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民主

1、传媒对现代社会影响巨大,绝大多数政治、经济议题都是经由传媒聚焦或主导形成,而不是由普通民众或者代议制“议员”主导形成。与“个体”及“群体”相对的“国家”和“社会”,是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议题”**,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议题”来连结的。提出议题、协商、达成共识,问题解决;提出议题、协商、不能达成共识,问题搁置或升级。

2、语义分析学认为,纯粹形而上的概念和思辨没有意义。当人们在使用大量形而上的概念进行讨论时,往往不在讨论同一件事,因此厘清概念的内涵是关键。现实社会中的“议题”,往往是由这些形而上的概念组成,“民主”、“自由”、“秩序”、“法治”、“极权”、“集权”、“独裁”,不同的人在使用上述同一个概念时,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使用上述同一概念时,内心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而这些概念又是现代社会反复出现的议题中所常用的,这就难免在重大议题上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

3、以“民主”为例。无论如何界定“民主”的内涵,“民主”首先是与“极权”对立的概念。如果认可“民主”反对“极权”的价值,那么这一价值将得到最广泛的认可,现实中难以找到反对者。但现实中,“民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人使用时,包罗万象。在中国,很多人谈论“民主”时,可能是在指“直选”,可能是在指某个具体的“政治制度”,可能是在指“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是在指“公平”。当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形下使用这个概念时,究竟在讨论什么,往往是不清晰的。但由于“民主”与“极权”对立,而人们会在反对“极权”这个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因此“民主”这个概念是具有“正当性”的,所以没有人会否认“民主”,因此使用这个概念就具有了某种言论上的正当性,占据了“道德的高地”。所以当人们心怀不同的意图却使用“民主”这同一个词汇去展开政治议题的讨论时,看起来人们在认同“民主”这个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但很可能什么都没有达成,因为人们企图将不同的诉求以同一个概念加以表达,最后可能的后果是互斥“虚伪”。这个时候,人们往往又忽视了在反对“极权”这个问题上,“民主”会是一个共识。

4、作为今天部分香港人诉求的直选,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议题”。这个政治议题源于经济社会问题,源于民生问题。当然有部分人会认定直选比民生经济更为重要,但直选在这个阶段之所以为香港不少民众所支持,并非这些支持者真的认为直选比民生更为重要,之所以这些支持者这个阶段认为直选非常重要,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只有直选才能解决民生问题、保障自己生活方式”这个观点,而之所以接受这个观点,是因为民生经济问题长期未能得以解决。但目前坚持直选就一定能解决民生问题吗?如果不能解决民生问题,反而会导致民生出现更大的问题,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支持目前的直选呢?反过来讲,如果能够直面解决民生经济问题,直选这个议题还会成为一个议题吗?

5、**新加坡的威权政治体系长期被西方批判,但李光耀毫不妥协。**1992年李光耀访问香港大学并发表演讲,末代港督彭定康坐在他的旁边,李光耀讲:“我从不相信民主会带来进步,我认为民主只会带来退步。我年复一年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每两年我会和英联邦首脑们会晤,这种退步本来可以不用发生,英国在统治这些殖民地的时候从来不推行一人一票。一人指的是英国总督一人,一票指的是英国殖民政府一票。公使或总督的话就是法律,有时低阶殖民地地方官员的话就是地方法律。美国对于宣扬民主和人权有一种不一般的热忱,这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倒台。但这会导致一种错误认知,认为对于欧洲社会有用的民主制度,和在韩国与台湾勉强适用的民主制度,可以普世的套用在其他不同国情的国家身上。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政府?好的政府是人民的托管者,不管你是总统或者君主,但无论如何不会是短期的上台者。短期执政者只会趁机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在好多国家都出现。所以你问我对‘去殖民化’的民主进程的看法,我认为它们是冷酷的。西方政治家从没在这些社会居住过,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地方需要的是经济的发展进步,和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这样才可以支撑维系起一个民主社会。当你有六七成的民众受过良好教育,他们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那一人一票才是有意义的。”

6、但李光耀真的是“反民主”的极权主义者吗?并不是。新加坡的法治环境、政治清廉程度一直位居全球前列,更不要说其以500万人口(实际常住人口300余万)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发达国家。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一个人少地小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托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有金融交易商和第二大私有石油交易商,而丰益国际则是全球粮油巨头;似乎也难以理解,新加坡作为全球对冲基金的聚集地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却没有任由房地产一飞冲天,而是以组屋来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李光耀并非赞成“极权”而反对“民主”,他是反对在后发国家的先期发展阶段将某种具体形式的“民主制度”选择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性之上,是用明确的制度设计去约束短期利益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果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中形成因对抗式选举而导致出现短期执政的局面,那么短期执政者大概率会选择追求短期利益。换言之,**李光耀并不轻信某种观念,他非常清楚每个政治概念的现实效果,并极力避免那些已被“证伪”的制度选择,或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一个看似正确的制度。**相比新加坡,我认为大陆目前这个阶段最为缺乏的是大量优秀的技术官僚,国家治理到了需要高水平和精细化的阶段,这方面不突破,后续发展将会受限。法治对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异常重要,但我们的法学教育和法律实务尚未能够像日本和新加坡那样做到高度专业化。

7、今天香港的示威者,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真的是同一种“民主制度”吗?直选就是这些国家“民主制度”共同的核心吗?美国是直选吗?又有多少人愿意了解,在1870年代之前,美国经选举而任职的官员,可以用公职职位来奖赏下属,而“这个被贬称为‘腐败系统’的赞助系统之所以被商业巨头所抵制,主要不是因为它会导致不诚实或低效率,而是因为它通过向政党机器提供独立的收入来源(来自政府雇员的竞选捐献)来摆脱了商业的控制。如果这一来源能被切断或是明显减少,政客就会更依赖于来自商业的政治捐献”,“随着1883年彭德尔顿法案(Pendleton Bill of 1883)的通过,联邦政府的公务系统改革开始了。最终,1884-1933年,美国政府不同程度的被投资银行和重工业企业所控制了。”(百年前的美国)不要忘记,距此百年之后的今天,特朗普在上台之前,还誓言要清除华盛顿的下水道,那些被大企业控制的议员们,是美国中下层民众愤怒的目标之一。而直到今天,沃伦还在呐喊,美国国会从联邦财政获得的补贴数额,竟然快要被大企业的外部捐赠所超过。那么,议员们会听谁的呢?所以,什么才是“民主”?“民主”就是“直选”吗?“直选”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当我们使用“选举”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对这些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过往和现实,真的了解吗?

8、我知道当我写下上述文字时,会有不少读者要表示反对,认为我在支持民主的对立面。我想对这部分读者讲,**之所以认为我写下这些文字就代表我站在民主对立面,是因为这些读者已经先验的认定了“民主”是完美的、是不会有问题的,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西方民主制度一直是变动不居的,并不是曾经有个圣人写下了什么是民主,然后人们就去执行。**德国人没有美国的民主,日本人也没有英国的民主。李光耀曾经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西式民主制度的问题,这才使新加坡后来的民主制度避免了那些问题。所以当你希望和别人讨论“民主”这个论题时,希望你清晰的知道,你所用的这个词汇,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否则,人们只会默认你在喊“万岁”。

9、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著述,也亲身前往一些地方感受。我在写作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时,无不在思考这些国家和地区今天的状况,与这些国家和地区过往数十年制度与政策的关系。我写作不同的国家,不是为了证明哪个国家好或者不好,也不是为了证明哪个国家不如中国好,我只是想了解真实的情况。我们今天的学研很多时候不如清末民初,因为那个时代还是懂得兼收并蓄的,不会先验的倾心某个具体国家的制度。****这是一个反思的时代,因为这一代中国人,甚至今天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都生活在两次大战后的国际体系中,而这个体系又是从美苏对抗、苏联解体发展到今天。**我能确定的是,“极权政治”和“计划经济”已被证伪。**但这不代表出现了任何一种可以大一统的模式。历史远未终结,连福山都早已承认这一点。很少人愿意了解,德国总理并无任期限制;日本在安倍执政之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靠选举去替换过首相,这些首相们总是没到任期就引咎辞职,是日本官僚体系的稳定性在支撑日本的运转;而韩国总统只有一届任期五年,因此没有一任韩国总统能改变六大财阀统治韩国的局面,在这个体制下,每一任总统都将以悲剧落幕。所以,今天有任何现成的、终极的政治经济模式吗?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某种制度时,光讨论口号式的概念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些概念背后的具体制度构成。

10、**民主需要协商,协商需要议题。****过往很长时间,各项政治经济社会议题是由媒体来主导形成的。但在社交媒体主导的今天,这个传统的议题形成机制,正在或者已经瓦解。**我们看到今天一些官媒,偶尔也不加辨别的转载某些自媒体的文章,或者将网络上的信息搜集起来,没有任何深度判别就展示出来。**新闻的严肃性、客观性,以及对事实、认知的深度追求,正在被传统媒体放弃。**社交媒体时代瓦解了传统媒体的格局,这有经济的因素。过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占主导的传统媒体数量是不多的,尽管不同媒体针对的群体不同,也区分圈层,但从报刊、广播到电视的传统大众媒体,很大程度上数量是有限的,并且这些传统媒体受到了法律和职业纪律的约束,当然也受到了其后资本力量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影响。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格局已被完全打破,作为议题组织者的传统媒体,正在或者已经被瓦解。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是圈层化和封闭化,圈层化和封闭化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又不断强化这种主动选择的信息隔离。正如我们今天所见,中国的自媒体通过不断强化受众既有的观念,可以培养出多达数百万的受众,仅仅依靠打赏和广告,就可以挣得一年数百万人民币以上的收入。在这种经济利益面前,继续强化这种信息隔离,不断向受众提供强化其固有观念的信息,使个体处于“被强者认可”的舒适区,打造一种群体的安全感,自然成了非常多自媒体的选择。当然这种隔离不是绝对的,正如我在后台能够感受到,有不少读者是极其意外的关注了这个公众号,从而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我们身处这个转型过程中,如果需要做什么,我的观点是,积极参与,让自己从一个信息和观点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信息和观点的提供者。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作者所感受到的世界,跟一个读者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11、社交媒体对全球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幸免。对部分先发国家而言,由于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导致大量经济议题政治化。**之所以今天很多国家和地区看起来社会更加撕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交媒体的圈层化和封闭化中断了的跨阶层协商可能,而这本应是民主的题中之义。如果我们说社交媒体的言论自由在破坏民主,可能很多人会否认,但正如乔治索罗斯所言,社交媒体的确在破坏西方文明最珍视的自由意志。**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不同阶层的协商必须要有共同的议题作为前提,这个议题过往是由传统媒体来组织的。**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不断帮助澄清议题,通过专业的报道和分析,乃至有序的辩论,将议题的内涵清晰化。**但当传统媒体受到利益和立场影响开始不能中立的行为时,民众就对社交媒体产生了信任和依赖。社交媒体其实更加难以中立。**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中断了信息获取的公平性。**以往,人们看同样的电视台、阅读同样的报刊,即便身处不同的阶层,但容易从观念上达成一致,或者至少可以了解其他阶层的情况。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几乎不会看同样的电视节目、阅读同样的报刊,传统媒体也向社交媒体妥协,开始大量采用社交媒体的语言和报道方式,每个人长时间的只会关注自己所在圏层的信息。香港的示威者使用Telegram群组,上万人每天只接收和信任群组中的信息,激进者排斥一切非本群体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断被放大,时间被延长。这样的情况当然不只存在于政治领域,2015年A股市场和2016年的内地房地产市场,无不是以互联网传播的方式迅速导致了“非理性繁荣”。**信息传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极其现实的。**所以,是坚持报刊、电视时代的言论不受限制,还是要在社交媒体时代建立新的规则和职业纪律,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不要认为这什么新鲜事,或在限制所谓的言论自由,在报刊、电视大众媒体时代出现时,约束性的规则和职业纪律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关涉“自由”与“秩序”这两个议题,主张任何一种观点的人,都应当思考自己的主张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有哪些,对一个社会而言,是否是可接受的。

12、这个公众号的读者向来是分裂的,这种分裂只有我能在后台看到,那些认为我很左的人,看不到那些认为我很右的言论;反之,那些认为我很右的人,当然也看不到那些认定我是官方喉舌的言论。**之所以出现这样对立的评价,是因为我本来就没有去迎合任何一方。**我写作的目的第一是记录自己的思考,第二是引发读者的思考。部分读者表示高度认可,但非常可惜,这些读者的观点我并不认可,因为他们没有看明白我想表达的观点,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既有观点。另有部分读者激烈反对,也非常可惜,因为他们所反对的,我根本就没有赞成过。很大程度上,这些留言我没有办法回应,因为不处在同一个“议题”。

13、我特意写过一篇**《认识论与思想观念》**,希望告诉读者,我们需要习惯形成“演绎”和“证伪”的思维,这是中国教育极度缺乏的。任何归纳的、确定的判断,都要有一种留待证伪的态度。与网络上那些情绪的表达保持足够的距离,无论那些情绪是谁来诱发的。要通过了解那些情绪去发现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被情绪所主导。

14、最后,希望所有读者都保持开心。尽管这个公众号全是严肃的话题,但其实随便看看就好,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更不是决策者,偶尔写一点自己的想法,你同意或者不同意我的观点,都不会对这个世界的运转造成任何影响。

以上。

raja雷明2019-08-22 07:46:14

所以,你如果能发表一篇反威权的文章还能发出来不被删,就能证明有些最真实的东西,而不需要在这里长篇累牍,走!

作者

首先,我目前没有想法要写一篇反对威权的文章,我不会为了反对什么而写;其次,反对新加坡威权主义的文章有很多,不知道你读过多少;最后,跟你观点不一致的就是走狗,这就是为什么你这样的人现在得不到什么支持。

费军2019-08-21 20:55:15

我的立场基本与你类似,其实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许多所谓的追求“民主”的人群,说到底是需要为自己的失意寻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

作者

应当珍视民主反对极权这个价值,对于具体制度,要专业和审慎

delong2019-08-21 21:43:45

美国的媒体是政府完全不插手,中国的媒体是完全跟党走,北欧的媒体有意思,国会立法并且要求政府动用财政保证:财政拨款要占到媒体自身收入的1/3左右,当某个主要媒体存在资金困难要倒闭时,财政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得整个社会的媒体永远存在左中右各种声音,即使他是批判政府的,当某个媒体占有率太高时,政府就要拆分他,保证不能让一种声音盖住了其他声音。

作者

中国的自媒体都是自己在走

吴小猛兽2019-08-21 23:21:14

楼上有人说“美国的媒体是政府完全不插手”——这恐怕是被误导的一厢情愿,美国政府对媒体的干预早已被斯诺登等爆的一清二楚。

张端阳2019-08-21 22:07:32

我认为以“今日头条”“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精神毒品”,其推送的信息一直令人处于舒适区,长期以往导致思维固化,原地踏步,无法进步。

作者

其实我还挺喜欢抖音快手的,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此外,tiktok是目前国际化做得最好的中国app,能够鱼肉海外的中国企业我都欣赏/::>

长烟落日2019-08-21 22:01:55

您的文章我还真不是随便看看,可以说是受益良多。我之前关注了公众号,但非常惭愧,当时没有好好研读。直至2019年,才发现2018年头三篇的价值,进而找出楼继伟讲话和浙江省亩产论英雄的文件,再进一步翻出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文件。我在银行工作,从事公司业务,您的文章对我的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我已通过陌拜方式与工信部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准备就向优质制造业企业提供实质性金融扶持方面洽谈合作,虽然不知结果如何(毕竟如您所言,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模式,很难向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成本尽可能低廉的信贷支持),但算是迈出了尝试的那一步。 非常感谢您!

作者

能有帮助,感到高兴??

Sanfendu2019-08-21 21:31:03

如果在自由意志和集体意志之间有一根标尺,那么中美两国应该在靠近中间的地方,美国偏自由一点,中国偏集体一点。同样的,以西方划分的所谓民主和集权,中美也在靠近中间的位置,美国绝不是某些文人臆想的民主乌托邦,中国也绝不是1984,只不过当今话语权在谁手里,就把对方妖魔化了,被这种妖魔化洗脑的人所有的反应都能自洽,丝毫不觉得极端化和绝对化某种意识形态的愚蠢。

Kaji Ryouji2019-08-21 21:00:48

能看见这文章就足够令人开心的了,我只想说,长点儿心多看看书比啥都强。微博抖音之流不过是算法的囚笼,尚未成人便已成囚,在当下真的屡见不鲜。因为不信所以是盲的当然也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不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就像文中所述一种强者泥塑般的认可。

击球区2019-08-21 21:49:36

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我们目前的民主集中制,协商制,选贤任能,是最好的,最适合我们的。当然也在不断改革升级中。美国那么强大,开国也不过才250多年。我们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一般都在300年左右。还是一句话,中国的事情,只能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知道如何解决,如何生活。我是个周期论信仰者,每个国家,制度,公司,民族,个人都有周期(古称阴阳变化) 拉长历史看中东人,蒙古人还统治过欧洲呢。不管怎么样,幸运生活在本世纪,相信21世纪我们国家是个上升周期中。做多中国。

Flame2019-08-21 21:41:36

大喊 民主的人,让我想起大喊洋务运动的人。学习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不懂得思辨。 换角度看民主,现在所谓的民主,也不过是英国的几个贵族发明的一个政治玩具。跟现在的民主都相去甚远。民主的发源地,也在不断完善他们的“民主”。我们借鉴的时候,难道不该多看多学,最后才做嘛。 谨言,慎行。

桑桑记得开电热毯2019-08-21 21:54:45

《求是》好几年前就发过一篇文章讲西方民主不是普世价值,但是因为求是杂志的性质,很多学界的人也不认可文章结论。甚至只看标题就表示不服。非常理解你说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以群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大家视野越来越窄。有个微博上脑科学大v在她的小密圈里写过,由于现在推荐算法的普遍存在,各类app实际上只会给你推送你本来就喜欢的东西,而看不到不同观点。所以也有一些app就是为了避开这种算法,只进行随机推荐。ps,看到你提日本的总理更替往事,就想到那时候日本没几个月就换个领导,闹的国家乱七八糟的,后来稳定了,经济就发展了,充分说明一国政治稳定多么重要。

半小时2019-08-21 21:13:23

建议哈,作者写10篇儿或者8篇儿严肃文章之后,插入写一个,貌似不是那么严肃的文章,比如吃吃喝喝什么的,毕竟这个是作者一切思考的基础,嘿嘿[偷笑]

作者

是个好办法

Leon Zhao2019-08-21 23:54:00

不谈秩序的民主是伪民主,不提民生的人权是假人权

valar2019-08-21 23:07:33

民主更多的是从制度上对社会的保障和保护,民主不是根本目的。不能盲目地为了民主而民主,要实事求是。

白亦帅Plus2019-08-22 08:21:29

看到留言里西方政府不插手媒体,所以西方媒体是独立公正的观点。想说这就是西方体制的迷惑性。制度上是不插手,实际上是用资本来掌控。这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秘诀。表面上都是独立的,实际上都是可以收买的。

陈义2019-08-21 23:07:44

长期看,缺乏多样性是中国制理模式的主要短板之一,一旦决策有偏差,全局皆输。建设特区分别探索,是个选择,目前的特区数量还是太少了。

思行2019-08-21 21:53:41

是,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只有适合并不断放大这个制度的优势,不断发展更新。就如现在主流的手机操作系统,一个开源,一个封闭,在不断更新中开源的逐步在封闭,封闭的逐渐在开放支持其他工具,两者都在往对面的方向发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发展。回顾这一更新历程,发现原来变化很大,在对比中逐渐认同,接受并是那个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期望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刘东盟2019-08-21 20:56:04

看他人如何认真思考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不囿于个人的视野。

王大宝2019-08-21 22:38:21

很棒。现在媒体讲的民主,得加个定语”西方的民主”或“美国的民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历史并未终结,靠一种定义去塑造世界的想法,是愚蠢和别有用心的。

作者

美国也不等于西方

GY2019-08-21 21:40:31

感觉作者的研究态度和温铁军很像,世界上的理论终归是要解决问题的,很多研究者和理论追随者不自觉的陷入了意识形态争论,在非左即右的框架中盯着对方缺陷做争论。集权是后发国家集中资源发展优先产业的必要措施,如我国建国以来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计划经济。这种适合实际而不符合人们对美好理论的念想的政治手段却被扣上极左的意识形态帽子做批判。像温铁军说的,若是对过去历史进行去意识形态研究,这都是后发国家不能像先发国家那样进行对外侵略获得血腥的初期原始资本积累,只能通过集中资源发展优先产业,对内自我剥削获得资本积累。

抡锤子的许三多2019-08-22 06:23:32

1、规则、秩序是自由应有之意,不然某个人的无限自由就是其他人的不自由。所以追求自由实际上是通过设置和改革规则来追求自由的最大化,是所有人的总体的自由的最大化。 2、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的制度体质,就像人们不能让一个农业还不发达的国家去在政策上向高端制造业倾斜。突然想到就算是国际法,也有国家公然违背,wto如果不进行改革,三五年内必然解体。所以,共识一定是总体的、宽泛的,而不是具体的、细致的,如果共识落实到具体,就要因时因地而不断进行再协商。 3、原来我们真的站在历史的拐点之上,有幸看到了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有科技革命、产业升级、国际秩序重塑、国际力量的剧烈博弈,还有以上这些所带来的人们的具体的生活的改变,就像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过渡与妥协,就像我们生活在充满算法的环境中一样。

晚乔2019-08-21 23:51:50

民主是个中性词。但是“极权”是贬义词,作为民主的对立面是否用“专制”更合适呢?

梦又飞翔啦2019-08-21 22:55:29

[强]听君一席话[抱拳]胜读十年书[咖啡]好奇慕峰先生最爱的书单是哪些[玫瑰]多谢[月亮]

作者

在不同文章中都提到过。没有最喜欢的,好书都是一样喜欢。

山海图2019-08-21 21:54:18

封闭化和全圈层化对个人带来的危害,需要强迫自己去看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立场才能消除。以前天涯逛的多,自己都快废了。

Lily2019-08-22 13:50:18

自己走的自媒体常常就404了

作者

边走边挣钱的人们,谁又不会有几个备胎呢

speedinglupi2019-08-22 01:10:10

社交媒体拥有的迅速的广泛共识是双刃剑,思考需要时间,一方面较快形成相对明确的诉求,另一方面会激化成不受控制的暴力。

 王建国2019-08-28 21:55:50

民主的体制是多样的。美国式,英国式,德国、法国式……。中国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民主体制。 关键是了解民主的意义。各国民主体制的建立在于工业化后,个人活力成了社会发展基础,保护个人自由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所以,自由是民主的意义所在。一国内部发展平衡可以实行直选的民主,不平衡就要共和式民主,如美国的按州来分配选票,间接选举总统。中国目前也是共和式,照顾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 总之,只要能保证人们自由地行使个人权利,并利于全社会发展就是有效的制度。反之,照搬别人的模式,也许就会破坏本国的秩序。 社会不断进步,民主的方式也在不断演进。美国二百年的历史就是明证,从奴隶制的消除妇女参政,到黑人平权,进步是巨大的。中国近百年的变化更是巨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演进更加迅速,了解这几十年变化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成果。相信这个制度会更好。美国人都害怕的制度,我们有什么去怀疑呢?除非别有用心。

梅.Y.J2019-08-25 15:31:08

老师的文章一如既往的理性。人很容易被情绪左右自己的思考,最近两年我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也有一样的问题,所以现在也在努力克服这个问题,唯有不断地探究客观事实,摆脱自己的舒适区才行,有条件时应该亲身去实践。 正如老师所说,互联网的言论自由没有夯实民主协商的基础,反而在加强信息的圈层化和隔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天生是情绪化的动物,天生愿意躺在舒适区,在种种因素之下自发聚集成为群体。然后如《乌合之众》所描述的,人在群体之中更容易丧失个人意识,情绪将取代理性,反复强化的词汇、套话、形象便能主导群体的意识。若要探究事实,拿回理性的主导权,就需要跳出群体,跳出圈层,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杜思茅2019-09-29 14:56:47

最近我感觉很困惑的就是,不知道该相信哪个媒体报道的,在自媒体报道的今天,谁也不用为自己说的话负责,然后就会看到一件事跌宕起伏,啪啪互相打脸,吃瓜群众来回支持。让我怀念以前那种一板一眼,只报道事实的新闻。 还有就是,其实我感觉愚民娱乐,比如抖音这些,也不能说不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来决定国家大事,糊糊涂涂过一辈子,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思考这些可以留给那部分有能力,想思考的人。

XLee2019-09-15 22:55:40

时隔多天以后再翻了这篇文章,发觉郑永年写的互联网与人性在你之后。渔港黄尸的动机不纯,看上去是得了血癌。单纯靠"渔港不值得,治病还得靠资源下沉",恐怕治不了血癌吧,这相当于为癌细胞输送了营养

作者

长期而言,还是要看渔港的大多数

AlexZP2019-09-01 09:49:41

民主的价值在于用理性、秩序和互相妥协来取代专制、暴力和肆意妄为,剥去事物光鲜的语言外壳,从最基础的底层逻辑来思考问题,往往最能有所得。其实制度也只不过是外衣,真正决定一个社会如何运行、运行质量如何的,往往是比表面的法制要复杂得多的东西。被西方猛批的新加坡式的威权政府,却能在议会开会的时候进行理性、得体的辩论,比起东亚某些一开会就扔鞋的,孰优孰劣?孰是孰非?

十六2019-08-27 15:04:06

正如老师所说“有不少读者是极其意外的关注了这个公众号,从而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我就是这样的读者之一。提神醒脑之余,把公号推荐给了女儿,真希望更多人能读到您的文章!

康定松2019-08-27 10:44:16

民主民主,既是一剂良药,也是一剂充满梦幻意味的良药,似是而非。应该说,民主本身是好的,只是它的实现和实践需要自身的一个基础,因为但凡一种制度,都属于人类认知的产物,可是反过来,人的认知是常常存在很大局限而且是可以被影响的,进一步说,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完善,如果先入为主认定民主必定很好,放之四海皆准,那无异于削足适履,结果就是,人与制度的最终破裂。简单一点说,小孩不懂道理,就别玩那么高级了,家长要在一旁监督,给指导一下吧 这两天,看托克维尔自传,有一句话很警醒,大概意思是,曾经无比推崇并崇尚的自由,现在却想早一点摒弃。谁能肯定,自己的某一个观点事实上不是幼稚的呢

念念不往2019-08-25 10:07:04

人类的发展是善于“利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但人性的弱点在于总是本能地相信“愿意”相信的,那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舒适区”,同时又被社交媒体“个性化”和“精准化”不断加杠杠。所以,非常喜欢作者这种“引导式”的思考,这个时代好像更需要这种带有一点哲学式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考精神。

侯-jia-hao2019-08-22 00:33:51

实事求是的人 算左派右派?左右派的划分十分不明确,不应该再被使用。

法科奥夫2019-11-19 23:19:08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当初被公知们奉为外交真理,现在也充分的暴露了美国民主政治下外交思维的短视与急功近利。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四年一届的选举导致执政者追求在位期间的利益最大化。香港这次运动,美国的目的是破坏香港经济,获得贸易战优势。而中国目标是收复人心,不仅是香港,台湾,还有中国大陆那些对美国民主政治仍然抱有幻想的公知,甚至世界其他文明那些能独立思考的个体。这就导致了香港暴乱却是“双赢”的局面。不少美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会为了未知的长远利益牺牲眼前短期利益,甚至牺牲中期利益,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政治决策深度的差距。

無知2.02019-09-16 19:49:46

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教材。

天*涯2019-08-24 08:23:47

10以前认可,10以后部分认可,我想没有人是100%正确的,即使大家都认可的东西也有许多是错误的,甚至愚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