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何那么感人的三个理由

最近看一部电视剧,叫“你好旧时光”,其中不止一次哭得不要不要的,记得上次看电影落泪,还是看“我的少女时代”,再之前是看“新闻编辑室”,再之前还是青春片,记不清是不是“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其中的新闻编辑室看起来是说职场的传媒剧情片,但由于这部片中的人物各个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片中成年人的恋爱模式也特别像高中生,所以当我三刷的时候,才发现这剧内核其实还是青春片。我接下来就想,为什么青春片能这么感人了?有什么共同的元素一直都会出现?这个原因和长大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了?

简单的说,青春片中都会出现“那怕与世界为敌,也要坚持”唐吉珂德式的场景,不管是为了爱情友情还是想要做成的事。但这不是深层次的区别。青春真正感人的是“知道这件事是对的就去做”的简单,不管有没有舞台,有多少观众,我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成年人则不会这样,或者说那些过早成熟的人也不会这样。

多少成年人说要减肥,他们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吗?是需要一个app去提醒,甚至一个基因检测来帮你确定减肥方案,再加上打卡分享去帮你完成吗?答案不是的,所有想减肥的人都知道该少吃多运动,只是他们没有了当初那份想做就做的简单和坚持,而是必要外界的动力来激励自己做一件自己内心认为是对的事。当你需要外界的激励才能去开始尝试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时,你的青春就烟消云散了,你也不具有怀念青春的资格了。

我每每看到朋友圈晒自己的跑步记录,读书背单词的打卡或者请别人监督自己运动的状态就很不解。做这些事情本来就是自己想做所以才去做的,怎么变成了拿出来展示的,怎么都这么有表演欲,于是就屏蔽了所有晒这些人的朋友圈。我觉得人变得不单纯,就是从开始把那些为自己做的事情变成为别人做开始的。我只和单纯的人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单纯。

《新闻编辑室》中最后一集的标题是“We just decided to do it”,其中的插曲《How I got to memphis》歌词写的道尽了青春就该有的无怨无悔。爱不是因为自己能够到,只是为了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做这个决定不是因为会获得什么,而是为了不要下一秒的自己看不起这一秒的自己。当你爱的不够深沉的时候,你就会有贪嗔痴带来的苦恼,就会戴上虚伪的假面。

青春片里的第二个感人之处是其亲密无间的关系,但这也只是表象,无话不谈的朋友的背后是不把人区分开的社会坏境。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能够不主动将人与人区分开的那一群人。年少时和好友共读福柯,当时不觉得惩戒和规训为什么能摧残人性。如今想来,正是由于有那么多的惩戒与规训,才导致人早早的由内在驱动转向了外在驱动。这个转换一旦完成,就很难回去,除非你又能像青春年少时那样爱的奋不顾身了。

福柯主要的时间花在写精神病这个被创建出的概念,用来折射现代性的将人机械的分出了正常不正常的俩类。而如今,移动互联网上的广义的知识付费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之所以是广义的知识付费,是因为其包括了所有通过告诉你你是谁来赚钱的行业。

培训业的逻辑是在你简历上增加一项技能,而知识付费带来的成就感是在自己的内心自画像上将自己标为一个精英,一个读书破万卷的文化人。这俩者干的都是将特定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的生意,只有区分开来,才会让你有优越感从而愿意持续付费。不要扯什么学习带来的心流体验,在碎片时间,即使难度处在挑战区,也只是不觉得无聊而已。真正心流体验的前提是你只专注做一件困难事,而不是在地铁上,洗内衣时听别人来讲不那么无趣的事。

通过将某个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从而让特定的人获得信息优势,以此为基础的服务还包括最近发展迅速的基因检测。在绝大的数检测产品没有达到医学级的认可度时,基因检测做的是变种的知识付费和个性化推荐,告诉你自己有哪些不同之处。然而由于大多数人还不了解统计意义上的区别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些区别能做什么,或者知道了但是不想去做,所以受众的接受度不高,觉得无法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

但所有关于人的知识,都应该是教会你该如何和自身的不完美讲和,而不是将你和他人区分开。你告诉读者一个名人的事迹,一本书的梗概,不是要让他拿去作为谈资或者PPT的材料,而是要引导他自己思考从中获得关于自己该怎么做决定的启发。罗胖擅长的是第一类,的确第一类也适合这个充满了大人的世界,于是作为商人的他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了所有得到讲师上,顺便也毁掉了我曾经很喜欢的万维刚和熊逸。

就像我中学时拿到课本,第一时间要看看语文中的课文,我就怕老师的见解毁掉了好文章,本来好好的一篇文章,老师非要在旁边要你记笔记誊抄官方的所谓中心思想,就如同清蒸的海鲜边被放了一大坨咸菜,完全没有了食物本来的鲜味。这方面知乎的私家课和喜马拉雅做的就不错,就像脱口秀应该有的样子,不像得到的内容,听起来比阅读原书都更费神,你需要时刻警惕,看看Ta又在用什么套路,又在夹带怎样的私货。

忍不住吐槽两句,回到青春片。青春片里那不非阶级,不非彼此的懵懵懂懂,正是由于现代性代表的将人区分开的知识还没有入侵的太深。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写道:“知识变得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现代的知识付费,例如得到那种试图通过一个体系化的概念网络,其效果是使得知识变得抽象复杂,Ta看起来是在做简化,但只要是体系化的,就必须有隐含的逻辑线索,只是Ta没有展示而已。就像马克思主义本来很深刻的洞见,被斯大林为了宣传的目地体系化成了机械的教条的辩证法,反而成了马克思想要批判的费尔巴哈的理论。所以想通过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只会增加自己成为他人眼中成为疯子的概率。

真正能让自己和自己的不完美讲和,从而获得心安增加幸福感的知识一定不是由抽象的概念串起来的。而是取之于鲜血淋漓的生活本身的,Ta要做不是和世界去争辩,而是去告诉你另一个为何对着世界如此眷恋的理由。柴静的《看见》中写道她和她的调查记者伙伴在路上唱起郑智化的“蕾丝花边”,我想这首歌很适合在这里放放。

青春片感人的第三个理由,是它带给你一种渺小的感觉,你看完了会觉得自己没那么太该死的重要。就像一个人第一次看见雪山时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而产生的敬畏感会让人忍不住落泪。青春片中的孩子在做着看似不可能的事,多半获得的只有值得牢记一辈子的epic fall,在这个过程中,你既感到了人性的伟大,又时刻提醒你个人的渺小以及群体的温暖。亚里士多德说城邦之外,非神既兽。人天生就是要社交的动物,人天生也是居于天使和野兽之间的生物。

所以说有的社交,将人导向魔鬼,有的则会将你导向天使。导向魔鬼的社交机制让人觉得自己就是那么重要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万众瞩目,比如大部分互联网产品想做的社交,都是要让你成为舞台的中心,满足你窥探他人隐私的愿望,通过比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通过竞猜来装点自己的自鸣得意。而导向天使则让你时不时感到渺小和敬畏之感,让你时不时用事情本身内在内在的矛盾将你打磨一下,让你不那么舒服,不那么轻而易举不假思索遵从直觉,最关键的是,Ta会不躲避你终究要在泥水里滚滚,血水里的泡泡的事实。

之前关注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外部性,比如回音室效应(filter bubble)带来的观念极端化,就是由于互联网上有太多将人引入魔鬼的社交机制了。如果觉得一种文化不适合自己,那就应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不管是外在驱动替代了内在驱动,还是将人区分开的知识取代了让你和自己讲和的知识,或者是让你感到渺小的社区逐渐稀少,最终决定这一切的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还是福柯的话,“当前的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我们是谁,而是拒绝我们是谁。”我们要拒绝是将死亡的静穆消解到日常徒劳口角与蝇营狗苟的对疯癫的嘲弄,先承认我们自己的渺小,我们当下生活的荒诞,才能找回“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的青春锐气。

更多阅读

当你年近九十,是否还有心气,向人类史上最困难的百万美金发起挑战?

要想体会人生,就要多爱几次

虽千万人吾往矣,便是你最光辉的时刻,赢了成史,输了成诗。

Justin Liu2018-09-28 21:47:44

when the algorithm need agents, someone choose to be human,然而无论我们如何怀念人文,mind hacker终将接管所有神经元的所有注意力,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人类再见/:bye

作者

我只是一直不想长大的孩子罢了

王逸勐2018-09-29 10:15:03

关注外奖的不是成年人,而是不懂得自我管理的人。 是把知识当谈资还是把知识融入自己的体系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这要看个人,和信息源有多大关系?

sunxiaoyan2018-09-30 00:05:09

“我只和单纯的人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单纯”

Locating..2018-09-29 12:56:26

知乎不但让感觉渺小 有时还让我自卑…

D5F83C80F0FB2018-10-03 19:28:36

认同福柯,也认同巡洋舰和Peter东。但正因为认同,也开始怀疑,“最终决定这一切的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这句话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与现代性的催枯拉朽、狂飙突进相比,对现代性的反思似乎总是依附于现代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