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黄蓝暴跌的“始作俑者”,我想讲两句

2017年红黄蓝事件发生后,我写下了**《为什么应当坚持国民基础教育的非营利性》**。在这篇阅读量至今不到4000的文章中,我系统阐释了自己对教育资本化的主要看法,明确提出,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了国民基础教育的资本化浪潮,民营教育集团以上市为目标,将企业私利置于教育公益之上,是教育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资本的短期逐利性、上市套现冲动和业绩考核要求,与国民基础教育天生应当以人为本、善心缓行的初衷是内在冲突的”。在文中我建议,相关部门应当以红黄蓝事件为契机,尽快重新启动相关立法评估,并建议在国民基础教育领域(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应当坚持非营利办学,在过渡期,应当主动加大公立教育资源投入。

在该文中,我花了大量篇幅去介绍“非营利”这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因为我十分担心基于中国人“顾名思义”的习惯,会将“非营利”错误的理解成“公费”、“免费”或者“不能挣钱”。也非常担心,出现对民办教育者不尊重、不认可其经济利益诉求的倒退。

同时,我也非常清楚的指出了金融资本短期逐利性对教育的巨大危害,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必然存在的业绩对赌安排之下,教育上市集团会将主要资源投入于能够短期扩大其收入的领域,在相当长时期内,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规模扩大方面,为了满足业绩对赌而提升利润,只能压低各种成本,进而会忽视教职员工的利益,几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教育质量、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红黄蓝事件之后,公司创始人在与投资顾问的电话会中,集中讨论的是如何以大额现金回购来维持股价,而不是反思如何尽快弥补自己的过失,赔偿相关家庭。此举甚至令大量二级市场投资人痛斥离场,这在中国短暂的资本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最初的建议文章虽然阅读量十分有限,但在红黄蓝事件之后,仍然经由两个渠道,以内参形式呈递决策层。2018年3月2日,国务院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列入本年度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4月20日,教育部就《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8月10日,司法部就《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8月13日,我写下了修法提速,中国教育资本化退潮

11月1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随即,红黄蓝暴跌53%,再度引发热议。

**从去年以来的修法和发布的新规来看,我最初的建议,基本都得到了采纳。**近两天,我阅读了不少关于新规的评论,也进行了个别讨论,获得了大致三方面立场的信息:其一,认为资本应当彻底退出教育领域,应完全恢复公立公办;其二,认为这是对民营经济的再次打击,是以行政手段驱逐资本,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这是某些市场机构的观点;其三,认为接下来很多民办幼儿园将会关门,很多家庭不得不面临无幼儿园可上的局面,而今后增加的公办教育支出,很可能会通过另行征税来获得,从而加重民众负担,这是部分家长的观点。

尽管我非决策者,也不能说新规是按照我的建议所起草,但我认为自己的建议确实对相关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或者说,我的建议与可能决策层的某些考虑具有一致性。而网络反应的部分担忧,也确有一定道理。所以,当此之时,我认为有必要对新规再次阐明我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前述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也有必要作出相应回应。

作为“始作俑者”,“红黄蓝暴跌”这口锅,我主动背起来。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建议读者能够先行阅读我最初的建议:为什么应当坚持国民基础教育的非营利性

一、国民基础教育缺位的是公立资源投入不足,而不是资本进入不足

国民基础教育应当具有普惠性,应坚持非营利性,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国民基础教育首先是国民生存的“必需品”。每种“必需品”几乎都是金融资本追逐的目标,因为在“必需的市场”中,需求方没有议价的空间。**在足够的资本补贴下,小范围垄断个别地区的国民基础教育资源,已经不是想象。

国民基础教育,不只是国民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言,国民基础教育应当是国民基础福利之一,如果在相同纳税的情况下,少部分人可以享受低价公立教育资源,少部分人可以自主选择高价私立教育资源,而大多数人却是因为没有办法才被迫选择了高价私立教育资源,那么教育的公平性,从一开始就会丧失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一线城市最普通的私立幼儿园,学费基本是5000元/月起,而二线城市的普通私立幼儿园,价格也并不比一线低多少。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不是因为有足够的收入才选择这样的私立幼儿园,实在是因为没有选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幼儿园的公立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通过向民办教育者发放牌照,引入民间资本,来满足这部分需求。牌照发放的数量有限,必然造成一个“稀缺性市场”。在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后,由于打通了上市退出通道,资本迅速涌入,个别机构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开始极速扩张。牌照的控制加上资本的集中,导致出现大量的幼儿园收购。

将“必需品”完全交给市场,是一件需要非常谨慎而为的事。因为资本的趋利,一定会充分利用这种产品“必需性”。幼儿园教育不像普通商品,可以跨地域选择或者不选择。**幼儿园是与居住地紧密挂钩的,当家庭确定住所后,基本也就确定了幼儿园。所以在上市教育集团融资扩张的过程中,只要尽可能的将城市核心区域的幼儿园纳入囊中,就可以造成事实上的区域性“垄断”,而作为需求方的家长,没有丝毫议价的可能。**这种区域性垄断根本无法从技术上打破,除非你愿意让3岁幼童在家接受3年互联网视频幼教。

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往往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对牌照发放不加限制,基础教育机构也会自发形成竞争,从而会择优出现优秀的教育机构。**事实却是,金融资本将直接介入整合,短时期内不断通过并购实现小范围的垄断,来排斥掉理论上的竞争。**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或许会出现其他的竞争者,但不幸的是,这是一个“必需品”市场,你可以不买某个品牌的衣服、不外出就餐,甚至你可以选择不使用任何网约车软件,但你却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等待有更多的选择后再去上幼儿园。

在此情形下,如果以行政手段去约束幼儿园的收费,它只会压低成本,因为作为上市公司的营利实体,在业绩对赌的安排下,只有优先满足办学利润,基层办学者才能完成自己的KPI,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业绩分红收入。这不是个别的情况,这是一个关乎人性的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安排中,即便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每个人也都不是无辜的。

基础教育产业化,是新自由主义观念带来的另一个美好的故事。我并非认为市场化一定不能成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手段,我的直接问题在于,在金融资本介入后,必然存在业绩对赌的情况下,你如何还能使教育机构的行为不变形?这是我问遍了几乎所有反对改革者,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的问题。

有投资机构讲,这是政府要做的事,政府应当去做全方位监管,幼教机构所出的问题,在于政府监管不力、处罚不够,对幼儿园约束不足。这实际上就讲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监管的社会成本。**在业绩对赌必然导致行为扭曲的前提下,究竟要花多少社会成本,才能将扭曲的行为扶正?而这些所谓强力监管是否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还是更容易导致资本赎买下的权力寻租风险?**更何况,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当每一所幼儿园其实都完全是一个具体的法人实体,教育行政监管只能针对具体幼儿园的情况下,要进行怎样的立法才能约束一个教育集团?请注意,这不是新东方,你可以选择不学TOEFL,你不可能弃自己家门口的幼儿园不上,跑去20公里以外上幼儿园。

说到底,还是因为公立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所导致,这都是本该投入而没有投入的,是这么多年的欠账,是快速城市化、人口聚集过程中完全忽视的基础教育资源配套。

我所谓的“公立资源投入不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公立资源投入,在中国现行环境下,是多样性的,除了现金投入外,还可以是划拨土地供给、税费的减免等诸多方面,并不一定是完全以公办幼儿园进行替代。

我之所以在目前阶段坚持、反复的提出要尽最大可能加大公立教育资源投入,有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红黄蓝及诸多幼儿园事件已充分说明,在中国目前环境下,希望完全或者主要依靠金融资本支持下的上市体系安排,去解决基础教育问题,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只会导致逐利事件频发,加重教育负担。

其二,普惠教育应是国民基础福利之一,在GDP已经全球第二、财政收入不断提高的今天,有效的扩大这项福利范围,是理所应当的。今天的教育成本过高,构成了今天城市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将人口生育作为长远目标来看待,那降低教育成本将是实现这项目标的关键。

其三,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民间投资和消费不振,需要更多依赖财政投入拉动经济,作为过往财政投入着力点的地产和基建在转型期间可投入空间越来越有限,当此之时,开启将财政大规模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时机是成熟的,并且我一直的观点是,在住房、教育和医疗领域进行直接减负,其效果将远优于降低个税,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具有非常直接的效果,而上述三者中,尤以教育投入为最易,也最为谋长远。

其四,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实施,完全有赖于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的实际支持力度,中央的积极性已经展现无疑。地方而言,基础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将会更大,基础教育福利更优的地方,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会更高,消费能力将会更强。众所周知,过往部分地方教育部门或多或少以控制教育资源数量作为权力手段,而地方的变革,将有赖于地方行政主管官员更宏观层面的认知。**如果地方主管官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资源的大力投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聚集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远优于土建等传统投入所发挥的作用,那么财政资源的倾斜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并且,公立资源的投入,并非只有资金一项。**学前新规并非由教育部发布,而是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其着眼点已经扩及将学前教育资源纳入到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就是说,土地无偿划拨、税费减免等手段,都将是公立资源投入的适当方式,这些方式并不需要直接的财政资金支付。而民办园除可获得公立投入支持外,相当部分也保留了营利性,也就是利润可向办学投资者分配。换言之,新规切断的仅仅是上市渠道,而不是否定了通过办学获得利润本身。

我们要知道,日本有70%的中小企业,是不需要银行贷款,而仅仅靠自身的利润去发展的。我们更要知道,德国的经济主要是靠那些不上市的隐形冠军企业去支撑起来的。并非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要以上市为目标,基础教育领域更没有这个必要。

二、学前教育新规与民营歧视没有丝毫关系

当从专业机构人士那里听到关于学前教育新规是以行政手段打压民营经济的说法后,我真的诧异万分。今天似乎是一个只要高喊“民营经济”就自然占领道德高地的时代。究竟有多少民营企业家能够像曹德旺那样,首先能够承认,在过往数年中,自身的冒进本身也构成了周期的因素,又有多少民营企业家能够清醒的明白,每个发达市场那些今天仍然强大者,无不是历经数次周期才存活下来的。

我之所以要不停的通过写看似同样内容的文章,反复从各个微观视角去阐述基础教育非营利性的基本认识,和切断金融资本与基础教育联系的必要性,就是为了避免造成种种误解。然而在此之后,我仍然听到几乎不带任何思考,就直接从所有制歧视、打压民营经济的角度来发表的看法后,我脑海中唯一能够回想的画面,是今年联想业绩乏力,在遭到市场批评后,竟然通过高喊捍卫民族企业来提振自己。曾经,我以为喊口号是某些国企的专利,直到今年我才确信,原来,喊口号是一种普遍的能力。

面对如此争论,我觉得没有丝毫意义,我唯一的回复是,请各位高喊市场优先、限制民营基础教育上市就是打压民营经济的归国专业人士告诉我,为什么在欧洲多数国家和日本等国,它们的学校都是非营利性的,为什么它们的基础教育机构,都不能上市?

2017年红黄蓝事件后,大量二级市场投资人都已经用脚投票,坦率的讲,**红黄蓝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告诉所有人,中国的资本,目前仍然无力引领前行。**如果当时红黄蓝能够真诚应对,痛下决心改变,或许就此树立整个行业形象,获得二级市场的投票认同,从而为政策宽松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但现实却是,二级市场大量机构用脚投票,即便永远理性第一的投资机构,当时也充分认识到,业绩对赌造成的行为扭曲,还没有任何悔意,如果发生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其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制度,不是纸面的规定;制度,是将已经可以施行的行为模式,落于纸面而已。**红黄蓝的选择告诉我们,我们期待的行为模式,以这个行业目前的状况,仍然没有任何施行的可能,所以引发我们探究背后的原因,进而很容易的找到了金融短期逐利和业绩对赌这个不可克服的因素。这也是促使我当时写下政策建议的主要原因。

我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今后能以更专业的态度来讨论这些问题,在挣钱的同时,也推动一下社会的进步。当社会无法进步时,挣钱的机会可能就越来越少了。

三、该担心的仍然要担心

在读完新规后,我的担心也是很明确的,可能也是目前不少家长和机构也担心的。学前新规是否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包括2020年学前毛入学率达到80%、普惠园入学占比达到85%、公办园入学占比原则达到50%。以我的理解,在中国不设定目标是不可行的,但过高的短期目标也可能导致过大的压力。

**上述三项主要目标的实现,完全有赖于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的全力支持,以及地方主管官员的重视程度。**如前所述,**如果能够想通幼教资源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将过往旧结构下的某些不必要支出归到教育投资领域,像招商引资那样充分利用土地、税收政策,那么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会更为容易。**如果仅靠地方教育官员,我认为他们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权力,也不一定有十足的动力去完成这样一件艰巨的任务。以中央和国办共同发文来定调,意在将此项改革的层级提至最高,地方是否能有充分的重视,全在于主管官员的认识程度。

对于存量而言,其实更应关注。不少人乐于看到红黄蓝的暴跌,但教育改革真不是看戏。如果将对红黄蓝的不满,扩大为对民办教育者的普遍不尊重,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糟糕的未来。因为即便是50%的公办园入学占比,现实中也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中国的幼儿园教育,现实的看,民办园仍将是占多数。尽管我们希望的是在与上市业绩脱钩之后,民办园可以将收益更多用于自身建设,但其实这意味着要在相当程度上保障民办园的利润,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教育官员一刀切的让民办教育者失去经济上的动力,那么民办教育的退出将是必然的。而对民办园的利润保障,全在于政府的资源投入力度。

仍然想反复强调的是,中国的大量资金是沉淀在国有部门的,如何将它们有效的投入到基础教育领域,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形成财政投入的一个重要目标领域,其实是一个值得更加细致、全面分析的课题。

无论如何,我认为这是一个比之前正确得多的方向。新的一页,已经开始了。

以上。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号

/pic/1_RUkPvPvQ7lXPtFR8Om1L8VKjzTXMdw.jpg

planet2018-11-17 09:40:11

义务教育也应管起来。好多公立学校,无论师资还是硬软件设施不输民办学校,但是优质生源被私立学校薅走后,公立学校的教学生态都恶化了,而且陷入恶性循环。公立学校的社会责任决定了不会拒绝差生,而私立学校可以。

蔡小泽2018-11-17 12:04:35

为什么这样的好文章阅读量却这么低?我发现凡是要静心思考阅读的文章,阅读量都不高,反倒是情绪化,煽动性的无脑文章有市场,这是国人的悲哀。

瑞242018-11-17 09:46:05

有感于慕峰老师对教育行业的关心关切,作为相关人员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思,中心城区学前和义务教育形势都已经非常严峻,还好我们正在积极地协调资源。但亡羊补牢也好,未雨绸缪也好,教育行业有其自身发展特性,人才培养、校舍建设都需要时间。

作者

教育、医疗都是城市规划出了问题,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其实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大量补课。这个阶段会很辛苦,需要相互理解。

晨无日2018-11-17 14:01:09

历史欠债太多,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不知道目前这个政策能不能撬动整个城市建设。其实就是要解决钱从哪里出的问题。钱到底从哪里来呢?

作者

有多少城市一到年底还在把路修了铲、铲了修呢?中国的财政预算是超乎你的想象的。

飛2018-11-17 10:30:51

认真看完,总体赞同。不过想请教两个问题,再抬两个杠。 第一个是公办学校为什么能解决教学质量问题,似乎只能解决学费问题; 第二个是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会彻底把民营经济赶出了市场?如果会这样,步子卖太大总是值得担忧的。 两个抬杠:利润与黑不黑心没有必然关系;以及从短期来看,很多时候教育不一定能算进区域垄断,看多少人多少人反而是为了学校而选择房子。

作者

第一个问题,教学质量是具体的,跟公办民办本身无关,切断上市途径减少了业绩压力下行为扭曲的可能。第二个问题,切断上市途径并没有否定利润空间,文中已经详述,只是这个行业不会再有资本大幅增值的可能。不是每个行业都需要金融资本主导的市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只有非营利,连利润都否定了,步子比中国迈得大多了,并没有扯到蛋。为学校选择房子,已经充分说明教育垄断的危害。

披萨心肠2018-11-17 09:34:16

你是英雄

作者

我只是个普通人

十月猫马甲号2018-11-17 09:39:32

上市企业或多或少都有造假的需求,by 最近被集团审计搞得心烦意乱中,莫名其妙的一大堆假文件

陈然2018-11-17 15:27:23

中国的政策,矫枉一定过正。地方主官和教育部门对于新政一定是从最大化自己人的利益,最大化权力寻租的角度来理解和执行,不排除对民办学前教育开展围猎之势。有家长做出的“民办幼儿园关门,孩子无幼儿园可上”预判乃是基于对以往施政之弊的洞察而来,有前瞻性。 至于财政支出倾向于教育,只能算是你我的一厢情愿了。几十年来财政投入到基建,已经是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路径依赖,孕育出了广泛而牢固的利益共同体,难以憾动。何况教育投入产生的效果非长期不能涌现,地方主官任期上看不到,没理由做这种自己栽树,自己乘不了凉的事,不如把钱花在见效快的方向。 治理中国太复杂,出发点好的政策,执行起来变了味,人民体验与最初设计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事情汗牛充栋。希望这次的学前教育新政不要给疲惫与焦虑的国人增加新的痛苦。

作者

要调整几十年形成的结构,是不容易,但没有其他出路

Ludo2018-11-17 12:09:07

“曾经,我以为喊口号是某些国企的专利,直到今年我才确信,原来,喊口号是一种普遍的能力。”一针见血啊!

余由威2018-11-17 11:46:49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任何关于儿童的利益祸福都属于最优先解决和关注的事,某种意义上您可以写入历史,很高兴见证我们赢了!

作者

无所谓输赢,接下来应该讨论的是对民办校的继续扶持,给予更多政策和财政倾斜。作为“始作俑者”,这个公号的关注度总是非常低的,现在是各位大V表演的时候。

希希蛤蛤2018-11-17 10:39:10

虽然私立学校学费很贵,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貌似并不赚钱,成本支出太大了,学费收入的50%到60基本上都是用于教师的薪资支出。20%用于行政支出。剩下的20%还要用于教学设备的更新等等,利润其实很微薄,主要是成本投入太大,一个校舍新建现在去掉土地都是两三亿打底净利润也就覆盖掉利息。ps.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想请问一下老师未来教师行业发展空间大吗?

作者

教育这个行业,其实并不适合当企业来做,不可能是高利润产业。国外优质的私立校,基本都是NPO,是创始人捐赠+高收费+投资去发展的,利润不进行任何分配,是赚完钱以后去实现教育的理想。目前民办的利润要合理,更多可能只能从成本降低去考虑,比如允许在校区配套教职员工的福利房,人工成本就降下来了,也会有更多的教育者安心本职。教育未来空间仍然非常大,培训机构的利润仍然是很丰厚的。

林洪亮2018-11-17 10:08:59

大赞 。位俾未敢忘国,惟有如您这样的敢言者多起来,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有光明。,太阳照常升起。

刘振宇2018-11-18 16:12:36

对于幼儿园教育有了确定的规范,对于0-3岁的幼托教育其实也是现在幼教领域比较缺失的一块不知道慕先生有何见解?另外,个人体会,利润~投入~教师薪资~教学质量,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无论公立私立,教师薪资都要有相应的保证。在目前的政策指导下,我觉得未来教育可能两极分化会加剧,私立的空间从低中高,补不足,改到只有高端一条路可走。那在公立没有有效供给的空挡期,教育成本不是低了,可能会更高了。

作者

1、0-3岁目前公立资源无力覆盖,基本都是家庭自行负担,这还不是矛盾的焦点。2、新规只是切断了上市途径,并未否定利润,如果私立园不是靠利润激励,而是像互联网企业那样通过烧钱希望后期在资本市场获益,这种模式是无法持续的。从2016年修法到现在,也就两年时间,也就是受教育资本化规定冲击的,也就这两年期间的部分幼儿园,目前只是回到2016年民促法修法前,不是回到改革开放前。民办的利润空间肯定是有的,否则2016年之前就不会有大量营利性民办园存在,这两年就不会有这么多幼儿园并购。目前,对民办园的利润保障是需要多呼吁,这与切断上市、隔离金融资本完全是两回事。

余峰2018-11-17 10:15:59

网络共享教育这种方式可行吗?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比如初高中及以上的学生,校园内部课程全部录像,通过网络共享。比如人大附等高中专业课的录像共享,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高中教育的鸿沟,人大附的利益损失可以补贴。

作者

这需要完全打破现行的学籍体系,目前不具有可操作性。现在对应的其实就是自考。

飞2018-11-17 09:45:16

让小人物安心赚小钱

marya2018-12-28 10:53:56

支持公立学校。目前的公立学校也存在问题:是大纲简单,老师讲的容易,考试却的难。导致大把的学生在外上辅导班,既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完成辅导班的作业。学生负担反而越减越重,家长的经费负担也越减越重。养起了了外面大把补习机构

Kyle Li2018-11-18 23:40:31

从互联网行业的某些经验借鉴来看,很多风向都是在解决累积很久的问题。写下点见解,希望老师指教一二。 教育等三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人口红利的另一个剑刃的体现。 城市建设没有能力应对足够多的人口主要是基建数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城市成长规划只是因为房产行业的疯狂导致剑走偏锋——只注重城市规模的规划。超级城市哪里是靠砖瓦就能造成的。 尤其是郊区的拆迁户变为城市居民以后,城市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明显,并不是歧视农村blabla,我也是农村出身。只是简单就交通事故而言,可见这部分瞬间变成城里人的人是不适应城市生活节奏的。所以说城市化建设很仓促。

作者

有现代意义的规划法也才刚刚出台不久,现代意义的统计体系,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地方决策的科学性也还差得远。弯道是超不了车的。

郭辛2018-11-18 07:00:46

教育行业具有极高的正外部性,不能简单只考虑经济因素。支持。

继川2018-11-17 21:52:18

第一,现行体制下,公办教育的运行与教育宗旨的偏离问题,公办教育机构的行政化问题; 第二,公立教育是社会的一项基础保障,但是必须允许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否则驯化教育出来的同一类数量庞大的群体,非常可怕; 第三,对教育机构的监督,必须与教育机构的运行分离,否则公办教育又会成为贪污腐败的重灾区。

张宏飚2018-11-17 10:07:33

“为什么在欧洲多数国家和日本等国,它们的学校都是非营利性的,为什么它们的基础教育机构,都不能上市?”,国外私立学校的网站都是.org,赞同在基础教育领域限制资本,同时政府准备好了给.org们合法身份了吗?

作者

身份证是NPO,中国立法已经确认

A-馨香之气2018-11-17 10:05:09

在住房、教育和医疗领域进行直接减负,其效果将远优于降低个税,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具有非常直接的效果,非常赞同,孩子刚上幼儿园小班,浙江4线城市私立26000年,补习班还没上,贵的不敢去,房子没买,公立没有名额,老公年薪25万,只够五口家庭开销,毫无存款,能活下去都不容易了,二胎和买房真的目前无望。

张彪2018-11-17 10:01:14

感谢!

Mr.Dong2018-11-17 09:57:11

“如果将人口生育作为长远目标来看待,那降低教育成本将是实现这项目标的关键。”非常赞同[强][强]

何工 l WBGG美味认证2018-11-17 17:16:29

对于国民基础教育保持大比例非营利性质,完全赞同。公办不见得就没有营利的冲动,民营也不见得都是唯利是图。把概念理清楚,民间有很多不逐利的资本会投向教育,但需要给一定的教育自由的空间,不图营利,要图教育之实质。

孙兴华2020-01-21 12:31:44

如果长期规划民办利润可以分配给股东,虽然不上市,似乎仅仅是降低了扭曲程度而已,比如民办掐尖现象,然后高收费,继续掐尖,配套各种软硬资源打造所谓地区最优,这种循环最终导致公立成了摆设,这在我们县城尤其是乡镇就是这样,但一刀切的话,很多逐利民办直接停办也不行,真是难办!

龙2018-11-27 08:12:54

分析到位!

鍾.森2018-11-18 12:59:52

你的文章都拜读了,分析详尽,建言献策,贡献巨大!

HOW2018-11-17 22:05:22

用心,独立,正义感,对国家,社会,人类的思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文章!很期待看到作者对中国人口方面的分析。不知您是否考虑过在这方面写些文章?

作者

暂没有这个安排,最近看产业的东西多一些

孟德尔的豌豆2018-11-17 13:05:17

[抱拳]我[抱拳]们[抱拳]每个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都不相同,但是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策制度的建立却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太多的娱乐化信息充斥着我们本该认真思考的大脑,希望在未来不远的道路上,每个人,或者大多数人,能够【明辨】。——刚毕业工科男,评论如有失当,还请见谅。[抱拳]

暗夜微光2018-11-17 10:12:37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