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悖论与解药
Justin一直说想写一篇关于知识付费的文,说了有半年多了,期间我写了精英失灵与知识付费的悖论,而他的这篇最新出炉的文章,文中的话说的很直很冲,但不管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还是生产者,都是值得参考的。文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了精英主义的色彩,不可避免的带有可能会被河蟹的元素,但我一字没删,全文放出来,近来感叹社会的撕裂,地方台的收视率冠军《娘道》有着如此奇葩的价值观,崔永元的粉丝成了当下的东林党人,信息流动的加快,让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个看着全民看还珠,一代人怀恋仙剑中那个十年之约的时代。在一个越来越需要做长远思考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当下,这也应了这篇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话。
2018年的下半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盛宴的落幕,知识付费也进入了迷茫的下半场。得到被资本绑架,不情愿地走向累死累活的线下。知乎从live市场改名知乎大学,却看不出实质性的升级。病毒分销后的微信课程们,发再多的上课提醒也不会被打开,而混沌大学,分答,高维学堂这些小而美,则在一遍又一遍地淘自己无力扩张的用户池。So,What’s the next?
回到初心,任何知识付费都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听你瞎逼逼?我为什么要给瞎逼逼付钱。一个直觉的回答是:我为你提供思维提升服务,你为获得提升而付钱。这似乎是一个教育的逻辑,但是,在传统的教育里,用户对于学习是用后即走的需求,甚至毕业时要烧书来解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核心的悖论:如果知识付费真的提升了你的思维,那么提升之后,你就可以去打天下了。但是,你走了我怎么收钱?我得要把你扣下来。
这个矛盾的根源在于在于臀脑分离,精神分裂:为了更好地贩卖产品,知识付费需要在使用过程里拉低用户的智商,调用用户的感性情绪,给大脑来一次爽感按摩。但是,得到宣称要实现的目标,却是提高用户的智商,压制用户的感性情绪。也就是说,你宣称要培养的人,一定会识别你的“套路”,而不再付费。而持续付费的,要么是真爱,要么是没学懂。
所以,我该教你更聪明,还是教你更蠢?**
以得到为例子,很多人都会吐槽,与其说实现的是”得到“,不如说是“得到感”,在得到的音频套路下,一路丝滑柔顺地听下来,脑子里除了“嗯嗯嗯,好有道理”的爽感刺激,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入的认知改变。得到这样把知识咀嚼了喂给你吃“流食”的做法,背离了助你思考的口号,其实是在替你思考。不过说真的,替你思考,才方便替你花钱。只有按摩大脑,而不是逼迫大脑动起来的产品,才能获得最大的客户群。
如果知识付费做成这样,这和郭德纲的相声有本质的区别吗?
我必须说一下,这并不是得到,或是知识付费这个产品的问题。这是现在所有互联网产品的变态之处,或许可以称作“今日头条价值观”:每一个用户,不管你是985骄子,还是十八线小镇青年,都会有一个傻逼G点。而我们产品经理最聪明,用社会工程学+认知心理学+买来的隐私数据,可以用一整套算法,抓着你的G点不放,让你控制不住地打开标题,控制不住地往下翻页,控制不住地付钱。沿着这样的价值观迭代产品,那么得到音频那种丝滑体验,必然在市场中具有进化优势。
但是,这套方式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为什么呢?
因为人民群众虽然傻逼,也不带你这么一直薅的啊,G点摁多了也是会不应的。所以,知识付费下半场的矛盾就成了:人民群众日益麻木的G点,和知识付费精神分裂之间的矛盾,导致套路的有效期是越来越短暂了。
面对这个问题,无数的人在失眠。失眠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吃安眠药,好好睡一觉,一种是喝咖啡,睡你妈比起来嗨!至于我下面讲的内容,是安眠药,还是咖啡,诸位可以自己体会体会。
我的第一副解药是:没有人永远是小白,但是永远有人是小白
想要用套路始终控制住用户,这只会造成蒸发冷却效应:用户里的牛人向上蒸发,留下的都是24K惰性傻逼。你是想以后一直和一群购买力越淘越低的傻逼为伍,还是要想方设法留下牛人?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知识付费的核心用户,会和他的新用户产生定位分离,所以应该取悦哪一方呢?
没有人永远是小白,当小白在你的产品中逐渐成为小牛,你还用小白的套路来按摩他们,小牛可能想顶你个肺。如果想要留下高质量用户,就得确保他们蒸发之后,还能在你的产品里冷却下来。也就是说,需要有一套知识/思维的天梯给他们爬,就像教育中的年级那样。要相信,认知升级的天梯是无穷无尽的,而你得给优质用户一个攀爬的游戏来玩,不断地达到更高的境界,而他们才能支付更高的溢价。
但是蒸发的量永远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这句话的第二条,意味着需要不断地拉新,继续降低知识付费的门槛,更加娱乐化,更加碎片化,更加被知识分子鄙视,让小白源源不断地进来。你可以认为是知识付费的消费降级,但是实质上是对更广大用户的消费升级,毕竟,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认知比小白还要白的。所以,请走出北京五环外,十八线小镇也是需要优质的见闻内容。
天梯要长,让小牛上天。门槛要低,下沉到更低的小白,而两者的品牌,可能需要进行分离。
我的第二副解药是:学习中从没有容易二字
知识付费给很多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学习很简单,戴上耳机,灌一点咀嚼过的”流食“就可以了。这个错觉,似乎也迷惑了这些”流食“的生产商,让他们以为可以用这种谜一般的糊状物,去取代整个”知识餐饮行业“。然而,如果听课就可以学到知识,还需要学校干啥,在很久以前,图书馆不就能够取代所有大学了吗?
学习的核心,从来不在于吸入知识,而在于咀嚼知识。吃流食的人,是长不大的。不练习的大脑,是会退化的。听书也仅仅是听书,学习在于练习。
这里顺便补充一下,知识分成三层:见闻,技能,思维。见闻是小白们的最爱,不用动脑,纯大脑按摩,听了直接可以上酒桌吹牛。现在的知识付费,大多停留在见闻层面,是古代听书的高效版,却挂着思维层面的旗号,但是没有人能够靠听书成为秀才。目前来看,知识付费已经干掉的是畅销书的市场,当然,罗胖从不承认这一点,因为出版并不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市场,迫于资本的压力,他不会满足于这个尴尬的现状。
而第二层的技能,是在线教育真正的本位面,即最主流的考试培训,语言培训等。移动互联网的的确确带来了高效,低价,个性化的技能培训新形式,在线教育的未来属于好未来式的双师方案,对名师资源的零边际成本,可复用的标准化使用(减少对名师KOL的开支),基于自动化流程(可以理解为AI)的个性化培训系统(去名师化),基于用户画像的标准化,自动化的技能培训流水线,对于传统成人教育可谓是毁灭性打击,甚至可以说,能够干掉985以外全员大学老师。
但是技能培训,并不会成为知识付费的核心业务,因为这是对现有教育的改良,而现有的学校教育是政治敏感的。而且功利性培训,反馈周期很长,人都是懒得,学习是反人性的,如果不是有证书认证,大部分人不会学习,而证书可能并不是知识付费可以实现的,除非以企业内训的方式来推行。对于知识付费而言,更多的还是要从见闻入手,通过技能的训练,最终落在的点,还是最后这个,思维。
思维,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Liberal Art”需要实现的内容,无用之学,有用在心。移动平台等工具确实可以带来新的赋能,让本来受限于供给量,而只属于精英教育的Liberal Art普及化,以更低的成本推向更广大的人群。
但是Liberal Art之所以是精英教育,除了供给量的限制,更因为这是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本质上说,是痛苦的。如果没有在时间和心态上做好这种准备,是无法去完成的。所以,实现思维模型,需要的其实是高强度的练习。
不过,思维训练是整个知识付费浪潮中,唯一可以产生UGC的方式!UGC具有巨大的潜力,因为一个人的UGC可以直接匹配给另一个需求方,而猎头和咨询其实干的就是这个事情。在行做的不好,是因为没有把低频的咨询和高频的思维学习打通起来,也许,当思维训练的知识付费来做低频的咨询时,才可以实现降维打击。思维训练,是有可能和 consulting结合,产生面向实践的,随时进行的思维方式训练。
而这,会不会向上进入技能培训的范畴,去做企业的内训呢?这是一个还未被证实的模式
不过,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果一个行业已经习惯于大脑按摩术,再让你提供一些真正的高质量内容,你能提供的了吗?最近得到在搞思维模型训练营,吸引了那么多高质量的小牛,说真的,万一得到自己的师资被这群学员给智商碾压了,那就狗带了(或者是默默停办)。考虑到得到一直以来的投机主义心态,这个草草收场,是很有可能发生。
最后说一下我理想的知识付费的状况吧
思维的训练作为整个知识付费大学的core modules,也就是大学里college的fellowship带着你训练,提升,蹂躏。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接入外部供应商的技能类学习产品,以定制化的方式来增强学员某一方面的能力,获得证书(是真的证书)。而最早的知识付费,继续无脑化,作为智识的娱乐方式,也是流量的入口,和郭德纲的相声来竞争。
毕竟:没有人永远是小白,可是,总有人会是小白啊。
Frank2018-10-21 08:21:13
知识付费,就是忽悠大众,最后变成了逆向淘汰。真正渴望知识的人才不会听你的这些科普玩意儿。学学人家程序员,自己搞出什么新鲜玩意儿就开源,大家一起研究研究硬核知识。首先是一种态度问题,程序员认为大家平等,我搞出来的东西,还需要大家共同来修正。不像付费的这些人,以为自己高级,沾沾自喜的想要收智商税。
公子2018-10-21 14:06:44
多读书,多实践,比啥都强。不会就付费咨询,比如找律师,或者亲自动手去做,比如搬砖砌墙。学习不存在捷径,更没有轻易重塑的三观,这是真理。
Anting2018-10-21 08:31:08
这文章可能是近期巡洋舰质量最差的文章了吧?从开头怼市场现状开始就臆想大于观察[抠鼻]
作者
你知道Justin 吧,我觉得不好改别人的文,前面的部分我也不认同的,后面还有些料
无用之用(躺平)2018-10-21 09:09:15
看国外大学公开课,听罗胖子们胡扯啥
关鑫2018-10-21 06:17:29
浅层次的知识付费内容,只能算入门科普,科普是有限的,学20种入门技能也用不了多久,还不腻?我能想到的解药有2个,人多了搞社交,用户出数据;工具化平台,替你思考,掏出一票解决方案。
Yipeng 2018-10-21 23:56:43
我觉得一些观点没问题吧。比如作者说了,得到是和相声竞争的,相声人家也收费啊。这就跟你买电影票去看电影一样,都是娱乐型消费。不好的点在于,忽悠人,让一些人以为真能学到知识。至于之后部分用户的流失,谁还没个某款游戏打腻了,电影电视剧综艺审美疲劳了。也许知识付费有个好处就是,短时间内你可以接触很多领域(当然你不能只看他推荐的collaborative filtering)出来的东西,如果对某方面感兴趣了,可以自己去mooc上完整学习。至于更高层次的思想交流,思维升级,从古至今,永远是小部分人的事情。等你到了金字塔顶的大佬圈,自然会和其他行业的大佬有接触,拓展自己的思维。在生产力过剩的现在,“如果”还有内忧外患,稳定压倒一切,被折叠在下的人的生活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娱乐,体育,游戏,等等给填满了。不可说不可说。
王逸勐2018-10-21 08:00:06
知识付费类产品毕竟是“产品”,“产品”想要赚钱怎么敢做教育用户的事。。。
吉劼2018-10-21 16:44:05
问题不在知识,问题在付费。
Anting2018-10-21 08:49:28
公开评论没毛病,本来留言就是抱着被公开的觉悟写的[白眼]
作者
群里还好,现在朋友圈都不愿引战了,之前看到写的很赞说崔永元的反对文章,懒得分享,怕吵架
Anting2018-10-21 08:38:06
文章后面也不靠谱。如果得到用户真能做到知识提升的话,对得到来说是好事情呀。哪个学到东西的人不感谢学校呢?这文章先说在知识付费的平台上学不到东西,然后又说有一些用户学到了东西后会走[疑问][疑问][疑问]逻辑前后一致性在哪里。
作者
这个批判是合理的。。可能是由于说中了我的经历(目前已弃用得到,不过最初几个专栏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所以没看出文中的逻辑问题,你决定要不要将留言公开了。
cla2018-10-21 08:25:09
这篇怎么没有打赏呢?
Nick ¥2019-05-06 08:06:49
有人的简短评论已经切中要害了,关键不在知识,在付费。真正的知识从来都是少数人感兴趣的,而这对“真正的知识”感兴趣的人又有很强学习能力和学习途径,也不需要特殊的互联网付费渠道。关键是付费。
陈媛婷Ting@Caper2019-01-06 14:21:23
这个,看到一个人的ugc我不知道也啥要用ugc。。。。。用户内容生产和一个人感觉不是很搭,直接说一个人的生产能力感觉更合适?
多臂人2018-10-23 10:52:34
辩证地吸收,没有一种方法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知识付费也是一样,虽然我一直觉得得到的课标价太高,以至于给了不少山寨市场生存的空间,但是多维度地涉猎,多维度的思考毕竟是当下信息时代的生存之道,知识膨胀,学科交叉,机会稍纵即逝的今天,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只能是样样了解,塑造2~3门业务精通加n学科了解的思考体系。
东方昊2018-10-22 16:20:57
我的理解,这是一个生产和再生产的矛盾。生产者生产知识,用户购买知识,但是用户掌握之后,就要寻求更多的知识,而个体的知识生产者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有两个选择: 1兑水:用比喻和幽默等手段减少单体的知识浓度,从而延长消费过程。 2封闭:用自己的逻辑和话语人为制造区隔,避免自己的受众被别人吸走或是去看专业书籍,这个在人文社科比较明显。 逻辑思维就是用自己的逻辑和话语把别人的书翻译一遍,虽然不太好,但是这个模式是可持续的。 而技能培训的好处,在于成果明确(证书),新增用户较为稳定。 而培养思维,恕我不能苟同。脱离具体知识和技能谈思维,很容易陷入玄谈。 这里的关键是抓住用户要的是什么,大部分人,始于猎奇,成长于与人争论,而升华于探求具体知识。所以知识付费也要抓住节奏:起步阶段,用科普和猎奇培养受众,之后推出意见领袖和交流平台,然后引入正规训练的简化版,关键点是人群中三种用户的分布和比例关系。
未纪2018-10-22 15:12:24
群众的行为越是可以预测 或者驱于规范 貌似 钱越好赚 知识付费其实很有争议,不过如果是一般有兴趣,上手简单的技能和小盲点:比如装电脑,如何选择化妆品,怎样正确护肤,玩牌。这些,会比 “大学” 的入门课更有效用
李栋梁2018-10-21 22:51:26
针对《巡洋舰》文章一直纠结打不打赏,完全是一种歧路!!! 更应该思考通过作者视角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什么启迪!其次打赏也是对作者视角的认同,给予作者辛苦付出的支持又有什么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