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商超史
今天,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对制造业的关注都超过以往很多年。但对一个时代而言,真正吸引人的,不可能是口号,只可能是实惠。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不可能依赖于一腔热血,必须依赖于普遍可接受的付出与回报。
一个时代的主流企业家,是大多数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当这个时代最风光的企业家都来自个别行业时,很难再让优秀的年轻人去到其他行业吃苦。
在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大会上,张勇发布了阿里的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云计算大数据。事实上,包括阿里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企业,无论是霸王龙还是独角兽,都是局域网内的本土企业,自身离全球化还有十万八千里。阿里目前的海外营收占比只有大概5%。从营收看,2018年度阿里营收为561.47亿美元,只有Amazon营收2328.87亿美元的四分之一。当然,市场更关注市值,而不是营收。
如果我们把传统商超企业与电商平台排个序,沃尔玛(1)仍然以5144.05亿美元的营收位列Global Fortune 500的第一位,后面还有Amazon(13)、Costco(35)、沃博联(40)、Kroger(47)、家乐福(81)、Tesco(103)、永旺(118)、Target(122)、Royal Ahold Delhaize(127)、京东(139)、Seven&I(159)、欧尚(164)、Albertsons(165),然后才是阿里(183)。后面还有Westfarmers(195)、Finatis(207)、Woolworths(233)、麦德龙(267),当然还有Otto、ALDI、Publix、TJX、Coop、Migros、Dollar General等等等等。
Amazon有取代大多数实体商超吗?其实并没有。商超一直在进化。那为什么单单在中国,就出现了电商平台一统天下之势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Fortune 500上的商超企业有多少是主要依赖本土市场的非全球化企业呢?商超是必然会受全球化影响的,因为商品是全球化的,但这不意味着商超企业就天然全球化。有部分商超企业可能只是在本土负责“进口”,通过销售其他国家的产品去满足本国的需要;有部分商超企业则可以成为全球渠道,不但能通过进口对他国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还能将本国商品畅通的输出,提升其价值。那么,中国目前有后一种真正全球化的商超企业吗?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最适合全球化的电商平台,在中国却变成了几乎只能本土化的企业,唯一跟全球化沾边的商业行为就是海淘进口,帮助海外把产品卖到中国,却难以帮助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球并提升其商业价值。反之,在Amazon逐渐退出中国本土市场的红海竞争时,却将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作为自己的主要卖点。当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只能通过Amazon去出海,无论阿里京东还是苏宁拼多多都基本帮不上忙时,中国制造业被Amazon自营“剥削”的命运何时才能扭转呢?
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去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有意义的。其实我很想知道的是,阿里的全球化战略,究竟是继续“进口”的全球化,还是会扩展为“出口”的全球化呢?或者,会进一步形成真正的“海外本土”的全球化呢?
尽管我们可以在目前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写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且很可能会超出大众的认识范围,但这样做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基于此,我决定利用未来一段时间,去梳理全球商超企业的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商超企业的进化,跟城市化进程、都市圈形态、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紧密相关的。
下图,是美国商超史上最重要的企业之一Sears百货1913年的邮递购物册。当时的美国人,就是根据邮递员送来的Sears购物册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住房类型,通过快递下单全部建造所需的建材,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Sears的邮递购物,曾经服务了超过60%的美国人(位于乡村),从水杯、收音机到住房建材,乃至福特汽车的风挡,都是通过这样的邮递服务购买,并通过邮递送货上门的。所以我们还会觉得今天的电商快递服务是最“先进”的吗?
与大多数全球化研究不同,我一直将企业作为观察的对象,尤其对企业和产业的历史充满兴趣。基于前期对1955年以来美国Fortune 500和1995年以来Global Fortune 500的全面整理,未来我们将不断尝试去梳理不同产业的企业史,从微观视角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破除这个时代的种种“迷信”。
从全球的、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是一件耗时而有趣的事。我们不能确定何时能有成果,但一定会有成果。
Ava2019-09-15 22:30:53
“Amazon有取代大多数实体商超吗?其实并没有。商超一直在进化。那为什么单单在中国,就出现了电商平台一统天下之势呢?这是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发展速度比较快,实体商超本来存在的时间就不长,特别跟美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消费习惯是可以很快转移的(类似的情况如信用卡支付转移到移动支付),同时人工的低廉也造成与电商配套的快递业蓬勃发展。。。但美国的实体商超真的没受影响么事实上很多美国老牌商超都有关店潮,可能受到的冲击不如中国的大,但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迹象
作者
实体商超受到电商冲击,被替代,是眼前的现实,不需要辩论。但在欧美日,无论实体商超还是电商平台,都走向了全球化。关注点是,中国商超的全球化之路该怎么走。当然,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究竟是希望尝试真正的全球化,还是向Trump继续承诺,把美国货更多卖到中国,解决美国100万人的就业。这是两条路,一条叫鱼肉海外,另一条叫鱼肉乡里。
Eric2019-09-15 21:28:14
历史角度, 国内商业平台为后起追赶型,前期仰仗国内政策或者权力保护,占据国内市场,国内站稳后,才能逐渐开拓国外市场。 国外角度, 国外市场早已充分竞争,尤其是国内商业平台极其缺乏专业的采购,质量,物流控制人才,而这恰恰是国外企业的优势,人才体系优势。一切竞争都是人的竞争。因此,国内商超若要进入成熟的西方市场,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桥梁,需要非常努力。 商超运作,若西方100分,国内最多30分,差距巨大,期待作者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分析,以助推中国商业真正成熟,进入国际市场
作者
我可能不专业,只是想了解历史。Jeff Bezos对媒体公开讲,Amazon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其他行业已经把该做的铺垫都做了(物流、网络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这种平实的声音在中国是很罕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喜欢造神,由吃最后一张饼的人拿走全部奖赏。打破迷信,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匠人2019-09-15 22:51:19
我试着抛砖引玉: 1. 中国电商打败了实体商超,主要原因是高房价导致的高成本,密集居住对电商物流有利。电商用独特的方式解决了信任问题。 2.中国的文化、制度、营商环境和开放程度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导致中国的企业很难全球化,外国的企业也很难适应中国。
昌平李2019-09-15 21:20:33
这是连续剧的第一集吗?
作者
这是第一集的预告
匠人2019-09-15 23:07:56
中国电商的“先进”是宣传的结果。互联网企业在过去的10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创造了新时代的经济和财富神话。他们以充裕的资金在各种媒体上(包括互联网)投放了巨量广告,中国超前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帮助他们很快影响了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 我是第一次看到美国西尔斯的邮寄销售在100年前就这么成功。这事在中国好像没有宣传过。说明美国社会在100年前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商业信用。
易木2019-09-15 21:54:45
欣赏作者的态度与行动,每个人尽绵薄之力做出点贡献,中国将会越来越好。
finxible2019-09-16 00:37:16
个人拙见,因为很可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自主的商超“品牌”。耳熟能详的,比如7-11,乐天,家乐福等等之流,其背后金主都是在海外的。本土品牌的超市,比如上一个十年里北京有的首航和华联自己内斗不休,还得和每个小区附近的菜市场抢生意,后来09年后电商崛起,实体店更不如前,在此环境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有竞争力的商场品牌是很困难的。现在拿我所在的瑞典举例子,瑞典本土超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ICA,一个是coop,其根据门店大小决定门店商品的种类多少,并且二者皆有自己的商品供应链(比如饼干包装上如果打上自家logo证明生产商在该公司旗下)。大件货品一般都去IKEA,而且还意外的很便宜。说到底,商超虽说是服务业,但其本质上仍然可以算是一个食物制造业,单单光靠给别人当平台是绝对无法长久的
徐贵东2019-09-15 21:09:32
写的太好了,我也发现了为啥总是扩大内需,不是扩大外需呢?中国的好东西就这么不行了?
任康剑2019-09-15 21:37:59
想阅读您更多的文章/随笔,不知除了公众号外还有没有其他途径[抱拳]
作者
目前只有这里
还好2019-09-15 21:54:17
这段时间把公众号所有文章看了一遍,很受启发,期待Tragedy and help 新章节,同时期待穆大关于商超企业的新研究成果。[强][强][强]
胡诚2019-09-17 17:54:09
非常喜欢这个公众号,我想说的是,在海外,ALIEXPRESS在一点一点的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我有很多同事都在上面买东西,以电子类为主,也有一些简单的低价产品。如果您能在后续的文章中挖掘出一些数据,可能会很有意思。当然,主流还是亚马逊。
apricot2019-09-17 11:35:20
我知道的泰国人,日本人都在用Aliexpress,并且赞不绝口。虽然可能和亚马逊相比,起步晚了,规模没有那么大,可是也是在一步步发展的。 美国的基础设施完善?我一个日本朋友去年去美国出差,就住在苹果总部附近,出差前就在网上订了苹果产品,然而7天行程里最后一天才收到自己订的产品。以前一起工作的一个美国姑娘来自美国中西部,说到自己家乡没有铁路和公共交通,出行必须要开车。
cj2019-09-15 23:54:39
下午才看了贾根良老师的文章,他提到了中国的零售产业被外资侵入的状况,令人惊讶。
spring2019-09-15 22:40:50
在看太阳的这篇文章时我才意识到“全球化”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是很抽象的概念,现在点明了摸索他的道路,谢谢你[拳头][爱心]
wuwuwuwu2019-09-15 21:13:51
第一时间很惊讶,京东在阿里前面。然后想起来,两家会计规则不一样,京东自营,GMV都算,淘宝只计算自己提供的服务型收费
Annie2019-09-22 04:54:47
在西班牙也有一些中超卖各种百货,但是本地人提到那里的产品都是说便宜,但是质量差,有点嗤之以鼻的感觉,他们也会买,但是买中国品牌推崇中国品牌总有点让人联想到钱不够花生活品质低下。但是大商场里,比如英国宫(西班牙最大的连锁百货商店)也到处售卖着made in china 的质量非常好的百货。很多人可以买中国产(其实也是不得不买),但不想买中国品牌。产地中国外国品牌和产地中国中国品牌中间差的是一个系统,一个他们信得过的系统,最好是他们自己的系统去进行货物筛选和质量把关。可惜很多中国品牌提供的系统目前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当然也许有些中国品牌做到了但是大家暂时还不知道)。
伍祥2019-09-15 22:02:45
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梳理出的全球化商超史成果,被作者严谨的数据化论证折服
DC2019-09-15 21:48:11
阿里的aliexpress在欧洲的年轻人中间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个人感觉就在ebuy/amazon之下。
长烟落日2019-09-15 21:46:56
终于更了
邵长江2019-09-15 21:43:51
借助你的视角,看到独特的成果,期待中
余由威2019-09-15 21:24:24
需要更多的角度和观点去认识这些带有垄断性质的企业!
只留两手2019-09-23 19:10:54
期侍博主全新视角下的看法
fu_you2019-09-23 16:28:43
仅可见大概,了解的不多。顶!
finxible2019-09-21 20:29:51
请问那位airicot先生,哪怕就算ailexpress把日泰都给垄断了,那么日泰市场份额和整个欧美市场份额比,谁的大?而且你认识的人可能不光用马云的ailexpress,人家可能性照样用亚马逊,你的认知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而且本文讨论的是电商平台与实体商超之间的结合,相当于沃尔玛和亚马逊合作,你的观点和文章不相干,更何况这个ailexpress根本就是一个纯粹电商平台,连京东都比这个结合更紧密,这是其二。第三,苹果送货慢不等于美国基建不好,那是苹果的经营策略,在靠近总部的地方肯定零售店多啊,你走两步就到了凭什么需要电商高度关注。中西部只能靠开车更是证明了人家基建根本不差,试想,都已经到了人均开车上路的情况,那么公共交通是可以被取代的了。公共交通说白了,是缓解出行不便给民众提供载具的行为。那大家都有车了,还要公交车干什么。加之美国的公路与航空通航率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公共交通根本不是必需品
使独尊2019-09-15 23:36:32
国内企业被亚马逊剥削,为什么都不吭声呢?创业都是以自己了解的需求为准?然,当有了碗里的,就不管锅里了? 马云,不是要把中国商品卖出去么?怎么仅仅是卖进来?张勇全球化,没有作出清楚的定义?岂不是让大家都困扰不着力?就如对中国梦,我至今不懂,包括对伟大复兴。不确定、没有边界的任人解释好作事? 再,从都作为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实体亦自然终究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