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产业互联网

本公众号于3月成为虎嗅“深流联盟”成员,联盟成员目前还包括叁里河、饭统戴老板、经济观察报、果壳、格隆汇等。这是一个不以刷屏为目的,旨在扩散有深度的非主流文章的松散组织。

/pic/2_GLFKP5LXoP4k7ER5BcpECVicUUQ3hg.jpg

上周,“深流联盟”组织了第一次交流,由“阿里云”边缘计算技术负责人杨敬宇先生讲解边缘计算的发展情况。通过交流,我进一步对目前国内“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讨论进行了思考。自去年5月《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一文发表以来,国内监管部门、舆论及互联网业界,均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展开了多视角的反思。去年下半年,“产业互联网”的声音逐渐出现,进而将传统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归纳为“消费互联网”,2C转向2B的讨论开始深入,国内互联网平台巨头均高调宣誓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借此机会,我将自己对“产业互联网”的认识首次公开分享如下,在今后关于全球产业变迁的讨论中,我们将更加深入的涉及以下观点。

**1、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是以“管网化”(水、电、气、公路、铁路、航路)为主要特征的,管网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革命是管网化的继续深入(通信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今天金融领域热衷讨论的产业周期,如果从管网化的历史视角来看,会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自电报、电话时代以来,信息网络传输速度和运算速度的不断提升,使人类社会从传统工业时代转向到信息时代,这个过程仍在继续。包括边缘计算在内的新技术发展,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具体体现。

**2、****任何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前提,需要基于成本收益考虑。**只有在具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方的成本、为其带来足够的收益时,这种技术才有普及的现实可能。应用方能够为这项技术付出的对价(应用方购买能力),反过来决定了该项技术在商业上的收益水平。目前对于边缘计算实现方式的不同理解,背后渗透着从基础运营商、网络设备商到软件服务商(含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各参与方的不同利益诉求,是竞还是合,将由最终的买单者来决定。这个过程可能还很长。

**3、**2018年,在国内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从互联网企业的视角,出现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这组对立的“互联网式”概念,以及“从2C转向2B”这类“互联网式”讨论。从上述概念的使用能够看出,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一直以来面向消费个体的商业模式已面临瓶颈和上限,进而希望向生产领域进一步拓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它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取得曾经在2C时代取得的中心化地位。

4、****“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二分法是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视角,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划分。信息技术对生产性行业的影响要远远早于对个体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对所谓“产业”的服务早已存在,IBM、Oracle、Microsoft、SAP等行业巨头的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历史已长达几十年,Walmart这类今天看似传统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据Fortune 500榜首,正是因为它在非常早期就十分注重企业运营的信息化水平。全球信息技术服务巨头之所以能在过去几十年持续快速成长,是因为它们的客户囊括了各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其中的各行业巨头营收基数大,只要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为其节省较小比例的运营成本,体现的经济价值就会十分明显,而这些企业有能力为之付出高昂的信息技术服务费用,这也促使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从商业上有动力进行深度开发合作。换言之,企业级信息技术应用方(大型或者超大型企业)的个体购买能力是非常强的,并非像个体消费者那样,单一购买能力弱而主要体现为网络聚合效应。

**5、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与行业紧密相关,要求服务提供者对各行业(从工矿、电力、水利、航空、轮船、汽车到金融、医疗、教育、环保等等)有深刻理解,并能够为大型或者超大型企业提供跨国的定制服务,而上述企业对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个体消费者的信息服务需求。换言之,企业级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具有跨国性(大型企业往往都是跨国企业)、定制性、高度安全性和稳定性几个特点,而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目前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只能算是起步。**上述产业环境,将决定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介入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市场的速度、领域和方式。

**6、**中国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至少受制于两个因素:

其一,**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国生产性企业,能否更多、更快的在高附加值领域站稳脚跟,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唯有如此,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出水平才会有大幅提升的可能,也即,只有传统产业能挣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利润,才有可能将更多的钱用于购买信息技术服务,去进一步提升效率。**而能否实现上述,取决于中国政策制订者和各类企业对全球化认识的深度,未来长期制度建设的针对性,以及各类企业是否有能力和意愿走出“局域网”,深度参与全球化下的直接竞争。****反过来,也取决于国门的开放程度,是继续让新兴企业成为局域网内的企业,使其缺乏竞争、坐享事实上的垄断,对内强大却长期无法走出国门,还是早日使其处于真正的全球竞争环境中,促其成长。**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中国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轨迹。

**其二,**对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国内中低端制造业企业而言,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否有意愿先降低这些企业的平台收费比例(这些费用目前与传统商业的地租并无本质区别),更加注重保护优质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而转向到更多的以向这些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持提升这些企业的效率这条真正的科技驱动的道路上来,从而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共赢,这将取决于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对未来发展模式的决断,这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另方面,由于国内平台企业事实上处于局域网内,先前主要能够帮助国内中小型生产企业在境内进行销售,或者帮助国外企业产品销往境内,很难帮助国内企业实现全球市场拓展,也即,难以帮助国内中小企业通过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能力更高的国家去获得更多的利润。随着全球基础网络、物流的打通,随着全球消费心理的进一步变化,真正的全球化平台(例如Amazon),反而可能会利用其全球化优势,帮助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拓展其海外市场,树立全球品牌。我们正在见证这些变化。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只是互联网平台企业视角提出的概念,要真正深刻认识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变迁和发展,需要跳出这类带有倾向性和局限性的概念束缚,更加关注各个具体产业。应当避免类似新概念带来的政策驱动套利,被寄予厚望的科创板,更是如此。

以上。

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公号

/pic/3_96Kiaeib77m6xrOQ9CZ8PYlqsDlBTg.jpg

春风君2019-03-11 21:27:10

假设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概念差不多的话,那我认为工业互联网要与工业4.0和2025一起看才更容易看懂。德国的工业4.0,简单理解就是从工厂出发,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延伸。因为德国的制造业有极深的积淀,同时实体制造业遇到发展瓶颈和中国的追击。ge公司提的工业互联网,简单说就是用互联网的平台模式,建立一套新的工业操作系统。因为美国在互联网,软硬件方面有极深的积淀,同时国内工业空心化,上一波产业革命(信息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增速放缓,需要新技术带新增长。因此工联网和i40都是发达国家对未来增长点的设想。中国近几十年一直是跟随者和应用创新者。同时全产业链,大内需,全球工厂和互联网经济是中国的既有优势。因此2025战略基本上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以工联网等(两化融合,互+)为辅助。智能制造是根本,也是对德国的矛,工联网是(可能的,潜在的)甜点,也是对美国的盾。以上。

作者

简言之,决定信息服务企业命运的是其服务对象,有强大的工业企业才可能有旺盛的工业信息服务需求。除此之外,都是概念堆积。

小超人王先森2019-03-11 17:19:36

虽然更新很慢,但值得期待。

春风君2019-03-11 21:48:42

刚才发的太长,结果一时发不出去,担心是有字数限制就删了些。同意你的观点,目前工联网基本基础在堆积概念状态,每天都有新文章出来,但是越深入研究就越觉得价值的模糊。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换个视角。国家之所以积极推工联网,我理解是想占位,一旦工联网真的产生了目前想象不出来的价值,那中国也有所准备了,不会像之前在IT软硬件方面被美国吃的死死的,至少有谈判、交换专利的机会。

作者

各国都在卡位

喜庆的小脸2019-03-11 17:01:55

您好,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公众号(ID:CKGSBCC)申请转载:如何看待产业互联网这篇文章,但由于学院有统一的格式和排版要求,会对文章进行少许的改动,烦请开白名单,谢谢!

作者

已授权

老翅膀2019-03-11 16:45:15

都是很有想法的公众啊

Meeeeeeeeek2019-03-11 18:53:50

最喜欢的公众号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