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硬寨,打硬仗-说说理解力降级和社会官僚化

前几日看到一篇好文,业余写作者公众号灰鸽叔叔的“比消费降级更要命的,是理解力降级”,文章讲的是这个时代阅读的碎片化,这对于读者显然不是一个新概念,就不在赘述。之所以要从这个话题说起,是因为其代表了一个更深远的趋势,即社会的官僚化。

关于官僚主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唯一能将我们从官僚主义(的压迫)中拯救出来的,是其自身的低效;一个高效的官僚体系,是“自由”的最大威胁。”这句来自尤金麦卡锡,(文明五)。官僚化的社会,在每一次朝代变革的初期都是低效的,等到歌舞升平的时候,那必定是由于官僚体系已经能够高效运转了。然而官僚体系本身就应该是低效的,官僚体系之所以能高效,只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社会成员不想官僚化。大部分人变得只会用官僚体系内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一举一动,你的吃喝拉撒都要符合官僚体系的要求,你的情感,你的家庭,你的教育都和官僚体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有一治一乱的循环?因为社会的官僚化意味着知识的官僚化,而官僚化的知识则会开启社会的解体。借用德鲁克的描述,最初,知识是植根于生活的,是我们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随着教育和科研的官僚化,人们学到的知识不再与任何生活情境联系着,而变成了一堆互相定义的观念。知识的官僚化使人们站在肥皂泡里看世界,看到的只是自己想象加工后的真实。

没错,科学就是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过程,用一个稍微没那么离谱的错误观念(例如相对论)取代了另一个错误观念(牛顿力学),但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理解难度的升级,可知识的官僚化,却一定伴随着理解力的减低。为什么官僚体系本身注定低效,因为按照韦伯的定义,官僚的行为准则就俩条,让自己的努力最小化,让自己的权力最大化。官僚化的知识,最能够满足以上俩条。画鬼容易画人难,写玄幻也比写纪实文学赚钱。

当本该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只想着上面预期看到的现象和问题,而不是亲身去在泥水里泡一泡,血水里浸一浸,那么不管在对上还是对下输出时,也会遵照着努力最小的原则,当你为了更多的点击量(更多的变现机会,更多的权力)让自己的逻辑简化,或者描述不那么精准到位,你就开始了和听众协同进化,进化的终点是更严重的知识官僚化,一个更大的肥皂泡将会将你们一同包裹起来。求仁得仁的伪精英,就不要反过来怪听众的理解力降级了。

衡量表达有效性的是听众接收并理解了多少,单纯的表述准确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为了增加听众的接收率,不得不降低表述的准确性。上述的论点常被用来为官僚化的知识辩护。但真正准确的表述注定是其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的,且不能改变一丝一毫的,你对其进行删减,首先消灭了其美的一面,更使得后来人想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变得困难,最重要的是,使得听众亲身利用表述的观念或解释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可能,就像一个有了洞的水桶,不管缺失的洞有多小,都无法持久的乘水,从而使其失去了作为桶的使用价值。

如果你传播的东西,无法促成听者行动的改变,那你传播的价值就是0,0乘以1或是十万+,都还是0。诺贝尔奖的评选,不是选那些发表最多高分文章的学者,而是那些作品真正改变了世界的作者。屠呦呦并没有每年发N篇顶刊文章,但她的一个发现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她也不是从头合成一种治疗疟疾的药,而是从已有的中草药中提纯出有效的成分。但就是由于她清楚的表述了为什么青蒿能治好疟疾,她创造的知识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胜过种植一万亩青蒿。

当我们开始不断训练自己去使用明确、有力、得体的表达风格时,思维也因此而改进。《The elements of style》这本书写道"不清楚的表达,归根结蒂,是源于不清楚的思维"。当我们知道了清晰的表达和思维是怎样的,也能更容易的识别出其他人含糊的表达,从而能够帮别人指出语言中的模棱俩可和思维上的因果倒置。虽然这样做会让你不讨人喜欢,你不一定非如此不可。但你若想有灵魂伴侣生死之交,就该自己先能做到清晰的思考,才会有不留颜面批判的能力。

前几日为一个免疫多样性检测的2C产品写科学细节的文案,我想既然是细节,就该从头讲起,就描述为什么要有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多样性从何而来。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是希望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知识自己去回答免疫多样性(T细胞)对身体抵抗疾病意味着什么的。但这样的写法会被人说太难懂,有太多专业词汇了。其实我何尝不会耍小聪明的将其比喻成免疫系统的阅兵,兵种越多,战斗力越强。然而这样的类比思维,不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我们理解免疫力本身毫无帮助,不过是文字垃圾而已。

年少时我读黑格尔,第一次完全读不懂,但会坚持去读,去读他人写的解读文章,去读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到第三遍读的时候,有那么一丁点的领悟,但这却是我有关读书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几个瞬间。好的作品,就是你写给作为更高存在的上天的,或者是上帝借你的笔写出的。曾国藩说过他成功的法则是结硬寨,打硬仗,写作亦该如此。若你写的东西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写下,就不会有他人写下,那只要世界上有一个人在看,有半个人看懂,也就意味着全世界终究会看到。

只有写作者不妥协,不偷懒,才阻止读者的理解力降级。如果你用行动告诉读者,我就是要去写那些直面现实的惨痛,使用抽象的概念与复杂的逻辑链条,你可以不看,但现实不会因为你的鸵鸟心态而改变,你就帮着读者赶走了身上的惰性。世上人的智力水平呈一个很窄的正态分布,只要你确信自己的表述是走心的准确的,那读不懂或不愿意读的原因就不该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知识官僚化带来的心智上的好逸恶劳。这样恪守底线的行为,可能会让你让你在世俗的层面无法生存的更好,但孔夫子说的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更多阅读

精英失灵与知识付费的悖论

恐慌与困惑-读《今日简史》看当下的四重困惑

zwx2018-09-09 06:34:28

好,好,好!一个民族的命运如何,至今并不取决于外部力量,而取决于自身。一个思想家说过,一个民族只有站立理论思维之巅,才能屹立于世界。但是如果官僚化了,还会有批判的态度,还会有观念的创新,还会在基础科学领域领跑于世界吗?尤其是今天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产业开发时代,还能切实保障在全球经济的残酷竞争中夺得主动权吗?

探索2018-09-09 10:29:31

不敢苟同。适当地采用类比以便帮助读者理解,难道是错误的、是迎合读者的理解力降级吗?文字的表达力是有局限性的,有些东西确实不好理解,但是更多的是作者明明知道怎么能让读者更好理解,却为了显得作品的高深莫测,故意用晦涩的方式来描述。关于免疫力的那段,我开始就不懂,涉及的免疫学知识很多读者是不知道的,但是后面的类比很清晰,我就明白了这个产品是干什么的了。我认为这样写作很好啊,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没有必要为了读懂个说明书而去把免疫学再学学吧?这只是学科和知识的复杂和丰富的体现,跟理解力有什么关系?另外,“世上人的智力水平呈一个很窄的正态分布,只要你确信自己的表述是走心的准确的,那读不懂或不愿意读的原因就不该是智力上的缺陷”,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是很窄的正态分布,那还真就是智力问题了!

孟游2018-09-09 12:40:50

科学高速发展,知识积攒至今已然浩瀚。人类受自身智力的局限,每个个体在单一领域中走到科学前沿已经很难,而在未来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或许无法精准理解某一垂直领域的大部分知识。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用类比等简化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对于人类来说真的是理解力降级吗。当然,我认可通过简化内容表达降低理解难度确实是个体思维惰性的表现,从古至今都如此。

Mass2018-09-09 08:27:14

有硬货的文章。

峰叠2018-09-10 21:13:11

理解越透彻,你就会发现历史都是错误的!

江江Riverくん2018-09-09 23:29:27

准确度和覆盖面不能兼得。。。

天翼2018-09-09 10:41:17

世界本就如此,由科学家和精英引领,替“大多数人”做有效的、有建设性的思考。

老臭2018-09-09 07:20:08

用传统的表达就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源。求诸于外终不可得,莫若求诸于内。故而《偶然造就一切》。

cla2018-09-22 21:43:12

其实作为文傻,我一直读不太懂你的文章。但我一直坚信你说的都是对的,也一直坚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