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论文及其分别对应的四种学习方式
有教无类是终身学习者需要追求的理想,具体来看,就是要根据你学习的材料,你个人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方式和媒介。这篇杂谈根据个人的体验,将学习的对象分为四类,分别是综述,新规律,新应用,新原理,针对每类,给出对应的建议方法。
1)综述类的目标是提出新的大局观,对一个新兴领域的入门者,好的综述能给予其系统而全面的概述,让你摆脱小白的身份,为之后在细分领域的深入学习构筑基础。对于综述类的知识,最佳的学习模式是视频,有图像,可以呈现全局的“认知地图”,对于听不懂的部分,方便回放反复去看,形象化的图示,对于入门者来说形象生动。当前知识付费中偏重的部分在做视频,但视频真正适合做的只是偏科普式的内容。
2)新规律,这个讲的是新发现的关于世界是怎样,怎么运行的新发现。比如你基于大数据发现帮助人们找到工作的竟然是平时不怎么联系的朋友,然后将该发现命名为弱连接理论。这类的知识,最适合的方式是音频或者短讯类的图文,当前的知识产生速度越来越快,要想跟上时代,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候去获得新知是必须的。为什么新规律适合音频,这是由于规律的发现是线性的过程,你什么样收集整理的数据,用的是那类的分析方法,得出了那些结论,推翻了前人的那些看法,就像一个故事一样,起承转合很规整。
3)新应用,这类是将一个技术如何应用到一个场景中,比如如何将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用在医疗影像上,是具体怎么操作的know how。这种知识,由于其实用性,学好了能让你月薪翻番,是知识付费领域的热门,但这类知识,只适合通过实践去学。就如同你学游泳,看再多的视频也没有用,你必须首先下水,之后再呛水好多次,才能在摸索中学会游泳。这类的知识,适合师徒手把手的带着学。正如下图展示的,只有通过实际的项目,你才能看到任何一个应用的背后,都有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坑。
关于新的应用,要将其中怎么做的部分和可能性的部分区分开,前者是实践智慧,后者是认识到这件事是可能的,并从中找到投资的机会,或者想到自己面对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技术来解决。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知道可能性的边界,那音频和视频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你是想学会具体该怎么做成一个项目,仅仅看视频,只会让你产生学习的错觉,没有任何收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远程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技术无法提高输出效率。比如你可以直播你写代码的过程,观众可以零距离的看到你如何查资料,如何debug调参数,如果你能够对在这个过程中,对其加上点评和互动,那样效果会更好。
4)新的方法,这说的是老师让你算1+2+3+4…+100等于多少,你想出了高斯的算法。解决的问题是老问题,但你的解法比之前的效果好,或者速度快。也许你会说新方法拿来用就好,但如果你不了解原理,就有可能拿着一个榔头,看什么都是钉子,滥用方法。想要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下进行方法学的适配及创新,更需要了解方法的本质,比如方法基于的假设,如何在建模中进行的简化,方法和适合数据的关系是怎样的。
对于这类知识,学起来是最难的,它是前三种的汇总,即要求你对要解决问题的有高屋建瓴的理解,又要求你认识到世界,或者说你需要分析的数据具有的规律,还需要你能够动手去实现新的方法,因此最合适的学习方式是问答,是同时使用多种学习媒介。比如要了解深度学习中的优化算法,先通过视频的学习方式让你直观的体会什么是梯度,什么是优化算法要解决的问题。之后通过图文去推公式,看梯度,冲量这样的概念是如何用形式逻辑表示的,之后还用numpy这样基础的工具,手写从SGD到Adam的一系列方法,最后还要能够自问自答,对比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以及本质缺陷。这类的知识,最适合的学习媒介是问答社区,你需要有人一步一步为你引路,避免你走偏。举例来说,不用教练,你在游泳池泡一夏天,你就学会了狗刨;但没有师傅带,叫你造出一艘海船出来,却是基本不可能的。
接下来谈一些可能的问题
1)学习语言,属于哪一类知识?回答是实践知识,就如同你看了很多日本动漫,但如果不跟着剧中人一起说,你还是学不会日语,同样的道理,看美剧学英语可以,但你需要不带双语字幕去看,看视频学python编程也没问题,但你要花比视频数倍的时间去敲代码。
2)生活常识,比如去俄罗斯旅游需要注意什么?怎么选择笔记本电脑?这样的问题,属于那类知识?回答是新的规律,对于你来说,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信息,都算是相对于你新的规律,这类适合在碎片时间去学。
3)文史类的知识付费内容,属于新的大局观吧?回答是部分是,如果你觉得这些信息能刷新你的三观,帮你完成所谓的“认知升级”,既然是升级,就是一点一滴的突破,不一定系统化,但每一点都或有趣,或有用。综述类的知识,说的是你零零碎碎都知道一点,但通过学习获得了全貌,对应的是大学里的课程,或者是新媒体上的crash course,学习通识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认知升级,而是避免在未来被别人带的认知降级。
4)哲学式的思辨课程属于新的大局观?答案是这属于新的方法,每一个哲人看待个体面对的问题时,都从个人的经历出发,推广出了完整的一套思考框架。之所以哲学类的知识不止是新的大局观,是由于所有的哲学类的认知,其实探讨的是哲学史发展的逻辑,哲人个人的认知会改变他们所处的世界当下,并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综述式的知识,只管知的部分,但哲学的思辨更多关注的是行,也就是如何应用,如何打磨你看问题看众生的透镜。
更多阅读
吸引子2019-07-14 22:17:49
这四类文不管哪类都得有个理解思辨过程才能溶到自己的“血液”中,否则跟复读机别无二致,如果有自己独到见解更是难能可贵,机器学习通过PCA降维降低数据分类负担,人脑同样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提升认知降低对新事物的认知负担,当然避免不了大量时间的思考,却依然是值得的,辛苦付出,建立先验知识体系,新事多问个为什么,多少个可能性,分配不同权重,尽可能避免欠拟合或过拟合出现,硅基智能到来时,人类碳基依然拥有优势!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