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是不可阻挡的力量-读《TheStrangeOrderofThing》
今天说一本18年2月的新书,作者是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而他的新书《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则延续了前作《笛卡尔的错误》,从这本书的副标题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可以看出书中的几个关键词,感觉(feeling)是如何指导生命的进化,并在文化的发展中起到的枢纽作用的。
要概述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三个根本问题的回答。相比与《笛卡尔的错误》,这本书的历史感更远,人文关怀更深,前一本书是批判西方传统的理性中心,而这一本书则是讲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故事。
记得在读《粉红牢房效应》这本书时,好奇为什么外界的坏境能够对人的思考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比如名字是否读起来顺口,是否蕴含了更多积极的/合适的意义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职业路径,或者将监狱的墙壁改为粉红色,会减少暴力犯错发生的概率,所有这些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放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就变得理所应当了。
传统的认知科学,把认知简化为计算,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然而具身认知的视角却说你的身体不是支持大脑的电池,认知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
但身体是怎么影响认知的,这就涉及到本书最重要的关键词-homeostasis(动态平衡或内环境稳态),而这也是作者对前文给出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的答案。所有活着的生物,在其多姿多彩的外表和迥然不同的行为之下,其根本目的都是去追求动态平衡,从而确保“生物体在一个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和有利于物种繁荣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就像体检时你的每一个指标都有一个上限下限,一旦超标就意味着你的身体有了问题。
然而体检检测的指标只是身体要维持的动态平衡的冰山一角,比如体检不会检测血液的ph值,不是因为这个指标不重要,而是一旦这个指标出了问题,可能出问题的人会挨不到出体检报告的时间。所有的生命为了自身的延续,都需要将其内在的环境稳定在适合生存的范围内,越高级的生物,需要维持的平衡越多,这就是动态平衡所要达到的目标。从维持动态平衡出发,接下来要问的是生物进化出了那些机制,来维持越来越复杂的动态平衡(从哪来)。答案是从一开始,在最早的原始生命形式中,“情绪和感觉的世界”是驱使生物不断演化的力量,最终推动人类形成丰富的意识和创造灿烂的文化。
第一个重要的发明是神经系统,最初的神经系统,是感知周围的坏境,比如眼睛,之后是体察自身内部,比如肠道的神经元。之后是感觉(feeling),动物和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对于不同的生物,情感带来相同的进化优势,高兴意味着你的身体正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哀伤或恐惧意味着你的身体正在处于或者即将面对动态平衡的失衡。
接下来重要的发明是意识,有些生物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subjectivity),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经验整合,从而使得自己当下的感觉不仅仅能够综合反映当下身体是否处在平衡状态,还能够影响自己身体是否将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比如安慰剂效应,你拿小白鼠做实验,安慰剂就没用。或者反安慰剂效应,你总觉得自己老了,那么自己的身体也会显得衰老。
黑猩猩海豚都有自我意识,使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是文化的诞生,然而文化中的每一项发明,也和感觉以及其要达成的目的-动态平衡有关。能不能对动态平衡的维持有帮助,是该文化创新是否有用的最终裁判。比如音乐和绘画使得人的情感能够被高效的改变,对于不会艺术欣赏的人,好听的歌,好看的画也会让Ta心情舒畅;比如医学能够直接的帮助那些没有处理好自身动态平衡的人,比如通过宗教和政治制度来疏导天性中的暴力和欺骗,从而促成合作,以更高效的维持更多人的动态平衡,而科学通过提供对看似无常的变化的解释,让人们安心,从而维持了动态平衡。
接下来要说这本书关心的第三个问题,去哪儿?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的原因,其中会有较多个人的议论和延伸。英国卫报的书评说尼采读了这本书肯定会点头称赞,但只从非理性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会忽视这本书在科学上的严谨,作者不是在鼓励更多的酒神精神,而是说“感觉作为人类文化繁荣的推动器、监督者和谈判者,并没有得到它们应得的荣誉”。
这一点在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尤为明显。人被当成了一个算法的执行者,这使得人误以为自己会被算法取代,甚至推出未来会有无用阶级来。然而人的感觉是来源于身体的,没有身体的算法在人的感觉领域永远是无能为力的,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样,因为人的感觉来源是多维度的,互动的(反身性),而算法却是可预测的,不灵活的,所以只有人能够模拟出他人的情感会怎样变化。
然而另一个值得担心的趋势则是对情感真正作用的缺乏理解,其体现在对所谓的“至情至性”的歌颂。如果一个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那这个人的人品就比那些说话周全过脑子的人更值得称赞。但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文化的目的是通过驯服人性中野蛮的部分来更好的维持自身。实际上大多数的真性情都是被特权惯坏了,没有约束,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但这并不等于说话做事不过脑子代表了好的道德品格。理解了感觉是为了促进动态平衡,那就要通过修身,让自己以及自己散发的气场带着中正平和的气息,起伏不要那么大,这才是在进化意义上的善良。
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为能够消除身体感受,让理性占上风,仿佛我们是纯粹的精神存在,只不过不情愿地被束缚在百来斤的肉体上。但实际上这样的幻想却给世界带来的问题。比如你以为自己有深度有内涵会独立思考,但实际上你却会被猫咪(小姐姐)的短视频吸引,被网站上的特效多点击一下,被极端的观点影响,这不是由于你的感觉机制出了问题,生物学的机制关注的是个体上如何高效的维持动态平衡,但当下的问题却是社会层面的动态平衡做的不好。而要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就需要社会整体的观念改变。
总结一下,这本书要论证的是人类以及所有生命的真正活力和来源,其实是感觉。正如他所说的,“体弱的病人,被遗弃的爱人,受伤的战士,和追求爱情的行吟诗人,都能感觉到周围的事物。”真理是简单而深刻的;缺少了感觉,理性不知何处落脚,然而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将任性当成了感觉,感觉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而善良则是帮着身边的人维持动态平衡。
更多阅读
肥肉都是我的忧伤2018-09-24 00:31:53
保持善良是达到最大的效率最佳手段
Maggie2018-09-28 23:07:50
推荐的书总是那么棒已打赏略表心意《稀缺》至今给我很大影响和启示谢谢
鹂归远2018-09-27 23:16:19
”比如你以为自己有深度有内涵会独立思考,但实际上你却会被猫咪(小姐姐)的短视频吸引,被网站上的特效多点击一下,被极端的观点影响,这不是由于你的感觉机制出了问题,生物学的机制关注的是个体上如何高效的维持动态平衡,但当下的问题却是社会层面的动态平衡做的不好。而要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就需要社会整体的观念改变。” 这里似乎原因还不够。深度的独立思考和肤浅的感官体验是否可以看作一种动态平衡,人是不能时刻保持戒备警惕的精力的。
作者
这个说的挺对的
黄志强2018-09-24 00:46:06
感觉是人的第一驱动力,从来都是如此;你时刻内视自己就能明白;理性仅仅是人生存的工具之一。对人的感觉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对理性的反思和对人存在本身的探索,这个一两百年之前,哲学家就研究很深了,然而在现在看来仍然前卫。。。
现在2019-07-26 16:24:35
内环境稳态……“指的到底是什么?” 情绪产生更大的价值 愤怒是一种内分泌调节机制的作用 “促进个体有效完成自己的目标” (我觉得是个中性的作用才对呀) [疑问][疑问][疑问][疑问][疑问][疑问][疑问] 想到了个例子 情景是需要拨打火警电话 (纯粹是情景对照练习) “火警电话的接线员需要获得的信息” “我有点反应过来了……沟通好就好了”
东方昊2018-10-04 10:46:48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文化可能是在更大的范围上为了维持动态平衡而演化出的适应器。这基于个体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那么,是否可以设计一种细胞自动机,并且引入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和临近个体交流的文化维度呢?(不是很懂计算机科学,只是个人的想法哈。)
H.L.2018-09-24 16:38:47
黑猩猩海豚都有自我意识?
Faye2018-09-24 01:00:59
理工科和哲学思维的融合,但像“酒神精神”等专业领域的特指会不会让大部分人需要些努力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