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莱茵模式

应《瞭望》周刊之邀,我拓展了《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文,其中第三篇关于德国模式部分,是新增内容。本文首发《瞭望》纸媒,将于下周出版。由于纸媒字数有限,我在此将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扩充还原,以完整体现我的观点。由于首发《瞭望》,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瞭望”提供授权。

文/慕峰(瞭望智库专家)

部分美国政客和舆论将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归咎于全球化,认为是“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导致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大幅下降,大量稳定而优渥的工作岗位流失,中国从中获益同时造成美国中下层的苦难。”

但从全球比较视角出发,德国同样是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而且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要比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大得多,但德国仍然在钢铁、铜、铝、机械设备制造、汽车这些传统的、在美国已然衰退的生产性行业中占据着全球领先地位。

埃里克·莱曼和戴维·奥德兹在《德国的七个秘密》一书中指出,当美国制造业占GDP份额降至13%、英国降至12%时,德国制造业占GDP份额仍高达21%。德国2019年2月发布的《工业战略2030》,甚至明确提出到2030年时,逐步将工业在德国和欧盟的增加值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扩大到25%和20%。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托马斯·皮凯蒂的研究,在1970年代以来,当所有的盎格鲁萨克逊国家前0.1%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都出现“急剧上升”的同时,欧洲大陆和日本的此类比重却“几乎没有增加”(皮凯蒂,2014)。在全球化进程中,德国究竟有哪些不一样,究竟做了什么?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从社团市场经济到社会市场经济

1873年自由放任主义下的全球大萧条后,德意志帝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开始领导德国转向。竞争规制领域的竞争原则被合作原则取代,秩序政策中的自由放任被生产性动员取代,社会政策领域的有组织自助被社团自我管理取代,对外贸易政策领域的自由贸易主义被“开明”保护(关税保护)取代。

**这一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截然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深刻地改变了德国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从制度层面产生了卡特尔组织、社会保险、全能银行、股份公司、地区能源企业、各类协会和研究机构、普遍化的工会等德国现代经济组织。**1897年德意志帝国法院更是在经济萧条期结束后为卡特尔合同提供法律制度保护,废除了原有的自由主义市场宪法。(阿贝尔斯豪塞,2018)

**德国经济史学家阿贝尔斯豪塞认为,19世纪末德国发展出一套稳定的新型社会生产体系,其基本原则是促进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具体表现在劳资共决的股份公司双层管理架构、主银行为公司提供长期金融支持并在双层管理架构的上层(监事会)任命银行业代表、行业间普遍的卡特尔同盟、面向工业企业的双元制教育培训体系等等。

这种19世纪末开始形成的经济体制并非以公司股东利益为中心,而是着眼公司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进而实现股东、公司、债权人(银行)、员工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调共生。**这种经济体制中拥有“话语权”的****既非个人也非国家,而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因而被称为“社团主义市场经济”,也被称为“****莱茵模式”。**俾斯麦执政时期对全球而言具有开创性的三项社会保障立法(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人赔偿法》和1889年《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也深刻地打上了莱茵模式的时代烙印。

莱茵模式是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否定。它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并对欧陆乃至东亚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19年《魏玛宪法》明确拒绝了“自由放任主义制度”,提出“为了公共利益的”私有财产社会公益义务。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亨塞尔认为,《魏玛宪法》对所有经济活动都给予了“社会条件限制”,它虽未与占主导地位的缔约自由正面对立,却对其进行了实质性修正。现行的德国《基本法》(相当于德国的《宪法》)第14条仍然规定:“财产权负有责任,对财产的使用应当同时有利于公众利益。

阿贝尔斯豪塞认为,德国经济这种自治、自我管理的状态对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施莫勒把社团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意义”看作是对共同利益必要性的认识。

信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企业家对此则不以为然。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在一个自由经济体系内只存在一项责任:企业家在领导企业遵守既定规则——即自由的市场竞争规则、不欺诈、不弄虚作假——的同时必须将稀缺的资源用于获取最多利润,即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但阿贝尔斯豪塞认为,在德国的固有观念中,企业家的特殊责任在于,在体系的框架内以保障这种体系功能的方式使用或支配自有财产并使其结果为“公众福祉”服务。

19世纪末期德国社团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1873年全球大萧条之后卡特尔组织的兴起。卡特尔是独立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组成的联盟,通常以行业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其目标在于控制和占领市场。阿贝尔斯豪塞认为,自愿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在自由竞争机制下开展合作曾是且一直是德国社团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1930-1940年代,既反对引起大萧条的自由放任主义、也批判纳粹式的国家干预,进而强调秩序自由的弗莱堡学派逐渐在德国产生影响。二战结束后,德国的改革自由主义者对纳粹的罪行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国家干预是造成战争期间经济危机和停滞的罪魁祸首,而卡特尔联盟充满官僚作风。去卡特尔化,成为了改革派的追求。时任联邦经济和劳工部部长、后来成为西德第二任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采纳了秩序自由主义的观点,首先提出要全面禁止卡特尔同盟。

**艾哈德被喻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之父,在纳粹统制经济带来灾害之后,他明确提出“竞争是获致繁荣和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艾哈德,2017)。**艾哈德在战后顶着巨大压力推行了市场化改革。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四区占领,英美法占领西德,苏联占领东德。当时,除苏联施行计划经济外,英国由工党执政,西德占领军“宁愿要充分就业,而不要货币稳定”,英美占领军达成一致,对西德改革后的大量入超大为惊慌,担心马歇尔计划将终止,从而集体反对西德的市场经济改革(艾哈德,2017)。

此时大多数德国企业家也都反对取消卡特尔同盟,在经济联合会和基民盟/基社盟的强力阻挠下,艾哈德即使后来获得了占领国的支持,《卡特尔法》从1949至1950年七易其稿,也未获通过。1951年朝鲜战争顶峰时期,为了更有效地“保卫自由世界”,美国对德占领当局一反之前态度,迫使德国勉强接受了采购工业领域的卡特尔组织,这进一步强化了反对者对卡特尔的青睐。

当1957年《卡特尔法》颁布出台时,与艾哈德最初的构想已经相去甚远。1957年《卡特尔法》虽然原则禁止了卡特尔的成立,但同时又规定了诸多例外**,**包括条件卡特尔、折扣卡特尔、外国卡特尔、结构危机卡特尔、出口卡特尔、合理化卡特尔等等,对行业内的利益合作、出口导向型“工业集群”的合作实践或其他形式的地区联营经济也不加干涉。**阿贝尔斯豪塞认为,这些例外犹如瑞士奶酪上的小孔,穿透了所谓的禁止原则。艾哈德本人最终也认可这些例外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些当年的例外,为战后德国企业战舰的扩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基础。**直到欧共体明确了对卡特尔组织的严厉态度后,这些例外才无法被大量援引。

艾哈德在战时统制经济的年代,抵制了占领军希望推行的计划模式,坚定的让西德采纳了竞争繁荣的市场经济模式。**但社会市场经济并没有颠覆德国的传统。**作为社会市场经济基本法的《卡特尔法》,也没有立即实现预想的目标,而是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才在欧共体的外力作用下实现了最初的变革目标。如果没有这二十多年的例外,战后的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将毫无根基可言。

在欧美,一度有观点认为战前与战后的德国是迥然相异的两个国家,认为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以社会市场经济颠覆了传统。甚至今天国内还有不少声音认为,艾哈德带领德国走上了英美式的新自由主义道路。**事实上,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提出者虽然更倾向自由主义理念,但德国本土强大的历史惯性,并没有让德国的道路颠覆传统。**德国经济学家霍斯特·希伯特认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一方面注重私营企业与决策,另一方面由政府对国家、区域、地方各级实行调控和干预,从而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维持经济增长、就业、良好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之间的平衡。这与盎格鲁萨克逊以股东利益、金融利益、跨国企业高管利益为绝对优先的政治经济模式,是绝然不同的。

阿贝尔斯豪塞通过详尽的德国经济史研究,充分论证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更多是社团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扬弃,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盛赞其改写了战后德国经济史。**莱茵模式植根于漫长的德意志经济史,并非是从1949年开始,这对人们今天客观认识莱茵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在充分了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历史后,莱茵模式的种种做法和经验才能得到深刻理解。

事实上,稍加比较即可发现,二战后美国也曾同样意图肢解日本的财团,但出于对抗前苏联的需要最终默许了日本的再财团化。与德国一样,日本也没有采纳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而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二、莱茵模式的主要经验

在充分了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历史后,莱茵模式的种种做法和经验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产融协调的金融体制,双元制教育体系、劳资共决制度。

1、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

德意志曾是分散的小国联盟,近代统一的时间很晚,长期以贸易立国,高度重视外部市场和制造业,坚持制造业的本土优势。德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冈·史特雷克认为,由于本土市场有限且欧洲他国长期存在关税壁垒,德国并没有足够的建立规模化生产体制的市场需求,因此美式“福特主义”最终没有成为德国的选择。德国倾向于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强调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和定制化。

这种经济目标需要有高技能的人力资源、成熟的适用技术及与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要求企业的决策必须有长期性。稳健的发展目标又反过来要求员工具有稳定性,优质化和定制化的产品需求又难以使机器生产替代大量员工。由于长期直面整个欧洲甚至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家和员工一开始就被绑在一条船上。企业家如果不顾及劳工利益,就无法拥有长期熟练的员工,也无法维系与全球客户的良好关系;而员工如果过分强调自己的短期利益,企业将无法正常发展,最终自己也会受损。

德国企业擅长的专业领域,主要是机械设备、汽车、化工及制药等,全球化为这些企业带来广阔的世界市场。德国不少企业已有数百年历史,二战期间,超大型企业更是得到支持。大型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拥有长期密切的联系,当大型企业去拓展全球市场时,背后的中小企业同时获益。

德国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与日本的护航舰队模式非常类似,大型企业冲在最前面,背后是大量本土上下游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支持。**这是当年卡特尔联盟模式在全球化下的进一步表现。**当企业出海作战时,商会、协会、学研机构既竞争更协作,共同发声。政府更是积极协调,保障德国企业在海外的整体利益。这种模式在过去几十年来看,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拓展全球的过程中,德国中小企业还努力发现新的市场,在非常多的利基市场实现了绝对优势地位,也就是形成了全球数量最庞大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在全球3700余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中,德国就拥有1300余家,此外美国300余家、日本200余家、中国60余家。(《多一些亩产英雄和隐形冠军,少一些泡沫独角兽》)这些大型企业和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为德国本土提供了大量薪酬优厚的就业岗位。

2、产融协调的金融体制

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德国,传统大型制造业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采取“全能银行”模式。在很长时期,虽然银行不持有企业股份,但个人股东信任银行,将自己对企业的投票权委托给银行行使,银行甚至可能在双层管理架构的上层(监事会)派驻成员。这种银企联合可以避免股东因贪婪而采取短视策略。基于上述委托投票权的安排,直到1995年,银行仍然拥有德国24家最大集团公司股东大会84%的投票权。(杜瓦尔,2016)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德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宽,大型银企联合逐渐被削弱。**1998年,上述委托银行的投票权安排被立法废除,而后又立法降低银行出让所持企业股份的所得税,德国大银行与大型工业企业的联合宣告解散。银企联合的模式虽已彻底变革,但德国大型企业基本由家族基金主导,并未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猎物。这些德国家族,都背负长远的使命,不会将自己的企业置于短期利益之上,因此德国家族企业受到金融资本短期侵袭的可能性非常小。

**对中小企业而言,德国特有的银行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曾向制造业隐形冠军理论的提出者赫尔曼·西蒙教授请教德国的中小企业如何解决融资问题。西蒙教授表示,德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在发展之初,往往与德国地方储贷银行(Sparkassen)和合作银行(Genossenschaften)**紧密合作,与大型私人银行(例如德意志银行)合作较少。**储贷银行、合作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2/3。这两个银行业支柱受到严格监管,利润率不高,在金融危机中几乎没有受损。**但银行业的严格监管也带来了银行贷款利率较高的弊端,这是获得安全稳定需要付出的相应成本。

德国产融协调的金融体制有力支持了过往数十年德国实业的发展,但对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则支持不足。近年来不少观点认为德国经济虽然并不缺乏在某些特定市场的创新能力,但在某些具有未来前景的市场(如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则显不足,因此有人主张德国应当依照美国模式进行改革。但阿贝尔斯豪塞认为,对德国企业仍处弱势的市场而言,这或许能够弥补创新实力不足,但将会给养活了2/3就业者和企业家的多元化优质产品市场带来沉重负担。

**事实上,尽管德国没有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出现巨头企业,但也避免了国际金融资本对传统优势产业和就业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德国仍然稳健地从既有优势出发,去获取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最大收益。**与此同时,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也开始主动搭建融资信息平台,启动INVEST等投资计划,为投资者和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双元教育体系

在德国,从事制造业的普通技术人员一般不上通常意义上的大学,而是通过学徒制来实现就业。约有342类受认可的学徒职业,提供技术和社会领域的公司内部培训和课堂教学,一部分时间留给雇主,一部分留给职业学校。

截至2013年,超过140万名德国学生入读1,559所职业学校。学徒培训时间一般持续两年半到三年半,从事全职工作。2013年25~34岁的德国人只有28%接受过大专、大学教育。制造业企业大量倚重熟练技术人员,学徒制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劳动力资源,也促进了就业。(莱曼,2018)

199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逐渐减少,最终雇佣保证也开始不明朗。为了阻止这种现象,德国在2004年引入了学徒税,对没有接收足够数量学徒的企业进行惩罚性征收。此外,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企业之间的学徒制,逐渐取代了内部学徒制。

学徒制对德国制造业的成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将企业用人目标与教育直接结合,**避免了工作与教育的脱节,也避免了大量劳动力为了追求虚幻的“大学”文凭,导致教育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的错配。**这对制造业仍需进一步发展的中国而言,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4、劳资共决制度

劳资共决制度是植根于德国经济史的重要制度,是德国劳资双方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收益的基石性制度。

1951年,西德联邦议院通过了《关于采矿业和钢铁制造业雇员在其公司监事会和董事会行使共同决策权法》,这是劳资共决制立法的开端。此后通过的《企业基本法》在1971年被修订,赋予职工委员会更多的共决权(包括工作岗位管理权和劳动过程规制权)。

1976年,针对雇员超过2000人的股份公司制定的《雇员对等共同决策法》生效,雇主联合会不能接受,诉诸联邦宪法法院,但于1979年被驳回。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引用了《基本法》中关于财产的社会义务条款。(阿贝尔斯豪塞,2018)

根据德国联邦劳工与社会事务部披露的Social Security at A Glance 2018,企业职工委员会(Works Council)在若干方面享有共决权,包括关于内部规则和员工行为方面的问题;设定劳动时间,引入短时工作或加班;确定带薪休假原则和休假时间表,当雇主与员工无法就员工休假达成一致时做出决定;引入或应用监督员工行为或表现的机制;根据法律,当提出措施防止职业事故或疾病,或当涉及健康保护问题时;当分配公司住宅或腾退时;有关薪酬构成,设计薪酬制度,或设定计件工资和奖金率或类似绩效相关报酬的问题;制定团体工作原则。

如果公司拥有超过100名雇员,必须设立财政委员会(Finacial Committee)。**当计划收购并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时,雇主必须向财政委员会及时告知并进行讨论。**在没有设立财政委员会的情况下,应当向职工委员会告知并进行讨论。如果公司有超过20名有投票权的员工,在涉及员工的新任命、评级、再评级或转岗等人力变更事项时,雇主必须征得职工委员会的同意。在开除员工之前,雇主必须听取职工委员会的意见。

在中、大型企业的双层管理架构层面,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的监事会,还拥有对管理(执行)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对所有公司事务完整的知情权,还有权做出重大商业决定。

实践中,即便在超过2000人大型企业适用的共决制度中,资方的监事会主席也被赋予双票,而在中型企业中,劳方的监事会成员仍占少数。德国劳资共决制并未像批评者或最初企业家阶层担心的那样,让企业家失去对企业的主导权。

劳资共决制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了一个不能完全由资方来决定劳方命运的企业运行机制,在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资方与劳方更加紧密地一致对外。德国学者认为,劳资共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型企业的“代理成本”问题,正是因为劳方能够通过制度来提出自己长远的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层短期的利益冲动。

**德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也进行了大量的产业外包。**在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跨国企业对中东欧的投资从1995年的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630亿美元,一度引发德国国内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慕尼黑伊佛(IFO)经济研究所所长汉斯·维尔纳·辛(Hans Werner Sinn)曾认为,大量劳动力外包给中东欧国家,将使德国丢失自己在工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杜瓦尔,2016)。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劳资共决制度使德国跨国企业进行全球跨境外包时无法忽视本土员工的利益,能在企业全球扩张的同时实现本土员工的利益共享,这一点恰恰是美国企业在全球外包过程中无法做到的。

除此之外,德国还延续了自俾斯麦时代以来优良的社会保障传统。尽管经历了1990年代两德统一导致的经济下行,但出于国家责任,也得益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德国总体上一直都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福利。

施罗德执政期的自由化改革降低了德国的福利标准,哈兹方案引发了2004年民众激烈的抗议。到了默克尔执政期,才终结了自由化改革方案,让德国恢复正轨,经济得以强劲回升。

同为发达国家,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脱实向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中下层信贷福利难以维系;德国在不断开拓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却在金融方面保持克制,保持了制造业竞争力,使本土员工共同获益。

人类社会并没有一个可以通用的政治经济模式,莱茵模式根植于德国历史,在欧洲大陆得到扩散,甚至对东亚的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路径依赖,都必须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去吸收他国的经验,汲取他国的教训。

过去数十年来,我们将对全球的理解主要放在了前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模式上,对其他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研究十分欠缺,甚至连翻译资料都非常稀少。如果稍微读一些海外研究资料,会发现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法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几乎都是各国学研界必然的分类研究课题。这些关于模式的分类,仅在于研究视角,而非用以推广给其他国家采纳。

而在我国,仿佛今天连这样的研究分类都不存在,成果更是寥寥。这直接导致我国无法借鉴更多国家的经验教训,难以理解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所依赖的不同路径,以及今天各国所面临不同问题的根源。最终的后果,是经常难以与各国同一个频道交流,经常被认为是在自说自话。

在我阅读德国经济史资料的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是,不同先发国家在二战前的经济发展程度、既有政治文化体制对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模式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次全球大战对全球化进程的改写究竟在哪些方面?各国战时经济对战后经济模式选择的影响有哪些?二战后西方所谓不同的资本主义模式,或我们所谓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究竟有哪些不同?各自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究竟曾经处于什么样的方位,未来又该是什么样的定位?

我想,我们只能继续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国家的历史,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未来。

以上。

参考资料:

1、[德]维尔纳·阿贝尔斯豪塞著、史世伟译、冯兴元校,《德国战后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法]纪尧姆·杜瓦尔著、杨凌艺译,《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

3、[德]埃里克·莱曼、[美]戴维·奥德兹著,颜超凡译,《德国的七个秘密》,中信出版集团,2018

4、[德]路德维希·艾哈德著,祝世康、穆家骥译,《大众福利》,商务印书馆,2017

5、[法]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著、巴曙松等译,《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2014

幾回兜轉钙2019-06-23 19:23:34

自从看了这个公众号的文章后,突然感觉99%以上的公众号和文章都开始索然无味了,发现像这样直指底层逻辑的文章少之又少,所以现在开始看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了。但是有个疑惑就是看米塞斯的《人的行为》时发现他对于历史有点嗤之以鼻的感觉,因为他觉得同样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可以解释出不同的原因,最后历史解释沦为对自我行为的强化。但是从作者的文章中感觉到您对历史的重视,“所以的经济学都是历史研究”,你觉得米塞斯的说法正确几何呢?

作者

我对新自由主义学派嗤之以鼻,对历史学派和年鉴学派情有独钟。

索南顿珠2019-06-24 07:28:40

非常认可慕生从一个国家历史去看经济问题,往往这能让我们接近本质。但我有些疑问,就是中国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相比德国日本,大而不强,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缺陷,金融市场也是乱像恒生,大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作为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改革和转变的过程,必然是长期化的,那么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分为创新经济,实体经济,以及服务型经济,您认为中国会在其中有重点突破。[合十][合十][合十]

作者

经济问题只是末,思想观念问题才是本。过去七十年,只摸过两块石头,一个俄国,一个美国,睁眼看世界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余由威2019-06-23 19:46:20

不管何种经济模式,事实表明制造业才是给一个国家国民稳定就业和保障收入的核心,其它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依赖于这个地基之上的!可是事实上如今最大的社会资源被投入到了地产,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中被消耗,而近乎于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又使得广大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把底层员工的利益等同绑定一起,所以才让很多中国人缺乏稳定安心工作生活的现实基础。而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的资源相对缺乏又加剧了不安,才是造成如今很多社会乱像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在于立法要跟上社会发展脚步,而且还得想法设法的确保被执行。不能指望道德去约束个人,好逸恶劳是人性!

刘斌2019-06-23 20:23:53

简直就是另一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嘛,充分考虑了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权衡了多方的利益,更稳健更科学。政府因势利导,用尽量简单清晰的政策,驱动和指挥经济。有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感觉

马良伟2019-06-23 19:53:25

在您的推荐下,看了德国的七个秘密,21世纪资本主义,战后日本史,明清社会简史等等,还是看历史书有意思。未来的发展道路只能值根于自己的过去,照办xx模式,舍近求远,劳民伤财。华夏文明强大的融合能力,应该集各家所长,发挥自我优势,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

黄洲承2019-06-23 21:05:39

大学教科书里都有讲,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都会对英美日德法做分类研究,并非没有人研究。

作者

如果那些连普及常识都做不到的教科书也算研究的话,那也算有吧

兰月2019-06-24 19:09:57

我不是为了抬杠,我觉得你说的不公正。首先,你说“如果那些连普及常识都做不到的教科书也算研究的话,那也算有吧”,我觉得这类问题本来就不算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常识。 另外关于有没有研究,我记得某首席在政府时就带队去日韩调研,访问前经济领导人,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经。 最后,你的研究做的很棒,感谢你的研究。

作者

不抬杠,看看欧美的研究成果,就知道国内那些研究都很初级的,大多属于头痛医痛、脚痛医脚,这属于政策研究范畴,当然也是很必要的。教科书的问题在于分科严重,一个国家社会本来是个整体,硬生生的按学科分类拆开,最后不伦不类,打破学科界限这个基本要求还没有做到。最后,我写的基本只能算读书笔记,自己的读后感,谈不上研究。

但愿我行事坚定2019-06-23 21:55:21

最近在看《十年轮回》沈联涛著。文中对于亚洲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和金融危机下的反思,让我突然感觉,其实不是只有美国模式这唯一。今日再观版主德国模式。已然确定,中国的发展不在于对标美国,而在于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一定要博采众长。也希望能多些介绍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书籍和资讯。特别是“印度”,个人认为,这个伙伴早晚是不能忽视的。

匠人2019-06-23 20:57:03

相信作者的系列深度文章对中国的决策者会有积极影响。 我希望分享一点浅陋的看法,虽然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但是相信尊重了事实。 德国和日本有一些有趣的共同点:人均资源匮乏,人口密集,国内市场不够大,以高品质制造品大规模出口致富,贫富差距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世界最高,人口萎缩,整个工业体系排外,拥有全产业链,从原材料到销售。他们都是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二战后又都受到美国的压制和扶植。人口密集的好处是产业链上下游沟通方便,物流成本低,这对于零部件极其庞杂,流程很长的制造业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日本工业曾经深入学习德国,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经胜过,比如原材料和汽车,机械也不差。两者的经济组织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日本是财阀经济,制造贸易金融全流程抱团,交叉持股,所以导致很多国内竞争和重复,财阀内部也掩盖了很多问题。日本由于资源比德国还匮乏,国际化起步也晚,所以更加注重海外资源的控制和成本控制,全球化范围更广。日本人更勤奋。 可以说,日本和德国主要是制造业全球化了,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和服务当地市场,是出口战略的一部分。 经济上的原因是本土资源匮乏,市场不够大。他们曾经直接对外武力扩张的努力被英美击败,并不是他们不想像英美那样全球化。

康定松2019-06-24 21:19:18

路径依赖就跟惯性差不多,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完全扬弃历史,模式固然可以改变,但是在过往至今的历史当中所行成的隐性东西是不可能在旦夕之间就改变的,而这些东西其实恰恰形成并构成了以后发展的基础。德国顶层和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制订,体现的是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相对来说更利于遏制人性过于自私的一面,倡导和发扬人性利好的一面,这应该是所有制度设计最根本的核心与初衷所在,反过来也是检验所有制度好坏的试金石。再次钦佩作者的付出,偶尔有这样的深度文章看看,真好,我一直有个疑惑,在与他国的比较研究当中,中国的人口规模是不是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并应该当做一个大的变量做特殊考量?还有个困惑,历代以来中国政权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与倾斜上一直表现得不够积极与真诚,这作为中国传统里的一部分对现今政权的影响到底又有多大?政权远远不只是中央那一小撮人,更多也同样特别重要的是中基层以下负责贯彻与落实的那绝大部分,他们在体现制度与政策的公共利益上,事实上更加直接和具体。

作者

东亚文明下,最重要的变革需求大概是基层民主,这个民主不是选票,而是民生经济方面,这个需求在大城市更迫切,跟发展进度有关。实现方式可以是比较新颖的,说到底就是不同群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要有一个方式让大家能够参与讨论,这样才会有共识。另方面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很高,其实是对精英社会责任的要求。精英如果选择自利而放弃,最后难免民粹化,精英也会受损。精英作为整体至今没有这些共识,是因为学研堕落,思想观念与现实脱节,只想今天不想明天。

王文锋2019-06-23 20:21:05

最有深度的公号,就是蛰伏期长了点儿

NI2019-06-23 20:35:06

劳动停止了,收入也会停止,但是,资本投入却可以脱离劳动而独立创造价值。有人拿5000万买下市面流通房产,抬高房价,和中介联手宣传造势,短短数月获利两亿,劳动者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得到财富剥削,至少制造业中劳动者可以获得工资收益,劳动者权益受法律保护,在资产炒作游戏中,劳动者获得财富剥削,资本通过利率(复利)和资产报酬率大幅拉开贫富差距。和二十年美股中房的上涨幅度相比,劳动者收入上涨幅度多少?

壹玖2019-06-23 19:32:04

可以分享在个人朋友圈吗

作者

完全可以

噼哩啪啦&淅沥哗啦2019-06-23 23:50:02

文章中的大企业在外开疆扩土 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也能从中获利 这个和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汽车产业链很像 结合我在汽车行业的零配件日企工作的经历 感受如下 日系的整车厂一开始是带着配套的日系供应商进入中国市场的 零配件都是进口件 但在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下 零配件都被中国本土厂商取代了 原本日系整车厂下的零配件供应商为保证在中国市场的利益 寻求自身的中国本土化 在中国设立分公司 雇佣中国人 那么这有对日本本土工作岗位有多大贡献呢? 全球化的分工最终会瓦解日系整车产业配套产业链的模式 处于产业链中的中小型企业 如何随着大企业进入中国后利用自身技术和成本抢占市场是企业家要考虑的 如何保持日本本土制造业的岗位 需要日本政府细想了 产业的升级改造 产品的精分细化 或者引导本土市场需求的升级 同理 在持续的全球化分工的浪潮中 中国也会变成日本的位置 而东南亚的劳工也会代替现在的中国劳工

作者

日系车厂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其实没有德系车厂严重,尽管日系在中国市场表现得非常好。除非中国配件能打通全球产业链,让所有地区都使用,否则只能是中国市场的替代品,而在中国市场用这种替代品只要对日系车厂总体是有利的,就会用。只要日系车作为主力舰仍然能占领全球市场,作为护卫舰的配件商就不会消失。由于中国还没有全球车厂这个主力舰,所以配件商仍然只能是配套角色,是可以被替换的。

彭雷2019-06-23 21:18:24

德国的劳资共决制应当是国企的改革方向

timofan2019-06-23 19:20:24

在德国的华人一边抱怨着德国,一边也还是离不开德国[偷笑]

作者

不开心的时候就比较比较/::>

梦又飞翔啦2019-06-23 19:17:48

舍不得默克尔大妈退休又心疼她苦苦支撑欧盟

匠人2019-06-23 20:57:34

英美的全球化程度最高,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他们在全球奠定的,同时也包括军事和政治的全球化。 美国由于资源丰富,国民不用辛勤劳动也不愁温饱,加上内需市场庞大,地域辽阔,人口分散,远离人口最多的亚欧大陆,发展基于本土的出口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并没有优势。美国的问题是资本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为了避免被征税,甚至将海外获得的利润留在低税率国家,而不是补偿国内的利益受损者。 中国兼具美国和日本德国的特点,在体制上又很特别,所以注定会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应该立足于制造业,不但满足内需,而且大量出口,甚至与这三国竞争。同时也应建立起全球信用,扩大全球影响力,获取资源,市场和利润,并服务于国民,提升内需,形成良性循环。

文筆精華l2019-07-12 22:56:12

慕老师是研究不同经济的操作系统的,而绝大部分别的人都只是写或研究所谓的App的,而我们普通人,很多操作系统连听都未听过。

作者

这个比喻挺有意思

志成2019-07-04 09:59:57

收藏了现在才看,可惜不能打赏。之前看到Medium一篇文章说,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实际上来源于两国中产阶级的支持。您有时间分析一下这两国的经济制度和两国二战前走向法西斯的关系吗?希望也能给今天的我们有所借鉴。

作者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国内研究资料很少,但的确是很有必要去了解的。等我的积累够了可能会写。

飞侠罗宾汉2019-06-27 18:09:19

看完后有一个问题还没想太明白:美国也有强大的工会,工会掌握选票,对资方有较大制约,为什么这样强大的工会没能在美国产业外包后像德国那样保护国内劳动者的利益?美国的工会和资方的关系,与德国的劳资共决的差异在哪里?

作者

传统工会主要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去工业化后,服务业很难建立工会,大的服务业企业长期抵制建立工会。此外,美国的工会体制出了问题,工会腐败问题突出,不少劳工认为工会无法代表自己利益,还要出钱养工会代表,索性不加入。再就是资方管理层以破产相威胁,这时候工会也没有用了。

星 空2019-06-26 05:49:09

德国的路可以借鉴,但走又不现实。中国已经走出了了一条即兼顾公平和效率的路。陈平教授道出了全球化的核心,分工增加效率,但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中央集权的文明国家,走西方民主的民族国家的路。跨区域协调,和超大型建设工程的集中力量的办事能力是西方学不来的。对新产业的大规模的补贴迅速占领市场的产业政策也是曾经西方能大规模创新源泉,现在看德国只是在啃二次工业革命的老,在新兴领域基本毫无存在。包括已有的计算机,软件,手机。和未来的人工智能,5g,电力互联,物联网。

作者

在得出每一个结论之前,都应该想想有没有反例;在接受任何观点之前,都应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观点。

唯有时间2019-06-25 07:56:20

从长远发展来说,德国模式是优于美国日本模式的,地产金融模式就是个笑话如香港,

吴小猛兽2019-06-24 11:55:54

本质的区别还是发展到底是以金融业为主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发达的金融业必然慢慢掏空制造业的根基,而坚实的制造业必然要求极力抑制金融投机行为。现在美帝的问题就是金融业过于发达了,脱实向虚,自己玩自己的,完全不管制造业死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illy2019-06-23 20:27:07

感谢分享[抱拳]

皆好酒庄(立行宇宙先知)2019-06-23 19:09:13

贫富差距不在乎工资差距!只要自然资源(米)分配公平,产品(饭)的多少就只有多虚少实,没有实质区别了。

冰冰岛主2020-04-16 17:18:41

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很有意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就业之源。 希望我们能坚定走好正确的道路。

左昭荧2019-06-25 14:18:58

你对施罗德的施政还不了解啊,默克尔其实是继承了施罗德的改革红利

作者

这种说法我听说过,我引用的是另一种说法,兼听则明

使独尊2019-06-25 07:59:06

莱茵模式的种种做法和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产融协调的金融体制,双元制教育体系、劳资共决制度。——刚才我突然觉得,其成功的本质,注重行事者的利益,注重贡献者的利益,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保证结果!我就来到这篇文章了。 注重贡献者的利益,比如资金,注重社会整体利益,比如讲教育,不可能所有人做同样的事情,技术与非技术,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注重核心支撑,比如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虽然开始的直觉粗,没想到这点,但是,最终结果的基本保证是什么?那些直接产生结果的事情,然后就是那些间接产生辅助产生者。 其实就是就一个整体,注重每个组成部分,注重最终的结果。比如华为,…其实还是孔夫子讲的,爱的范围,决定了如何才能做到。即,都是在注重一定的结果或目的的达成,决定了相应需求。无论处于任何情况。不把握在核心,比如不产融结合,比如这几个的反面,结果就很糟!总之,还是那句,不知道服务于最终啥,就不知道做相应啥。

康定松2019-06-25 07:56:33

怕就怕精英的整体滑坡。

陈海2019-06-23 21:17:51

知彼知己,直指核心

太阳照常升起2019-06-23 19:06:32

有幸拜读![合十]

阿狸2019-06-27 08:44:58

老师每一期都会拜读,私以为很有同感。技术创新有路径依赖,国家发展模式同样也有,究其问题,没有战略眼光,金融就是不具备思想性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