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与思想观念
《穿Prada的恶魔》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饰演年轻女主的Anne Hathaway在入职著名时尚杂志Runway之后,因为穿着廉价服饰而被女魔头Meryl Streep教训。Streep向Hathaway布道,全球廉价服饰每年的流行款式其实都是在抄袭位于顶端的时尚,也就是说,时尚界的顶端引领着潮流,普通人认为自己的衣着远离这些顶端,但事实上,早被这些顶端所决定。
思想观念何尝不是如此?
凯恩斯在《通论》中曾言:“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完全免受任何智识影响的实干家,通常只是一些过气经济学家的奴隶。而那些充耳不闻的威权疯颠,不过是从一些多年前的三流学者那里汲取养分。”(Pra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electual influences, are usus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Madmen in authority, who hear voices in the air, are distilling their frenzy from some academic scribbler of a few years back.)
还在念书的时候,我对哈耶克有非常大的兴趣,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在学生阶段很难不被哈耶克理论的自由气质所吸引。最少的国家干预,资本的自由流动,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及在此基础上的立法,乃至货币的非国家化,难道还有比这样的观点更能体现人类的真正自由吗?
19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伴随着奥派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里根-撒切尔改革带来的英美景气,苏东剧变、铁幕降下,中国打开国门加入全球化,这样次第展开的。这仿佛是一个整体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只要不走向更为“自由”的选择,结局大概就是死路一条。反过来,华盛顿共识基础上的全球化,仿佛是人类必经之路,“历史已经终结”。
哈耶克思想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以邓正来先生为代表的译者和研究者。邓正来一直称自己是学术个体户,早年不在任何高校和学术机构任职,只是独立的做翻译和研究,成果之丰令体制内学者们汗颜。在大概2004年左右的一个讲座上,邓正来先生表示,他希望再花七年左右时间去译介引入和研究那些反对哈耶克的理论时,我是非常意外的。我这才意识到,引入任何理论或者思想的目的并非简单的接受,而是要去解决现实的问题。中国真正缺乏的,恰是科斯所谓的“思想市场”。
今天许多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自由,可是他们的成就,仿佛还完全达不到曾经学术个体户们的水平。很多时候这都能被包容,毕竟,有人以此为志,有人只是以此为生。
比起哈耶克们,我更喜欢卡尔·波普尔。哈耶克们只是提出一个个理论,而波普尔的认识论,足以让我们去思考应当如何评判不同的理论。与一些国内经济学者的观点不同,我认为波普尔最大的学术成就并非《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或《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而是他关于认识论的著作——《猜想与反驳》。**在演绎而非归纳、证伪而非证实这种思维模式下,相当多的纷争其实都变得毫无意义。**波普尔并非一个奥派或者新自由主义者,他的历史贡献和对后人的影响,显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源起于奥派,以哈耶克获得诺奖为顶峰标志的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进而自1970年代里根-撒切尔改革以来所形成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模式的理念,已被今天的深度全球化现实,尤其是美国自身难以扭转的贫富差距现实所证伪。政府放弃干预(尤其是金融领域)、认为市场会自我修复进而最终有利于全体(里根主义所谓“涓滴效应(trickle down)”)、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去外汇管制)、社会基础福利依靠市场解决(医疗与教育的信贷福利体系)等等这些“伟大的尝试”,无不导致了今天难以接受的后果。今天新自由主义唯一还能够批判的,也就是只存在于历史中的、新一轮全球化之前的计划经济。
学界仿佛总是与实务界脱节。当国内学界还在坚持新自由主义的部分观念没有彻底贯彻之前很多年,深受波普尔影响、处于市场第一线的乔治·索罗斯,却首先站起来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当国内秉持自由市场理论的学者还在为索罗斯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的种种投机找寻合理理由时,索罗斯自己却站出来明确的讲,自由市场是靠不住的,而他正是从这种靠不住的市场中获得了收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开放社会”的坚持者,正是新自由主义的反对者,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错位。
今天,反对新自由主义已经不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潮流,在这个反对派的名单上,已经能够看到太多一流学者的名字,他们甚至曾经是自由市场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任何一个真正的学者,都不会为了坚持一个理论而坚持,因为任何一个理论,任何思想观念,仅仅在于理解历史现实,以及对现实加以改进。承认自己曾经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困难,甚至这是一个学者理所当然的选择,但如果一直以这些观念来获得利益,要放弃这些利益,显然才是真正困难的。
正如本文最初所表达,一种思想观念的流行,往往会深入一个社会肌体,最初只是思想观念的提出者或者研究者了解,到后来普及到一定阶层,形成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对中国来讲,这种外来思想观念的传播,一直处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水平,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本来就没有这些思想观念乃至基于这些思想观念之上的制度所存在的社会经济土壤。
举例而言,当我们吸收了反垄断的制度后,直到我们的互联网巨头出现之前,都没有这些所引入的反垄断制度最初所要针对的社会经济土壤。而我们的反垄断制度,恰恰完全无视了互联网企业在资本补贴下的加速垄断,因为政策上我们追求了“法无禁止即可为”。
我们并非在说拆解互联网巨头是合理的方案,尽管这样的方案在美国已经付诸讨论。我们想说的是,如果无法从反垄断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求当初制度设计的智慧,那将无异于另一次“重头再来”。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分别讨论过美国和德国的反垄断(反卡特尔)问题,当我们今天能够比较清晰的还原美国和德国反垄断历史背景,充分了解美国反垄断制度是基于超大型企业对民众的普遍侵害,而德国卡特尔还在为寻求国际市场而联合时,才会知道为什么美国占领西德和日本之后首先要肢解德国的卡特尔和日本的财团,而在1951年朝鲜危机顶峰时,美国占领军反而又主动要求西德、日本在军需物资方面保留卡特尔和一定程度上恢复财团。德国和日本的战后迅速恢复,占领大量海外市场,既非因为马歇尔计划也非因为道奇计划,也不简单是美国的支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两个国家几乎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独具特色又极为相似的经济组织形式,这些形式,恰恰是脱胎于曾经的卡特尔和财团垄断。所以反垄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什么阶段,在哪些领域反垄断,我们的研究今天真的清晰了吗?
理论研究者在对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华为极尽溢美之辞的同时,仿佛对华为如何生长到今天的环境一无所知,他们甚至没有认真读过华为的财报,他们对上游垄断、中游完全市场竞争的行业经济史毫无认知,对垄断利润不会归于任何寡头个人而最终会归于社会再分配的体制毫无思考,对华为事实上的劳资共享体制也罕有特别的研究。为什么我们要反对抄袭和剽窃?因为任何不研究拟引入思想观念和制度的时代历史背景,不将之与本国历史和发展路径做适应性分析,就全盘接受这些外来思想观念和制度的后果,教训无一不是惨重的。我们不是为了保护所谓的知识产权,而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所谓专家多存在任何一个,因为他们的破坏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在中国,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研究,也就是将一个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要引入理论和制度,还原到它最初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它的发展脉络,去分析这种路径依赖带来的影响,事实上这是历史研究的范畴。我们今天之所以无法读懂很多国家,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花多少精力去关注这些国家真正的历史。**我们今天这代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全球,仍然只是1980年代的教科书水平。**稍有不同的是,我们的局部研究可能已经比较深入,但对全貌的了解仍然非常不足。
今天仍有很多自愿接受新自由主义的人士没有意愿去读一些其他资料,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欧美日经济学界已经非常普遍的那些观点和认识。这些自愿接受新自由主义者,仍然还将凯恩斯的思想仅仅理解为“必然带来滞胀的政府主导投资”,所以他们自然对今天美国民主党候选人伯尼桑德斯主张的MMT(现代货币理论)会表示反对。。但站在美国的视角,如果不对货币发行机制做彻底的变革,就必须从直接从税收政策上切巨富们一刀,才能使美国能够恢复天量的基建投资,从而再次实现罗斯福主义后中下层充足而稳定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如若不然,就要像特朗普今天这样,不断寄望于关税这样的额外税收来填补内部的漏洞。所以对不同理论的研究难道还不够重要吗?
如果说在2005年之前中国人根本找不到关于诸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的细致历史研究著作,也无法理解战后全球体系的建立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基础,而197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英美从政策上变成现实是深度全球化的开端,那么今天这些所谓“不知道”的问题已经不应该成其为问题,如果今天还处于“不知道”的状态,就意味着过去十年“不读书”。我们不需要轻易接受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理论,但如果到了今天我们都无法质疑新自由主义,甚至连自己在坚持新自由主义都不自知,这何尝不是凯恩斯所言“思想的奴隶”?
我们从来不单独讨论理论本身,但我们认为理论和思想观念会对每个个体都会造成极大影响。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不是财富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贫困无法带来自由,但财富也不会。人的生命极其短暂,如何将个体的生命寓于超越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我们认为,认识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除开学术研究,单就个体而言,在思想观念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穿Prada的女魔头Streep所说的社会底层,我们自认为自己的思考是独立的,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在低级的重复一些过气的教条,大多数争论都局限于我在某些细节上比你多知道一些,我所得到的信息比你快一些,或者我所讲的话是哪位名人的观点。说到底,这不过都是思想的奴隶。所以在任何一个关键时点,你做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市场中的人,对上面这番描述,感受应当更深。
当我们能够从今天英国脱欧、美国民粹的现实开始质疑1970年代以来里根-撒切尔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时,当我们开始从非盎格鲁撒克逊的历史中去找寻不同的答案时,当我们更多的从全球来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来看全球时,当我们开始深入了解拟引入和已引入的思想观念及其制度背后的历史及该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时,我们就会更加清晰的了解,为什么我们处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我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而当我们的思想观念真正开始经受这些新的冲击,进而将这些认识从少部分人扩及至更多人,新的社会共识也将最终达成。
这需要时间,这样的等待是有意义的。
以上。
MIAO2019-06-28 14:53:59
建设思想市场还怎么能统一思想?
作者
思想市场不是建设出来的,官方有统一思想并没有问题
frances wu2019-06-28 16:15:43
完全同意,我们急需市场思想家,欣见作者这样的庶民思想家出现!此外,个人阅读索罗斯着作的心得:他支持开放市场,是从客观事实的角度,相信市场会自我矯正,走向平;而反对开放市场,是因为在这个震荡和矯正的过程中,富人与穷人荻益的机会不成比例,扩大富贫差距。
作者
我都是在写读后感,并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以为索罗斯主张的是开放社会,他认为市场是需要受到严格塑造的,而不可能是自生自发的,而部分社会公共需求(教育、医疗等),市场无法实现,所以通过政治进行再分配是必要的。他比大多数学者更早的看到了并且认可了这些问题。但他的全球治理方案很难施行。
Weg nach Innen2019-06-28 16:57:26
您对学界笼统的判断似乎有些武断,不如说“学界的一些人”更准确。毕竟,尚有大量的研究者踏实认真地工作,虽然他们不一定在制度内谋有高位。
作者
本文对于国内“学界”仅提及于索罗斯在2000年之前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之时,当时中国的市场尚在建立之初,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影响最大的时候。所以仅就本文所述那个时期而言,我认为学界与实务界的脱节这一评价,尚属客观。
GLADIUS2019-06-28 18:01:58
“我们自认为自己的思考是独立的,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在低级的重复一些过气的教条,大多数争论都局限于我在某些细节上比你多知道一些,我所得到的信息比你快一些,或者我所讲的话是哪位名人的观点。说到底,这不过都是思想的奴隶。” 对此,我确实有些共鸣,而且我觉得,似乎我们作为底层,无法或者很难不去作思想的奴隶,即使我们不放弃学习和思考,因此我是否可以说,我们作为思想的奴隶状态是一种"常态",在思想的国度里,“阶级"的固化,等级的森严,群体的对立,并不会比物质世界的更轻微和缓和?
m5164928482019-06-28 15:23:25
我觉得目前经济的问题在于生产力发展、自由竞争、缩小贫富差距属于不可能三角。只能取中间解,或是在某两方面畸重时取角解。全球化和生产力发展加剧了国家间、地区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或是大萧条。没有任何一种学说是错误的,我们理解该理论时一定要参考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其实08年各国可以趁机拆分巨型企业,平衡收入,但如果这么做国家间竞争力就会被拉开,这同时也是个矛盾。巴菲特、索罗斯、小扎等多名富豪要求提高富人征税,也是有一定考量的,但没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 德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到魏玛共和国成立以来低点,估计离奥地利画家出现不远了,到时世界会以比较残酷的方式进行大洗牌。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作者
如果读一些1950年代左右的资料,会知道今天的情况比当时好很多,主要是生产力发展了,而且全球化的确带来了共同进步。所以对所谓“大洗牌”的观点,我一直不知道依据是什么。从中国人的阅读来源来看,可能是Dalio的个别文章,或者诸如“修昔底德陷阱”这样的结论(尽管并非作者本人意见)
Ray-xiao2019-06-28 15:53:51
提一个小错误,凯恩斯原话那一段intellectual貌似拼错了。留完言果断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谢谢!果然!
刘煜2019-06-28 23:15:05
国内知识分子应该重新审视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而不是只盯着这40年的西方一种学派走到黑。知识分子们享受了太多80年代启蒙后的精英优越心理,加上自由思想从西方带来的天然福音书式传教风格,以致于长期以启蒙者身份自傲不前。好在执政主体必须是实践派,很朴素地摸到了些自己的石头。
作者
对西方的了解非常少,这是很大的问题
王大宝2019-06-28 23:33:15
大多数所谓的理论和思想研究者,都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表面创造思想,其实是纸笔工具的奴隶。福山,不知道他现在的观点,怎么样了?历史的终结,真是暴露了他的肤浅。
作者
福山早已转向,他是一位真学者,敢于直面过去的自己
云朵有点甜2019-06-28 16:05:30
非常震撼 但却忘记了真正禁锢那些人的恰恰就是他们自己的思想 思想不解放 思考根本就无从下手 如何解放思想 完全是系统工程 这不是读了几本书 留了学 有了高学历和名气就能解决的
刘煜2019-06-28 23:52:32
其实根源还是某些知识分子不自信(思想的殖民化还没有解除)。了解西方少,了解自己更少。前者是因为过度崇拜,所以不去看它的复杂性、历史演变中的诸多特殊性,更不敢去反思它。后者的表现则是不拿自己国家的问题当真问题,不去创造性认识和解决,只认同西方的某一问题和答案回来照本宣科。好在这两年逐渐看到一些知识分子在做自己的功课了。
Rico2019-07-14 19:27:48
第一次因为看一篇文章心甘情愿掏200元,因为本月初我正说对老婆说:我追求三个自由,身体自由,财富自由,思想自由。另,2015年我到了纽约(人生第一次出国)后,得到的唯一的一个感受就是:全世界的富人已经联合起来了。我他妈得马上回去挣钱,实现财富自由,另反问一句,作者我猜你是一名前80后。或者后70后,也许猜对了
作者
猜对了
康定松2019-06-28 21:02:48
这一篇文章看得最痛快,作者痛快地指出了当下中国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和作者持同样观感的我来说,特别欣喜和高兴看到这样的文章和见解,心有戚戚。 说起索罗斯,我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无利不起早的商人本色,甚至都无意过多了解他一下,后来在书店无意中看到他的一本书,心血来潮抽出来翻了一下,我的天,真的吓到我了,他哪里是一个商人,他完全就是一个思想者和社会观察者,不过在这里我也和作者一样,虽然钦佩索罗斯对社会的建构和塑造主张,但也同时觉得他的主张难以实施,难度太大,好像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着某种观察和自觉。事实上完全不是,过于理想化倾向了。 有句话很打动和触动我,把个体的生命寓于超越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真的很棒!
土工兵2019-06-28 21:58:48
既然您提到了波普尔,不知您是否也看过拉卡托斯的著作。波普尔提出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后,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拉卡托斯综合考虑了波普尔及其对手们的看法,对波普尔的理论做了改进和提升。
作者
并未读过,事实上,我能读进去的哲学著作非常少,读不懂,就立马放弃,波普尔是个意外
alisonz2019-06-28 15:34:38
如切割钻石般切割思想
隽永2019-06-28 18:13:25
思想市场有一个值得辨别的前提:就是在思想的人的思考,有没有超越他本身。如果他考虑更多是人类发展的前途,那么他不会局限于某种理论。如果他得益于某种理论,因为人性原因,他会本能捍卫他的理论。这个得益包括他首先提出这个观点而出名、他从这里理论体系被训练培养出来的、他在这个理论体系里一路获得支持和升迁的……
m5164928482019-06-28 16:25:51
现在欧洲随着中东难民涌入,暗地里重新兴起反犹思潮。其实德国的强大跟犹太民族密不可分,反犹兴起大多是基于贫富差异。 08年后美国国内的茶党、占领华尔街、特朗普上台都与08年次贷危机相关。危机发生前也都是垄断最严重的时候,社会向左走到极端就会向右跑过去,这是一个循环周期。其实有时候某些大的事件早已人们心里埋下了萌芽,只需要某个导火索。英法德意俄之间的矛盾依然很多,政府赤字越来越高(虽然在MMT理论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加息周期高点越来越低,贫富差异越来越大,马太效应越来越强。不过目前没什么担心,即使从魏玛到ww2也有二十年,希望各国能有个好的沟通方式。 的确我很多观点是从索罗斯、达里奥、塔勒布、霍华德马克思中学习的,目前很多宏观对冲大佬也对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我一介草民,还是过好我的小日子吧,适当留点后手。
唯有风和雪2019-06-28 15:15:42
国家兴盛和人生起落追溯到最低层都是思想和认识,执行力和判断力也由思想和认识引导出来的。
叶力2019-06-28 15:10:59
作者的文章值得反思阅读,文中“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不是财富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贫困无法带来自由,但财富也不会”。思想自由和贫困与财富有必然关系吗?思想自由究竟是和什么有关呢?
徐海华2019-06-30 23:14:48
最近想看看陈平的代谢经济学。
作者
应该会很有收获
熊宇2019-06-28 14:45:51
文章很有后现代主义的感觉了。
文筆精華l2019-09-29 23:03:20
思想自由就是致良知,个人认为知行合一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人类所有的作为都可概括为下面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追求真理), 为生民立命(生存繁衍), 为往圣继绝学(与时俱进),为万世开大平(可持续发展)。
reveries2019-07-02 08:55:46
读书多了,一般只是个高级奴隶。
唯有时间2019-06-28 18:08:35
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处于什么样的背景并出于何种目的愿想产生的思想行为,才能采对方之所长并且避免其所弊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决策,又避免陷入对方有意或者无意缔造的陷阱。 任何不经思考内化全盘接受他人观点思想的行为,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思想奴隶。
无念 ι2021-07-26 15:36:08
请教慕峰老师,邓正来先生关于“生存性智慧”和“主体性国家”建构等观点,最后是不是归根于讨论中国自主的问题?
作者
我理解是这样。但邓老师创造了太多词汇,我认为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把大众排除出讨论范围了。
Jane2019-07-05 17:12:28
想起《清教徒的礼物》里关于警惕思想危害的一段话,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思想有腿 ,会走 。一般而言 ,思想从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信念或观察出发 ,那时思想是外显的 ;如果被足够多的人接受和支持 ,思想也许就会悄悄进入人类的潜意识 ,威力大增 ,因为这时思想是内隐的 ,考察不了也批判不了。 内隐思想决定人类的行为模式 ,然而其携带者也许并没意识到内隐思想的存在 。 作家阿尔菲 ·科恩 ( A l f i e K o h n )提醒我们注意一种更普遍的危险 :对于一种有影响力的思想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赞美它的优雅和说服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担心它会控制我们 。 什么时候应该担心呢 ?在它的受众变得如此之广以致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 ,或者 ,在它扎根如此之深以致我们觉得它像普通常识的时候 。当不再有人理会反对意见 ,甚至不再有人提出针对它的反对意见时 ,它就控制了我们 ;不是我们拥有思想 ,而是思想占有了我们 。
wty2019-07-03 19:37:02
这篇算是《庶民的研究》的深入展开吧。造成文中现象的其他潜在原因可能是缺乏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思想碰撞,要么是没有值得碰撞的思想,要么是没有可以碰撞的氛围。
七星耀主2019-06-29 21:07:31
因真理 得自由
帝国时代2019-06-29 19:47:07
每个人都有思想奴隶的经历,只不过大都数的底层甚至某些所谓精英只能一直重复着这个经历而无法内化破茧。对外知之甚少,对内不求甚解,在当前还是普遍现象。谢谢!!
Banania2019-06-29 10:48:32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文章[愉快]
使独尊2019-06-28 21:50:47
法无禁止即可为,可互联网却行垄断。如果加一条,事后追行合理性。怎样? 认识论,就是接受?金刚经就有意思了。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以前读类似,头疼。想自己经历痛苦,就有味道了。要到不可否定,针对这一时,才可。前面读福卡讲政治正确,后面忘了。 认识论,反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没有反面,必然是盲目的,即后果往往是不好的。中国人的阴阳,易经,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更是八面玲珑。其实即佛家十面。然易经讲阶段,六个。从天地人阴阳而六。即,简可为三。一个中心,连接两边。中医讲五行生克。…
yy2021-06-08 20:06:26
对于这样的文字,想对作者表达敬意!
Eric2020-01-03 22:01:13
改革开放可以大致归纳为, 前三十年,放开民力求的民生, 后三十年,放开民智求的民富, 如今正在后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互联网的普及,民众对智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社科界捉襟见肘的窘态,已完全不能应对民众的需求,所以,慕大启迪智慧直达人心的公众号,就成了民众的不二选择。既然可以藏富于民,因此,也就可以藏智于民,正式的社科界要或者不要,已不那么重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有了智慧的人民,比所谓的社科界更能影响高层的政策,更能引导社会的正确走向。 复习慕大的文章,有感而发,虽不成逻辑,但还是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感谢慕大!
Eric2020-01-03 21:57:09
1. 统治是一个向下的螺旋,终将刺破底线。 开国者深知建立王朝之艰辛,因而兢兢业业, 随时间推移,利益集团逐渐形成,规模随代际迅速扩大,且逐渐奢靡化,而被统治阶层的人群增长比例,注定跟不上统治阶层,随着奢靡日甚,被统治阶层的反抗就会开始,直至下一个朝代出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 军队是维持统治的根本,即硬实力;而软实力(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宗教传统等等)是维护日常统治的工具。美国是当今唯一全球性帝国,因此,美国驻军遍布海外,美式思想也影响全球,当然,经济方式也一定是影响全球。中国改革开放后亦步亦趋,跟随学习美式思想以及经济方式,也是在那个时空的合理选择。 可惜的是,因为文革造成的文化断代,导致彼时缺人手去真正研究这种拿来主义和本国实际情况之间的契合度。说到底,这是社科界的内功不足所致。这种拿来主义,影响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也导致了社科界和中国的国情几乎脱节。
玥玥爸2019-12-14 09:08:51
演绎。而非归纳。坚持不断证伪。这是人脑的特质。现有的AI就是函数拟合,只是归纳而已。所以,人还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理解,认识的能力,就是获得逼近事物本质的逻辑。这是人脑思考之灵。
Oliver CYF2019-07-10 18:14:48
还是要多读书且读的是好书
早早2019-07-01 11:09:30
很喜欢这样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