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书读厚-给《飞奔的物种》这本书找些例子

之前推荐过的《The runaway species》最近出了中文版,翻译的书名“飞奔的物种”,关于这本书,之前写过读书笔记(创造力不是无中生有-读《The runaway Species》,今天之所以再次提到这本书,是想借着这本书说说该如何将书读厚,要想做到学以致用,就要能将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飞奔的物种讲的是创新的3条法则-扭曲,打破和融合,举的例子多来自于艺术和商业这俩个领域。但不管什么行业,都少不了创新,既然有了创新,就需要有一套理论来指导创新。那将这本书读厚的方式就是去找些例子,用书中的认知框架对其加以分类及解释。

/pic/1_fGibscA8O4HmrkD0eiaM7ZIYS82lXw.jpg

作为一个吃货,最容易想到的领域是食品行业,看看有哪些新近流行起来的零食,思考它们该归类到那种创新的法则中。先看融合,可以举的例子是枣核桃,椰子咖啡,夹心海苔等,其特点是将俩种食材组合起来,从而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体验,从而获得1+1>2的效果;扭曲的例子包括小麻花,果脯,薯片等,其特点是将之前成熟的食品变换一种属性,让其品尝起来和之前有所不同;而打破的例子包括方便面,自热火锅等,其特点是让之前不可能的体验变得触手可得,减少了食物所需的限制,从而取得了成功。只有举出了独属于个人体验的例子,再来读书中的句子,才能加深理解,下面是书中对着三个关键词的描述:” 扭曲,原版会被调整或扭曲到变形。打破,指的是一个整体被拆开。融合,两个或者更多的素材会结合在一起。“

上面的例子,只是用来说明我们如何做事后诸葛亮,仅仅对已有的成功范式进行解释,不足以让我们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仅仅能让我们成为创新评论员。《飞奔的物种》还提出了四种提升创造力的套路,想将书读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看看大牛们的创意究竟属于哪个套路。书中提到的提升创造力的方式,如同张三丰教的太极剑意,要先要看清楚招式,再忘掉招式。因此这里举出的例子,也包括原书中的例子,只是供你参考的。下面举的例子,都属于近些年深度学习领域突破性的创新事件。

先看提升创意的第一招-“改造传统”,这说的是替换传统解法中的一部分。例如将激活函数从softmax替换为Relu,在深度学习的进化史就属于关键的一步;再比如引入1×1的卷积,从而完成了传统CNN中卷积不能做的不同通道同一位置的信息融合。

第二招是扩展可能性,这里对应的例子是残差网络,通过增加从网络高层直接连接到网络底层的连接项,让梯度的传播有更多的选项;扩展不一定意味着只是做加法,dropout是做减法,随机的减去一些连接的节点,但这也属于扩展这个套路下,其本质是对通向解决方案的可能的选项/路径进行增删,对比起来,改造传统是将原来的碎石路变为柏油路。

第三招是从原点发散,就近取材,对应的俩个例子分别是迁移学习和数据增强,前者是用已经训练好的权重作为网络的初始权重,选择一个合适的原点,再从这里开始;后者是将已有的数据作为原点,对其进行扭曲变形,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训练数据,俩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从已有的资源出发进行创新。

而创新的终极招数则是容忍失败,在不确定中创造。对应的例子是随机梯度下降,通过在优化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要做到能不被失败打倒,要具有对大众说不的勇气;但仅仅勇气不能让你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你还需要延迟满足的能力,还需要在意大众的接受能力,从而一点点的改变,让你的下一个创新能够被大众接受。而深度学习中也有对应的机制,分别是mini-batch和正则化(normalization),前者是一次只拿少量的数据去做训练,由于数据少,随机性就高,从而天生就是在试错;很多人创新想一步到位,无法延迟满足,却不知唯有小步快走,才能尽可能的避免选错点错科技树;而创新者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在某一方面做得太极致,却不考虑大众所需是是一个均衡的产品,正则化是将神经网络在每层的特征转换为同样的分布,从而以便之后的训练中能大scale的output特征产生更大的error,或者将某些小的特征直接变为无法优化的NaN,从而使得网络缺少了进化的可能性。

/pic/2_ISozO4lohx9kP8LCGMef4M0icqRp4g.png

总结:关于创新,《飞奔的物种》这本书给出了近俩百个例子,读这本书,或者说读任何的书,都需要去结合实际生活,去给书中的思维框架找到更多例子。下面摘录书中的6条金句,看看读者能从这些句子中想到那些对应案例来,欢迎在留言中列出。

1 相比可预测的奖励,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奖励会使大脑的活动活跃得多。也就是说,只有意外之事才能使大脑感到满足。

2 大脑一方面试着用预测世界的方式来节省能量;另一方面,它又沉浸在寻求意外之事中不能自拔。我们既不想生活在无限循环之中,也不想一直生活在意外之中。这是一种利用已知和探索未知之间的平衡。

3 为了舒适,人们需要保证一定水平的熟悉度,我们希望世界是可预测的,但不要太容易预测:我们生活在创新与熟悉的“拉锯”之中。

4 脑海中没有任何内在的模型,也没有任何将以前的知识组合的新点子。当她面对白纸时,大脑中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她需要过去才能创造未来。

5人们对任何创新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它之前发生的事,以及它与这个谱系的距离。

6 增加选项只是创新的一半,而丢弃其中大部分选项,是创新的另一半.一个危险的人只相信一种理论,并为此奋战到死。”更强有力的方式,克里克说道,是有很多想法,然后再排除大部分想法。

/pic/3_ISozO4lohx9kP8LCGMef4M0icqRp4g.png

PS, 之前针对这本书和创新,还写过一段话,在文末列出:

现在不管做什么都要求创新,但创新永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突出创新性而不顾当前情况,不实事求是,这是哗众取宠东施效颦。创新的三原则之中,打破的基础是吃透前人的经验,否则你只是修改之前方案的皮毛而不是本质;扭曲的基础是你既要知道当前面临的冲击,又要清楚要借鉴的模型和当下的情况中有那些是决不能更改的;而最不可或缺的是融合,不是用新的取代旧的,而是借鉴其他领域的找到路的逻辑,并不是照搬走过的路,最终目的是以更贴近物理本源的视角看待及处理问题,减少认识干扰,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找到解决方案。

创造性的思维不止是书中提到的改造,扩展,就近与冒险这四个维度,还要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书中研究的是成功的创新,却没有讨论为何有远比成功案例多的多的失败的创新,我想主要原因是失败的创新没有实事求是。书中第四部分讲如何培养创新型组织,需要的不止是容忍失败,扩展边界,增加可选项,鼓励想象力,增加工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避免浮在表面的“伪创新”,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

更多阅读

创新启示-大自然激发的灵感与创意 -读书笔记

吸引子2019-06-22 17:20:56

对于已知的Q值,优化是大脑该做的和固有属性,相比可预测的奖励,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奖励会使大脑的活动活跃得多。也就是说,只有意外之事才能使大脑感到满足,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马斯洛在死后后人整理档案中发现在未发表的论文中人的第六大需求就是突破自我,正是突破自我的需求,使得大脑对意外之事感到满足,也就是大脑在探索和收益中有富余能量了,对于未知会重启探索之能,这或许是人独立于基因进化之外,主动改变世界的原动力的另一种自我进化,创新带来成就感,有价值的创新就更加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