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研究
这十几天来,不少新的读者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后台也有不少专家和机构与我联系。很高兴看到严肃的讨论能够受到这样的欢迎。受《瞭望》周刊之邀,我已于6月5日开始,将《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两篇文章进行适度拓展,目前已在《瞭望》开始连载:
没有办法购得《瞭望》的读者,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瞭望”或OutlookWeekly1981进行阅读。
有读者表示,通过这个公众号的文章,开始反思自己对美国和中国的种种惯常观点。我们尝试通过提出被忽略的问题,找寻被忽略的答案,传递被忽略的信息,去唤起大家的思考。我们提出和分析美国的问题,目的不仅是为了指出那是美国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目前遭遇的结构性问题中,看到不少中国的影子,有很多是今后必须要着力解决或避免的。
美国的结构性问题,集中体现在美国采纳了信贷福利体系去解决公共福利需求。以信贷福利替代公共福利,导致在深度全球化过程中,在医疗和教育等关键领域,美国中下层民众逐渐丧失基本保障,可支配收入不断下降,社会结构固化,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去年,我们以多篇文章警示基础教育资本化的危害,主张政府尽最大努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最终获得政策上的回应,基础教育学校融资上市的路径已被切断。**但在具体政策执行中,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在地方政府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度控制民办教育者的合理收入空间,将会抑制教育资源供给。我们认为在大方向扭转之后,在具体施策上仍需定期进行评估,非营利不等于大部分依赖财政补贴或者低收入,也不等于价格要管制到非常低的水平。广大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的收入有实质提高,才会失去在课外去补习的动力。只有教师的收入有足够的保障,更多优秀的人,才会去选择这份神圣的职业。
我们也关注到,近期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这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希望此项旨在促进社会办医的改革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资本化的前车之鉴,尤其要考虑中国医疗社会资本长期以来暴露出的贪婪。**长远而言,我们希望能以美国在医疗领域的教训为深刻镜鉴。一个良性运转的市场,将完全有赖于在激发市场竞争之利的同时,去限制人性之恶。任何改革政策,不应只是针对单方面的激励,在涉及公共福利的领域,尤为重要。我们仍要建议,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需增加定期评估环节,以免丧失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我们深感学研对政策制订和实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正如任正非先生不断强调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也想不断强调基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有大量优秀的社科人才,囿于体制,他们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我们呼吁,在这个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更多优秀的社科人才应当将视野向下,与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一起,去了解千万民众和企业的智识需求,为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发声。
**我们今天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严重错配。**一方面大量学研机构主要面向官方,大量人力、时间和精力消耗在重复的课题上,低质而低效。另方面千万百姓和企业,已构成全球最重要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全球经济走向,但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智力支持,甚至到了今天,他们还在根据网络媒体的软文去做出自己关键的决策。
我们认为,中国大量的社科研究人员,不应总是抱怨体制束缚。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的社科研究人员仍然属于这个国家的中上阶层,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社会地位,都要远远高于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没有一项工作是轻松容易的,也没有谁不克服困难就能成长。抱怨在很多时候只是逃避的借口。我们要看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今天这样的时期,可以让一个个体的观点能够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这是时代真正的进步。
**我们应当避免社科研究的精英化倾向,只知向上看,不知向下看。**美国社科界的最大问题,就是长期脱离了美国的中下层,当美国中下层民众需要智力支持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和问题时,美国的社科界已经跟他们失去了联系,等反省过来之后,又发现连沟通的语言都存在障碍。这是美国中下层最终选择民粹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和社会一定是一个整体,深度全球化最终会让中国的精英们认识到,移民并非万能药。
我一直从事实务工作,往往是因为对各种问题找不到现成答案,才尝试去自己做些阅读和思考。这些阅读和思考的成果,发表在这里,不能称为学术产品。但我认为,这种基于真实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思考,正是目前十分欠缺的。如果这也算一种研究,我愿意把它称为“庶民的研究”。
庶民的研究仍然只是应用,完全建立在社科基础研究这个地基之上。当我们阅读优秀的学术著作时,不禁叹服那些真正的学者涉猎范围之广、对问题洞见之深。我们尤其要感谢那些把国外优秀著作引入国内的译者,在今天中国的学术界,翻译好像是十分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译著,尤其是非英语译著,我们又凭什么去了解这个日益深度全球化的世界呢?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庶民的研究”中来。希望专职的社科学研人员,不要放弃自己的初心,不要忽视中国已经形成的空前智识需求。希望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再用于贩卖,而是用于传播。
以上。
凯凯王2019-06-14 17:25:49
没有一项工作是轻松容易的,也没有谁不克服困难就能成长。抱怨在很多时候只是逃避的借口。[强][强][强]
MLIU2019-06-14 17:22:06
每每看到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书,觉得自己很厉害,后来突然一想是谁把这本书给引进来,给翻译的,给出版的?这个社会还是有大量优秀的人材,但是很多时候,他(她)们的声音都被掩盖了。有时候突然惊醒,为何有时候人是这么的骄傲自大(无知)?
马良伟2019-06-14 17:26:40
广大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的收入有实质提高,才会失去在课外去补习的动力。只有教师的收入有足够的保障,更多优秀的人,才会去选择这份神圣的职业。说得真是一针见血,没有收入的实质提高,是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的。现在孩子都娇的很,教师承担很多家长应有的角色,而收入只能在平均水平,实在没什么吸引力
杨成2019-06-14 17:28:16
知识不再用于贩卖,而是用于传播。[强][强][强]
王凯旋2019-06-14 17:22:27
马克吐温写傻子出国记的时候,欧洲人把美国人,无论是农场主还是精英,大都看成俗不可耐的所谓乡下佬,但二战后,美国走在前列引领着世界,因为他们的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于国内和国外的平民。世间轮回,现在的美国学术界,仿佛又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欧洲。
tigerlion2019-06-14 17:57:40
有机会,希望作者能来非洲、拉美一些国家看看,深度体验一下,就明白成口舌之快无益,能力、业绩才是硬通货。实力到了,谁也不敢轻视你
作者
盼望
黄六招2019-06-14 17:16:17
还是一名在校博士生,每天期待看慕峰老师的文章!希望能够有您这样的独特视野,冷静地看世界看社会!
海浪践缠2019-06-14 20:13:01
知识不再用于贩卖,而是用于传播。说的好。 但现今社会, 到处是知识付费课, 特别是一些大公司的洗脑。 那些付费的知识,几乎全是抄来的。随便打一个公众号的文章,干货很少,大多是广告的软件。 国外那么多大学的免费公开课向世人免费传播知识。中国到处是fan卖知识的现象。 注意并不是自己的知识,是fan卖。
冯晓鹏2019-06-14 17:20:04
研究不应该存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更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行。有很多研究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放光芒。尤其是社科,更应该从民众中来,扎根于社会。支持作者从自己内心出发,不为名利的研究!![玫瑰][玫瑰][玫瑰]
frances wu2019-06-15 01:00:54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几篇文章分析美国的问题,十分理性客观,不因而夜郎自大,鼓动民族情绪,而是从中解析当下国际局势,並引他人之史为己鉴。庶民的研究,素心皎皎,自成江湖。手工点赞
跃红2019-06-14 18:24:04
我们的社会资本办医院应该定位在高端服务,公办医院满足中低阶层的看病需求。
萌萌爸(姚)2019-06-14 18:44:38
相对于西方国家普通民众,更关注眼前利益,中国人更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少数人。人行为受观念见识影响,而其又主要来自于成长经历,美国精英阶层,体会不了底层困难,所以川普利用群众心里掌权后,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就决定了其没法从普通人视角来看问题,而真正从基层一步步走出来的我国领导人,有这方面优势。我们最大最难改变的问题,是官僚主义,什么时候,这方面有真正转变了,就是国家强盛于世界之时吧!
唯有时间2019-06-15 03:14:29
美国的现象告诉我们,历史的规律总是惊人相似。食利阶级过贪导致,就如古代朝廷中后期文人地主阶级过贪,而当任皇帝无能无法平衡并再分配利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中央政府当行天之道平衡社会利益分配问题,人性的贪念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必然,资本必须受到限制,
漆晨曦2019-06-14 18:01:23
积极响应,一起把咱们社科研究基于专业和智慧的尊严做起来![拳头][拳头][拳头]
安薇儿2019-06-14 18:21:49
[强]期待更多的好译作,也请慕峰有机会多宣传好作品
Kyle Li2019-09-20 13:02:54
老师所言极是,我在停掉公司业务的这一年时间里,我在下沉市场中沉淀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站在底层的国民对自己的处境也是懵懂的很,但是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所见所闻形成了自己的普世观,而这些片面的观念,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各种决策。 所以说,所谓的很多经济学家预测偏差会越来越大,种种奇怪的现象级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中上层过度迷信了知识中产的崛起,而疏忽了大概率的基础人群。
Anne2019-06-14 17:37:00
基于生活需要的思考!棒!庶民的研究!
Allians 赵福海2019-06-14 17:18:04
必须顶起来,对于优秀的最终的看法是一致的。
金闪闪2019-06-15 09:06:08
即使在准备着考试,但还是偶尔进来看作者的文章,有短的有长的,但都很有道理,都把一些问题说的很到位,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不要人云亦云的前提的饱读诗书、行万里路也,学习和思考是终身的,真正写东西之人,是没有多少时间去交流闲谈,浪费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极为宝贵,如果闲谈和交流可以培养大家,那么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是大家,因为人都喜欢闲聊。再次表示向作者学习。一辈子看书,思考问题,即使想法对策没有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国家决策者,但也四一种能力的培养,我喜欢这个过程。
李小敏晓敏2019-06-14 18:04:43
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是一件难事。 做正确的事情是一件难事。 做真正有益于苍生的事,唯有坚持方知正确之价值。 幸运相遇,感谢引领,感恩分享。 愿更多人用非情绪化的理性分析,对人类的和谐幸福做贡献!
胖大海2019-06-14 17:21:29
啥都不说了,点赞
wty2019-06-16 04:36:56
文章分析的很到位,但结论只差一点点…这一点点却是巨大的鸿沟。原因之一,因体制形成的现状符合人性的趋势,因而文章对体制内学者的呼吁本质是“反人性”的期待(非贬义词);其二,做社科学问需要讲话,讲话是需要勇气的,就如同您文章的题目。
索南顿珠2019-06-14 18:03:45
回归常识,开放要素,尊重人性,依然大有可为,否则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一句空话。中国需要更多萧先生这样的专注研究问题的学者,少些溜须拍马的人精。[合十][合十][[合十]
处处怜芳草2019-06-14 17:30:03
建议作者读一下国际经济学的Mayer模型,与全球化那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
谢谢推荐
Gabrielle2019-06-19 11:32:02
对于中国已然形成的空前智识的需要,既担忧又欣慰。 高手在民间,民间往往卧虎藏龙。因为自由,没有束缚。
Smiletalker2019-06-17 10:42:06
支持
lln2021-05-10 21:31:26
“希望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再用于贩卖,而是用于传播。”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对于知识付费从未有过思考,直到前一阵一个前金融界优秀从业者从半路跳槽的地产又转回资本市场,然后就开始搞知识付费。当时感觉有点不太对又说不出原因。原来如此。
吴冬2019-06-18 22:34:22
庶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