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费每个公共事件

后台多位读者留言,希望能谈一下对疫苗事件的看法。我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一般都保持谨言慎行,不参与情绪化的讨论。就疫苗事件,我很赞成这两天一篇文章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在一条船上,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我相信这几天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很愤怒、担忧,我们都在经历此刻。我无法像之前一样有足够的专业背景和数据资源,在短时间内去写作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就此谈一些个人观点,提供一些思路。

一、眼前问题

截至目前,整个药监和医疗系统的应对是非常不力的。如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层面的药监和医疗系统应当第一时间站出来答疑解惑,其实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只有几个,包括: 1、已查出问题疫苗的流向、批次; 2、问题疫苗有无毒性,是否需要就医; 3、接种问题疫苗如果无毒性,但属于低效或者无效的话,应否补种,如何保证补种疫苗的有效性,及时或者不及时补种的后果; 4、对于其他未涉及的疫苗,如何保障不再出同样问题。

事发数日,举国民愤,却不能及时回答上述问题,危机应对机制丧失,整个药监和医疗系统有负全体国民。哪怕还在调查,也可以像非典时期一样,及时披露掌握的信息,以消解民众的恐惧。而真正在替药监和医疗系统消解民众恐惧的,却是不少医疗行业人士,换言之,是在靠民间自救。纪检追责恐怕不应只调查贪腐,还应调查危机应对不力。但进一步思考,药监和医疗系统之所以有今天局面,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监管资源和监管机制出了问题,这比处理个别人员更为重要。

作为孩子接种了问题疫苗的父母,无论最后查处多少官员、羁押多少罪犯,最后要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子女。因此,所有先期舆论应当共同指向眼前问题,也就是使药监和医疗系统去尽快完成它的分析和调查任务,及时披露事态情况,这个问题最终无法靠民间自救,因为只有药监和医疗系统才有可能去获得全部数据,披露全部信息。而这是解决家长关心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情绪传播的阶段应该结束,连眼前问题都不能解决的言论目前没有任何意义。

二、长远问题

我一直认为,每个公共事件都是进步的机遇所在。这几天大量自媒体都在发泄愤怒,如果不是滔天民意,恐怕这样的机遇还是不会到来。然而,就像我一直表达的,仅仅有民意,不能解决任何长远问题,因为每个有效机制,最终必须是建立在理性和专业之上。我们的批评需要聚焦和集中,有针对性,要持续到能够彻底解决一个关键问题,也许这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个良好体制的形成,是由每个具体制度去逐渐搭建的,而每个具体制度,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去完成。我认为,情绪过后,除了继续给予药监和医疗系统压力(事实上,在顶层点名之后,他们肯定已经压力山大),还值得思考和做的事有以下:

1、医疗界人士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细致的厘清疫苗行业问题的关键点。坦率的讲,不在行业之中的人,没有做过深度调查,也就是看故事而已,根本说不清问题的关键点在哪些地方。如果按目前报道,是财政采购、利润率非常高,市场又高度垄断于个别私有企业,它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制劣、造假给自己增加风险?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问题,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在行业中的人,恐怕根本说不清。最高层介入的今天,这些问题如果再不厘清,以后又不知道要花多大社会代价。我知道某些人拍脑袋的认为这是利益均沾了,在你脑袋里可能除了干股、利益均沾就不会有其他答案了。说难听点,你连利益均沾的方法恐怕都说不出来,因此你也不会知道,研究专业的作恶方法,才是出台有效政策的关键。喊再多口号,不如认真对待每个细节,但是如果没有医药界自省,我们就不会有这些细节。难道只有那几个管理层可能在作恶吗?摸摸自己的良心。

2、立法显然有极大疏失。我们已经看到转载的针对涉事药企的具体判例和行政处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些企业在完成私有化后不断做大,直到垄断细分市场。而垄断作恶的个个具体案件,无论胜败,对这些企业都毫发无伤。法律界应当细致梳理所有相关案件,找出整个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而提出修法建议。尽管我知道,大多数中国法学研究者,其实连部门规章都不会读,何况真正影响最具体的规范性文件。甚至我看到的一篇关于澳大利亚医疗卫生立法的文章,竟然都是一位医学人士写的。法治是需要靠点滴进步去实现的,每天在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面前表现正义,不如积极参与一次公共话题,拿出你的专业能力。当然还有诸位认为自己不属于“立法”阶层的法律实务工作者,我实在想不出你们不参与的理由,毕竟这个国家也就你们有点专业能力了。(稍许欣慰,本文发出前,罗培新、徐昕、斯伟江等学者和律师已经有初步建议,但显然还不够)

三、说点别的

这两天我思考最多的,其实是在感受中国新的舆论监督机制的形成。我们今天都在怀念调查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传统媒体的价值,但可惜,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已经不可能复原。但社会仍会自发建立应对机制,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今天这种机制的表现,大概是这样的:

1、自媒体引爆公共话题,2、持牌新闻媒体跟进,3、自媒体继续发酵,4、政府应对。

这在今天是一个自发形成且在逐渐自我完善的机制,以我的观察,这是进步的。这种传播机制中,可以说多方缺一不可,没有自媒体的介入,事件不受重视,甚至官媒难以启动介入,官媒介入后,会导向问责机制。但目前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自媒体仍然是参差不齐的,或者说,自媒体仍然缺乏足够“公共”的意识,在很多时候自己宣泄了情绪,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能产生多大影响。《疫苗之王》我认为是很克制的,比起后面很多情绪宣泄文章来讲,真是克制多了。情绪宣泄会将某些重要的公共话题导向毫无意义的方向,对解决眼前问题和长远问题都没有任何帮助。二是侃侃而谈的空谈人士过多,专业人士太少。在调查记者这个群体消失后,你不要寄希望于有群体能保护你,你这个专业领域的事,你就是有一份责任在其中,什么是公民,这就是公民,你身处其中而有一份责任,轮到你参与时你怎么可能跑掉了呢?“公知”与官媒的对立,其实很多原因在于专业人士不介入,部分“公知”空有口号,不通实务,提不出任何解决方案,在上述正在形成的舆论监督机制中,其实已经负面作用居多。怎么摆脱塔西佗陷阱,就是需要更多有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士和精英人士介入整个新的机制,这是我一直呼吁的。我们也在看到这种进步,例如在此次疫苗事件后,若干医疗行业人士和公众号都在传播专业观点,这正是大家需要的,但显然还不够。

进步虽然很慢,但每一步都需要很坚实,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次以巨大社会代价换来的公共事件,我们都应有责任参与其中,从情绪到理智,从感性到理性,从眼前到长远。

以上。

虎2018-07-24 10:02:41

没有人引咎辞职,没有人下跪道歉,更没有对受害家庭的赔偿安抚机制,人民责任重要还是权利重要?人民不会在沉默中死亡,只是在等待爆发。深水区可能根本就改革不了…

作者

没有付出,就不要认为会有权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王宗益 海狗种水果2018-07-24 09:42:43

摸摸自己的良心。 讲得好。 作为一个学习食品安全专业的人,对这起疫苗事件,我很平静。 还是上次给您留言时提到的,易卜生的那句话: 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lishuhang2018-07-24 10:21:22

专业人士对专业话题最有发言权,但事情发生时大多选择沉默,导致没有专业知识的“公知”在发言时容易出问题。而专业人士不发言,根本原因还是他们的外部言论受到工作单位的牵制,不能畅所欲言,众多容易出问题的专业领域都被严格的体制化了,从业者需要服从纪律,所以不能乱说话。

作者

有这方面原因,但不是不可克服的,人有多重角色,互联网时代也提供了途径

葛荃2018-07-24 10:53:54

看到有人说“整个国家重理轻文”,特地上来说来说两句。其实,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轻文”过,一天也没有。如果真得“重理”的话(这个“重”,不是重视,而是尊重,尊重专业,尊重知识),都不会有这么多杂音了。我们所谓的“重理”,是实用主义的。比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为了国家富强。如果真得“重理”,就少一点人文的普世发声,少一点“为苍生”,事实求实、就事论事,这是最缺乏的。专业人员的慎言,这就是“重理”。什么时候,高考大家讨论的是数学大题,而不是全民讨论作文题,才有解。但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陈然2018-07-24 11:05:03

国家药监局(现在并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里了)无论是人员编制还是预算获取上,与我国市场规模之大,问题之多极不相称,无法有效行使监管职责,怠政,懒政是常态。地方省药监部门预算是从省里拿的,发生问题更倾向于捂着不是揭开。 体制根子上的现状不改变,药品监管的问题还会有,一直有。

洁2018-07-24 11:08:16

慕老师有看到 “崔紫剑先生”前两天发表的《关于发表疫苗问题评论时的几点逻辑参考》吗? 先生被一部分愤怒的民众喷了,但是,我觉得崔先生才是对的……只不过因为他冷静客观,他妄图跟愤怒的群众讲道理,并且他使用的是稍微带点讽刺的方式……民意真的太可怕了,是的,人们要努力,要发声,要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而奋斗,可是人们不喜欢用脑子,人们喜欢被情绪操控,容易被利益相关方利用,人们愤怒无助的吼叫“你不发声,##就没救了”,但是,人们不知道,错误的发声真的只让民意被带偏,真正还治理的该改善的不知道在何方…… 人民无助而缺乏专业知识,人民不想动脑子不是谁都会做尽职调查,人民不想再为鱼肉,所以举起了愤怒的旗帜,可是,谁又知道,在这个过程本身,又有多少人已经成为了鱼肉呢

Xiaoqing(张晓庆)2018-07-24 10:26:30

整个国家重理轻文的作风,以及人文教育的畸形和人格养成教育的缺失,终于使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需要形成自组织社会,创新型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时候越来越显现出捉襟见肘。

杨佩琴2018-07-24 13:28:44

其实这几年一直是比较合适的刮骨疗伤生肌的窗口期。一个方向是国有化,借鉴模式类似煤矿业。另一个方向是律法改革,违规成本相比于非法所得几乎是九牛一毛,用一张破烂的尼龙网作为律法结界,后果可想而知。这几年的毒胶囊、银杏叶、断链疫苗事件之后,上层面的决心还是有体现的,2017年法规规范出台创最,18年还在继续。但是正如留言所示,市场规模如此之巨,监管层面的人员及预算获取极不相称。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地方保护(政商同船)。这里可以举一个滑稽却值得深思的例子:吉林地方局2018.6.8收回了钓鱼台医药集团吉林天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GMP,事隔无几,发回了证书,到2018.7.12国家又组织了跟踪检查二次收回了该GMP。整个事件发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样的例子恰恰不止一个),其实充分体现了地方监管的形式过场主义,国家主动在纠偏,但是这种纠偏因为各种限制无法辐射到全局。地方的天高皇帝远真的是你难以想象的。

亚兵2018-07-24 10:33:18

权益靠争取,争取在行动,落在实处。

趙2018-07-24 10:07:27

至少先在自己的行业对起自己的良心!

淡之逝2018-07-24 19:21:08

我希望作者不要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裹足不前,真心的

作者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大家到底担心的是什么,我写作时从来没受到过什么限制

绿野2018-07-24 11:37:17

还有一个很简单很根本的解决方案,从小学校、父母教育孩子要诚信,要负责任,这才是优秀的;而不是教要求功名,不管你干什么 但只要你考上了名校,在有名的公司就是优秀的。也就是说教孩子 可能你在小公司 但干的是磊落的事 这就是优秀的;而你在大公司,很厉害,但干的事不负责任,这就是羞耻的。我觉得这可以从根本解决问题♀ 毕竟事儿是人做的,人是被意识指导的

反正你不信2018-07-24 12:20:52

非常同意作者的回复:天上或许会掉馅饼,但天上永远不会掉权利。

林洪亮2018-07-24 11:52:50

从情绪到理智,从感性到理性,从眼前到长远[强]砥砺前行。

王也牧2018-07-24 12:55:59

实际上除了资本,垄断,报批流程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体现在疫苗批签发制度:进口疫苗根据进口药品管理法,全项检验合格后进关。国产疫苗根据世卫组织疫苗管理方法,每批检查无菌和异常毒性,然后按照5%的比例检查有效性,其他还有使用后抽验。抛开是否没有检查完毕就放行,或者数据作假之类的不谈,从监管层面能简单知道国产疫苗比进口疫苗有问题的概率高——不是说进口疫苗好,而是不好的进口疫苗你见不到。目前来看可能会在批签发时增加效价检查项目。然而不从专业层面,而是资本层面来看:只要形成垄断,那么腐败也就在所难免。

企鹅2018-07-24 16:48:33

财政采购、利润率非常高,市场又高度垄断于个别私有企业,它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制劣、造假给自己增加风险。作者 我也是非常不理解这一点,做大的目的是为了利益,利益又是长远的。为啥要作死呢?即便是受贿者,估计也更愿意在安全的状态下,怎么会找作死的节奏呢?

喜庆的小脸2018-07-24 12:46:23

您好,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公众号(ID:CKGSBCC)希望能转载这篇文章,但是由于学院公众号有统一的排版和格式要求,可能需要对文章进行少许的改动,烦请您开白名单,谢谢!

作者

已授权

一方天空(陈雄)2018-07-24 12:10:06

十分赞赏你的观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出来说话,这样既对百姓有个交代,又可以控制舆论导向,完整的生产体系,严格的管理模式如果没有执行,都是谈。

Meeeeeeeeek2018-07-24 09:41:36

理性[抱拳]

高鹏飞2018-07-25 09:28:45

药监有责,这个锅医疗体系怎么背

作者

老百姓自然的认为医药是一家,所以医药系统的人,需要讲清楚其中的差异,越是细致,大家才越知道问题在哪儿。

加菲豆2018-07-24 14:07:57

每个公共事件,都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系统有不足,既然有问题,补偿很重要,但修补才是第一要紧事。今天有问题,只顾着骂人忘记了正事,等到太阳明天照常升起,问题还在,还会循环

使独尊2018-07-24 13:29:56

是啊,最终所要是什么?解决办法是什么?一个是当下,一个是长久未来。反应机制,欠缺方法是由欠缺目的!就文中所讲,在这个互联的地球村时代,还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冯仑先生所说地产,学习别人同样问题的解决办法。关于如今传媒,就先生得出的结论,或许香港警匪片观念导致的结果,不严重不最后,不管!如何一开始逻辑思辨来避免呢?

夏志平2018-07-24 10:23:37

写得好,已分享

李大仁2018-07-27 09:36:00

疫苗未平,me too又起··感觉后者是来转移注意力的。公知,在社会体系中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呢?

作者

十几亿人,难道一次只能有一个事件?疫苗人群根本不会关心me too,me too人群也不会关心疫苗,但都有受害者。看热闹的除外。

Neuron2018-07-25 08:54:27

首先医疗系统不背这个锅,生产疫苗的是企业,采购疫苗的是疾控中心,社区医院才只是负责打疫苗。。其次,医疗系统自身都救不了自己,每天要防着被患者打杀,还要计算医保怎么不超标。最后,我们家的宝宝也是打了这个疫苗。。还能怎么办?

淡之逝2018-07-24 19:17:36

越来越多的人看作者的文章了,我想我可以算是算早的那一批了,您能被关注,我们读者很欣慰,因为您的才华我们有目共睹,只希望您能坚守本心,写出像以前的作品,我宁愿等的时间长,愿砥砺前行。

parvati2018-07-24 14:15:38

引爆的那篇文章恐怕有利益驱动,只是不知道是股市还是其他方面

真逗2018-07-25 16:32:11

非常同意作者的说法,其实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最关注的还是,事件给每个孩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国家层面如何解决问题,但让我失望的是事件出来这么多天了,还是没有应该官方说法。民生问题何其重要!为什么会没有声音?! 至于那些责任人,要杀要剐,能不能杀能不能剐,对我而言,大约只能是无奈吧

超级大球2018-07-25 09:17:36

其实作者提出的4个问题,前两个在消息披露的时候就已经出来了,第三个要看每个人的体质,只不过大家更愿意传播那种“天怒人怨”式的文章,而有相关性信息的却传播很慢,所以我很同意评论里说我们从来没有“重理轻文”。就好像我同学的丈夫在朋友圈连转几篇加上自己的骂街,之后还加上自己女儿的接种记录,还不如我这个没结婚的人了解可以通过批号等信息查询。没办法,就是情绪性的东西传播更快,更别说自媒体时代各种公众号都来蹭热度了,国家层面的发声本就滞后。能有理性的公众号发声就不错了,可惜这种文章看的人少,看完的更少,看完还分享传播的,几乎没了

Big Have2018-07-24 18:46:12

《集体行动的逻辑》

zhangxu2018-07-24 18:17:53

高度理性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