一样,整理好自己的私人物品,离开了手术室。

复发的癌症更加来势汹汹,自知自己时日无多的作者将剩余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本书的创作上,一个化疗患者写下的文字,竟然能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的孔武有力,没有一些对死亡的畏惧,他笔下的患者,都在他得引导下,走向了有尊严的死亡,包括他最后一个患者,他自己。他的书坦承自己和妻子在他癌症前曾遭遇婚姻危机,也写到这场大病如何让他们找回了最初相爱的状态,保罗的妻子从来没有反对过他在癌症控制后再次走进手术室,这是怎样的相爱与相知,两人此时的所作所为,带着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息,怎能不让我一次次落泪。

总结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吧。其实就是标题的那句,没有活过的生活不值得审视。当代有太多人,面对怎样过好一生这个问题,只知道人云亦云或顾影自怜,却不知道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摸索,正如《遗憾》歌词中唱的,“要想体会人生,就要多爱几回”,用圣埃克苏佩里的话,则是“只有这样的人我感兴趣,他在登山时运动自己的肌肉,即使只登过一座山,他有了准备去了解今后所有的风景,也胜过你们那个对千种风景一知半解的假学者…我还要说一遍,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刺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pic/2_vHVmC19a0o7YS03eqTrIL9QJS4wS4w.jpg

更多阅读

读《人之彼岸》说说我心目中的AI与反乌托邦

刘海霞2018-05-13 21:50:23

我是一名医生,被当呼吸化为空气深深打动,也写了一篇推介文章,与您的比差距很大。愿医者都能够阅读本书,并且推荐给医学生,我们面对着生命,希望践行更好的生命观价值观

作者

能看看你写的吗?可以发到邮箱839659839@qq.com

李鲁2018-01-27 09:05:44

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不值得审视,不止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今天在微信读书上找到该书买下,准备开读。

漫步2018-01-28 13:51:24

适当反思,看看自己走的路,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

赵文辉2018-01-27 10:44:15

没有活过的人生不值得审视,大赞,没有经历做支撑,到底在思考和审视什么,那不就是传说中的故作深沉吗?

胡星炜2018-01-27 09:24:30

知乎上偶然看到你的回答,接着看到你的公众号,再后来看了你的文章,嗯我想如果能在现实生活里相识,我们或许会是惺惺相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