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996企业中不同的人们

偶尔,我们会尝试介入具体事件,经由具体事件去推动进步。比如,引发对中国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反思;比如,促使资本开始退出基础教育领域;比如,引发对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视。其他时候,我们大都是在发表一些原创性观点,希望给今天辛劳的国人提供一些思考的模式,或者说,思维的武器。

我们一直认为,社会是否进步,取决于能够达成多少共识,而达成广泛的共识需要经历足够的时间和事件,这必然会超越个体生命本身,需要耗费数代人的努力。

我们不会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曲折委婉总是容易被人接受,获得追捧。但这是人性的缺陷,越好听的话往往隐藏越不利得后果。

我们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单刀直入总是容易招致反对,被人质疑。但这才能克服人性的缺陷,直面惨淡的真实才能做出清醒的判断。

理性,很多时候都是反人性的。

人不需要时时理性,否则人生乐趣全无。但在关键事项的判断上,人必须保持理性,否则难逃时代的枷锁。

前天,一篇关于奋斗者与996的文章在口耳相传的情况下,让这个公号新增了几百位读者。从留言来看,争议很大,我们都尽皆显示。这样的争议总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大多数人,在群情激愤时都难以理性思考,或者说,都做出了自认为理性的行为。

那篇文章,本是应一位读者之邀所写,这位读者的来信,令人动容:

/pic/1_aJ2jQJE15zprRC0Z0hnkI65icroSYg.jpg

在落笔时,我反复阅读这位读者对于生活的描述。我相信,有时候人需要的是一碗鸡汤,但这只有麻醉一时的效果,因为第二天清晨,仍然会是前一天的延续。

正如这个公众号最初的文章,就在提醒大家要善于让自己拥有选择权。在996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要对这些信任我们的读者负责,就不可能去跟其他媒体一样唱高调,因为那些唱高调的媒体们,要么是作为主流不得不表达某种正确,要么是某些未经世事的新媒体小编,在替自己的圈层说话,一边痛斥996以减少加班时间,一边还不能落下各种社会热点。他们既不会提醒你正在和将要面临的更大困难,当然更不会为你提供任何轻松又多金的职位。

我们不会提供毁人的麻醉剂,我们只会提供难咽的醒酒汤。毕竟,人的一生,重要节点往往只有几个。

今天的996阶层,是一个尴尬的阶层。

一方面,任由他们怎么描述自己的“不幸”,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中高收入阶层,都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今天的不满是付出与获得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不是像劳工阶层那样,挣扎于生存线上。那么一个中高收入者,是否也可以诉诸劳动法的保护呢?当然可以,这些劳动立法是适用于每个劳动者的,无非就是,加班要给加班费,经济性裁员要给赔偿而已。

另一方面,996阶层的收入预期正在、将要甚至会继续下降。劳动法能够保障终身的收入和福利吗?对不起,没有任何可能。不但劳动法无法保障,曾经强大的计划经济也无法保障。

接下来有人讲,为什么那些跨国企业就收入高、福利好,不用996呢?那请问,这些提问者,你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些企业呢?这些提问者的逻辑是,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培养了那么多首富,市值丝毫不比硅谷的巨头低,怎么能让自己的员工福利待遇比硅谷差呢?

可是,你能准确说出这几家公司和你家公司营收和利润的差别吗?你认为你每个月的收入是来自企业的营收,还是来自老板头一天卖了股票换来的现金呢?

在996阶层眼里,那些富甲天下的老板,是最愚蠢的人,因为他们只要给出硅谷的福利待遇,就不会有人反对996了啊。

是啊,他们真蠢,都蠢成首富了,拿1%的股份出来分给员工,不都解决一切问题了吗?

那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这么愚蠢,要让自己成为主流媒体和所有996阶层的公敌呢?

这些提问者,似乎根本没有想过,这可能只是因为,中国相当一部分互联网企业,已经无法按原有模式发展下去,将要面临剧烈调整。对他们来讲,这是老板的事,是创业者的事,自己的收入跟企业是否能够正常经营,是毫无关系的。

可是,当头部企业已经高度集中,BAT们不再当冤大头去做接盘侠时,剩下的那些所谓独角兽们,在资本的压力下,还有多少能看到未来呢?

是的,头部企业的996阶层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会一直存在。毕竟,只要钱给够,一切都是自愿的。有人可以选择退出,但一定会有人进入。有人到了用钱换时间的年龄,也一定有人选择用时间换钱。这在哪个国家都一样,硅谷华尔街的加班丝毫不会比中国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加班”。

但是,非头部企业的996阶层呢?

在前天的文章中,其实我们已经委婉的做出提示,非头部企业996的阶层,应当去关注自己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这部分最重要的内容,竟然没有任何留言提及,让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员工只懂技术,只知道上下班,不了解企业运转与自身的关系,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样的员工,真正适合的职业,是那些十分稳定而待遇不高的职业,因为高薪酬往往意味着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我们了解,有很多非头部互联网企业自去年以来突然开始采用996模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声誉考虑,不想直接大规模裁员,因此即便没有足够工作,也要员工996,不满意的员工会主动离职,以此来实现自然减员,也可以节省部分经济性裁员开支。二是已经减员,但为了满足业绩承诺,只能让更少的人去做更多的工作。

所以同样是996,其实有三种人,三种表现:一是头部企业薪酬福利仍然不错的996,大龄员工在呼唤更多的生活时间;二是非头部企业无所事事的996,无法接受企业没事找事,于是高喊你不让我走,我就天天放羊摸鱼,大不了我在办公室刷剧刷到天黑;三是待遇上不去又很辛苦的996,钱不够,时间也没了,不造反怎么可能?

以上三种,只有第一类的996有自我救赎的可能。第二类最危险,因为如果一个企业到了这个地步,要么是严重管理不善,要么即将发生经济性裁员。第三类时管理层前期冒进,在互联网行业很难不冒进,但总体上,管理层正在努力扭转经营,但如果无法与996员工做好沟通,一心同体,共渡难关,结局也不会好看。

说到底,大量996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时期资金错配的产物。在这个周期逐渐走向末端时,大量企业都会消失,剩下的企业,规模都会收缩,这是在为前期的扩张买单。而行业整体人工成本,也会发生剧烈调整,高端人才会继续高端,大量冗员会面临淘汰,或者普遍降薪。反过来讲,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合理的普遍高薪也会逐渐下降到一个合理水平。

事实上,996企业中,有真正的人才,但他们是少数。能够在本轮存活下来的管理者,一定是那些能够在收缩期识别真正的人才,将资源优化集中的管理者。只有将放羊摸鱼的人所获得的资源集中到勤奋努力的人手中,才是管理者唯一正确的选择。

能看明白本文的996阶层和管理者,衷心祝愿你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在风雨之后见到彩虹。这两天因媒体痛批996而兴奋不已的放羊摸鱼996阶层,能多用公司的水电就多用点吧,能占便宜的时间确实已经不多了。

胖大海2019-04-17 08:00:49

建议所有人都看一看保罗斯威齐对于economic crisis的评语。斯威齐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利润率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减少,这两者只会在完美平衡状态才能达成一致,但是对于一个不断竞争的市场,利润率下滑意味着剩余价值的超量压榨,多出来的剩余价值并没有被任何人收割,而是就这样白白抛弃掉了。996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很多人以为996就意味着自己被压榨的时间被企业赚取了,所以使劲呐喊就可以获得更多,其实996单纯只是企业在利润率下滑的过程中本能地用提高时间支出的办法来搏取仅存的生机。有人在上一期评论中说欧美企业的发展证明了只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创新文化才能取胜,但是实在不好意思。这只适用于互联网这种和美联储30年利率大宽松同时出现的新型企业形式,而这种企业形式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低利率+全球化低通胀+资本市场升值这三件事情同时促成的。在这之前,正如作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只有欧美占据第四次康波尖端的企业因为良好的利润才能实行良好的劳动福利制度,就连处于风口浪尖奋力追赶的日本和小弟韩国都难以享受这样的良好福利。可见良好的企业盈利是人人过上好日子的必要条件。思路已经点名,因为不可言说的原因,下面的结论就。。。。。 世事艰难,大家珍重啊!

二十八亩田2019-04-17 08:18:14

确实需要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谈一下自己的情况。去年公司有个项目要申报等待审批,我是主要负责人,按理说我有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从老板屡次开会的态度,可以感觉出不对劲。公司内部冗员较多,但都是老员工且有股份,公司运营成本很高,但效率低下,老板非常恼火。果然,项目结束后,我的待遇被砍了很多,打听一下,老板的意图是想要这些老员工们亲自干活,所以对我这种没有股份的技术人员下手了。不过庆幸我提前找好了下家,没有承受太多损失。但回头想想仅仅一年前领导对我的赞美和夸奖,真是形势比人强

Mr. Sun2019-04-17 12:22:50

作者似乎是想要弥合舆论风暴中“老板和员工们(996工作制的利益双方)”的冲突,阐述了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和底层实业工人的恶劣工作环境,借此向大家说明大佬们发声996工作制的背景原因(优胜劣汰控制成本是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必要措施)以及it从业人员反对不公的资格问题(你们比那些底层实业工人幸福多了)。 我不认为那么多人真的无法理解“经济市场发展形势严峻 企业需要控制成本努力生存 实业工人工作环境更加恶劣 提升自身业务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等等这些观点,大家反对的其实是强行把加班和衡量个人能力与价值挂钩的行为(而不是反对加班和奋斗行为本身)。 这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是否只有通过加班和奋斗才能让企业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规划和先进的制度规则,能够很好地让每一位员工最大化发挥自身能力,就可以很好的保持住行业竞争力。 在这次舆论风暴中,各位大佬都仅仅是为加班奋斗发声,并没有人拿出更优秀的“优胜劣汰制度改革方案”或者从“如何衡量个人能力与价值,个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能力与价值(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更能激发个人能力与价值)”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就难免让大家不满意了。 另外作者一再强调员工需要关注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这真的不是强词夺理吗?别说普通员工没有能力理解这种行业级别的业务趋势,就算精英员工有能力理解,难道就一定会出现合适机会做出选择与决断吗?

作者

优胜劣汰的方案会有的,经济性裁员也会有的,即便今天没有人反对996,或者没有公司采取996,这些一样会到来。一个员工如果无法了解自己公司的经营状况,那很可能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结局。与其直接认为无法掌握这些信息,不如询问应当如何取得这些信息。996们很多都是自由市场的拥趸,当市场开始调节时,瞬间就背叛了自己的信念,把自己划归到劳苦大众之列。这其实改变不了什么,我只不过很直白罢了。

tigerlion2019-04-17 15:16:58

虽然自认小众,但文章可称精品,总比每日更新却无新意的强推强,先给作者十个赞[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 996也好,还是五天八小时工作也好,实际上鄙人认为,都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试想,当今法制时代,有几个老板会不考虑工人的死活强迫超时工作的?这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吗?那为什么会有996、白加黑之类的言论呢?吾以为更多的是劳动者的一种牢骚的发泄罢了。 本来吗,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就巨大,社会底层(当然不仅底层)就苦苦挣扎,而社会媒体,广播、电视等又时不时总宣传一些别有情调的生活,什么“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什么“居家生活”,诸如此类的故事难免会对人的情趣造成刺激,加之现在传播方式的多元,也就会有些正在努力996的却悄悄的在网上发泄对996的不满,而这也正迎合某些自媒体想找热点的需要,加之某些大佬的加入,因此越炒越热。 实际上这根本就没什么可讨论的,当今社会工作选择太多了,也非常自由,不愿意996,随时可以换吗!笔者就有一朋友,原在华为工作,因压力太大,辞职后去华东师大当了一名老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少发些议论,多撸撸袖子吧!生逢盛世,用996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些吧![拳头][拳头][拳头]

Donald2019-04-17 11:47:09

没有既得利益阶层的命,得了既得利益阶层的病

gyren2019-04-17 07:40:59

一如既往地冷静,早安,艰难攀登的祖国!

青云2019-04-19 19:20:57

关键是996是为了谁,劳动果实归谁所有,当年共和国的建设者岂止的996,但是他们毫无怨言,华为的集体所有制加班也是,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而不是只养肥了资本家,996不是不可以,要改变所有制,喊出我们的声音,全民所有!集体所有!

孙行者2019-06-04 18:34:49

庆幸的是还有996的职位,如果企业利润继续下滑,可能连职位都没了,那样会更惨。从这个角度理解和马云说的有点类似。 其实中国企业到了走向海外去收割利润的时候了,否则无法支撑整体国民收入的持续提升了。凡是你看到欧美的那些很人性化的企业,基本上都存在某种形式的垄断优势,从而通过全球化实现全球收割。

Fey2019-04-17 11:35:45

经济形势不好,能力又差,所以还不配谈正当权利?能力永远是相对的。您这种说法和百年的因为国民素质差,不配谈那啥,有区别吗。慕老师关注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公正让人敬佩,唯独这一篇可能是我太驽钝,根子上总觉得里面还是区隔大众的精英思维。

作者

没有一句话阻止谈权利,如果读出这种感觉,不妨再多读一下

马良伟2019-04-17 08:31:53

分清形势,认清自己价值,提高自己能力,才能在996或者更多的高压工作形式中不被淘汰

作者

才能用脚投票

你的绿箭2019-04-17 15:56:44

连着上篇文章一起看的,作者讲了一下经济、企业发展阶段、市场共同作用产生了996的必然性。 我个人觉得,其实焦点不在于要不要争取合法权利,因为这是应当的,但是没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政策是没用的(想起了委内瑞拉)。个人在这种趋势的碾压下,能做的只能是通过提升自己,来获得比之前更多的选择机会。(很鸡汤,但是似乎是唯一解决方案) 至于作者说,关注企业经营情况,是知己知彼的一种路径,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大环境下的个人是很渺小的。 感觉作者隐隐约约的写着,生活本来就不易,眼光要放长远点。

Mr. Sun2019-04-17 12:40:37

大佬们为996发声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说:你没有获得良好回报是因为你没有奋斗静神,完全是你自己的责任。一丁点也没提到公司方面的责任,而公司方面的责任就是要想办法完善制度提高效率,保障员工可以获得与付出对等的回报。 如果没有良好制度作为底层运作框架条件,那么运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投机者收益大过本分者“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所以国家或企业的发展,良好的制度是基本条件(而不是空泛的口号静神之类)。。

作者

据我了解,真不需要替头部企业操心,至于那些管理能力差的非头部企业,也就是自生自灭吧。我们提醒的是身处后一种企业中的996们。

哼哼哼哼2019-04-17 09:42:11

那我这份朝8点30,晚6点,单休的工作岂不是已经很好了

张宏飚2019-06-04 12:05:03

996议题的80%是经济学,微观、宏观、博弈论。。。;还有20%是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从社会资本和双向责任角度去展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题目。 可惜的是,一旦正统资本论入场,就直接判了这20%讨论的死刑。

副船长2019-04-17 15:43:53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团队或一个人没有奋斗就没有希望没有前途,这是绝对的;所谓个人的希望或前途或成功应是个人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面解放后的能够轻松自在而导致的身心健康愉悦。因为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的差异,996并不代表着奋斗更不代表着成功,945或955也并不意味着不奋斗更不可等同于失败;996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应不以持续长期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人的健康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团队或一个人的绝对第一生产力绝对第一财富,心情愉悦也是一种生产力;一切发展的初心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解放;不以人为本不以提升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为目的的所谓奋斗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由绝少数人倡导的所谓的奋斗如果所产生的利益的绝大部分仅由绝少数人获得而绝大多数人仅获得余下的绝少部分那么这更是一种欺诈一种掠夺一种犯罪。(符士明)

sSs18972019-06-09 01:19:37

应该直接点明互联网企业赚的根本不是剩余价值而是投资者打水漂的泡沫 996创造的不是价值而是狗屎 才会有更多的人醒…… 马原里也讲过无效的劳动时间是不产生价值的吧

草芥2019-04-24 18:08:00

生而为人,不知身在何处,只想超额获取,还不如资本家呢

Carry2019-04-24 15:06:12

那如果是新求职者呢?这个有办法了解吗?

作者

很难,只有内部人了解

Carry2019-04-24 15:01:32

确实有疑问,对于非上市型的企业利润如何要如何知道呢?普通的求职者在网页上能找到相关的消息很有限,除非企业本身有上市需求对外公开相关消息,不然应该如何观察它的运营状况呢?

作者

身处企业中,通过跟业务和财务部门聊天就可以知道

流金岁月20222019-04-20 18:40:43

感觉作者最后的结论是勤奋,除了勤奋是自发的,感觉996就是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指望改变现状我看想想就行,真正的胜者从来不惧,你变我就提前变!最终,我给自己留点时间锻炼身体,一起变勤奋,才是王道!要不就回到三线城市来做856的工作,可以慢慢干,想快干,没那么多工作量,但可能是三险五险,没一金,来吧王者!

康定松2019-04-17 20:38:20

历史大势,优胜劣汰,逃不掉的既残忍又科学的规律与常识,贤者以用,庸者当然本能痛斥

困嗯哈根2019-04-17 09:05:45

评论头条很稳妥[奸笑]分配不能错配,浪潮褪去,裸泳的自然成为焦点

西湖(印象旅游)2019-04-17 08:04:17

996 12*12对于有目标、独立思考、不再纠结于某个点的人,只是个形式变化。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SeanZ2019-06-10 16:58:55

可能互联网人都想去BAT?芯片行业就不同,外企都大多弹性工作制员工习惯了。国内仅有华为海思这种收入超一流公司能强推奋斗者协议,也很多人不愿意去,其它国内公司也有推的,成功的几乎没有。如果华为能像王者荣耀一样动辄年终奖二十个月以上,或许大家都愿意做奋斗者吧[偷笑]

胡韭菜2019-04-24 05:23:05

另外有趣的是,接下来恐怕各个行业职业的稀奇古怪的工会,会逐渐建立起来,一方面协调劳资矛盾,一方面跟逆全球化一样,形成岗位壁垒,增加生产成本,并要求所有其他劳动者承担 不过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人口结构这样,市场越来越小,劳动力越少反而越不值钱。退出市场的劳力国家或者资本还会主动养着,防止过剩劳力回流。通缩必须要有很强的外力才能打破

青灵子2019-04-19 20:01:01

小老板们终于对碰瓷的大老板发怒了, 小店长们终于对高傲的大店长发怒了, 小主管们终于对鸡贼的大主管发怒了, 这是偶然的吗?是有谁策划的吗?市场内的卖家们会越来越苦恼,是必然的,是自找的病症。

郭辛2019-04-17 22:56:27

996 绝对剩余价值 用马经来说,经济危机不是必然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