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失灵与知识付费的悖论
我的好友Justin在知识付费行业,他好几次给我说这么一句话“没有人永远是小白,永远有人是小白”,这句话像极了林肯的“你可以骗所有人一时,可以在骗过某些人一辈子,但没法骗所有人一辈子。”,但知识付费和欺骗毕竟是不同的,知识付费的本意,按照Justin的说法,是帮助你思考,后来却变成了替用户思考,因为后者赚钱更容易,谁叫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是这样一件反人性的事,比早睡早起都难!
顺着Justin的逻辑,我总结了当下的三种信息流产品,其背后所作的本质都是给用户帖标签,不是帮用户长见识,提升技能,只是帮你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今日头条系是靠算法来给用户打上隐式的标签,知乎是靠用户的订阅来让用户了解到自己需要什么信息,而得到是依靠专家来告诉你你就是这样的人。当然现在知乎也有了算法推荐,有了私家课,但总的来看,不管什么样的知识付费加信息流,做的生意不外乎这三种模式的组合,只是不同的平台比例不同。
为什么要谈论知识付费的三种模式,是因为不管那一种模式,都无法解决当下面对的精英失灵的问题。所谓精英失灵,就是本来应该起到社会的免疫系统的知识分子总是打靶打偏,医学上有一种病叫做自身免疫系统,说的是免疫系统把身上的好细胞当成了入侵者攻击。本来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有了问题,会有知识分子揭露时政弊端,成为庙堂之上和江湖之间的桥梁。
可是现在桥断了,不是从中间断了,而是从两边被一个个砖头的偷没了。下层不相信知识分子的不接地气,上层防备知识分子的头脑简单被利用,而知识分子只能去各个平台吆喝叫卖,靠收割小白为生。回忆一下百年前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天价的工资和稿费,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鲁迅自己读了多少古书,却为了青年人的缘故不叫青年人多读古书是哪来的底气,鲁迅要是活着当下,多半会为了生计,来讲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大师课吧,谁叫写404文章,赞赏都会被退回了。
精英失灵这个提法,是来自汪丁丁老师的《经济的限度》。书中写道,要避免精英失灵的社会,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第一是精英要保持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其二是有能力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不必全体都同意,却要能动员足够的政治资源来守住最基础的问题底线,其三是求解基本问题确实缓解或改善了社会状况从而不致发生社会革命。若其中那一条失效了,那就算是精英失灵了,当下前俩条都都有些松动了,知乎上精英走向自己的小确幸小沮丧,底层在贴吧快手上表演着民粹,至于动员政治资源,士农工商中知识分子铁定排到最后一名了。
汪丁丁在讨论精英失灵的时候,还引用阿罗关于组织及其限度的文集,其中提到社会组织的“三项基本原则”,其一,任何组织必有科层结构,其二,科层结构较低层次的成员拥有较为丰富的第一手信息而较高层次的成员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其三 存在着最佳的科层结构使得信息因下而上的流动而失真的损耗与决策自上而下的执行成本,二者之间在边际上相等。我觉得阿罗说的这三条中,最值得记住的是第三条,转型期的社会,缺少缓冲空间,尤其要寻找这个最优的权衡点。而知识付费这种精英与下层交互的方式,即没有促进精英从民众那里获得信息,而且是由民众做决策,倒逼精英讲什么,而不是倒过来的。
最近的朋友圈一片凛冬将至的气息,说韭菜割到根了,说加税不管企业洪水滔天了,说相互伤害如何如何,说世道变坏是从十万加这个数字出现开始的,甚至还有说以后吃饭都要贵了,但却唯一缺少讨论该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帖子。标准的建议是节衣缩食,但危机时要做的是反思,是去沉下心来充电,是去之前不愿去的地方吃苦冒险,而不是做鸵鸟。罕见看到一篇关于nature上发的针对转基因态度进行调查的科普文,再看看下面的留言,却发现科普的路有十万八千里了。
看着越来越降级的理解力,看看对长文长句长逻辑的反感,我发觉精英失灵切割了社会不同科层之间的信息交流。我忍不住养成了在微信上看到长文,不管自己是否看完先点赞的习惯,这年头愿意写没有那么多图长文的公众号都值得鼓励。而当下最流行的算法生成的信息流,由于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只能提取单主题的文章的核心观点,对于那些背景交代的清楚,观点复杂,跨学科旁征博引的复调文章,多半无法正确的分类。
这也是我为什么无法在这些信息流产品中得到想要的推荐的原因,知乎上有我想要的内容,头条上可能没有。但知乎的推荐算法,却由于算法本质上的限制,无法将这些内容推荐给我。这也注定了一个信息流/知识付费的产品,其中有越多算法的参与,就越退化为鸡汤加奶头乐;有越多民众参与的成分,就越流于民粹和抖机灵;而越多专家的参与,就越容易变成谈玄论道,比如得到上最多内容贡献者的刘苏里名家大课,就是一个教你如何把一本好书读成残废的栏目,不是由于请的大家水平不够,而是这种不高不低不尴不尬的形式能够卖到更多的钱。
Justin总结知识付费的悖论是“如果知识付费的服务为你带来了价值,你就不在需要我的服务,如果你深陷我的服务,说明你还是很蠢”,但我却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即精英失灵。凛冬至,白雪生。孤狼死,群狼生。抱团取暖需要的是相互的信任,但信任来自于底层的安全感,中层的获得感,高层的成就感,那些来自西方来自启蒙运动的概念,需要有一套独特的,贴近生活能直接唤醒感情表达方式。
回到知识付费的悖论,我给出药方和Justin的不同,我的灵感来自我最喜欢的SHE唱的一首歌“半糖主义”,其中关键的句子是“若有似无的甜 才不会觉得腻”。这句话不止适合知识付费,有知识的人就算自己再牛,有数据的算法自己就是再高效,也不该替阿甘决定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应该决定自己应该看到什么样的信息。未来一定会有根据基因差异,脑电差异给你打上标签,再给你进行奶头乐信息填鸭的商业模式,但被圈养了就不在是狼了。寒冬将至,冬天里狗肉进补,而唯有相互爱着群狼才能活下去,要的是一群多样化的,来自不同背景的狼。至于如何走下去,用歌里的话来唱出来“谁能一开始对爱就擅长,谁能才刚启程就有方向”。
最后本来想放一首和这篇文挺应景的,也是我很喜欢的老歌做背景音乐,很可惜QQ音乐没版权,就放歌词的部分吧。
忽然想到一起开始的旅程
这几个字有种温暖的气氛
如果用来形容我们
是不是很巧妙传神
从没想过事情会这样发生
原本陌生的人闯进了人生
从此生命中多出你们
也多出无限可能
更多阅读
一本带你读懂无形资产的书-《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行云2018-09-06 23:07:21
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思考能力了,只有些肤浅从众的想法。
Have.Fun2018-09-06 22:50:31
说到名家大课因为我订阅了,所以这篇我没有点赞。[破涕为笑]
作者
高不成低不就的解读,鸡肋啊
Oeufcoque2018-09-06 22:48:12
很喜欢这个公众号,尤其喜欢写的读后感,自己也在尽力把写过读后感的书买回来看看,第一次打赏献给作者~
作者
谢谢,有些书必须自己看了才有更多收获的
路意Louis2018-09-06 23:16:37
我认为精英们失灵主要是被消解在了碎片化的媒介中了,要引起大众的关注,需要一定的传播力度。知识付费总得来说还是好事,至少让国人开始接受对虚拟经济的接受度
作者
虚拟经济是伪概念,定义清楚
东方亮2018-09-06 23:03:06
知识变现
Emadahl2018-09-07 18:46:23
那会不会有一天,就像是冰火火了一样,人们厌倦了相同套路的内容,忽然之间信息完备逻辑完整的长文,重新成为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
正是好时光2018-09-07 10:08:58
就为了这么长的文字,我也要给你一个赞,更别说,写的很深刻了。
李鹏2018-09-07 05:19:28
现在觉得阅读量越少的文章才是真正有内容的文章
路意Louis2018-09-06 23:46:53
虚拟经济可能不太合适,但是国人一向不愿为软件,音乐,视频这些付费的,电子书也是如此,更多认为本应该免费。这些都是数位化而非实体的。是从知识付费开始,人们居然会为一个专栏付出远超一本纸质书的价格,这在以前其实是不可想象的。而反过来,电子书也就普遍涨价了
路意Louis2018-09-06 23:06:19
好像喜欢看湛庐出版的书? 建议关注一下我们的产品: Zine,可以看看同名小程序
作者
好,就是喜欢湛卢的书
思无邪2018-09-09 07:37:26
严肃的文章不多了。
lz2018-09-07 12:15:33
看不太懂 文章很有深度 相信以后我就能懂了
小远君2018-09-07 10:44:14
任何一个专家不过是在符合自我逻辑自洽,与其他理论他洽,未来理论的续洽。但是普通生活理论十年翻新一次…所以还是自己增长出要怎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好[嘿哈][嘿哈]
Paprika2018-09-06 23:54:01
微信好多长篇文常毫无干货,通篇炫技文笔。不点也罢
zax2018-09-06 23:22:33
话说这是我使用微信后第一个关注的公众号[强壮][强壮][强壮]
李栋梁2018-09-06 23:21:56
深度理性思考非常有必要鼓励!
humble62019-01-05 17:04:33
文中说:Justin总结知识付费的悖论是“如果知识付费的服务为你带来了价值,你就不在需要我的服务,如果你深陷我的服务,说明你还是很蠢” 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这未免对知识付费苛责了,知识付费并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交几百块钱就能立刻飞黄腾达走向人生巅峰,只是点燃火焰给你一个了解更广大世界的窗口嘛。人生道路是漫长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会总有价值,也不会对未来的所有实践都有指导意义,这就需要终身学习,因为事物演化发展,只凭当时学到的并不会好使。所以知识付费为我不断带来价值后,我就会不断依赖它,前提是它一直能指导我的生活,让我生活得更好,这没有错吧?就和我终身学习一样,它一直能充实我的大脑指导实践,我为什么不能一直依赖它呢?把知识付费中的内容奉为圭臬,这才是傻子,并不是知识付费的问题啊。很多唱衰知识付费的人极言它应该解决所有问题,应该像大学一样给人系统性知识,个人认为要求过高了,它只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媒介,帮你筛选过的相对高质量的知识,无可非议啊,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使用知识付费的人,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付费,如何利用好知识付费。 你说呢?作为一个从知识付费中受益颇多的用户希望可以友好讨论哈~
路风2018-09-23 06:17:48
社会总体的价值取向趋向于利息最大化,很多人在这种理解下坚持了经济最大化,来钱快,知识传播也难逃命运,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别人的物质生活多好,工资多高,如何能付出最少收获最多。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是让别人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真正真理的变少,追求别人认为的真理变多。精英失灵。同意作者的观点,其实少量的类比,简化手法能够促进理解,但终究不是大家,亦或是更深层次思考的写法,真正能够名传青史的往往是有深层次含义,需要仔细推敲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