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团队的一小步,可能是公众号生态的一大步
微信公众号仍然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舆论平台。这个平台决定了大多数中国人每天能够读到什么故事、了解到什么观点,以及,最近该吵什么架。几乎所有社会舆论都会在这里产生、发酵。
每一个平台都在培养、产生自己的头部媒体,在网络效应下,头部媒体快速集中,获得了主要流量。**头部媒体要能保持头部地位,往往会采取相对偏激的路线。**这跟传统新闻媒体遇到的情况一样,销量最大的往往是偏激的小报,而走精英路线的媒体,其读者和观众从绝对数量来讲总是偏少的。越客观,就越没有观众,除非当各方过于偏激,连客观变成了稀缺资源,才可能得到足够关注。
但互联网时代与传统新闻媒体时代有很大不同,就是人人皆可言论。网络效应打破了地域人数限制,新的利益由此产生。如果我们明白互联网时代流量必然带来收益的道理,那么以此为生的人们,一定会不断强化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因为否定自己先前的观点意味着对前期受众的背叛,这会导致利益丧失。
大多数受众就是在这样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下经历了过去几年。我们今天看到,对于同一个社会事件,持有不同观点群体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恨不得到了你死我活的状态。这是两方面的原因导致:
一方面,新兴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在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会主动引入“专家意见”去做相对客观的分析,而是把自己打扮成、或者被追捧成了新时代的“专家”。许多社会公共议题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前期讨论华为问题,有的是从劳动法的视角去探讨,有的是从民事纠纷刑事化的视角去探讨,这些探讨对社会发展和民众权益保障是有益的,但最后极化的声音一边倒,只要不是赞美华为就一律是“黑公关”。提出这样观点的自媒体难道真是这样想吗?还是通过极化的言论可以扩大自己的舆论影响并制造流量以作进一步收割?在前一篇文章《对微信公众号内容审核机制的改进建议**》**中,我们建议腾讯微信团队去分析这些公众号的获利方式及舆论影响,同时我们还要建议将这些研究报告提供给监管部门并且能够公开披露,这样使监管部门和公众能够知晓这些极化言论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
另一方面,大多数互联网媒体受众只有阅读的经历、评论的经历,而没有写作的经历,换言之,大多数人其实没有经历过被受众质疑、恶意投诉、无故删帖等情形,今天很多读者是带着一种批阅奏章的快感来阅读各类文章的。**我们看到今天全球都面临着极化言论带来的危害,在人人皆可言论,且多数时候是无责任言论的情况下,十分偏激的观点往往容易集中到一起,对个体造成舆论审判。**在这个时候,理智的声音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因为大多数理智的人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阅读、回应这些极化言论上。这就导致互联网上的极化言论会越来越多,而这很可能使越来越多理智的人对整个舆论环境表示失望,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互联网写作经历,他们以传统思维会认为,整个舆论环境是官方希望展现出来的样子,而并不知道,其实这个网络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媒体与受众自发形成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网络时代的圈层化。**圈层化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商业的秘诀。**但不同群体的分割、聚集、自我强化,使偏激者可以长期处于有“组织”的偏激状态。**我们能举出非常多的事例,例如网络传销、香港连登等等。一个读者长期阅读的公众号决定了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取向,而一个作者长期又面对持有类似观点的读者,这种相互选择最后导致了媒体与受众形成了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稳固圈层,最后圈层与圈层之间开始形成激烈对立。而这一过程几乎是不受干扰的,换言之,是“自发”形成的。
这样自发形成的圈层化的舆论空间对社会是有利的吗?对经济是有利的吗?对平台本身是有利的吗?其实对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利的。**这个圈层化的舆论空间最后会导致极化言论越来越多,会导致一个本来可以相对冷静讨论的议题快速发展成为偏激对立的议题,对当事各方造成各种压力。**监管又不得不出面来平息,最后,除了少部分新媒体赚走了流量的利益外,所有人什么都没得到。这样的事件反复出现后,监管层面的压力会传导给平台,平台以流量所得,往往又会还回去大部分。
所以,平台的变革势在必行。
腾讯微信团队在近期引入了两项机制,去干预微信公众号生态的圈层固化问题。一是新增了**“发现公众号”这个功能,二是在部分公共话题的文章底部设置了“相关阅读”**链接。这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尝试。
我们先看**“发现公众号”**功能
以往,读者关注公众号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朋友圈阅读、微信群阅读或者接受朋友推荐,这是在一个相对圈层化的状态中去扩展自己订阅的微信公众号范围。在这种环境下,公众号要拓展自己的阅读群体,只能去不停追逐热点,生产爆款文章。
而**“发现公众号”**增加了一个关注渠道,即在“订阅号消息”中会偶然显示出一个读者从未关注过的公众号。**根据目前网络上披露的非腾讯官方信息,被推荐的公众号主要是原创度较高、内容质量较好,在垂直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当然这个“内容质量”好不好,是因人而异的,也许,显示出来的正好是读者不喜欢的,就像微信朋友圈的广告那样。无论怎样,这增加了一个读者随机关注新公众号的可能,而没有足够精力去经常写爆款文章的公众号,也有了一个可能被其他读者发现的渠道。
我们再看“相关阅读”这个功能
这是在一个具有公共性话题文章的底部,在几条留言之后,显示出的**“相关阅读”内容。展开“更多文章”**后可以看到:
**“相关阅读”将一个热议话题的不同观点文章,放在一起,供读者参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做法。大多数读者对一个热议话题如果只看一边倒的文章,会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这种片面认识又会因为圈层化舆论形成偏激的对立观点。而大多数人的心态是,如果我已经公开支持过一方,那么就不太可能再自我认错去支持其他方。真正能“让子弹飞一会儿”再做判断的读者其实是少数。所以,“相关阅读”的重要作用,是使更多读者在下定论之前,能够阅读到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发现公众号”和“相关阅读”是在目前网络言论越来越极化、圈层化的情况下,腾讯微信团队所做的重要而有益的尝试。从另一个维度讲,这是腾讯微信团队主动在给微信公众平台生态做耗散结构,实现熵减。已经形成的头部,和头部形成的既定路径是需要不断被打破的,只有不断打破生态中的既得利益,才能使平台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小步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以上。
淇水汤汤2019-12-12 15:41:06
我就是刚在发现中关注你的[冷汗] 好奇的一点是,这个发现公众号,是随机展示的还是像百度搜索中一样需要做竞价呢?
作者
这个公众号都不是用来挣钱的,拿什么去竞价呢/:,@P
智能水艺任建强2019-12-12 15:39:35
意见很中肯,将相关问题不同方面都放在一起,促使人民理性思考,实事求是,启迪民智,非常有意义!
michael2019-12-12 16:08:53
对待社会问题,对待现今世界的种种,我们需要一种“独立思考能力”。 但,这个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甚至可以说,不是通过我们现今教育体系能学到和学会的。 大众通过网络,往往本着“学习和成长”的目的,但事实上,网络平台更容易获得“宣泄和认同”。(可能我说的偏激了)久而久之,大家忘记了“初心”,为了发泄而发泄,为了认同而认同。不需要分辨什么是真实的,只相信自己“相信”。 现今的世界已经生病了,“理性”已经被滥用,“价值”被货币量化。作为一个正常“思考”的人,在网络上已经边缘化,所说所想的,都被“成功学”、“厚黑学”、“鸡汤学”所淹没…… 从这点上来说,我是悲观主义者[撇嘴]
tanC2019-12-12 15:50:35
功能挺好的,看得出wx近期的举措都是增加对原创优质平台的支持度,丰富与优化阅读效率,对坚持做内容的公众号是个机会。
海2019-12-12 17:04:49
我很好奇,微信会提供公众号后台关注人的信息吗?就是说能获知谁谁谁关注了“我”的公众号?
作者
只有头像和微信名字
奥2019-12-12 16:57:04
很多其他平台早就有了类似的渠道,包括知乎,观察者网等等。这些渠道的一个弊端是让人会看新闻停不下来。所以我后来上那些网站少了。经过良好信息过滤的知识反而有更高价值。就像你的这个公众号
月月鸟2019-12-12 16:44:13
这都是互联网发展去中心化的结果,人人皆是内容生产者,社会观点变得多元、对立和圈层化希望平台把握好去中心化的程度,别让每个人真的受困于信息孤岛,到时就真的人人都变得封闭固执了我们需要更多元的意见,但不需要再有“咪蒙”这种洗脑怪物了。
刘国威2019-12-12 16:50:59
微信团队在张小龙带领下是真地克制有序前瞻性地在做事情…
马良伟2019-12-12 16:13:40
对立的意见是接近事实,接近完善解决方案的前提,辣鸡文章泛滥是平台毒药。为微信点赞(ò ó)
早早2019-12-13 09:29:57
喜欢你的文,启发人去思考,非常感谢
困嗯哈根2019-12-12 15:48:30
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其多样化的种间关系而得以维持
孙兴华2020-01-08 10:00:05
“今天很多读者是带着一种批阅奏章的快感来阅读各类文章的” 太形象了吧?!
使独尊2019-12-12 20:27:54
一个读者长期阅读的公众号决定了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取向,而一个作者长期又面对持有类似观点的读者,这种相互选择最后导致了媒体与受众形成了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稳固圈层,最后圈层与圈层之间开始形成激烈对立。而这一过程几乎是不受干扰的,换言之,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圈层,并不意味着排斥之外。否则,就得承受自我局限的糟糕了! 发现,其实还是智能加人工推荐。曾经看抖音,就觉得微信当这样。建议微信读书,给天数人自由读,却被忽略。 相关,还是同发现。嗯,这样发展,智能编辑。有个年轻得很的公司就干这事。读深科技知。…惭愧! 干掉缺陷,接纳美好!曾经感叹,如果腾讯早这样,或许抖音就叫别的名字了!
海盗2019-12-12 18:11:38
世间没有万全法,那么就拥抱变化吧。
玥玥爸2019-12-12 16:19:17
客观规律上,负面信息的自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关键时候点,强制性的压制,很可能会爆发更大的负面传播。强制性的404信息本身,就是负面传播的助推器。
玥玥爸2019-12-12 16:13:15
迭代,进化。
李纪伟2019-12-12 16:11:33
开始我还以为这个推荐的公众号是花钱的呢
作者
如果不是读者提醒我,我都不知道还有推荐
fei2019-12-12 16:00:07
我也刚刚发现了你,你好啊~嘿嘿
祥云红烨2019-12-12 15:57:53
嘿,这其实早就有了,最早是个人博客相关文章的延伸,目的是为了将相关信息都推送给用户,使用户点击率增加,不知不觉中这种方式会大幅度增加微信的平均使用时间。君不见各大视频网站用这招用的多么溜。而公众号推荐也是基于这个目的的。
xiong2019-12-12 15:52:53
这个公众号是我目前阅读到的最启发建设性和深入理性思考的 时事相关公众号~为这种用心的写作点赞感谢您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