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花两千块,去买一本数学书?

以下文章来源于且慢书店 ,作者涤焠

[

且慢书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编者的话:公子是老朋友了,如今他换了ID,自己开了公众号,从中选了一篇,发出来。之后说说我(Peter)对这篇文的一些看法

/pic/1_Z5UfiaQdwyaxxEM5AZaMAGHjY4yS4Q.png

昨天领导发了几本书给我,你们感受一下价格。

/pic/2_fz4hsaoy3Sia2rm8EGuv6PtdmwarOw.jpg

/pic/3_Bo7ESfia9EY4ibZHhg7ibfM8WSh7gg.jpg

/pic/4_mibHfasmO38aCUmfaib9iadKnibYUg.jpg

要明白为什么一本《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能卖两千多,而一本《人类简史》只要68,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中的两个概念:弹性,竞争性垄断。

首先,弹性描述的是当价格发生变动时,供求的变化程度。比如当一瓶可乐从3元跌到2元、一包烟从8元涨到10元,需求会怎样变化?如果一个产品是“富有弹性的”,它的需求变动会很明显,比如奢侈品:它不是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的时候,销量会有明显的下跌,所以你看4S店的车只有降价活动,没有涨价活动。而如果一个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它的需求变动就很小,比如毒品和天价药:因为它是特定需求的必须品,没有代替品,即便涨价也不会让销量暴跌。

而图书市场是垄断性的,因为版权,出版社对每一本书都有定价权,他们是市场上的价格制定者。尽管多印一本书的边际成本只用5元,每本书还是可以卖到50元。但同时,图书市场又是竞争性的,因为每个作者都有很多出版社可以选择,出版社不仅要与同行争取作者,还要在市场上争取读者。

是什么让出版社决定一本书的价格,该卖20还是2000?答案不是纸的材质和数量,是弹性。比如《人类简史》,只要识字就能看懂,受众范围非常广,背两页就能满足在茶会上装逼的需求,这种书就“比较富有弹性”。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一般不会太高,它要在海量需求和消费能力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即“利润最大时的最大销售量”。

反观《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这种你连目录都看不懂的书,显然是没有大市场的。但要注意一点:市场大不大,不代表需求刚不刚。有时越是细分市场,越有刚性需求。而越刚需的产品,就越缺乏弹性,越容易定高价。比如数学,身为学科鄙视链顶端的专业,数学的从业人员显然比金融、法律、计算机都少。而这个专业每上一个level,人数都会断崖式下跌,所以可供参阅的越数学书只会更少。

但如果不买这些书,你的课题和论文就很难进行下去了,搞不好还要丢饭碗。所以,当一个普通人面对《人类简史》时,他可买可不买;而当一个数学教授面对《线性代数》时,他多半不得不买。如果这本书恰好能解决他卡住的课题,价格再翻一倍都得买。这就是为什么,小众专业书籍能定高价的原因。

抛砖引玉,我们来看一个更普世的问题:2019年后,经济会继续下行吗?世界将会怎样?

/pic/5_VaWQPhicfW5Vk5icRNT0VzVzhDWeBw.jpg

以我的观察看,至少在人口基数最大的民用市场,供给已经饱和了。这里说的供给,是指各方各面的供给,包括且不限于实体商品、虚拟产品、技术、服务、模式、玩法……是的,已经太多太多了,远远超过现代人所能想到的需求。这个市场上,只要你想得到的,只要去查都有,无非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这“买不买得起”的问题,便是未来几年的风暴之眼:库存过饱和的前提下,怎么解决分配问题。

翻译成新闻联播的语言,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刚刚说到弹性,在市场过饱和的前提下会发生什么?答案是弹性将变得过于敏感,稍微一点价格波动,都会使供求曲线严重倾斜。因为市场上有无数的商家在提供数不完的商品,现在这个均衡点上,企业的经济利润基本为0(注: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因为包含机会成本),稍微一点点涨价,都会让经营难以为继。

你也许为奇怪,为什么现在主城区那么多铺面退租转让,开得很好的店突然关门不做了?因为今年起强制企业给员工上五险一金,经营成本就突破盈亏平衡点了。以前一个餐馆服务员月薪只要2000,现在每个人头又多出好几百元,十个服务员就足以让经营成本翻倍,当然是关门止损了,开着就是纯赔。不幸的是,这个经济周期在原理上可以预见,现实中却无能为力。

/pic/6_Xmp3UfuFdA9JBCZmib48uu9xLCg4wQ.jpg

根本原因是啥?滥印钞票?我觉得不是,印钞是纸币发明后就不可消亡的行为。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底层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现有生产力已经达到瓶颈了。也就是说,理论上验证可行、现实中能够量产的商品和服务,已经没有我们造不出来的了。5G、比特币、互联网经济、共享单车、都是这个时代的怪物产出。这是近100年来技术大爆炸的结果,我们解决了粮食问题,我们攻克了物种瘟疫,大家都沉浸在商品海洋的福利和资本积累的欲望中,而生产关系滞后带来的矛盾,终于到现在开始凸显。

底层技术的核心是什么?是基础科学,是数学,是天体物理,是材料科学,是能源转化率。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黎曼猜想有没有被证明,为什么花上百亿经费找基本粒子,为什么建那么大一个射电望远镜,为什么一定要去月球的背面?如果在这些事情上没有突破,人类的生产力将被锁死在当前。如果不去追问这个世界终极和真相,我们只有在一个漫长不知终点的周期内,不断消耗自己。黑暗的新世纪,将很快到来。

当年的苹果为什么伟大,现在的苹果为什么暴跌,都是这个原因。iPhone 6都出到iPhone XS MAX了,你不还在用同一个软件点外卖么?而送来的那一碗小锅米线,不还是小锅煮出来的么?如果能量转化率没有突破,如果我们的活动范围还限制在大气层内,这些使用习惯都不会再改变。再过50年,等iPhone都出到第60代时,我们就会像赛博朋克的电影里那样,用快到无法想象的网速,继续等一份送餐半小时的外卖。

所以你现在告诉我,为什么一本数学书要卖2000块?

/pic/7_Z5UfiaQdwyaxxEM5AZaMAGHjY4yS4Q.png

对于为什么专业书这么贵的原因,我觉得还有一点是书的价值不止取决于你花了多钱买的,还取决于你花了多少时间在阅读思考这本书之上。《人类简史》这样的书为什么只会卖几十块,是由于看书的人花几小时看完了书,这本书的价值就结束了,你多半不会再读一遍,最多像我这样给这本书写篇读书心得。但专业书就不同了,如果是课本,你每堂课都会用,考试前复习时要用,等到之后实践中用到还能当参考书。因此对于每小时你花费的金钱,《人类简史》这样的书也许更贵。

关于前文中提到基础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我觉得人们对看似无用的基础科学无知但盲信,以致于形成了所谓的科学拜物教。做基础科学,本就是为自己无法享用的树荫去种树。之前我一直想就权健的事情写一篇,但没有成文。下面是当时写的一部分:

对死亡的畏惧自古皆然,但古人相信的是跳大神的神婆,如今是什么负离子鞋垫,纳米卫生巾。当下科学的地位很高,但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太少,于是科学成了新的宗教,新兴的科学术语就成了神像,如果今年的诺贝尔奖给了量子力学,那就会有很多量子开头的保健品,而前些年害死了魏泽西的免疫治疗,也是用新概念包装的骗局。这些骗局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人们习惯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高深莫测。所谓科学拜物教,就是相信科学却又对其不求甚解。拜物教信徒还会选择性的接收信息,通过对现实带有偏见的采样来减少认知不一致。而当下的主题是民族复兴,于是古老中药经过现代科技加持的叙事就特别有效,所谓的火疗,来自自然的保健品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止老年人有科学拜物教,年轻人也有。前年过年回家看到高三的堂弟在背化学方程式,背物理题的解法,我问他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元素有的活泼有的很难发生反应,他说考试不会涉及就不需要知道。回想起我高中时好奇为什么电磁力和引力的公式那么相似,不过同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问题不该问老师,不该自己花时间找资料。不知这是悲哀还是成熟。如今想来,我们自我驯化,养成了对科学问题不求甚解,不追求终极因的习惯。这带来的后果反映在当下的科普文章中,其中介绍原理的部分大多不会吸引人,而强调研究的结果和引申影响,殊不知这加剧科学拜物教。

本来接下来想就这李约瑟之问,去探寻东方文化能否接棒源自于古希腊的西方哲科思维。虽然只看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我们迟早能到第一名,但能否做出突破性的进展,却是另一回事。科学追求的尽可能通用的定量的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终极解释。我觉得好的科普一定要带上科学史,讲述认识自然过程中持续的自我批判,要将事情的原理和假设说清楚,至于研究的意义,也要通过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可能产生应用价值,如何和其他的成果结合。读书要读经典,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西方哲科思维的起始,这本书才是所有真正想弄懂科学是什么的人必读的书,书看似无用,但肯定有趣。

见鹿Jane.Risa2019-01-29 19:51:10

为了感兴趣的事情而读书,读完会发现更多感兴趣的事情,然后想读的就越来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对你的重要性也就定义了这本书的价值;为了不落人后而读书,首先,这很累,其次,也完全不会有读完书以后那种“又低价淘到宝贝啦”的快感。 最近在读与天为敌,这本书亚马逊只要区区55块钱,但是读完以后我绝壁愿意好好再学一遍算术

梁 Liang2019-01-29 19:25:27

就是看到那么多人都在看"人类简史",我才觉得没必要去浪费时间在她上面。

Lotus木林森无敌美少女2019-01-30 12:11:54

第一本书是我老板推荐的线性代数指定教材,还有一本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不过别说这些经典教材了,数据库也很贵啊,好在对于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来说以来买这种书学校都会真金白银的支持,二来也有影印版。以及挑个刺,2000多块钱的不是本法律书以及化学书么,数学书明明才不到1000

王一书(Sciker)2019-01-30 06:22:30

读书治学,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花完了钱买本书,就没有钱去耍了,唯有时间和意志,去学习。

tricey煦2019-01-30 01:29:53

三张书籍价格图片转到票圈,台湾朋友留言说第一本在台湾也就是1/4的价格….

Destinasy2019-02-01 21:40:24

所以为什么电磁力和引力的公式那么相似

作者

未解之谜啊

Yao2019-01-29 23:27:18

我愿意花两千块钱买一本原版经典数学书,因为它能让我穿越去听到真正大师的讲话。

吉祥物龙猫2019-03-14 11:47:44

贝叶斯公式我明白了

Destinasy2019-02-11 22:28:25

魏宏森说,“爱因斯坦花费了他的后半生于统一场论,希望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但这个问题不是用简单性就能解决的。”

傅雨2019-01-30 19:38:26

从弹性需求到供给侧到联系好棒,很喜欢这种跨越 希望能多见到

Haoyuan2019-01-30 01:44:35

想起了我看过的最贵的书,Margin of Safety by Seth Klarman. 比这些都贵多了,而且很薄…

Snail2019-01-29 19:41:01

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