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F阅读笔记-一个老实人对未来的理性乐观

今天要说的是一本17年的书,书名很特别,WTF,副标题是未来会怎么样以及为什么未来取决于我们。WTF是英语世界中what the f××k的缩写,正好也是what‘s the future的首字母。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Tim O’Reilly,他创立的最出名的就是O‘Reilly出版公司了,在计算机领域,O’Reilly出版的技术类书籍是权威与易懂的保证。在WTF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两种以WTF开头的未来,一种是惊叹,另一种是诅咒,分别指出这样的未来会怎样到来,最后论证了未来是如何由当下的选择决定的。

/pic/1_iaiaicVe0lEg7va7tnPZBG37CJP2PQ.png

先说好的一面,在WTF的第二部分Platform thinking(平台思维)中,作者讲述了将例如Urber等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模式推广到社会中那些不那么有效率的部分的尝试。由于本书的作者的生活经历,书中所举的例子也都来自美国,但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其中的道理是通用的。比如本书中提到的Gov 2.0计划,是一个帮助通过开发app美国地方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的公益组织。

而在国内,政务的电子化则是由互联网巨头推动的,不论是在微信上预约港澳通行证的办理,还是通过提供照片在线举报交通违法行为,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务正在变得在线化。在WTF这本书中,作者列出了他从Gov 2.0中吸取的教训,第一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制衡的需求来设计产品,第二是做最重要而不是全部的事(do less),第三个教训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不断调整设计,第四是设立规则和设计产品一样重要。

关于官僚主义,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唯一把我们从官僚主义的低效中拯救的就是它的低效。但当政府开始向互联网公司一样开始将自己当成一个平台,那么游戏规则的变化会带来激励的改变,之前官僚系统的低效是源自于缺少直接的反馈机制,官僚对上级而不是对他们服务的对象负责,而上级要了解真实的民情,接受信息的带宽太窄。

而将政务电子化,不止是减少了其中的处理流程,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让数据的积累变得多维度高带宽。举学术界的例子,发表文章是每一个学者都要去做的,在封闭的出版环境,不止审稿的过程慢,还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偏见,而且最终评价文章好坏也只是依据第三方给出的影响因子,而将展示论文看成是一种服务,则会带来arxiv那样的论文预印平台,从而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

在面对未来时,我们在意的是连接多数人平台还是富裕少数人的生意,决定了我们将要面对哪一种WTF的未来。说完了光明的一面,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讨论悲观者眼中的未来的。这本书第三部分的标题是一个被算法统治的世界(A world ruled by algorithm),分别从企业管理,政府规章,媒体和金融业四个方面,指出算法正在如何深刻却又无声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中涉及到很多已经发生的未来,例如社交媒体中的filter bubble,隐私泄露,以及高频算法交易带来的监管落伍。这里就不再一一复述了。

而WTF这本书厉害的是指出了这一切背后的根源在于当下的人们拿错了地图。企业的管理者的目地不应该是不断提升的股价,创业者的目地也不是拿到下一轮的投资。当金钱收益成为了唯一的评价指标,急功近利就会取代深耕细作,由公司资助的科研文章在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减少,而由公司资助的专利申请则在增加。企业的管理者在当下的激励环境下会通过股票回购来维持股价的涨幅,而不愿意将公司的利润拿出来投资在人力资本和产品研发上。本书的作者感叹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哀叹的不是工厂搬走了,而是技术工人不再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岗位了。随着中国的制造业升级,越来越多的工厂也会搬走,这不意味着制造业的空心化,只要人们普遍尊重制造业的从业者,年轻人愿意在制造业上投入时间,这就不是问题。

接下来说说这本书副标题中另一面,为什么未来是取决于我们的。这里先讲一个2000年的小故事,那时摇篮中的亚马逊有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发明,即一键购买,不要小瞧这个技术上很容易实现的发明,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发明,革命性的改变硅谷从业者的认知地图,之后的facebook的点赞,urber的一键叫车等设计都受到了一键购买的启发。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是通过前人构建的认知地图来展开的,一键购买的按钮在互联网人的认知地图中种下了操作便捷的种子,这启发了之后的种种发明,而一键购买还意味着不经过思考就冲动消费,这也影响了之后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当下的细微选择影响着我们认知未来的地图,这是我们改变未来的第一种方法。而技术的进步使得做曾经昂贵的成本会变得接近免费,这使得企业家能够思考未来应该是怎样的问题,而不是去复制或者细调之前的商业模式。例如Urber的思考方式就不是说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让出租车更加高效,那样做出来的多半是给每一个司机做一个个人网页界面,做一个动态地图给用户展示公司属下的出租车现在在那里。而Urber直接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这样的跃迁式的新模式,将是我们改变未来的第二种方式。每一个子领域的跃迁将会带给每个人认知地图的范式迁移,从而使得影响不局限于一个领域。

Tim O‘Reilly的志向是通过传播最新的技术资讯来影响他人,从而改变世界。为此,他不在乎有多少个亿万富翁是从他家的书中得到了灵感,也不愿意为了业务的扩张,引入外界的投资,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独立决策。类似于钢铁侠马斯克,他们所做的都是在看准的领域点燃一把火,通过展示一个可以靠自己收入维持下去的企业是怎样运作的,从而吸引更多人来投入资金或注意力。在这本书的第四部分,这本书的作者用他自己的故事现身说法,对想改变未来的年轻人提供了几条建议。虽然这些建议听起来有些鸡汤,但这是我觉得本书最具有启发性的部分。作者拿自身经过的事情有一说一,没有一丝自夸,全是老实人的大白话,如果一定要喝鸡汤,这是最不油腻的一种了。

第一条建议,不要将金钱看得太重,在你真正在意的领域工作。钱如同汽车油箱里的汽油,没油了汽车会抛锚,但人生不是从一个加油站到另一个加油站。你要关注的是那个你即使失败了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目标,是那个当你胜利后让你变得渺小的目标,因为你的成功会带来更多更聪明的追随者,会让你面对更激励的竞争而不是更容易赚的钱。

第二条建议是从你身边的环境中拿走的价值要少于你创造的价值。如今很多模仿式的创新,关注的只是如何从已有的平台中攥取价值,金融领域,互联网媒体中的诸多机制设计,也不关注如何为其所寄生的环境赋能。对于创业者来说,做真正在意的事是正确的起点,而选择给予多于还是少于付出决定了业务模式能不能持久。

第三个建议是眼光放长远,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未来提前准备来应对变化,同时关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比如面对贸易战,要争辩的不是贸易战会不会来,而是讨论即使贸易战来了,而且我们吃亏了,如何能够将损失降低,如何能够不伤到元气。(原书中举的是气候变暖的例子)情境化的思考问题会关注那些眼前看起来很遥远的未来,准备最坏的情况下的应急预案,这样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我们也不至于手足无措,而若是最坏的情景没有发生,我们也获得了技术的提升。就如同你买了重疾险,然后发现保险公司送了健身房的年卡。通过将眼光放远,早做准备,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pic/2_V3ibk3kicfozibAaicDUymKtAF8cqQ.png

在上面的图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左上方,右上方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套路,一个新技术拯救了世界,但实际上多半是小聪明暂时的将问题隐藏了。左下方是因循守旧的官僚系统解决问题的模式,而右下方则是为什么人们会对未来感到悲观的理由。而左上方则是创业者要深耕的领域,在一个问题(需求)不存在或微小到巨头们看不上的细分领域内,以全新的方式快速的建立起新的模式。正是有一代代这样不断创新者,才使得我们对未来有理由保持乐观。

再举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例子,人工智能会不会大规模的造成人类失业。作者也给出了类似的一张图,最好的情境是右上角,人们改变的认知地图,关注的不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每个普通人的福祉。而且科技使人类能够以新的方式开展之前无法想象的工作,这样的未来就如同前工业时代的人来到了当代,会惊喜的留下眼泪。而右下方的场景,则如同石器时代的人来到了奴隶社会,他们会感到生产力的飞跃性提高,但是没有了自由,他们会对这样的未来感到失望。而在左上方,则是另一种次优的未来,缺少志向高远的企业家,AI只是替代了现有的人类劳动,而留给人类的是无尽的闲暇去从事艺术创造及情感交流。而左下方的未来,则是充满了无谓的争端,人类会毁掉机器,一次次的阻止一个注定要到来的未来,不管是否成功,都无法带给其中的人持久的幸福感。

/pic/3_fX5f90bKHiccko2QLBzBckVcT6pv6Q.png

这样的分类,是我看到的关于AI加持下的未来这个话题最具洞见的讨论。而这幅地图的模板,则是之前出现的第一幅图。AI要解决的大问题不是如何复制人类的工作,而是如何带领人类更高效的工作,而人类要做出的反应则是该如何分配蛋糕。川普的上台使的被全球化忽略的人走到了前台,这是改变的第一步,本来历史将会走向右下方的,但现在看来,却像要走到左下方了。

那该如何让未来变成右上方,至少是左上方那样了。取决于一少部分心智坚定的人关注的是金钱还是理想,思考问题时眼光有多久,愿不愿意付出多于收获。更取决于每个人每天做的是糊口的job还是为了一个愿景而从事的work。

在WTF这本书的结尾,作者引用贝索斯在亚马逊年会上讲给全体员工的话,我们始终处在Day 1,这类似于乔帮主的Stay hunger,stay fooolish,接着有员工问Day 2 是怎样的,贝索斯的回答很精彩,他说Day 2是静止的漂浮在无关讯息之海,紧接着是漫长而痛苦的死去。(Day 2 is stasis. Followed by irrelevance. Followed by excruciating, painful decline. Followed by death)

接着贝索斯给出了四条建议,来避免Day 2的到来。一是关注客户,持续尝试不惧失败,二是对既有的流程和捷径保持质疑(resisting proxies)而不是不在乎结果,只在乎符合规矩的做事;三是拥抱技术的变化,四是快速的进行决策。这四条建议,不管对于那个阶段的企业,都是适用的。

在一本关于未来会怎样这样的大话题的书的结尾,最好是加上一些私人化的小故事。WTF这本书举的是Youtube上的免费在线教育是如何让作者的养女快速的学到做出星级饭店水平的甜点的。网络平台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使得人的爱好能够变得不止是爱好,使得更多人能够在更多领域能够零门槛的追求卓越,这是对未来乐观的理由。而我在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也要说说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在B站上看到的一部叫我的三体的MineCraft漫画,这部水平不亚于星级穿越这样商业大片的神作是由民间爱好者业余完成的,没有融资,全靠热爱,完成了《三体》这本书的电影改编,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其中展现的技术爆炸让人忍不住说一声WTF,正是牛X。正是这样机器和人类的共同创造,使得我对未来保有信心。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pic/4_vHVmC19a0o7YS03eqTrIL9QJS4wS4w.jpg

更多阅读

社交网络视角下的大历史-读《The Square and the Tower》

让互联网更有人情味-读《Technically wrong》

panoptic_x2018-05-05 17:35:41

PS:目前我了解到的「理性」至少有三个不同范围的定义:1)经济学上的理性决策能力 2)一种科学态度 OR 方法,比如自然科学中可证伪可重复(accuracy & reliability)的实验方法 3)Rationalism,以柏拉图主义为代表,作为形式科学的数学就是柏拉图主义者的天堂。对后两个理性而言,尤其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人类还适用的情况下,我在理性上保持悲观。对第一个理性而言,我在行动上保持乐观,赞同此文的观点:「…取决于一少部分心智坚定的人关注的是金钱还是理想,思考问题时眼光有多久,愿不愿意付出多于收获。更取决于每个人每天做的是糊口的job还是为了一个愿景而从事的work。」

黑而不伤2018-05-10 12:16:58

随着中国的制造业升级,越来越多的工厂也会搬走,这不意味着制造业的空心化,只要人们普遍尊重制造业的从业者,年轻人愿意在制造业上投入时间,这就不是问题。 …… 恰恰这个臣妾做不到啊

比元2018-05-06 08:24:21

那么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如何通过区块链还是什么技术手段实现让创造价值激励竞争更有远见的人更多获利的机制~如果只是呼吁大家不要关注眼前利润的话还是有悖人性的空洞口号啦

刘然2018-05-05 19:52:11

为什么uber都是Urber?

作者

写错了。。

cy2018-05-05 17:27:03

传说中的老实人[偷笑][憨笑][憨笑]

空2018-05-05 16:50:08

谢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