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电影“降临”学如何用好语言这个武器

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时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现象级科幻电影《降临》亦是仁者见仁,关注哲学的谈论自由意志,关注认知科学的想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计算机背景告诉你电影中外星语言的技术支持是Mathematica Research,文艺的影迷可能会关注片中没有展开的爱情。本文想说说影片中的一个由于太明显而可能被忽略的观点,“语言是武器”。

《小王子》中告诉我们,“话语是误解的根源”。第21章中,狐狸教会小王子什么叫驯服时,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稍微远些。我用眼角偷看你,你什么也不要说。话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每天,你坐得靠我更近些……”或许每个人都曾因言语的误会而失去过这样或那样的美好,静静的靠着便岁月静好。

但即使语言带来再多的误解,也是利大于弊的。正如《人类简史》中讲到的,语言是帮忙人与人建立连接、促进合作的工具,而任何的工具都可以被用作武器。降临这部电影的叙事主线就是如何打造语言这一武器的。接下来笔者将用三个电影中的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

第一个细节是片头女主Louis如何说服军方带她去见七肢桶。本来军方的人已经离开她去找另一个语言学家了。Louis要军方代表问别的语言学家一个问题,梵语中的战争怎么说,为什么这个问题能为Louis赢得信任了?电影中给出的答案是梵语中战争“gavast“直接的意思是给我更多的牛。我看完电影,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由于吠陀时代部族之间对牛这种重要资产的争夺:“我要牛!",“不给!",打起来了。Louis通过这个例子,想说的是,语言的意义源自其具体产生的背景,不亲身体验,注定会造成误解。

和这个观点类似的是,Louis评价中国人通过麻将教外星人语言的方法。对于只有锤子的人,一切都会是钉子。这个观点因为其极端而被很多人记住。然而细看这段话的语境,说的是类似的观点,语言来自于具体的场景。由于麻将是一个零和游戏,麻将中没有给予的对应事件,因此中国人解读出的是使用武器,而不是给予武器。如果你身处的环境让你没有见过大象,你就只能如盲人摸象。

接下来的细节是Louis如何和七肢桶打通语言障碍——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比如大家都关心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但Louis却说要问出这个问题,首先要外星人明白什么是一个问题,其次要确保和你对话的人明白个体的你和作为集体的你的区别,还要懂得目的这个概念意味着自由选择而不是跟随本能行动,而这三个子目标,都需要足够的词汇量。

而缺少词汇量的后果,在女主杜撰的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第一次到澳洲是,指着袋鼠问这是什么,然后就将听到的第一个回答当成了袋鼠的英语名,但很久之后,才知道当地土著居民说的是我不懂你在说什么。这两个细节说明了词汇的重要性,即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了词汇的意义之后,语言要做的下一步就是去构建更大的词汇库。

接下来的一个细节是我在这部电影中最喜欢的部分,Louis正在说服军方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军方代表说我们难道要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易吗?蒙太奇的镜头切换到未来的时空,Louis的女儿问如何形容两方通过谈判得到好处,Louis最初说的是妥协,之后说的是双赢,女儿说要有科技范的词汇,Louis最后想到了非零和游戏。这四个词虽然表示相近的含义,却代表着不同的认知境界,交易是看山是山第一层,妥协和双赢是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层,非零和游戏则是看山还是山的第三层。古人讲门当户对,不止是嫌贫爱富,还因为词汇量不同的两个人,是很难沟通的。而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熟练使用的词汇越多,社会地位也越高。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确实是一种武器。

我们再来细致的看这四个词:交易是客观的描述,但没有说清楚实质;妥协和双赢包含了情感在里面,不管是委屈或欣喜,因此说看山不是山,交易的达成必然需要双方的妥协,交易的结果大多也会是双赢,但这都不是交易的实质;而非零和博弈这个纯客观的描述,则抓住了交易的实质,不是每次交易都会需要妥协的,如果交易者剩余足够大;也不是每次交易都是双赢的,交易者剩余可能会完全被一方拿走,甚至交易中有一方会吃亏,但从整体上看,交易这个行为创造了额外的价值。当然上述说的都是理想情况,建立在人能够准确的判断什么对自己有利的前提下,如果你认识到的和你体验的世界南辕北辙,那交易也可能会变成负和博弈。看到这一层,便到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降临”中最大的矛盾冲突,是关于“七肢桶来地球目的”的讨论。为了让这个问题能够不产生误解,片中女主用了36次的对话,才建立起足够的词汇量来提出这个问题。正是这一次次的对话,使得语言不再是误解的根源,而变成了文明的基石。康德强调历史的进程中辩证的正、反、合的观念。本文开始的thesis(正观念)语言是误解的根源和antithesis(反观念)语言是文明的基石在这里完成了对立统一,撑起了影片内在的叙事张力。

“降临”中的对话是建立在一方具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基础下的,只能算是单向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尚且如此困难。当下的社交媒体构建起数不清的filter bubble,不同群体之间的心智底色差距越拉越大。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跨群体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低效和情绪化。没有建构足够多的共享词汇,双方就喋喋不休,才使的语言成了误解的根源。看过了“降临”中展现的构建有效语言的过程,你下次在和你有着不同文化经济背景的人沟通时,可以借鉴影片中的情节,从简单的词汇开始,先搭好基石,一步步的确定对方明白你说的每一个概念,再谈论你最想交流的话题。正所谓磨刀不费砍柴工。

每个人的语言中都有太多不言自明的隐含假设,不把地基打结实,空谈高大上的观念只会是空谈。当看到关于热点话题的讨论时,要抱着知之为知之的态度,不懂的就别说,能不要用术语就不用。尤其不要用那种像黑洞一样,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却说不清其组成的词就不要用。这样的词最典型的就是爱国,民主,自由,每个人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而要说清楚其意义则需要太多的解释。要像影片中那样,用动作来阐述基础概念,通过即时的反馈来避免误解的累积。类似的,若你觉得职场上会议太多,你要弄清楚你有没有提前做好功课,了解议题中基本的概念和逻辑。要想解决神仙会的问题,不是再开一场会,而应该是提前确保参会者搞清楚会上讨论的具体是什么。

最后说说《降临》给我们提出的哲学思想实验,一个人知道了未来,究竟是正和游戏还是负和游戏。 女主在影片的结尾说她的丈夫选错了,他觉得有了看到未来的超能力是一件坏事,但女主却依然在知晓了未来的时候拥抱当下的每一刻。这虽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个人是觉得女主说的是对的。

比如你买了新的iphoneX,你知道五年后这个手机你会只值现在十分之一的价钱,十年后送给拾荒人都没人要,但你会因此在当下不喜欢这款手机吗,会忽略这款手机带给你的快乐吗?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是歼20的研究人员之一,假如你已经知道歼20飞机在其服役的时间里并没有参与过一场真正的战斗,你会因此觉得歼20的成功不值得你为之自豪吗?相反的是,你会更加为之自豪,你会明白是你造出的飞机阻止了战争的企图,你会因此偷工减料吗?不会的,因为看到这样的未来意味着你知道每一个参与歼20项目的人都在一直尽心尽力的改进飞机,改进出ABCDEFG一堆改进型号出来。

这两个例子想说的是知道结局不意味着过程不重要,正如降临原著中写道,

主人公看到了自己以后的你从出生到死去的整个过程,即使知道你在那么美好的年华死去,她依然还是决定要有你(她的女儿)。即使那记载了每个真实发生的The book of Ages,看或者不看,又有什么意义,…因为过程才是意义。·

不问前路,只看脚下。这句话换一种表述就是小王子中的名句“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关注的都是教会你过程。生命不是从一个加油站到下一个加油站,而是一路上的走过的风景,踏出的新路。

更多阅读

读《语言本能》,谈“心智成长”

最后插一条广告,朋友开的文创用品店,有卖各种款式的“降临”T shirt,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哦。

阅读原文

公子2018-06-17 18:02:01

不错,改天我写篇《湮灭》

作者

少见我的文被你夸

鹂归远2018-08-04 12:32:50

关于语言有了新认识。用歼20这个例子似乎不太恰当,创造的生命和发明的机器拥有不同的属性,生命之间的情感是双向的,而机器涉及的情感是单向的。

作者

这个说的很对,例子确实不合适

天天向上2018-06-18 08:34:42

好多字啊

肉垫猫2018-06-17 18:01:35

特别喜欢降临,里面关于人类如何学习语言的探索令人着迷

孵化种子2018-07-17 21:55:19

我也认同当知道结局不意味着过程就失去意义。反倒是因为当结局是这样,经历这个特定过程才成为无数选择和过程中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