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穷的开始》重新了解进步与启蒙
今天说的这本书,是11年出版的《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这本书长期位于美国亚马逊科普类图书畅销榜,在14年出了中文版,但却一直不是一本大热的书。书的作者是量子物理学戴维多伊奇,他是霍金的师弟,但不同的是,霍金的书由于相对的阅读门槛低,所以有更高的知名度,而多伊奇的书读起来则十分烧脑。在这本书中他试图下定义、作解释的不仅是科学领域,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包括未来尚未出现的文明。本书有相当大的部分都颠覆了我们的观念和知识。不要急着反驳,先思考一下。在保持开放的创造性的同时,仍保持批评精神,这正是作者教给我们的。
读《无穷的开始》,需要你在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需要你反复的去检查作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不只是记住书中的结论。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也是一本在不同年龄读来会有不同感悟的书。而立之年读,会让你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不惑之年读这本书,会让你审视自己做错了什么,而知天命之人读这本书,则会让你去思考历史大势的偶然与浩浩汤汤。
这本书有四个关键词,乐观,解释,通用性,动态。未来的乐观是和好解释带来的知识互为因果,通用性带来微观层面上的无穷,动态带来组织层面上的无穷。
探索关于事情为何发生的回答,就是在寻找关于世界的解释。小孩子总问缠着父母问,为什么会有太阳的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四季的更替,为什么会有花开花落。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若是选择了简单的回答,那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孩子问的多了,就知道自己的下一个问题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或是你上学了就知道了,或是一个自己也能编造的童话故事。
而若是父母选择了困难的回答,那要做的就不止是简单的几句话了,要回答四季的生成,就先要让孩子想象一个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大球上,然后再找一个发热比较大的老式灯泡或者浴室的浴霸,将一个倾斜的苹果在灯下照很长的时间,再让孩子感受不同部分的温度,最后还要让孩子去设想我们生活的大球有一个倾斜,所以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但这正反映了好的解释的俩点本质属性,一是这个解释不容易被验证,二是解释中的每个细节都必不可少。相比于好解释,坏解释也有俩个特点,比如星座神话就不是个好解释:它能轻易改变(根据神话使用者的需要),它的适用范围也非常狭窄(北半球的星座神话不适宜南半球)。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曾经是一套国民级的科普书,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本书最初是作为核战危机下的战略储备物资而编写的。编者想象的场景是在遭受了核弹的打击后,该如何重建我们的文明。但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劫后余生的人该做什么,而是要告诉他们一些孩子们会问的傻傻问题的答案了?
然而细想就会明白,未来会出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你无法提前预知,即使现在的人们列出重建文明的种种操作指南,也无法让未来的人们能够按图索骥。但若是教会他们为什么事情会发生,这些解释就可以指导他们自己想出解决方案,世界上任何一个灭亡了的文明面对的问题,都是缺少知识造成的,穿越小说的主角带不走现代社会的技术实体,但只凭着现代社会教给Ta的知识和理念,就能够改变历史。但这知识具体值得是什么了?让我们看看《无穷的开始》这本书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回答?
古人有的是实验和观察,然而实验和观测的功能是在现有理论中作出选择,并不是作为新理论的来源。我们通过解释性理论对经验进行解释,但真正的解释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都是好逸恶劳的,直到启蒙运动提出的易谬主义,将凡人皆会犯错这一信条变成了共识,从而建立了一种批评的传统。书中写道“由此产生的一些观念有着极大的延伸范围:它们能够解释的东西,比它们被创建出来用于解释的东西更多。解释的延伸是一种内在属性,不是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所说的那种由我们提出的假设。”
理解什么好解释,能够让我们认清楚经验和观察在科学中的作用,波普尔认为:**如果没有预先存在的知识,就不可能进行科学观察,这些知识涉及要去看什么、寻找什么、怎样去看、怎样解释看到的东西。**理论必须先行。理论要靠猜想得来,而不是推演得来。我们对任何东西都不是直接观察的。所有的观察都是对世界的感知都经过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加工,所以一件事情,如果你只盯着它看,结果除了它本身之外你什么也看不到。
同样地,每当我们犯错,它都是对某种事物的解释里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表象会具有欺骗性。经验对于科学研究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但它的作用却同经验主义者所说的大相径庭。它不是推演出理论的源泉,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挑选已经提出的猜想,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的意义所在。
能够创造和运用解释性知识,使人获得了一种改变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像其他所有的适应性那样从根本上受狭隘因素限制,而仅受普遍规律限制。正是这点构成了作者为什么对人类未来的前景保持乐观,这种乐观不同于《奇点降临》中对人的存在本身的悲观。作者认为:**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实体。人并非由环境“支持”,而是通过创造知识来自我支持。**一旦人有了合适的知识(实质上就是启蒙运动的知识),就可以触发无限的进步。
解释世界和控制世界之间的关系看上去越来越密切,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资源或其他条件下,物质的转变要么是不可能发生,因为被自然法则所禁止;或者在有正确知识的情况下,就一定会发生。**认为世界不可解释的主张,等同于诉诸超自然。**而所有可能的物理现象的解释,都与怎样运用知识来实现这些现象有关。
作者的乐观还体现在书中下面的句子中:不管是特定的人类生存条件还是通常的解释性知识,都不会达到完美,甚至不能接近完美。我们将永远处在无穷的开始。人类总是行动走在解释的前面,在《走出自己的天空》这本书中,来自农村的何江在哈佛毕业演讲中讲到,一只毒蜘蛛咬杀了他的右手,母亲用火疗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治疗。那时他母亲不知道这背后的解释,高温使蜘蛛毒液中的蛋白质变形失活。了解了这个解释,可以创造出痛苦更少的治疗方法。如今的医学还有很多类似火疗这样的有效却痛苦的治疗,比如化疗放疗等,如果人类彻底了解了癌症的机理,那就能以最不痛苦的方式去治疗癌症。
**人类永远有值得去探索的新边疆,这是终极层面的乐观。**宇宙不是用来把我们比下去的,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资源。无穷的无知是知识存在无穷潜力的必要条件。拒绝接受我们“即将到达终点”的观点,是避免教条主义、停滞和专制的必要条件。科学理论预测未来的能力,取决于其解释的延伸,但没有什么解释的延伸范围达到能预测它自身的后继者将包含什么内容。我们自身的未来也将由我们尚未拥有的知识来塑造。不管是特定的人类生存条件还是通常的解释性知识,都不会达到完美,甚至不能接近完美。我们将永远处在无穷的开始。
能应对未来无穷问题的只有不断进化的知识库,书中区分了用进废退的拉马克式的进化和先随机在选择的达尔文式的进化,用作者的话来说,拉马克主义的根本错误与归纳法具有相同的逻辑。两者都假定,新知识(在两种情形下分别是适应性知识和科学理论)已经存在于经验中,或可以机械地从经验中得出,新的适应性可以通过实际上只是现有知识展示的变化来解释。但真相永远是,**知识必须先假设再检验。**这正如达尔文理论所说的:首先,随机突变发生(它们并不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自然选择把那些不太擅长重现在子孙后代身上的基因变种剔除掉,从而偏爱在群体中散布得最广的基因。
这俩种进化的学说,不止是单纯的学术观点之争,更会影响我们的处事方式。为什么强化学习只在游戏中取得了超越人类水平的成功,这是因为除了游戏,其他的领域算法的进化都是拉马克模式的,算法从人类的行为中获得关于未来预期的知识,而唯有在游戏中,算法可以通过随机的试错(自我对弈),产生全新的策略(以至于比人类更有创造力),从而达到达尔文式的进化。
而在日常的处事中,也要进化自己的知识库,但选择那种进化模式,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长久的幸福。比如在婚姻中,拉马克式的进化类似于对爱人百依百顺,对Ta的痛点爽点痒点G点一清二楚。你以为这样能让爱情永恒但这样的进化方式,会让你自贬身价,成为一个低质量的性爱机器人,科幻电影中的那些会自我学习的机器人,其实都是拉马克式的进化,因为其背后隐藏着神创论或上天注定的假设。而达尔文式的进化观指导的爱情应该是把进步放到首位的,俩人都先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姿势水平,相互之间的你追我赶带来了数不清的意外,而少数有价值的意料之外成为了值得珍惜的回忆。
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积累聊天机器人的技巧来实现,这种观点对应拉马克主义。由于我们还不了解创造行如何运作。近似的,人工进化也可能没有实现,尽管看上去好像实现了。问题在于,我们不了解DNA复制系统的通用性的性质。图灵发明了图灵测试,希望绕开这个哲学问题。换句话说,他希望在解释这项功能之前就实现这项功能。不幸的是,类似这样的情形极为罕见。而这也是为什么说强化学习自身是无法带来强人工智能的,不是算法逻辑的缺失,而是由于在对人类影响深远的领域,人类不会允许一个未经验证的验证的算法去试错,只要这一条限制不改变,强化学习的算法就永远不是无穷的开始,不会成为人类的主宰。
好解释的通用性第一体现在达尔文式的进化上,其次体现在其抽象性上。我们所知的好解释,大多会涉及一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原子在电子显微镜发现前是无法直接的观测的,那该如何解释花粉的随机游走了,使用了原子的假设,和使用了童话中花仙子的解释有什么区别了?为什么使用原子的解释,不管原子有没有直接被观测到,都是比花仙子的解释要好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使用原子的解释是从涌现的角度,以较低层次的实体,来解释较高层次的问题。
书中写道:所有的高层次现象都是准自备的,接近于完备。在更高的、准自备的层次上变得可解释,称为突现。**而对同一现象有着不同层次上的多个解释,其中并无矛盾。**认为微观物理学的解释比突现的解释更加基本,是武断而且错误的。关于抽象概念的知识,与我们所有的知识一样,它来自猜想、批评和对好解释的追求。这一点就区分出了基于原子的解释和基于花仙子的解释,花仙子的解释会假设其是最基本的,是不可批判的。而基于原子的解释则会说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小球,可以有内部结构,但其细节不影响其涌现带来的特征。
在现实中,各种解释不会组成以最低层次为最基本解释的等级体系。相反,任何层次的突现解释都可能是基本的。抽象的实体是真实的,并且在产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果关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如果我们在相关领域里的最好解释涉及某个实体,我们就必须认为该实体确实存在。**而且,就像引力的力量那样,如果我们的最好解释否认它存在,那就不应该再认为它存在。
而好解释通用性的第三个体现,在于其具有1+1>2的特性,书中写道:所有知识增长都是通过渐进的改进实现的,但在许多领域里有一个节点,**知识或技术系统一项渐进的改进在此时会导致延伸范围突然扩大,使系统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通用系统。**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去看看那些睡美人发明,很多很棒的主义很早就被人发现了,但必须等到配套的基础设施都具备了,才能具有很大的适用范围。具有向通用性转化的潜力,也是好解释的另一个特征。
在这本书的第八章,作者用康托集合论无穷旅店的例子来解释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这可以看成是对通用性的一种限制。人们都说数学是最通用的,能够跨越学科,解释不同领域的现象。但作者指出所有的知识都由物理过程产生,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受自然规律制约。我们的数学知识的可靠性,永远从属于我们关于物理现实的知识的可靠性。一个数学命题是否可以证明、是否可判定,都取决于物理规律,这决定了哪些抽象实体和关系可用物理对象来模拟。数学的目的是去理解,它的总体方法是提出假设、根据它们身为好解释的程度来进行批评。
好解释的通用性还体现在其是美的,美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客观事实。花在人眼中总是美丽的,而它们的设计是为一个显然与人类无关的目的进化而来。花儿之所以美丽,是如同好解释一样,要和伪造者做持久斗争。其结果是一个每一部分都比不可少但却有序可循的结构,从而在预先的共享知识不足以提供难以伪造的信号时,解决了创造此类信号的问题。
在书的十三章,作者展现了他真正想在这本书中达到的目标,即**在广大读者心中重塑启蒙运动中对进步的渴望。**这章的标题是《一位物理学家的怀哲学史以及对坏哲学的若干意见》,作者先是反对了量子力学对其学科基础的哲学解释的漠视,认为不能仅仅认为一个理论能够预测未来,就忽略其背后的对世界的解释是什么的问题,接着作者指出了什么是坏哲学,坏哲学指不仅本身错误还主动阻止其他知识增长的哲学。经验主义的后裔、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工具主义、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都属于坏哲学。
例如19世纪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学说试图把一切不是“从观察中推演而来”的东西从科学理论中剔除。而后演化出的逻辑实证主义则认为不能通过观察验证的陈述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毫无意义。这一学说不仅威胁要扫除解释性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扫除整个哲学领域。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理论,它也不能被观察验证,因此它声称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哲学)是无意义的。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拒绝理性批评或改善的叙事,正是因为它拒绝所有的批评、认为它们只是叙事。创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实际上纯粹就是一个如何满足后现代主义者群体标准的问题,其标准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排他、以权威为基础。这样的东西绝不适用于理性思考:创造一个好解释很困难,其原因并不在于谁决定了什么,而在于存在一种客观现实,它不符合任何人的预先期望,包括权威的期望。
足够多的人如果相信了知识的井已经干涸了,那人类知识的进步就真的会停摆,低垂的果实会被摘光,经济会陷入滞涨,而如果能摆脱坏哲学的影响,那进步的脚步就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
最后来看看这本书的第四个关键词,动态。动态的思维意味着不拘泥与已有的选项,把选择和决策过程想象成按照固定公式在现有选项中进行选择,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忽略了决策的最重要元素,即创造新的选项,以及去掉错误的选项。评价动态的决策,要能区分决策的能力与决策带来的效果,良好的决策力不一定能带来最大的收益,但却可以最高效的去除坏选项,同时创造出全新的选择。
动态的视角意味着,执行决策的方式,应该和执行决策的效率分开执行。一种执行方式是将决策的执行看成是理性迷因的传播,其依赖于接收者的批评能力实现自身的复制。另一种执行方式依赖于使接收人失去批评能力实现自身的复制。即便是高层具有了动态的决策力,但如果决策的执行依赖于后一种的愚民模式,那长久下来,就会使一个动态社会转化为一个静态社会。
静态社会和动态社会的区别,在于变化发生的速度,静态社会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很大,超过了其成员能注意到的范围。静态社会倾向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确实倾向于为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福祉。但一旦灾变发生,静态社会就会因为无法适应而消亡。静态社会最怕失败,是因为它们无法迅速创造知识的特性必定会把一些问题变成灾难,而动态社会则具有反脆弱的特征,能从失败中迅速改变。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存活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动态社会。动态社会的发生不依赖于初生地的禀赋,因此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对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所作的“终极解释”是错的:到历史开始被记录下来的时候,它早已成为思想观念的历史,远胜于作为其他任何事物的历史。
但吊诡的是,驱动动态社会运转的人的创造力,却不会确保能带来动态社会。在本书的第16章,作者注意到,在智人进化上完成后的数千年,创造力的使用并不明显,那是什么导致了高创造力的个体被自然选择所偏爱了。答案是为了把他人脑中的迷因保持原样复制下去而进化出来的。**迷因传播的核心是理解, 而不是重复。**学习归纳是一个创造力的过程,会用了才算学会了迷因。
比如学生可能通过一堂课掌握了一个 迷因, 但无法重复教师的每一句话。这背后的原因是, 首先是由于迷因具有模糊性, 需要"隐性知识"来理解, 这包括对社会体制, 人性, 对错, 时空, 意图, 因果, 自由, 必要性的假设。我们并不是从书本和条文上得到这些隐性知识, 而是通过事先拥有相关的“隐性理论”来处理。人类不是单纯模仿, 而是试图,解释, 创造解释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原始的部落中,最聪明的头脑面临着和现代的科学家类似的问题,两者都必须发现一个隐藏解释。对前者而言,该解释是其他人头脑中的一个思想观念;对后者而言,是一种规律或一条自然法则。两者谁都不能直接触及这个解释,但都能获取可用来检验解释的证据,对前者是谜米持有者被观察到的行为,对后者是与法则一致的物理现象。
既然创造力本身不会带来动态社会,那什么是这第一驱动力了?答案是启蒙运动带来的乐观和进步的观念。书中写道:启蒙主义告诉大众,自然规律不可能对进步施加任何约束,否认这一点相当于诉诸超自然。换句话说,**进步是可维持的、无限期的。**但是,这要通过采取特定思维方式和行为的人来实现,而你可以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必受制于传统和权威。
这本书中对民主制度的多数选举这一和启蒙运动同时发生的现象也有精彩的论述。多数投票制度的逻辑是,政治家和政党如果不能说服相当一部分人口投票支持他们,就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这刺激所有的政党都去寻找更好的解释,或者至少是去说服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现有的解释,因为一旦失败,他们在下次大选中就会被扔到一边,毫无权力。
在启蒙主义之前,人们对历史的解释是机械性再阐释,通常不仅缺少解释能力,在道德上也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实质上否认了参与者的人类属性,只把他们和他们的思想当作自然环境的副作用。启蒙主义强调,**只有知识能把自然环境转变成资源,只有人类能创造解释性知识,从而创造出称为“历史”的人类独有行为。**自文明开始以来以及更早的时候,进步的主要机遇和主要障碍都仅仅由思想观念组成,它们是整个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一下这本书,书中虽然涉及了诸多学科,却形散神不散,整本书围绕人类是如何开启通向无穷,如何维持动态的乐观社会这个话题展开论述。全书时刻都在彰显人的价值,**人作为通用解释者的意义,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他者”或“彼岸世界”来定义,世界最终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人——与我们相似的人怎样选择去思考和行动。**而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有能力取得进步或者长久生存,那就是通过创造力和批评寻求好解释的方式。
在悲观主义者看来, 人是浪费者, 他们取得珍贵的资源, 疯狂地将它们转换成没有用的彩色图像; 在乐观主义的观点看来, 人类是问题的解决者, 能创造出不可维持的解决方法, 并带来新的问题。既然我们要面对的东西,无论如何都是无穷。我们能选择的只有:是无穷的无知还是无穷的知识,是错误还是正确,是死亡还是生存。
且不说读这本书带来的智力上的训练,单就现实意义上,这本书就值得每一个人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悲观的时代阅读。人们现在担心贸易战带来的萧条,担心AI带来的技术奇点和失业潮,担心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但要做的是掌握在变化后的坏境下过好日子的知识,而不是抗拒变化。书中写道,预防可预见灾难的战略最终必将失败,而且对不可预见的灾难连讨论一下都做不到。为了防备不可预见的灾难,我们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迅速进步,还需要尽可能多的财富。
然而这不等于简单的开源节流,外加管好钱袋子和脑瓜子,避免其进水,而在于重新找回启蒙运动时的乐观和进步,要追求的是从好解释涌现出的范式革命,而不是猴子搬苞谷式的提升技能。**启蒙运动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并不是靠对财富、选票或其他期初存在争议的东西进行聪明的分配而取得的,而是靠无中生有地创造。**三体第二部中在描述“第二次启蒙运动”时写道,人性的解放必然带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这话没错。但书中关于推动启蒙的第一推动力却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一个看不到未来的历史舞台上,没有了乐观主义的支撑,得过且过人类发展不出“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样的符合动态社会的观念。
动态社会是坦承随时都会有不可预料的灾难会逆转进步的趋势,小行星会撞地球,超新星会爆发产生超额的辐射,这些都会毁掉人类的文明,但这不妨碍社会进步的轨迹。如果小行星撞地球都不会停止进步的脚步,那对每个普通人来说,也不应被所谓的不确定性吓倒,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心一用,,做好自己眼下的事,就是过冬最好的储备。给时光以生命,让自己活得有声有色,给岁月以文明,让自己参与到一个更大的远景的构建中。
ps, 书中关于苏格拉底的梦以及多重宇宙的俩章我没有提及,原因是前者是对全书前俩个关键词的总结,很精彩,即使放到如同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也是最前三的篇章。而后者则由于我知识的有限,不做评论。
pps.附上别人家的该书思维导图,能将书中内容提炼到这个层次,虽然不够全面,也很难得了。
更多阅读
EQuanta2018-09-08 15:50:09
这本书一直放在我桌上。铁哥写得很好
王一书(Sciker)2018-09-08 18:38:58
人作为通用解释者的意义,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他者”或“彼岸世界”来定义,世界最终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人——与我们相似的人怎样选择去思考和行动。而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有能力取得进步或者长久生存,那就是通过创造力和批评寻求好解释的方式。
孙丽Sunli2018-09-08 16:42:11
下一次买书的清单,开阔新视野
走刀口2018-09-08 22:28:14
配乐很棒~
王一书(Sciker)2018-09-08 18:39:17
对于人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Astrostar2018-09-08 18:10:06
此书已买,待看… 现在有本名字类似的新书<从无穷开始:科学的困惑与疆界>
作者
是的,另一本我没读过
Justin Liu2018-09-08 16:12:52
康托几何 应该是 康托集合论吧
作者
是的,我学的是其几何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