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十二个明天》这本书中的种种女性形象

《十二个明天》是一套科幻小说集,作为湛庐主推的一本书,这本书未来肯定会有很多读者,也会有很多的评论文章。但我猜想的更多的评论是从科技的角度去看,而我却想说说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喜欢读科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科幻中的女性形象,都三观很正。比如我最曾经最喜欢的科幻女主是《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中的露易丝,而看了《十二个明天》后,则是“拜占庭同情”(刘宇昆)中的女主。这篇小文就集中说一说科幻小说中的女主以及其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pic/1_wq6o1RjvNxvtS0vcDFblmCtcLvoc6w.jpg

科幻小说的中心思想只有一条,那就是对未来的乐观主义。那怕是反乌托邦小说描绘的阴暗未来,也会有解决问题的人,有纠正错误的人,只有有抗争的尝试,那怕如1984中那样被彻底熄灭了,也仍是对未来的乐观。真正悲观的科幻小说会写到在8012年,人们还在电视机前看着清宫戏。想象的未来或者架空的历史和当下的不一样,这是科幻小说的必要设定。而这一设定就意味着有全新的麻烦,也会有全新的解决方案。预计未来会和现在不一样,这是启蒙运动之后才会有的观念,而第一篇科幻小说也诞生在启蒙运动之后。

年少读书不求甚解,读到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写的这段话,觉得真是酣畅淋漓,其中所说的可以算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了。尤其在我看古龙小说的时候,也在集中看宫崎骏的动画,其中每一部都有一个具有英雄主义的女主,更令我印象深刻,因此对这段话记忆特别深。

/pic/3_PXy4aDqkVugSvYEpicSGYlHzicnjXQ.jpg

后来知道其中的那句话原文来自浮士德,前面还有三句,也写的很棒 “一切消逝的 不过是象征; 那不美满的 在这里完成; 不可言喻的 在这里实行”,前三句是解释,最后一句是结论。而这里就借着这三句,来说说《十二个明天》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是如何引领人类上升的。

/pic/4_biaK6hunMMsCVp515qujnknm8nfduw.png

先说大刘的《黄金原野》这篇小说,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大刘的《带上她的眼睛》,不管是外太空还是地心,这样冷酷的环境更适合的本应是男性。但作者却要将一个情感细腻的女性放置在这空无一人的荒原,以此来衬托出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气。但不同于孤身冲向巨龙的骑士,故事中的女性将自己变成灯芯,点燃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男性,其自身的消逝,正应了歌德诗的第一句,不过是个象征,正如小说最后写到的对话。她已在星星中了,会越来越近的。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也是全书中一篇我很喜欢的小说,这篇小说背景设定是对大脑进行编程,也就是脑机接口在正常人上的运用。但究其根本,说的是人类一直都关心的如何重新规划自己的大脑。书中的两位女性,都在抗拒着机械创造出来的完美,却因为误解,而出现了矛盾。然而小说结尾是回归传统带来的光明,书中写道“我希望你能和别人谈谈,改变想法有很多种办法”。

这本书的故事,在过去肯定曾经发生过,一定有母亲觉得自己的儿女被红楼梦这样的造梦小说带的不务正业,穿越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忏悔的书。脑机接口之前,写书是最快速的能够重新规划他人大脑的行为,但写作者却多半不在意自己文字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科幻场景中的脑机接口使得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来改变自己,但自己眼中的完美,却会让他人恐惧。书中的女性角色,自知其不完美,但却通过自身的抗争看到了完美的本质在于动态的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这正应和歌德的诗句:“那不美满的 在这里完成”。

/pic/5_biaK6hunMMsCVp515qujnknm8nfduw.png

而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刘宇昆的区块链科幻中篇,整篇故事如同三幕话剧一般,描述了一对个性鲜明的女性,一个代表理智,一个代表情感。这篇小说中的背景设定和现实政治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总会让读者联想到现实中的叙利亚冲突。再加上书中并没有什么全新的黑科技。但这多半是作者有意为之,智能合约的成熟使得编写故事中的区块链慈善网络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没有人按照书中的描述,去编写这么一个同情网了?这是作者留给读者思考的,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质疑,去中心化的网络可以让捐款者隐身,也可以永远的保留捐献的记录,但这俩者那一个才是捐款者真正想要的了?

这篇小说更贴近现实的是对当下情况的描摹,书中的社会背景是在两个大国中挣扎的小国战乱,是“比官方审查更有效的是普遍的冷漠”,是“生活在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的技术官僚主义国度。个体本身是如此的无力。”,但真正的背景是关于新技术的,书中写道(VR技术)它被希望和贪婪所驱使,承诺一切却也是空谈。而如何导引新技术的走向,则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

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作者显然站在在简雯苏这一边,这本书一开始是第三人称叙事,接下来是蒙太奇式的平行叙事,而到了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人称的叙事,作者忍不住分别进入到自己创造的人物的视角,故事的结尾看似是简雯苏输了,连她自己都觉得她毫无理性。但悲剧就是要将理想的东西毁灭。理想被毁灭被遗忘,但理想至少曾经出现过,而这正是歌德诗句中的“**不可言喻的 在这里实行”,**这也是女性推动人类进步的第三种方式。

/pic/6_biaK6hunMMsCVp515qujnknm8nfduw.png

这篇小说的结尾,两位女性争辩是不负责任的同情,究竟是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动荡还是更美好,或者更宽泛一些情感是一个钝器,但相同的事实却会带来不同的解释,是“应该将情感放置在服务还是驱使理性的位置“了”。这个话题也曾无数次的出现在现实中。

理性中立客观可以意味着需要掌握更多的前后情况,以了解大局,也可以意味着对一切事物的合理化,一种恰己足够的理解,后者可以用书中的话来概括,“仅仅因为有痛苦并不意味着总会有更好的选择,仅仅因为人们死亡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更大的原则。”

但作者要反对的是第二种理中客,原因也正如文中写道的“当你的推理框架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时,你显然不会反对操纵… 你也同情来奖赏一些人,用克制同情来惩罚另一些人。理由总是能找出来的。”。而这些理由概括起来,指向的是思考者和思考对象的疏离,两者之间have no skin in the game,区块链式的同情,是让每一个捐款者,每一个投票决定捐款应该用在什么地方的参与者有了切实的得失,从而带来比中心化机构更直接的效果。正像书中写道:受灾地区的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pic/8_PXy4aDqkVugSvYEpicSGYlHzicnjXQ.jpg

让我们回到最初引用的古龙的话,故事中一位女性一直在忍耐,理性告诉她同情没有用,真正决定小国的是大国间的地缘政治,但另一位却是一直在反抗,她知道现实不美好的原因根本在于知识没有办法传递到需要的人那里,而传递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能感受到痛苦的交换,只有经过苦难获得的认知,才能促成行动,而不是通过抽象的原则。书中简雯苏最后的尝试是这样说的

我曾希望通过剥离前后情景和背景,通过虚拟现实,将感官暴露于痛苦和灾难的粗砺中,以阻止每个人理性化我们的同情。在痛苦中,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也没有分隔与分化我们的高墙。当你沉浸在受害者的经历中时,我们每个人都在穆森,在也蒙,在黑暗之心,那是伟大力量的滋生之地。

理性的批评能驱动人走向无穷,但情感永远会是第一推动力。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两种观点公平辩论,作者看似不点破自己的偏好,而要读者去领会哪一条路更值得追求。但实际却暗示索菲亚选择的静态的看问题,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自权威,来自现实的利益分配,而简雯苏却相信动态的方案,通过自下而上的创造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一样东西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是不可逆的,故事中想创造的是一种基于同情的共识,一种和克服合理化背叛,无法腐蚀的心灵账本,即使小说结尾暗示这个方案被奶头乐的游戏暂时取代了,但创造者才是创造未来的脊梁,才是科幻小说中的女性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她们兼具着感性和理性。

/pic/9_biaK6hunMMsCVp515qujnknm8nfduw.png

总结一下,十二个明天中的故事,有九篇主角都是女性,这很值得思考。为什么关于未来的故事中,出现更多的是女性,或者问,为什么要表达人文和科技的冲突与和解,女性更加适合。在未来的世界,女性中那些思维特征使得她们能更好的适应,这是《十二个明天》硬科幻外壳下包含的人文主义关怀,也是留给每个人关于如何从科幻中汲取养料的思考题。

更多阅读

读《人之彼岸》说说我心目中的AI与反乌托邦

风流张大少2018-09-01 13:22:09

如贾宝玉所言,科幻小说里的女性都是水做的骨肉

AAAAA糖豆豆2018-09-04 14:48:41

不看内容看标题感觉是个直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