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故事》-六个关键词串起对大脑的系统性认识
《大脑的故事》是4月份湛庐新出的一本科普书,该书的作者曾写过《创造的故事》(点击查看读书笔记),他的一整套“自我进化”四部曲,还包括“自我的故事”,作为“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他在这本承前启后的书中对神经科学带给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启示这个话题,通过诸多大脑异常的患者的例子,导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建议。本文通过六个关键词,记录我阅读这本书的收获。
第一章的关键词是可塑性,孩子出生后,独立的神经元,在受到关爱的坏境下探索世界,神经元的连接突触从童年时的最高点,逐渐去掉多达50%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在青春期变得对自我认同格外看重,更爱冒险,对情绪更敏感。到了成年期之后,大脑仍然具有学习改变的能力,只是这时你需要比青春期额外的努力。在生命的每个时刻,记忆都在相互争抢着大脑中的连接,这导致了记忆具有可塑性,如果一段记忆很久都没有被激活,那这段记忆的细节就会淡忘,如果记忆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唤醒,那问题的问法能部分决定回答。如果能减少当下的认知失调,记忆还可以被当下植入。记忆不止是记录之前发生了什么,失去了与记忆生成有关的海马体,我们不止无法建立新的记忆,也无法想象未来。而当我们老去,可以通过对大脑的训练例如保有责任心,生活有目标,保持忙碌,来减缓大脑的衰老。
第二章的关键词是构建,这章讲述大脑怎么认识外界。人要看到这个世界,需要的不只是视觉皮质对光子给予阐释,还涉及到对自身的认知。上图中一只小猫自己走,一只小猫小车载着走,俩者的视觉输入完全相同,但只有自己走的那只小猫,学会了将视觉和自己的运动匹配。不止如此,远在大脑接收信息之前,大脑就生成现实的图景,为了节省能量,大脑不提供完整的画面,我们高层的神经连接只汇报收到的视觉信号在那里和内部模型有误差。内部模型如此强大,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我们预期的东西,例如面具的凹面还是在你看来是凸出来的。我们对时间的感觉,也是大脑构造出来的,当生死相关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时间变慢了,但实验却会告诉你这是幻觉,不同的感官的时间差,也会在大脑中被自动对齐。
第三章的关键词是权衡,这章的题目“谁说了算”预告这章的主题是意识。孰能生巧是大脑对重复问题节约能量的一种应对策略,无意识的操作,还能保证稳定性,就像在心流状态下的攀岩者表现的比有意识干预时更糟。无意识下的决策,除了上述优点,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外界或饮品的冷热绝对你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助推的方法,来改变人的决策。我们的偏好,在无意识的决策时,我们不知道为何会做出选择,即使我告诉你上图左边的照片瞳孔被放大过,你也让会觉得左边的面孔更有吸引力。但意识如同一家大公司的CEO,当一家公司有成千上万个分支的是否,就需要意识来从上而下的做长远打算。尽管CEO只接触公司运营的极少数细节,但通过CEO,大企业才成为一个整体。复杂系统通过意识反映出自身整体的模样。意识不过是大脑的一种错觉,通过是否让意识照亮,大脑在效率和灵活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随时进行权衡和切换。
第四章的关键词是多元,人脑的灵活性体现在面对一个决策时,不同功能的脑区在相互竞争,取决于决策呈现的方式,例如在电车困境中是推一个人还是搬动把手。而面对包含了太多细节的选择,大脑根据身体的状态而不是逻辑来进行选择,这解释了我们为何无法抵御垃圾食品的诱惑。为何会为了此刻的享受而不去对未来进行投资,甚至甘愿上当。当我们的自我控制受到损耗之后,我们的决策会倾向于自动化处理,而当我们吃好睡好,就像加好了油的汽车,又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了。但大脑的可塑性是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从而改变对未来奖励的预期,如果期待与现实失调,多巴胺会促使你在无意识的层面重新评估对不同选项的估值。如果你有预期自己未来会犯错,那意识的层面,逻辑推理让你可以提前限制自己的选项。大脑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不是一个系统在起作用,大脑因其多元,而具有智能,也因为其多元,而容易出错,做出让人后悔的决定。
第五章的关键词是共情,人的大脑的最强大之处不在于能决策,而在于能够在无意识的图景上投射出人的情感,正如能够在动画片中,哪怕是几何图形的抽象动画片中投射出情感,人类,哪怕是婴儿的大脑都会同情弱者,会自然的渴望公正,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使得宗教和道德成为可能,使得人们轻易的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将某些微不足道的特征当成是将其“去人化”的依据,从而掩盖了人的共情能力,让人成为最危险的物种。人的共情能力是神经科学最需要关注的,因为我们不能回避这一刻在大脑回路里的真相,我们彼此需要,尽管你这一概念仅仅限于你皮肤包裹的范围。
第六章的关键词是融合,这章讨论大脑的未来,例如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模拟大脑。作者举可变超感官传感器的例子,通过将听觉转换穿在衣服上背心的振动,让失聪的人能识别出口语词汇,或者让盲人通过背部的触觉去看到圆形的物体,通过机械手臂,让残疾的患者重新挥动四肢。这些现实中的迫切需求,不同于科幻,是黑科技可以起飞的基点。脑机融合的另一条路是从机器出发,例如通过模拟神经元的连接,在硅基上一比一的重现大脑,通过AI整合出和人脑运作机理不同,但具有意识的智能体。这一章的洞见不在于具体的例子,而在于指出脑科学第一次变成一门科学和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通过对大脑的认知,我们正在改变我们自身,不是像过去那样间接的,无目的性,而是主动的有计划的。正如脑科学可以指导深度学习的发展,上文中我们大脑的特征,如何能在神经网络中重新,正在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总结来看,对于普通人,大脑的可塑性让你不放弃对自我的提升,记忆是构建出来的提醒你别把自己的主观印象看的太坚不可摧,意识的协调与心流的动态调整让你意识到有时别想的太多,而多元的决策方式督促你多积累些思维捷径,而共情能力的获得与丧失能帮你解释为何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么多样的互动,而人脑与机器的融合,则告诉你应当顺应大势所趋,对神经科学的进展保持关注。
更多阅读
MediaX2019-04-26 07:10:51
可塑,但有预设偏见; 构建,预制源于经验; 意识,仅是冰山一角; 决策,通道信息博弈; 如果你能用有限的意识力量统御大脑,你会无所不能。
吸引子2019-04-21 11:03:01
大脑面对单一复杂度高的任务总是做的不好,而对于复杂的进化环境表现的也不是最佳,但却总是在跟环境对抗和拟合,归纳和总结一定的超前环境变化,适应当下和不久的将来,因为脑不是机器脑,只存储了有限的糖元,最终只做两件事,save energy,get better profit!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