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命题

截至今天,5月15日发表的**《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已有216家公众号及自媒体转载,包括官方的瞭望智库、国研智库(国研书院)、国家财经周刊,也包括非官方但很有影响力的凤凰财经、正和岛、虎嗅等。的确没想到长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转载和阅读量。

**批评容易、建设难,针对文章的每一个批评我都会认真阅读并尽量回复,这是作为批评者应当做到的。**不少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交流,我的回复都较为简略,一方面是因为后台回复字数有限制,另方面我认为某些内容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提到,所以没有展开。部分批评其实是与作者持有同样的观点,我都在回复中表示赞同。与之相对,部分赞同者所持理由却是作者并不认同的,但没有一一指出。

“瞭望智库”的编辑在转载时将标题修改为《是时候认真反思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经济了》,这样的修改表达了作者本意,体现了传统媒体人的专业与认真。同时也非常理解其他互联网媒体在转载时将标题修改得更引人注目的原因。作为互联网资本的受益者,能够转载这样的文章已是难能可贵。

互联网写作往往是难以平衡的,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另方面要保持相当的克制,这是不同性质媒体面临的选择,同时也是作者面临的选择。最终能使我保持相当克制的原因,在于没有将这个公众号商业化的意图,所以不需要以吸引眼球作为最终目标。我秉持波普尔的知识论,深知知识的边界是不断扩大的,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谈论当下与过往,并不能涵盖未来。

坦率的讲,我不认为中国人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会有多少劣势,事实上,我们大量输出了自然科学人才,现在也回流了非常多的人才。东西方文明在工业时代之后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文科学方面,尤其当我们在科技取得进步之后,这种差异感愈发强烈。在近期一些关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论述中,有华人学者明确提及,美国科技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文化层面。深感认同。

工业文明的每一个创新,本质上都是在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作为一个基础而存在,政府管制则是去抑制市场的缺陷,但市场和管制并不会直接带来创新。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为了应对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或者说,为了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科学家为之奋斗不懈的根本原因,每一个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基于此目的产生,因此,创新是无止境的。但其实,我们也应知晓,就这样的社会目标而言,东西方文明并无任何差异。**中国传统上修齐治家的士大夫理想,与西方增进社会福祉的目标乃至诸多宗教理想,内涵是完全相通的,这是人类文明的共性所在。**那么为何在科技创新领域,后发国家显得如此弱势?仅仅是因为某些国家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吗?

经济发展上的追赶,是所有后发国家最近几十年所经历的,放到整个工业革命背景下来看,这种长期的追赶总是伴随着模仿、抄袭再到对原创的追求和认同,伴随着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换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追赶在很长时间中会形成惯性,这种惯性其实就是一种惰性,与其自主创新,不如等待前沿产品出来以后,可以直接改头换面,去铺开一个巨大版图的国内市场,进而获得商业上的收益。这种惯性磨灭和排挤了对创新的追求,也就是针对具体的市场去生产满足这个市场的产品,以及通过对需求的认知去创造全新的产品,进而扩大新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今天中国的科技类企业仍在从“移植”到“自主”的转换过程中。其中仍有相当多的外部因素干扰,例如本国教育科研与企业现实的严重脱节,例如冗余资本充斥之下的短期投机效应。但从最核心方面来讲,如前所述,尽管创新与文化氛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东西方文明在增进人类福祉这个创新的源动力方面,并没有任何冲突。

我们的企业家和科技业者,需要将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国民乃至全球民众的实际需求上,并且,不应是满足民众短期或者低俗的需求,而是真正能够从社会福祉的长远出发去考虑,我们查遍全球优秀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一不是这方面的成功者。当然,这种倾听与善察,对于占尽优势的大企业而言,往往非常困难,全在于企业家阶层对社会的认知到达何种程度,进一步讲,知识阶层能够为企业家提供怎样的思考路径?

正如郑永年先生所言,中国的学者、学术界与政府之间隔着一道喜马拉雅山,中国的学者、学术界与企业家之间看似亲密,其实也隔着一道喜马拉雅山。**一个政治与经济紧密联系的东亚模式下,对政府的不了解和认知不足,也就导致学术界无法将正确的认知传导给企业家阶层。**正如自然科学领域在追赶过程中存在普遍抄袭,人文科学也面临从不假思索的引入,到深入思考自身所处环境,从而提出具有足够解释力的理论这一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比芯片业发展还要缓慢,但却更为至关重要的。

我们以5月25日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为例,如果遵从类似规范,今天中国相当数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都会受制于对个人数据权利的保护,相当多的盈利模式都会受到极其负面的影响,许多应用甚至将完全失去存在的基础。欧盟诞生GDPR,究竟是他们在互联网经济上的“保守与失败”,还是他们在追求比经济利益更高层面的其他利益?这并非一个科学或者经济领域的命题。

尽管以专文反思互联网经济,但作者却是国内非常早接触互联网的人,能够吹NB的是,早在2000年就取得了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资质(其实没什么意义,只是当年通过的还有茅侃侃)。我没有做过统计,但个人感觉是,当年的互联网一代其实对当下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是心怀不满的。这种不满在于,深寄厚望的互联网非但没有促成国民心智的普遍进步,反而将当年PC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糟粕(包括无下线的广告、情色、诈骗、窃取个人数据)以“创新”的名义搬上台面,与阶段性泛滥的资本相结合,实现了财富的乾坤大挪移。

在此想说的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也就是今天的95后们还没有出生的年代,当时的情形并非如此。互联网社区自治,良好的组织,知识的分享,是当时“平台”的基本特征。当然也充斥着阴暗,但无论如何,当时的阴暗是绝不敢堂而皇之的把自己摆上台面的。以我的视角而言,并非线上的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得会上线了,当年部分的阴暗者甚至今天已摇身变为能与领导人握手合影的“创新”大佬。

**我不认为这仅仅是由于政府监管缺失所致。**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随时可以选择为恶,监管对于企业而言永远只是成本问题。在一个转轨国家,在制度缓慢建立过程中,为恶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但为什么有的转轨国家良性的制度建立得更快?而有的国家却更慢?这其实有共识的问题。这种共识是来自所有国民的认知统一,换言之,**是国民在塑造政府,而不是政府在塑造国民。**更进一步,人文科学的落后,导致国民欠缺掌握巨大财富的能力,当Elon Musk和Jeff Bezos们以财富和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轨迹时,我们的首富只能咿呀学语的讲出未来属于AI、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样的空话。这不是科学知识的差距,而是社会认知的差距。我们不缺尚武的慕容博和萧峰,我们缺的是手持法华经的扫地僧。

我经常向周围的人发问,今天的财富是从何而来,能确保多久?这并非宏观的问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属于哪个行业,**财富都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这个机制形成的历史及其演进的轨迹异常重要,关系到每个企业和个人。**这个机制并非固定,会随着时间此消彼长,而中国的大多数人,无论财富多寡,并不关心周遭的变化,也不关心与自己看似不相关其实早晚会紧密相关的他人,所以这些年,我们眼见多少人起高楼、宴宾客,又瞬间的,楼塌了。进一步言,作为后发转轨国家的一份子,中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家,无论国有还是私有,与政府的关系究竟该是怎样?为什么会是那样?这并非简单的问题。在下一篇文章中,我试图以它国为例,作出相当深度的阐释。

尽管本公号的早期读者可能不少在2016年房价上涨之前获益,并且避免了在2017年中去接盘一线高位,但这并不是我写作的目的所在。**本公号关注的,是关于整个时代的命题,即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如何产生、形成并发展到今天,它又将面临怎样的选择,未来将会是怎样,最为关键的,它将怎样影响到我们每个个体。**在这样的思考下,投资或者避免投资失误可能只是附带的细枝末节的效果。

我遵从Carrol Quigley关于完整认知的历史观和Carl Popper关于试错的认识论,因此对于时下流行的各种观点和成见,都秉持再思考的质疑态度。本公号的每篇文章,都是带着关于时代命题的思考去撷取历史和数据,去阅读和整理观点,最终目的是解释成因及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一些重要命题,引发足够深刻的思考。我不会写故事,我希望写下的,是真实的历史。

(**本篇特别写给新读者,特别提示,本公号更新速度向来如同蜗牛,但此前所有文章,我认为仍有相当的可读性,不妨一试。**特别感谢读者ZZ,后台消息指出,抗生素是1920年代发明,因此互联网经济一文中“工业革命导致的交通变革,扩大了市场。与之同步发生的医疗卫生革命,形成了城市卫生系统,抗生素的发明和免疫的推广,在粮食充足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人均寿命”的表述是存在问题的。在这里应是“免疫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推广”才更为准确。)

以上。

John Wei_SH2018-05-29 23:14:11

同意。作为96年用电脑,97年开始上网的一代人,现在网络庸俗不堪,论坛平均水平之低下,和当年相比,差不多就是菜场和图书馆的差异。

作者

所以我以读书为娱乐了

皮霆2018-05-29 23:32:05

每天更新的公众号渐渐都不看了,反倒是隔一段时间一篇的公众号每篇都不落下[抱拳]

朦胧2018-05-30 08:28:53

这个公众号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对当代中国的冷静思考和呐喊,让我知道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

作者

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MiaW 2018-05-30 00:03:52

如今,这里站立着失去神话的人,社会因沸腾的欲望而惶惶不可终日。 当信仰被欲望冲淡,社会从上到下都蔓延着腐败的味道。

作者

离开手机,会发现外面也还好

加载中,请稍后………2018-05-30 08:42:51

首先,非常感谢作者的辛苦更新。 作为普通读者,作者的很多专业术语看不懂,可否注释一下,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 其次,很希望作者更新的内容能多一点点,每次都感觉不够看,意犹未尽。 最后,再次感谢作者对文章内容的认真负责态度,不将就。

作者

这个公号的特点就是,不会将就读者的习惯。并且,已经尽量通俗了。对于不明白又想明白的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检索一下应该也会有答案的。

Mr. Sun2018-05-30 00:07:14

当年部分的阴暗者甚至今天已摇身变为能与领导人握手合影的“创新”大佬。–最典型的应该是数字公司的周大佬吧,当年他发明的浏览器流氓插件那叫一个恶劣,完全卸载不了,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打击流氓软件的安全管家,真特么讽刺啊。。还有3q那次,我是完全向着q说话的,你打着“为用户着想”的名义开发破坏人家软件完整性的外挂,给谁都跟你急啊,国内的用户是真的好忽悠,用着免费软件还不想被广告打扰的想法就跟对盗版软件需求是一样的,这个需求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应该被满足的。。数字公司大佬的价值观是真不敢恭维[憨笑]

作者

希望大佬们能多读法华经

李达:中国《市长参考》编委会委员2018-05-29 23:18:24

赞,转发分享。

赵永川2018-05-30 10:00:41

我自诩读书多,对互联网上很多自媒体文章不屑一顾,更有甚者我持嗤之以鼻的态度。唯此作者,让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悟。希望作者推荐些好的书单给我,让我好充实一下,格物致知

作者

另找机会写一下读书吧,其实作者是读书很少的人

L&C2018-05-29 23:52:36

作者之前的文章都看了,想问下作者关于传统金融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看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高回报率吸引了不少人才从传统金融行业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可监管与发展不协调导致很多乱象出现。作者能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吗,或者说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如何

作者

只能简单讲: 信息科技对很多传统金融工作具有替代性,主要是体力劳动方面。作为平台而言,互联网对任何行业的影响都是两方面,提高信息速度,扩大受众范围。金融的特殊之处在于是采金融自由化政策还是采严管政策。在监管趋严时,互联网金融的空间非常狭窄,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具有足够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所以正确的姿势是,做金融的信息服务,也就是Fintech。

Milk2018-05-29 23:23:19

有多久没有打看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文章了!!时代的命题 世界的命题 我们太需要作者这样的哲学家与社会学家[强][强]

作者

作者不是什么家,期待太高容易失望

陈皮里2018-05-29 23:18:22

我们九五后确实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但是,其实现在的互联网可能与创造互联网的那批人的想法相去甚远,而我们却早已习惯甚至是完全接受了这样的“互联网”。这大概就是时代赋予给互联网的“全新”的意义。

作者

这个世界很难有什么是全新的。这个社会能否进步,就看你们能否以正确的姿势把前辈们拍死在沙滩上了。加油,努力。

使独尊2018-05-29 23:18:01

本公号关注的,是关于整个时代的命题,即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如何产生、形成并发展到今天,它又将面临怎样的选择,未来将会是怎样,最为关键的,它将怎样影响到我们每个个体。——这方面,还有李不太白也在思考。他尤其推崇万历十五年。所谓大历史观。在我看来,所有都在意志与实际情况的恰当结合,才带来美好!无论工业谁会还是农历社会。如今仍然如此。互联网相当于大脑,不与实体——身体手脚相当地结合,了不会产生价值。就如灵魂需要载体。

作者

好的史学著作多如牛毛,何止一本《万历十五年》

修罗2018-06-10 00:27:3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也有它的难题。当下的难题在于经济。经济问题其实是有了经济活动以来的基本问题。纵观历史,兴衰的背后的根本问题大都是经济问题。打天下是与人斗,治天下却是与己斗,与天(规律)斗。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古往今来战胜对手的的帝国王朝多如牛毛,结局却只有一个,像生物体一样灭亡。找到可以长久运行不崩盘的经济规则,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跳出历史周期律,这才是时代的最大主题,最大挑战。然后,人类社会或许就可以算是成年了。

陈敏2018-05-30 23:06:49

作为媒体人,对于你用语精准,理性克制,知识广博的行文风格深以为然。没有谁是救世主。个人所做如沧海一粟,然,能扫一方地,且扫一方。

作者

谢谢关注

弹剑而歌2018-05-30 20:03:04

深有感触。现在的网络和二十年前相比太过浮躁,戾气越来越重。

老张2018-05-30 09:15:45

好怀念当年BBS上发一个技术问题,很多人尽心尽力的给你帮助的日子。没有谩骂,嘲笑,没有毫无理智的互喷和杠精。自从QQ诞生的那年,我忽然发现互联网让我有些距离感了。很多生活里熟悉的东西转战到了线上。不再是那个属于一部分人的乐土了。

作者

BBS是非常好的平台模式,只是资本不会追求

虎2018-05-30 08:17:59

两猫理论怎么办?事实上,人文精神与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人文不立,中等收入陷阱就跨不过去。教育业功利化,私利化,产业化,资本就会无所畏惧,泯灭人文。

作者

这方面还是有很多进步的,文革一代老专家们是不行了,年轻人的空间还很大

Allians 赵福海2018-05-30 06:00:36

作为一个坚持士情怀的底层创业者,对比周围的企业来说,我们如同一股清流,其实很是难受;近期时常被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还依然热爱它而感动和激励。对于西方的企业家书籍看的不多,前些日子读了瑞达利欧的原则被作者简单而不华丽的文字而震惊,真的是一种升华,而类似效果的国内企业家的文字确没有发现,这也许就是当下中西方企业家间的差距吧,我相信希望是有的。

作者

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异,中国企业家能做到吸收和理解就是很大进步了。

曾子子子恒!2018-05-31 14:07:18

最近考研发现国内的社会学内教材更加类似于填充知识,而国外的谈论思考评判引导会比较多,好尴尬

Biolee2018-05-31 12:56:53

您好,拜读了您的技术神文,由衷的感到醍醐灌顶,见微知著。对于也是技术出生,投身金融行业十年的我来说,看了很多企业,也了解很多行业从底端剥丝去茧的了解经济脉络,但由于分析数据具有分散,个别的影响无法真真形成向你这样宏大的体系分析。因此,真心想向您学习如何搭建自己知识基础,如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加以挖掘的能力呢?有方向的建议吗?同时有书籍的介绍吗?谢谢。

作者

感谢关注,最近类似问题比较多,回头我找个时间分享一下吧

Fun2018-05-30 09:07:46

本来可能是睡着的,现在即使被作者叫醒了,仍可能继续装睡。责任不到人的错误是难以被修正的。

作者

早睡早起身体好

杨军2018-05-30 09:03:48

如今互联网太乱,看下体育信息,不停地弹出游戏,会所广告,成人都难以抵制,更不要说青少年了。互联网是现在高收入行业,那些风投与溢价正在诱支这个行业,那些暴利的行业,哪一个没有互联网做推手,实际上也只有这些暴利行当才养得起那些挂着羊头的互联网精英们!

蔚蔚蓝2018-05-30 00:19:57

很佩服作家能将一个观点阐述的这么详细,中国如今经济高速发展,而当下的文化不到位

Benson2018-07-08 22:50:49

偶然发现这个号,还是要手工点赞。能从时代格局出发,怀揣士大夫情节针砭时弊的人已经很少了。作为互联网行业insider,觉得那篇关于互联网平台的文章写的蛮好,但确实也是现实的无奈。

作者

进步都是一点一滴的

李维2018-06-11 11:23:28

大神,Tragedy and Hope那本书还在翻译吗,有可能出版吗?无比期待呀!

作者

还早着哪,时间不够

S2018-06-07 16:10:10

以前看这种比较大的模块总觉得谈大概念的人多,最多看四五行便觉得实在遥远不看为罢。却能认真研读你的文章,只想说很开心

淡之逝2018-05-31 09:24:45

就是因为您的直言不讳,我们才受益匪浅,谢谢

老蝦2018-05-31 00:19:19

应该说当年能上网的那一群人,大都是社会里喜欢尝鲜的知识分子,而如今上网就如同吃饭,毫无门槛~

谙歆2018-05-30 20:17:42

历史是当下和未来的逻辑,让历史拾光照亮未来。历史的幽微处,星星之火照耀往来。

拓扑相2018-05-30 18:28:45

小编读了哪些书建立的知识体系啊,或者说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啊。能不能告知下,或者写篇文章。谢谢!

作者

小编读的书不多,经历比较多

化缘为空2018-05-30 08:56:53

呵呵,天涯找来的,看了文章开头就知道,你是我的菜。多推荐一下好书看看,谁说互联网资源多,好东西还真难找

作者

没有在天涯发过。。。

如一2018-05-30 08:27:18

当年的互联网一代其实对当下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是心怀不满的。这种不满在于,深寄厚望的互联网非但没有促成国民心智的普遍进步,反而将当年PC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糟粕(包括无下线的广告、情色、诈骗、窃取个人数据)以“创新”的名义搬上台面,与阶段性泛滥的资本相结合,实现了财富的乾坤大挪移。 深以为然

平静生气2018-05-30 05:23:31

我们的人文科学与西方的有哪些差距?

作者

这话题太大了,一言难尽吧

M烟火蔓延-刘美军2018-05-30 01:45:18

微博就相当于去趟酒吧。唯你的文章不浮躁,真材实料

一十一2018-05-30 00:08:07

是的,中国的大多数人都不关心与自己看似无关的变化,有时给人一种温水煮青蛙的错觉。

动静相宜2018-05-29 23:35:55

首赞吧[微笑]。很幸运能关注到这个公众号,读了之前的几篇文章,受益匪浅。曾经也思考过为何我国的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科技与财富水平按宗教信仰似乎是新教国家优于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国家又优于东正教国家,这种现象是否就如作者所说的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作者

韦伯有此解释,所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叙述的时代并不包括今天的东方世界。如果他看到东亚四强和中国,观点或许也会有变化。

L&C2018-05-29 23:35:39

转发共享

马良伟2018-05-29 23:34:13

求推荐好的历史作品

作者

昨天在读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小小小青年虎2018-05-29 23:13:47

一定会打开的公众号之一,感谢撰文

赵勇2018-05-29 23:10:19

唯有一个赞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敏达2018-11-06 05:06:51

从未见过如此高瞻远瞩之人

孙悟饭2018-06-13 15:38:30

Carroll Quigley的学生比尔.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提到:老师曾经告诉他们,美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因为这里的人民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而且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实现这个更好的明天~

Xhui2018-06-05 11:41:58

太喜欢作者了。很多人现在都不去思考这些弘大的问题了,抓紧赚钱是正事儿。即使思考了也很少发声,与主流思想不符。个人觉得中国大多数公司都是在无底限赚快钱,其实是时代的红利,可能也是时代的需要。

张帅2018-05-31 13:05:40

看这个公众号真对胃口

张帅2018-05-31 13:03:27

本屌丝给这个公众号拉后腿了,这么高质量的文章,阅读量这么低。

会爬山的猪2018-05-30 11:33:48

精彩的文章,特别想请作者推荐一些书单,以飨读者。

小燕2018-05-30 09:23:33

大国崛起本质上是文化的崛起,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国。

化缘为空2018-05-30 09:13:37

哦,前几天天涯上置顶你的一篇文章,上面有你的二维码,应该是哪个网友转发的。呵呵()

作者

好吧

高乐高2018-05-30 08:29:14

失心时代,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张梦2018-05-30 08:18:43

听说法华经多抄多诵会变美[愉快]实践中

王宗益 海狗种水果2018-05-30 05:19:39

以读书为娱乐,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碎片化的时代里,每次将大块时间用来做深度思考都感觉到一种欢愉。

困嗯哈根2018-05-29 23:39:28

存在的合理性

Betalpha2018-05-29 23:34:33

人活着是为什么?如果答案是为了尽可能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么和他谈社会责任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这就不奇怪社会上那么多有头有面的人疯狂逐利,目光短浅,家、国、天下的情怀在他眼里是一种笑话。因为私利使他变得庸俗。

花鼓2018-05-29 23:22:33

期待在演绎法、试错法上建设性的时代审视![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