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之彼岸》说说我心目中的AI与反乌托邦

18年读的第一本书,是郝景芳的《人之彼岸》,全书的六个故事和两篇非科幻的思索,相映成趣,思考中提到的观点,都在小说中有所呈现。整本书的主题,用作者的话可以看成是“人工智能在彼岸,我们在此岸。”也可以用书中提出的“逆图灵测试”来概括。图灵测试是通过人类无法分别和Ta交流的是人类还是电脑来判定智能水平的,而逆图灵测试则是通过呈现人类特有的性状,让人类能够和那些智能水平上已经不相上下的AI区分开来。全书写的六个故事,每一个都可以看成是逆图灵测试,故事中的英雄有的成功了,而有的则在故事的最后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通过测试。

/pic/1_MW9dXicB2Bkt7qBJzEStTAnJRDIe1A.jpg

在对这本书进行创造性的批判之前,想先说说对这本书整体的看法。文字简洁,论述到位,作者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了解都深入本质。然而作者将AI进行的漫画式的夸张处理,我却不赞同。这本书中的AI,不管能力有多强,都缺少情感,永远表现的彬彬有礼,不会被愤怒等负面情绪冲昏了头脑,从艺术上来说,这样可以创造出戏剧冲突,凸显人与机器的不同,但是未来的AI真的会是这样吗?我觉得值得担心的不是机器背后的数字化逻辑侵蚀了那些使人类生活有意义的部分,而是机器用廉价的仿制品让人类不觉得使生活有意义的是爱与创造。

关于未来AI的讨论,从更抽象的层次来看,可以看成是反乌托邦式的推演。人们更容易害怕的是通过脑机接口,全球化的AI知道了每个人一生中的所有想法,是机器通过概率的计算让人的自由意志变成了幻象,这些都不过是奥威尔式的1984的变种。但真正要担心的是赫胥黎式的未来,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种未来是更有可能的。在前一种的未来预测中,恋爱的人不在有眼神的交流,是因为觉得指导约会的软件无法定量分析眼神中的信息,而在一种未来里,是因为人们戴上了假眼睛,可以通过改变眼睛的颜色来交流,并把这叫做眼神的交流。

大前研一有两本书,一本叫《低欲望社会》,另一本叫《低智商社会》,这俩本书虽然说的是日本,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书中所说的也多少适用于其他国家。书中所说的低欲望社会,主要指的是年轻人缺少好奇心和上进心,不管对消费还是恋爱,都缺少兴趣,只想宅在家里。这看起来和人工智能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若不是有一个智能的网络来保证这些人基本的生存需求,那么想要维持这样的低欲望社会,是不可能的。

然而按照常理推断,人类的需求金字塔是普世的,没有人会只安逸于最底层需求的满足,而不去追求自我实现。要想解释这个矛盾,我们就要看看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几种途径。身体力行的去做自然能让人有成就感,可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决定了人可以不需要自己去冒险,只需要通过冒险的故事,就能够差不多的体会到实现自我是怎样一种感觉。而这正是为什么会有低欲望社会的原因。虚构的游戏和影视剧让人们可以长久生活在幻想中。

AI的进步会使的让人停留在幻想中变得更容易,就拿当下已有的技术来说。个性化的推荐会给你那些会让你反复点击的内容,而AR的进步会让内容的呈现变得难以分清真假。不需要脑机接口这样的黑科技,只要未来几十年,人类最聪明的大脑还是将精力放在获取更多的点击,而不是去探索太空,那么这种未来就会越来越变成现实。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不止在于创造了,还在于其心智中的无用之大用,比如认为人生有比利益优化更重要的意义,能感受得到伟大艺术家给人传递的震撼。这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更基本的特征,不是常识,心智理论或者信息整合等具体的能力,而是一种一旦说出来就没意思的那点意思。正是因为不能说,所以真正需要提防的不是奥威尔式的禁止和无视,而是对这种精神的一种降级后表达。比如我中学时喜欢读李白的诗,但若是他诗中的句子出现在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中,让我不得不写下干巴巴的中心思想,那这首诗,至少在那一刻就算毁了,就不会再让我感受到心灵的震动了。

关于AI的讨论,最终都要回到该如何做好一个人的层面上。《人之彼岸》这本书在其最后一章,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作为一个母亲,她谈论的是怎样去教育孩子。而这里想说说该怎么对自己进行教育。这里说三点,第一是回归到原始的材料上,在听他人的转述之前,先去看看第一手的信息来源是怎么说的,再看看他人根据文本进行的展开。要进行信息整合,就不能只根据关键词去做联想,去构建知识图谱,这机器也会。人的作用是将自己的亲身经验加入到文本的理解中,机器的理解是做减法,人的理解是做加法。

第二是关注信息的网络结构,要去深挖那些处在网络中心的知识点,这也是人能够进行小样本学习的关键。人类识别狗狗,不是通过数万照片的持续训练,而是在头脑中构建了关于狗狗这个概念的一张网,第一次见到狗狗,学到了叫声,大小等核心的不变的特征,第二次注意到了狗狗的尾巴,耳朵毛色等次要特征,从而在第三次见到狗就能认出了。通过将概念按网络拆解,人可以在学会了狗狗这个概念之后,就可以将之前的经验用在识别狗狗的品种上。这正是机器所无法做到的,深度学习可以做到层次化,却无法体察出观念与观念之间的驱动关系网。

第三点要提醒的是去学习一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这是人之为人最不同的一点,机器现在已经有注意力,有创造性,未来也注定会有主动的行为。但机器不会去做超越胜败的尝试。对于机器来说,没有优化的目标或评价标准,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但人类却可以自己通过在无用的尝试中找到的规律,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标杆,在通过艺术,文学等来向更多人展示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是怎样的。所以去了解那些没有直接用途的知识,是为我们找到船,而实用的知识不过是桨,没有了船,在陆地划的浆再大,也走不远。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pic/2_vHVmC19a0o7YS03eqTrIL9QJS4wS4w.jpg

扩展阅读

多余的话 借深度网络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事

郎宇倩2018-01-06 23:39:33

看你们写的文章总觉得巡洋舰的人都有见解与深度,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全面,并且能够好的表达,反正很喜欢你们,就是留言有点少不知道为什么..加油加油

作者

thanks, 可能是没有鼓励留言吧

水石2018-01-08 09:09:01

说的太好了,对于机器来说,没有优化的目标或评价标准,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但人类却可以自己通过在无用的尝试中找到的规律,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标杆,在通过艺术,文学等来向更多人展示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是怎样的。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