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两篇文章,获得了比预想更多的关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当下关于中美问题的讨论中,这两篇文章所引述及提出的观点和论据在国内是比较新颖的。
这两篇文章的准备时间超过4个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我最近十年的阅读和思考。准备这两篇文章,最初是因为去年读到Ray Dalio的分析报告,其中关于美国中下层的情况令我十分意外,既而又读了J.D.Vance的《乡下人的悲歌》,冲击更为强烈。为什么美国中下层的真实情况没有及时传递回中国?
我想可能两个原因:一是今天在美的将近500万华人移民(以大陆移民为主),尤其是最近二十年的新移民,大多属于世俗意义上的“精英”或其后代,他们赴美追求的是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从地区分布来看,他们大都工作和生活在大都市圈,处于中上阶层的位置。这也是今天美国民众对华人的基本认识,没人再相信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二是赴美留学、研究和旅游的中国人,基本上也在美国的大都市,看到的仍然是美国繁华的一面。所以他们传递回来的,都是十分正面的信息。但其实,相比美国3.3亿人口,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和留学旅游人士,是极少数。
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留美学生数量众多,给中国的科技文化进步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就是过度单方面的关注美国的观点、美国的判断和美国的经验。我们要知道,即便早在日本明治时期,乃至中国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吸收外来文化都是没有国界限制的。我们今天如果去读当时的文献,既会有美国的译著,也会有大量的欧洲和日本译著。所以今天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是很趣的,一方面是老百姓对美国偶有不满,另方面是知识阶层和商业阶层其实处于一种只知美国而不知他国的氛围中。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况都会略知一二,但对欧洲主要国家乃至领国日本、韩国,除非个人很感兴趣,通常都不太了解。
去年到日本中部地区,那里是曾经日本的主要工业区,相当于美国今天的铁锈地带。虽然日本面临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但在日本这些本该成为铁锈地带的地区,除了人少以外,一片祥和宁静,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市容整洁,医疗教育条件不要说比美国的铁锈地带,就是比很多大中型城市都不会差。日本有日本的问题,但日本的社会保障网应该是比美国目前更有效的。那国内经常讲的,所谓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究竟是哪些方面呢?是某些经济数据?还是中上层的利益?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需要只从书本了解世界了,我们可以直接去到想要了解的地方,去验证书本上的观点是否正确。即便我们不能一下证明什么,但经常还是可以证伪很多。
这些年我尝试找一些欧洲、日本经济情况的资料,中文译著非常少,中国学者有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战后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研究资料,在中国仿佛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我曾经努力找过关于德国经济史方面的资料,英文版非常少,中文版更少。这是很有意思的,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国,我们竟然想了解它却很难。我们可以去德国旅游,但我们想了解它更多的时候,却没有途径。去年因为写过一篇关于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的文章,使我对德国的金融体制很感兴趣,但竟然找不到任何资料。后来我又想,难道我们就真的了解美国的金融体制吗?在读伯南克《行动的勇气》时,我才明白美国银行业体系异常复杂,连美联储主席都非常头疼,而监管分散正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当我们引入一些其他国家制度的时候,我们真的那么了解这些制度吗?并且,在引入这些制度后,是否都应该建立一个观察和评估机制,有一个评估期,对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能够及时予以调整?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方面,任何政策的施行都需要给目标群体以清晰的预期,否则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和人才都可能随时抽身就走。
一些读者在公众号后台提出希望建群交流。但我的确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我并非科研工作者,平时有实务工作,所有文章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全球化这两篇文章所引用的著作类资料,都是前期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通过kindle手机版阅读完成的。之所以用了超过4个月时间,主要是为整理Fortune 500自1955年至今的数据,这些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材料准备完成后,真正写作其实只用了两天业余时间。
我们要感谢这三五年有那么多优秀的编辑和译者,开始将大量的海外著作引入国内,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未来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著作,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各国的历史和现状。至少在十年前,我们能够读到的关于战后各国发展情况的中文资料仍然非常少,这几年弥补了一些,但仍然不够。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译者,他们翻译一本著作耗费大量的精力,应当予以制度性的奖励,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对各国资料的引介工作中去。政府层面的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情报分析数据,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向全社会公开,这样将有助于学研机构的研究和企业做出决策。
我们的学研界不能靠猜和一知半解的解读来了解全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研是一个国家政策制定的智力依据,如果我们的研究滞后,连对方所思所想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对方运作模式是怎样都不知道,很多对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研必须跟实务紧密结合。一线实务的信息如果学研界不能深入细致的掌握,只是泛泛的了解,空谈一些理论和概念,学研成果必然与现实需要脱节。不少中国学者要放得下官架子,要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今天一些仍然堪称主流的学界人士,将维护自己的学术观点视为最重要,为了捍卫自己的学术观点,无视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还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政策,这是非常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果不是因为很多时候看不下去这样的情况,我这个民科可能也不会花时间去写这些文章。
我没有受过专业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或历史学训练,一直从事实务工作。这样或许正好使我能够摆脱学科束缚,尽情吸收各家观点。当然这也意味着极大的局限。我写作的目的,一是记录自己的思考,当没有现成的观点能够解答我的疑问时,我希望把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一家之言、一时之言;二是希望推动更多人去思考、写作和分享。**我认为互联网最伟大的地方,是知识的广泛传播。**每个人都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好处理信息,而不是迷失在信息中。
我们今天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观、遥远,其实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甚至下一代、下几代。不要认为今天的职位再高、财富再多就能例外。今天中国大多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其实都不明白自己成功的深层次时代背景。毕竟,自工业革命后,中国再次进入全球化也就才短短四十年时间。无论职位高低、财富多寡,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问题意识,去思考、研读和找寻答案。
我们可以选择用最流行的观点来满足自己思维惰性的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不努力和不思考所导致的结果,一律归结为他人的错误所致。企业家可以指责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官员可以指责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老板可以指责员工不勤奋上进不知管理者的不易,员工可以指责老板只知996不知劳动法。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一味指责,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
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大陆国家,在我们这么多年过多的受到了原子个人主义的影响后,早晚会回归到自己的历史。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会发现原子个人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只是少数人类短期的选择,在包容协同中实现个人价值才是全球更为广泛、也更符合历史和人性的选择。
我们首先要达成的社会共识是思想观念上的共识。**我们要学会以现实去证伪观念,而不是通过坚持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扭曲对现实的理解。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是把20岁、30岁或者40岁所了解的观念去套用终身。**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在思想观念上尚未达成共识的时候,就以法律或者指令来实现观念上的一致。制度都是人来制定的,人类社会没有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思想观念上的自愿一致,任何制度都会成为空中楼阁。社会共识的达成,必须是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放弃指责对方,要放弃通过对立来分割利益,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然后再找到相互能够接受的方案。这个方案未必是当下经济上效率最高的,但一定必须是能走得更远的。谋长远比谋一时重要千百倍。
我认为很多重要的话题,不应该由我这样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写作。我希望有一天我所有的疑问都能有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没有人能提供这些答案,我们每个人也不应该放弃独立的思考,我们应当更加主动的去影响这个世界。我没有见过不经努力就可以收获的情况,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更是如此。挫折是常态,没有经受反复挫折的企业和个人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国家和社会也是如此。我们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原子的个体,我们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如果我这样一个民科都能通过这个公众号,以微小的个人力量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去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和看法,那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只要愿意有所付出,也能做得到。
我们应当对这个时代表示感激,并充满希望。
以上。
(提示新读者,本号一个月以上不更新是常态)
敕勒歌羊绒2019-06-05 17:47:16
众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强]
瞌睡虫2019-06-05 19:32:51
讲的太好了。现在大多数人都陷于对各种事情的不满,互相指责。而不是客观分析自己和外部的情况。我其实也经常这样。比如工作中受到不公平或者自认为不公平的对待,第一反应就是对抗或者消极抵抗。后来我扭转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先客观分析现有状况,不带情绪的分析给大家看。然后在大家都同意现状分析的情况下,提出协同解决方案。这样同事和领导都看得了你干了什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抱怨。停止抱怨,从生活和工作中开始吧。
康定松2019-06-05 20:31:36
既有共识,又有独立人格与思考,这样的社会无论如何都会是一个好社会,区别就是各擅胜场,互相学习,实现螺旋式共同进步。这样的社会里,有创新,能包容,知理解———越说越有社会大同之感,期待来日吧。迫切觉得今日中国,像你这样的知识人少了,认知足够彻底,付出足够自愿,存公德之心,立公论之言。个人也深感学习的重要和必要,近现代知识人倡导新民,我想就是这个意思
GY2019-06-05 17:47:10
我国的中下层没有像美国那样的情况感觉像是温铁军教授所写的《八次危机》那样,是由于农村承载了城市变革的代价
frances wu2019-06-05 19:06:12
好文[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出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他应该觉得遇到知己了[憨笑] 浮躁的时代,能夠潛心读万卷书,十年深思而成文,佩服[抱拳]
春风2019-06-05 19:24:07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接近真理的唯一方式,与是否有过相关学历没有绝对关系,科学谨慎地探索真相,值得钦佩和点赞,也很感谢您的努力和分享!
null2019-06-05 18:17:20
如今的社会问题也好,时事问题也好,提出批评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发现问题有难度,因为视野开阔的人不多;想出对策最为困难,需要充分考虑到所有未来的情况,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手,寻求最大公约数。就像文中所说:我希望有一天我所有的疑问都能有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没有人能提供这些答案,我们每个人也不应该放弃独立的思考。不能再赞成,我会为知识付费,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民科的自觉。
Jackma2019-06-09 18:30:49
其实欧洲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抵制是相当普遍的。而一个几乎在全中文语境中思考的作者(从译作收集资料),能有如此见地,谁说中国人没有批判思考能力?
作者
有一半以上的资料都是英文的,目前比较欠缺的是德文和日文资料
Roamer2019-06-06 11:56:52
共鸣,致敬。尤其是文中这一句: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会发现原子个人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只是少数人类短期的选择,在包容协同中实现个人价值才是全球更为广泛、也更符合历史和人性的选择。
voler_沙2019-06-08 21:20:08
来晚了 这么好的公众号现在基本绝迹了 后有时间一定要从头读几遍
Rico2019-06-10 09:51:21
近半年来,未发现你这样的好号!若你收费,希告之渠道,愿付钱读你文章。
作者
没有收费计划
艳阳2019-06-13 00:28:34
我们的社科最大的问题,就是用行政的那一套来抓社科。当局者应该有一些自信,百花争鸣才是春满园,有的自媒体是乱,但是那些闪耀的思想不应该因梗废食,这篇文章表达的很客气,但是却是对那些素位裹尸者的讨伐!
Adan2019-06-09 22:39:06
作者不仅对社会经济有深入思考,看待问题态度之客观,视角之广阔,绵延之深远,更是让人佩服。尤其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有个留言说得让我深以为然,是不是科班并不要紧,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持续学习破除成见,研究就是有价值的[强]
陈与闻2019-06-05 18:05:07
天天盼您的文章,原来您是收集资料去了。感激。
星哥2019-06-09 09:29:08
只要更新,必是精品。我有耐心[微笑]
emfield2019-06-09 10:27:36
刚知道这个公众号,特好!
虞梦艳2019-06-06 14:37:36
到底是行万里路重要,还是读万卷书重要?或者说,应该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后来发现,这恰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我们读了很多书,很大部分都是被动接受的状态,但或多或少我们都拥有了对于世界最初的认识。接下来,尤其是高考结束步入大学之后,我们才算真正的来到了社会中央,开始主动的去走一些路、看一些风景、了解一些世事。有些观感会强化我们曾经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论,有些则会产生激烈的冲撞,有些则会带给我们更深的疑惑和好奇,从而指引我们继续回到书籍中去寻找。毕业之后工作以后,当生活不再简单是考试和论文,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才是最完美的,去感知世界的每分每秒,去认识不同的人,去探求不同的思考角度,去寻找问题以及找寻答案。
小超人王先森2019-06-06 11:30:17
已经习惯了一两个月更一次
Elva℡2019-06-05 23:40:55
好好做自己,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馈社会,不吹嘘,默默地做自己就好~
潘波2019-06-11 21:47:45
这篇文章写出了我的很多真实感受,
……2019-06-10 18:33:08
首先激赞作者,谢谢您的分享!其次,希望您能象研究美国问题一样研究中国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到时候这样的文章不会被封杀[微笑]
Jason.Liao2019-06-06 11:10:41
深入、精辟,赞
新世纪先进2019-06-05 20:57:33
冷静下来,做点分析,既可以扩展自己,又能够影响他人,何乐不为?
绿水青山2019-06-09 09:11:13
喜欢,持续关注!
wsy-4482019-06-14 08:58:07
德国能源、行业、企业的资料要放在西欧、北欧乃至整个欧洲+地中海的世界来认识。零散是零散,但不能说不丰富。
剑冬2019-06-12 20:25:19
谢谢您的付出,谢谢您的思考,好不容易找到原创作者,并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友群中转发了您的文章,祝您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你力透纸背的文笔,令人惊叹
作者
谢谢关注与支持
一业2019-06-11 04:08:43
建议作者可以从法律体系这个角度来观察一下,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德丶日)对经济特别是金融规范, 再结合我国的金融改革的学习方向,会是非常有趣的
Potatily2019-06-11 03:02:50
支持作者,支持原创!
PercyPei2020-12-07 12:54:29
感觉作者提到的我们对德国经济系统知之甚少的问题,不仅是国内学术界的缺失导致的,也是美国主导的社科学术体系导致的。今天像这样研究制度和体系、比较难以量化、主要是描述性的文章,基本不太可能被顶级期刊接收。我时常怀疑这样的激励体制正在导致社科学术中人力资本的流失,也即那些有能力有意愿对经济有系统性了解的人,宁愿去对冲基金打工业余做研究,也不会去读经济PhD了。
作者
学术体制已经脱离实际太久了
开心颜2020-10-14 17:42:14
和作者有相近的感受。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想知道得更深一些,总觉得不探究到历史沿革和底层逻辑就不踏实。这是每一个对世界怀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的阅读冒险之开始。(虽然我的所读甚浅[偷笑])学科是人类分割的,世界才不管你是历史政治经济等等门派呢,这可能是所谓“多学科思维”的含义。当然,每一个学科里是有积累的学术方法的,对普通人来说,尽可能去摘来用吧。感谢信息时代每个个体有价值的分享。
书生2019-12-05 16:30:44
“社会共识的达成,必须是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放弃指责对方,要放弃通过对立来分割利益,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然后再找到相互能够接受的方案。”这段话非常令我感动,而我身边也有位好友就是这么做的,他也一直以类似的话劝我不要那么刻薄,不要以激烈的语言和行为将对方拉向自己的对立面,多思考不同的方案,尽量以委婉的言语和合适的方案,使双方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