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公共教育供给,应当义无反顾

8月2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介绍了北京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即从9月新学年开始,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内托管班”将覆盖全市,以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

具体而言,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北京市将提供三点半以后全覆盖的学校看管服务体系。各个学校将专门建立托管服务管理中心,计划由校长、家长、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校内托管班”周一到周五开设,延续两个小时,从三点半到五点半,主要以体育、艺术、美育为主。允许针对个别孩子进行个别诊断、答疑、辅导等,“但绝不允许集体上课。”

“校内托管班”对家长和学生不收钱,主要通过政府财政补助,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安全问题将通过购买保险来解决,老师可自愿参加且有一定薪酬。其资源通过三方面补充:引入社会体育、艺术和美育方面的优质民办机构资源;发挥公益组织力量,少年宫教师可派驻到各个学校去辅导学生,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共青团组织等也可参与;鼓励各个学校有特长的老师和管理部门参加。

这是多年以来,我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教育改革举措。

过去若干年,在所谓“素质教育”旗号下,全国相当地区的小学,将放学时间设定在15:00-15:30这个区间,完全没有顾及家长的上班时间和放学后学生的课后安排,导致家长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处理学生放学时间过早的问题。也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兴趣班和培训机构。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导致今天中国消费整体下滑、在放开二胎后人口生育仍然不能有效恢复的主要原因,就是房价、教育和医疗三座大山。今天中国改革能否成功,能否再度形成一致向前的共识,能否继续获得民心,关键就在于这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如果说房价牵涉财政、土地制度,医疗牵涉整个医疗和社保体系,二者改革会相对缓慢,那么教育,则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缓慢的理由。**今天的教育问题,根源于过去一段时间,一言以蔽之,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规划没有前瞻性,在公立教育逐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将原本应当通过扩大公共供给来解决的问题,拱手让于资本。**资本又与公共教育机构逐渐形成套利机制,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选拔衔接也逐渐失当,使国民基础教育成为家长沉重的负担。

这里面具体而人性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和待遇无法实现有效增长。在教育公共供给逐步退出,空余出大量课外时间之后,培训机构以市场化方式介入到基础教育和课外培训中,大量中小学教师因公立学校收入增长有限,又参与到课外培训中,甚至出现了课上不讲、课后辅导的局面,更出现了不同学校以不同名义进行特定招生的情况。这些现象,今天已经十分普遍。曾经良好的教育体系,最终却形成了体制套利。直到最近两年,随着相关法律的修改,资本大量介入民办教育领域,以上市获利为目标,通过大量补贴以协议控制非营利民办校,传播焦虑,扩张培训版图,进一步扭曲正常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被裹挟的大量优秀教育界人士,是于心不安、有违初衷的。

**在我的记忆里,曾经的中小学并非如此。**中小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曾经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教育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我们今天蜚声海内外的各类人才,不是诞生于价格畸高的市场化教育机构,而是诞生于从首都到农村的各所公立中小学校,诞生于公平的考试选拔体制。正是曾经的这个体制,为中国的社会流动带来了生机。作为这个体制的受益者,今天的人们,不应因为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应因为自身家庭利益的选择,而放弃理性的呼吁。因为即便我们以家庭力量去倾力支持下一代的发展,但如果今后缺乏正常的社会流动机制,那么无论下一代个体再优秀,财富积累再多,也无非只剩下两个结局:一是移民去发达国家当非主流;二是身处人与人最大恶意的社会之中。阶层的完全固化,就是个体与个体的绝对战争。

我们总有一天会明白,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不是因为他们的国民移民到了一个更好的国度,而是因为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使自己的文明胜过了其他文明。我们看到了他们今天的结果,却丝毫没有看到经历的过程与艰辛。今天大量寄希望于通过移民来使自己和下一代“过得更好”的国人,丝毫还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这种自利性的轻便选择,将导致发达国家的原住民会对华人面孔更加敌视。

只有愈加公平且能够正常流动的社会,才应当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最好的馈赠。

教育改革,关乎国民切身利益,是在四十年后能否再次凝聚改革共识的关键之一。今天我们已经无需再次论述教育资本化的恶果。今天我们能够高声呼吁的解决方案,是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越来越有限、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在外需不振、生育率恢复不足的背景下,在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能力越来越受限的背景下,努力让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扩大公共教育供给,恢复良好的公立教育体系和公平的选拔体制,使之与城市规划发展相契合,使更多的校外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补贴、学校采购的形式,进入到校内,如此方能有效降低家庭教育负担。

我们粗算即可知道,今天的城市中,大量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为了在起点线上不落后,也会为学生报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和艺体特长班。对有的家庭而言,这在合理的支出范围;但对很多家庭而言,其实是沉重的负担。这些投入,一年数万、十数万甚至数十万不等。韩国在1980年代,有超过50%的家庭拥有钢琴,成为住房和汽车之后,中产阶层的标配。但当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袭来,大量企业破产,中产滑落底层,韩国的钢琴家,你又能知道几个呢?今天中国很多家长选择这笔支出的最终目的,既有考虑培养兴趣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希望在考试选拔中,有一两个项目能够为孩子加分而已。而曾经的机制,在没有这些项目时,也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那么这些增加的项目,意义究竟在哪里?正是由于这种选拔机制的存在,导致所有家庭都要参与其中,催生了大量焦虑化运营的培训机构,使曾经的“兴趣”沦为资本的附庸。

我今天仍能清晰的记起,在我小学时代,通过学校组织的校内美术培训,一位出身工薪阶层家庭的普通学生,拿到了国际绘画比赛的金奖。**正是这样的激励,使出身普通的人能够奋力向上,努力向前,这个国家才有今天的局面。**如果放到今天,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吗?

**扩大公共教育供给,对中国今天的家庭而言,比减税的作用还要直接。**在校内培训中可以尝试多种兴趣培养,对于确需发展的项目,家长可以选择校外培训进一步支出,节约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非常可观。更关键的,对于那些家庭普通的学生,他们不会因为父母无法支出,而备受新时代的歧视和煎熬。

**在扩大公共教育供给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公立学校的教师受益。**只有公立教师的收入福利和稳定预期,使其能够安心于校内工作,才能施加制度约束,使其不将精力放在校外。我认为,在目前房价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应当以保障房的方式优先解决公立教师的居住问题。

良性制度的形成,需要时间。可以预见的是,在校内培训、校外辅导机构采购等诸多方面,仍将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对机构的评价、采购的合规等等,但从大的方向来看,这是正确的一步。制度的细化,需要广泛而积极的参与,这不只是政府的事、学校的事,也是每位家长的事。

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尽管总有不好的事情出现,但如果细细体察,会知道其中相当多数都是多年积弊,今天去除积弊的努力,也需要时间去展现效果。

无论如何,在扩大公共教育供给、去除教育资本化恶果方面,应当继续义无反顾下去。让我们的财政资金,更多的进入教育,更少的进入地产吧。

以上。

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公号

/pic/1_YibFhl8wlPh2OZrbxjqGW3tmaHkRnQ.jpg

Scott Wu2018-08-24 15:56:26

中国很多问题都是政府作为市场参与主体,有意识的控制供给造成的……然而这个锅往往都给社会上的各路资本背了

作者

资本从来都不无辜

希希蛤蛤2018-08-24 16:00:38

教师穷啊,我去年实习的学校在国家贫困县,代课教师一个月1000,今年貌似涨了200。编制教师对于当地的房价而言收入可以的,一月4000。但是一个编订人员180的学校有编制教师160人,学生总数不过1200人,却老师不够,一堆吃空饷的,长期请病假的,教学任务三分之一是由代课教师及支教大学生完成。160个里边真正干活的的能有60个就谢天谢地了。优秀教师早被挖走了,去省城或者市里了。剩下的还是一堆不干活的

ZY2018-08-24 16:22:16

富贵雅就知教育是多代的累积,一代即可生富,两代方能生贵,三代以上方能生雅。

啼不住的轻舟2018-08-24 16:05:11

教育绝不能洞穿底线,相对公平、合理和高质量的公办教育是强国之本!炒房是炒不出来中国梦的!

猫猫酱2018-08-24 16:00:29

还有大城市更多的公立学校,让外来务工的孩子不只是读打工子女学校

张鹏2018-08-24 20:50:26

扩大教育供给,恐怕财政部,教育部,甚至一些人大富豪都不满意。 为啥,财政嫌弃费钱,教育嫌弃事多,大富豪自己孩子有私教赢在起跑线。 当然从国家民意来看,加强教育真的太必须了!

作者

不会不满意的

弹剑而歌2018-08-24 21:19:29

可是,我这边凡有zf因为债务或者是资金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瞄上老师的工资和绩效。包括但不限于拖欠个把月,绩效分多期发放等等情况。老师这个职业已经不能糊口的情况下,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

不同地区,情况大异。重视教育的,继续吸纳优秀人才;鄙视教育的,继续人口流出。

月光照你的脸2018-08-24 18:08:08

看的很激动,先生真有心了!反复打字却不知该说什么好。只觉得路漫漫啊。

刘振宇2018-08-24 17:48:21

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普遍和无差异化的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而不是像精英教育一样在里面过分强调差异化,导致基础教育的分层。当基础教育不再强调重点学校的时候,从更大范围上讲,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的福利。

前行者2018-08-24 16:58:04

到大城市长期打工的人还要交择校赞助费!这些人大多收入并不高。剥削穷人的钱,去补贴富人。哪来的教育公平啊!可能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要求有户口,即使在城市里打工很多年也没用)!

肥猫秋秋2018-08-24 16:01:40

让我想起毕淑敏《女孩,不要沉默面对世界的不平等》这篇文章,她说‘100年前,你能到学堂里来读书吗?你很可能裹着小脚,在屋里低眉顺眼地学做女红。县长的儿子,在那个时候,要叫做县太爷的公子了,你怎么可能和他成为同桌?在争取平等的路上,我们已经出发了。’ 可是100年后呢?我们真的像新华字典所说的每个人每种职业都有光明的未来吗?

虎2018-08-24 19:16:30

教育支出已经够大了,症结在于吃空饷群体太大,校长沦落成既得利益者,代课老师那个收入只能呵呵

马良伟2018-08-24 17:48:17

公立教育供给不足实在是沉重的负担。幼儿园就要托关系找人送礼才能挤进名额有限的公立学校,这才是慢慢求学路的开始,不能想这样条件下的孩子三观会正。怀念村里的小学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018-08-26 00:04:05

我们不是习惯和国际接轨吗?

使独尊2018-08-25 23:20:30

读,想起两个月前朋友的推荐,叫去做什么长。我往一听,对政策理解不够,对趋势认知不够,撤!幸好本来就不抱特别期望。别后附上见解。可惜,在欲望面前,人优先无视不得所欲者。这本来人生常态! 以上,就加时留校时间感。

暗夜微光2018-08-24 18:01:57

路漫漫其修远兮 山重重其压重矣

雨中行舟2018-08-24 17:01:41

政府必须担负起基本公共社会保障,让资本参与基本社会保障来担负起健全的公共保障只是一厢情愿,当利益和责任需要二选一时,资本往往抛弃责任选择追逐利益,届时广大公众只有哭天无泪,所以社会各项基本公共保障只应政府担当,最起码要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画图匠2018-08-24 15:50:17

新的一代人的思想以及需求终将使这个社会发生改变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吴斌2018-08-24 17:00:52

资本的积极涌入,并不见得能像作者期待的那样,解决教育普惠问题,资本追求收益回报率,会过快推升教育价格,反而会加剧教育资源不公平化。

刘磊,木门安装130833909922018-08-24 16:40:54

好,很好,非常好!写的太好了! 我不知如何作评价,感觉总是很苍白。[抱拳]

黎明2021-07-26 22:22:53

你都呼吁了两年了

南蠻土匪仔2021-06-20 00:25:35

你确定,政府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教育和医疗,这三个方面吗?政府的钱,每年就这么多,这里也要用钱,那里也要用钱,谁来决定钱如何使用。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然希望政府把资金大力投入教育和医疗,这些就个体而言,最利益相关的地方。

勇2021-06-19 23:45:45

扩大公共教育供给,对中国今天的家庭而言,比减税的作用还要直接。

使独尊2018-08-25 23:26:11

教育,目的什么?个人社会的根本所需是什么?我一再认为,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来立足,来用所拥有的力量,才是根本。曾经与说如是,没被认可。但是,与说的对象还是太少了。主要,说的力量少?还是欲望不够强烈? 这资源的投入,于美好彼此,才有未来的增长。如果不是真正于人有益,人总是受不了痛苦而止的。

柯蓝Initial2018-08-24 15:53:11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