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没钱是开始理财的最佳时机,不要「等我有钱以后」

写给那些即将参加工作或者参加工作不久的朋友,既是写给你们,同时也是写给我自己。


有人说,毕业后的头五年基本决定了大家拉开的差距。我认为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财务状况。毕业头五年对于理财的意识(是意识,不是能力),基本决定了后期的财务状况。

从没钱到“有钱”

工资收入的阶段性跨越,是财务积累的主要拐点。而且每个人都有至少两次机会,第一次是毕业参加工作,第二次则是工作早期的工资快速上涨。这两个拐点基本都发生在工作的头几年,把握好这两个机会的基础正是理财意识。

在《投资第一课》中读到过一个关于储蓄率的讨论:

  • A 原收入 5000 元,每个月储蓄 500 元,那么储蓄率为 10%。
  • 如果 A 涨工资 5000 元,其中一半用来增加储蓄,则每月储蓄 3000 元,储蓄率就变成了 30%,实现了 200% 的增长,储蓄金额增加了 6 倍。
  • 如果 A 涨工资以后,依然保持储蓄 500 元,那么储蓄率就变成了 5%,下降了 50%。

前后两种不同的决定会导致未来全然不同的结果。储蓄相差 6 倍,如果再考虑未来的投资收入,后期的差距甚至可以达到数十倍。工作头几年拉开的差距,从财务的视角来看,就是储蓄率的差距。

很多投资界大V们常说,早期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自身的收入增长,而不是投资收入(因为本金少)。其实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财富积累靠的是储蓄增长,是收入增长与开支控制的共同结果。如果收入和开支同步增长,那么早期的财富积累也就无从谈起了。

没钱才更有机会

没钱往往意味着低消费,而这正是储蓄的基础。这个时候正是形成理财意识的最佳时机,能力可以不足,但是意识应该跟上。

参考前面关于「储蓄率」的讨论,这个时期是实现储蓄率飞速增长的最有效时期。由于前期的基数低,这个时期工资收入翻倍并不是难事。但是,重要的前提是能够维持消费不要快速升级。如果工资翻倍,而消费只是微增,储蓄率就很容易实现成倍的增长。

相比之下,如果已经习惯高收入、高消费,想要消费降级回到以前的消费水平却是难上加难,上去了以后想要再下来就要困难得多。

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没钱时期,维持消费水平,或者只是少增加一点消费改善生活,并不困难。如果这个时期没能好好利用,等到人到中年,收入虽然很高,但是上有老下有小,再背个房贷、车贷,消费就很难再降下来了。

之前读到过 @银行螺丝钉 的一篇读书笔记,书名《不上班也有錢》。因为是台湾出版,我没能找到购买途径,就把读书笔记翻来覆去的读了很多遍。作者利用工作头十年实现了财务自由,然后开始环游世界,靠的就是早期对于消费的克制。虽然不可能每个人做到作者那般极端(自己种菜都上了),但是打个折扣 15~20 年还是不困难的。这个时期的克制换来的是未来几十年的自由,不自律无自由。

更加励志的是作者基本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投资技巧,就是老老实实的买指数基金,中间还经历了 08 年的金融危机,最终依然实现了目标。这进一步印证了「理财意识远比能力更重要」。

储蓄,最有效的原始积累

储蓄算得上普通人积累财富最有效的方式。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创业增收,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被老板重用提拔,但是储蓄却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几乎每一个在财务上取得成功的前辈都不遗余力的强调储蓄的重要性,比较经典的建议便是「花一半,存一半」。

之前读过一本书《邻家的百万富翁》,作者为银行和资管机构调查了很多高净值人群,最终发现他们无一不是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对消费非常克制(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情况),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有非常明确的年度预算计划。

这本书对我的财富观影响很大,也推荐给大家(不过好像很难买到了,当初也是迫不得已去找了盗版)。我也是从读这本书以后开始基于记账认真制定年度预算并执行,真正的把记账的功能发挥出来。

花一半,存一半

克制消费、增加储蓄并不总是等同于降低生活质量。《小狗钱钱》中给出过一条很好的建议:

每当面对收入增长时,总是用一半来消费改善生活,另一半则用来增加储蓄。

因为是新增加的收入,少花一些并不会影响生活品质,花一半、存一半则实现了改善生活和增加储蓄的平衡。

另外,开始控制消费以后,我个人的生活水平其实反而有所上升。因为预算有限,更加注意「好钢用在刀刃上」,买东西总要反复权衡,少买了很多没用的东西,真正改善生活的物品反倒是一样都没落下。而以前想起来什么东西就直接买,等到真的需要的东西反而就没钱了。

没钱 = 风险承受能力

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可以换钱的。在本金少的时候开始接触理财有两个优势:

  • 本金少,亏算少,“学费”更便宜。
  • 可以尝试波动性更大的投资途径。

这两个优势都是可以直接带来真金白银的。年轻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比较高,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更小。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更大比例的高波动、高收益投资,比如指数基金。

而人到中年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风险承受能力大幅下降,需要配置更高比例的保守投资,直接拉低最终收益水平。

总结

在早期从学生身份向工作身份过渡的阶段,理财意识的建立与否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以后的财务状况。

如果我晚十年开始,一定不是现在这个结果。

——巴菲特

阅读原文

穆南城北2018-10-01 13:16:19

毕业三年凑了首付上车了,身上一分钱没有了

胡琮辉2018-10-01 17:02:10

喜马拉雅上可以听有声书《不上班也有钱》

作者

太给力了!群众的力量果然厉害。

小亚西亚2018-10-01 16:03:36

我不懂理财,但是传统观念思想认为 这不重要,第一我穷 穷到打拼四五年存款一两万的地步 第二我不懂理财 但是浅面理解为 理财就是把钱放到一个地方存起来 然后可以获取微弱少量的利益 这点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才不会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精力 希望能解答疑惑

作者

所以,你的问题是?

刻骨铭心2018-10-01 14:18:30

这么说年轻人不应该买房,应该存起来理财?

作者

买房这个话题因人而异吧,开心就好。不买房不让结婚的也没办法,全看个人取舍。

钢铁侠2018-10-01 15:04:17

毕业两年,每月房贷8000,比工资还高[发抖]

材L2018-10-01 17:43:09

刚工作几个月,已经开始跟着螺丝钉的基金组合以及且慢的长赢计划定投指数基金了[脸红]而且现在有了定投习惯后,对每次的消费都是再三考虑和对比[破涕为笑]总是想着留多点钱定投,毕竟目前股市处于低谷,确实很适合买入[破涕为笑]

作者

给这觉悟??

苏2018-10-06 07:04:30

大四 刚开始接触理财 曾看到水晶苍蝇拍先生的建议年轻不要一下子扎进证券股票里,所以开始存定期 特别赞同博主的观念 也想让另一半开始理财。

作者

大大建议的是不要把大把时间花在研究股票投资上,因为本金少,投入产出比太低。可是没说不要碰证券类投资,存定期有点过分了……

Phil2018-10-01 16:17:30

可是如果算上房贷呢?还怎么存钱

作者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生病以后,就不想着打疫苗了,好好吃药去吧。

芒僧2018-10-01 13:41:25

大四,实习挣得钱入不敷出,居然赞同高收入就该带来高消费的观念,没看文章前,真是太肤浅了,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

黄洲承2018-10-01 13:46:01

刚刚查账本看了一下本年度收支对比,除了有个月买相机超支,其他都是支出保持一半以内。到年底尽快清理掉债务。好在现在指数还保持在低位,希望萧条再漫长一点…[捂脸]

pjmike2018-10-01 17:30:55

学生党,现在没钱,先把意识培养上[嘿哈]

陈晨2018-10-02 20:25:30

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毕业5年,已经在小城市买车买房。接下来就是好好学习理财知识,争取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嘿哈]

James2018-10-01 17:15:34

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理财的时间对积累量有很大的影响。话说本金较少(低于五万[捂脸])的情况下是不是不应该买股票?

作者

不管钱多钱少,都要先看实际风险承受能力。40 岁有五万,和 20 岁有五万不是一个概念。

潘潘2018-10-01 15:48:48

大大,可以在“多抓鱼”二手书平台找到这本书:《不上班也有錢》,不过该平台目前没有货(可到货提醒)

作者

多谢告知??

欧阳小晴2018-10-04 16:26:22

,月入一万也月光,月入2万也月光,咋搞,每个月还了信用卡数就光了

张振阳2018-10-01 20:01:50

小编,记账和年度预算计划你是用的什么 app 啊?

作者

Moneywiz,我的真爱[呲牙]

双木2018-10-04 09:50:17

博主你好,今日想开始培养看周刊新闻媒体的习惯,以前很少去看摄取信息。不太知道哪几家媒体较好,现在百度了一下,周刊方面推荐有,第一财经周刊、好奇心日报、环球企业家、彭博商业周刊。不知道博主有什么推荐或建议呢 我看完博主的一些文章后,是这么理解长期投资的,以"市场总会有周期,通过长期持有来获取平均值以上的收益,而不是追求在最高值卖出,最低值买入"的信念来进行投资,因此生活习惯也会受到影响而被改变,就像开始记账预算,短期来看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因为限制自己高消费,但长期来看会得到生活的控制权这样的收益。即生活规划也开始偏向长期打算。 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有错

作者

可以这么理解,但是生活质量其实不一定打折扣,之前的消费有很多不必要的成分。我在国内只定了彭博商业周刊,蚂蚁会员积分换了财新周刊,剩下的就是境外的巴伦和一家德国报纸了。

Take2018-10-04 13:57:17

狗东查了也有《不上班也有钱》

作者

多谢告知,在国外买不到,后来选了喜马拉雅FM

坐山客2018-10-01 17:46:13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看了你的教程,而从各个渠道了解了很多理财知识,自己现在消费很克制。现在最想要做到是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实现收入的快速提升,目前做得还不太好。

Christophe2018-10-10 13:48:34

计算是没问题的,但是一个很要命的地方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意外事件发生的点,如果意外事件发生的足够晚,我们的投资收益能够解决意外带来的损失,但是如果不幸意外发生的早,投资就使不上力了。

作者

所以我的前提是“保险所保障的风险可以自行消化化解”啊。

是泽锦呀2018-10-01 20:21:25

[捂脸]也大大,淘宝上有,现货包邮哦~

作者

奈何国外不能淘宝…

SaebaRyo2018-10-01 16:17:54

所以失业没收入之后怎么理财[捂脸]

罗家明2020-02-28 22:54:51

我正是这样操作,工资一半用来消费,另外一半用来理财投资(保险和养老、股票指数基金、银行理财、债券、另类投资)!

Christophe2018-10-10 10:18:53

关于保险,我有一个疑问,你说“如果保险保障的风险,我自己就可以化解,那么这份保险就没有意义,是一份亏损,何必给保险公司送钱呢。”自己可以化解的风险,自己还是要受到损失的,保险减少了你的损失不能说没意义吧。年入10万工薪族,保额20万,那也能减轻一部分打击,还是比裸奔强些。希望能解答一下疑惑[可怜]

作者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所有保险都是“概率劣势”的。假设保费 100 元,保额 10000 元,但是发生意外的概率只有 1/1000。看起来好像是获得了 100 倍的保障,但是获得保障的概率却是 1/1000,那么到底是谁赔谁赚呢?如果把保费储蓄起来用来投资,会不会回报反而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