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再平衡」,资产配置的核心操作
在上一篇内容 大类资产配置的开端 中,我写到过「再平衡操作是天上掉下的馅饼」。那么为什么再平衡配得上馅饼这个美称呢?希望用今天这篇把再平衡说清楚,让大家用明白、用好再平衡这一投资利器。
本文分为两部分:
- 再平衡操作的核心逻辑
- 如何选择再平衡的频率
再平衡的核心逻辑
所谓再平衡就是通过定期的买入卖出操作维持投资组合的目标配比,和定投一样是一种简单的公式化操作。
再平衡的核心逻辑可以用四个点来概括,即通过公式化的定期操作,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提升同等风险水平下的收益率,实现被动的高抛低吸。
简单的公式化策略
再平衡操作的变量只有一个——频率,比定投的变量还要少。所以说再平衡是一种非常容易学习和实践的技巧。
为了方便,我就通篇用简单的 50–50 投资组合来举例,即账户一半资金投资沪深 300 指数基金,一般投资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市场基金)。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搭配不同资产的比例,这个问题以后几篇再展开细说。
对与 50–50 组合来说,再平衡的操作流程很简单:
- 到达预定的再平衡时间,重新计算组合总净值;
- 计算指数基金和货币基金的当前实际占比;
- 卖出占比超过 50% 的资产,买出占比低于 50% 的资产,使比例重新回到 50:50。
对于其他相对复杂的组合策略,操作的工作量也会随之增加。不过鉴于再平衡的频率往往较低,所以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被动择时,高抛低吸
细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其实再平衡本质上就是一个「高抛低吸」的操作。但是不同于我们主观的高抛低吸常常悲剧收场为高吸低抛,再平衡受益于公式化操作,剔除了心理影响,所以要更加稳健。
👆上图是一个假象的走势图,由于再平衡操作,我们会在高点卖出并在低点买入,最终在零收益的市场实现正收益,实现被动择时。
再平衡背后的道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均值回归。任何资产价格都不可能永远无限上涨,而合规合法的大类资产也不太可能无限下跌。均值回归这个道理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检验和证明,泡沫总要破灭,估值洼地总要被填平。
基金定投利用的其实也是均值回归的道理。
降低波动风险 提升组合收益
这个部分需要用数据来说话了,我对 50–50 策略(每年再平衡)、50–50 无再平衡、全仓指数基金和全仓债券基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回测,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 先看图中橙色线,无再平衡操作的组合,最终收益介于股票基金(绿线)和债券基金(蓝线)的中间,波动风险降低了,但是组合的收益也随着降低了。
然后再看 50–50 每年再平衡的组合(红线),由于再平衡操作的存在,组合的收益远超没有再平衡的组合账户,而且波动明显更小。50–50 账户的收益甚至高于全仓指数基金(绿)的收益水平,而且组合的波动大幅降低,不用承受行情过山车之苦。
如何选择再平衡的时点
说了半天,无非一句话「再平衡很好!」。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再平衡的唯一变量,频率,应该怎么选择?
目前有两种主流思路——定期再平衡 和 定波幅再平衡。定期再平衡一般以一年或半年为周期,而定波幅再平衡则是当组合的占比偏差超过预定值以后进行再平衡,比如占比偏差超过 5 个百分点,进行一次再平衡操作。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偏差 5 个百分点对应的不是 5% 的增长哦,而是 20% 的增长。假设组合中的指数基金增长了 20%,占比会从初始的 50% 增长到约 55%(可以动手算一下)。资产的波动换算到占比的百分比以后,数字会明显缩小,需要注意。
我对几种策略的表现进行了一次回测,结论如下:
- 推荐使用定时再平衡,周期为半年或一年。
- 不建议使用定波幅再平衡,表现不佳,而且费时费力。
在定时再平衡的测试中,有时每年再平衡效果更好,有时候则是每半年效果更好,没有绝对的优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手痒的就半年一次,比较懒的就一年一次。
再说定波幅再平衡,说实话,这个回测结果让我很意外。我原是非常看好定波幅再平衡的,觉得可以有效的抓住市场波动。但是事实直接打脸😢,最终结果证明抓住长周期大波动远重要于把握每个小波动的机会。而且这个方法还需要持续关注账户走势和变化,可谓费时费力又不讨好,所以不推荐。
事实证明前人的经验总结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我读过的讨论资产配置的书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按照每年再平衡来进行操作。这次回测也再次证明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拍脑门想出来的东西往往经不住事实的检验……
总结
简单回顾一下关于资产配置的讨论(包括上一篇的内容):
- 定投更适合本金积累阶段,而资产配置更适合已小有本金的投资者。
- 资产配置以再平衡为核心,以确定各个资产占比为第二要素。
- 再平衡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
- 推荐进行每年或每半年的定时再平衡。
这篇就先写到这里,在下一篇我会给大家推荐几本讨论资产配置的好书。
相关阅读
定投的局限 & 资产配置的开端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傻瓜式投资」
曾晓冬-艺仓美术馆2018-09-17 14:34:21
从2013年懵懵懂懂的开始投资P2P和基金定投;到2018年,开始下决心真正学习「投资」,经历了一个险些被P2P套牢(最终只在一个平台上雷了几万元,运气还可以,学费还交得起,膨胀的心态也恢复正常了)。感谢作者严谨的逻辑与生动的表述
YOLO2018-09-17 15:05:17
学生党一枚,从帅张的推荐来的[嘿哈]看了这篇「再平衡」的文章确实有茅塞顿开之感!想咨询一下文中提到的「50-50」资金配比是最佳选择吗?
作者
配比这个东西没有最佳一说,只有合适不合适,后面会再写。
方丈2018-09-17 14:28:10
。我把手上一半资金买了两间商铺,回报率3.5%-4% 这样不知道对不对。
毛永朋2018-09-20 09:51:39
我做了回测,基本只有从06年12月底买入,才能实现年均十个点左右的正收益,其他时间买入收益都很不理想。 很明显的例子,如果变成从07年5月底买入,按照再平衡一只操作,到15年一直是亏损(当然沪深300也是在跌),到17年5月才能实现10年30个点的收益。 可见买入时机很重要,每年再平衡的时候,是否能赶上波动较大的位置也很重要。 毕竟每年调整一次的话,很容易错过波动。 纯属交流哈,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我下一步准备算一下定时+定幅度,幅度比例大一点。 (改50:50这个比例对最终结果影响也很大,不过也是根据情况而变化)
作者
欢迎这类有深度思考的讨论。 1.买点确实很重要,如果买在高点,回血会很困难。 2.之前我也和你想的差不多,觉得抓住尽可能多的波动很重要,所以才想着使用定幅度的再平衡。但是回测结果证明,抓住长周期大波动比抓住小波动更重要。再平衡太频繁,反而会导致收益下滑。最终结果是一年或半年最佳。
八戒englyf2018-09-17 20:04:07
以前没认真学过金融资产投资,也只会哪样高收益就追哪样,看到老师的介绍,感觉金融投资这里面的东西真的很有意思!
QiQi-ZHANG2018-09-18 20:59:48
请问您的这个图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用的什么软件模拟的?
作者
数据来自天天基金,代码基于 Python。
双木2018-09-18 20:28:52
刚入职场的工作党,看了博主的许多文章,然后环视了下周围的人,发现挺少人相信理财能赚钱的。想问一下博主,相信理财并能坚持理财的人在人群中占多少
作者
我也没有具体的数字,不过这个比例确实不高。而且相比理财的克制,享受要来的容易得多。
cncsl2018-09-18 11:22:21
那么定投是否可以和再平衡一起组合使用[嘿哈]
作者
可以的,定投可以作为再平衡的一个方式,可以在不进行卖出操作下实现再平衡。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