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黑天鹅与多米诺连锁效应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当我在keep calm and carry on 共度国难应有的态度谈到《错不在我》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引用这一句。B站的13年凤凰卫视的“非典十年祭”中,讲到新的病毒一定会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老人们口中的阴谋论,是想将问题的诱因推到非我族类的其他群体,而后将病毒的成因归咎于食用野味,则是将这次病毒的诱因推到一小搓害群之马中,反正自己从来不吃野味,错不在我。等到Science新闻报道了中国研究者指出海鲜市场并不是唯一的病毒来源,人们又想起了研究所病毒泄露的解释。没有人想起奥卡姆剪刀原则,想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有很多欠缺,从而接受这是一种来自于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病毒,只是由于人类饲养野生动物,甚至可能是集中饲养的鸡或者猪,再加上当前的无标度网络,导致了疾病的爆发,在这样的归因下,每个人都要对这一疫病负责。

最近几年,大历史系的书籍,很是流行,最典型的是尤瓦尔的《人类简史》三部曲,但是大多读者看书之后,还是无法建立将孤立的事件连在一起看,这种大历史的思维模式。社交网络的用户,如图记忆力只有7秒的金鱼,在一个个的热点之间迷失,从加州大火,到亚马逊大火,再到澳洲大火,一场接一场的飓风,一次又一次的疫病(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禽流感,甲流),这让我忍不住想细说说最近看的一本书《The Unhabitable Earth》

/pic/1_Qic3CkcFNOkLV3obW73sXia2HkxRNQ.jpg

这本书是纽约时报2019年度畅销书,是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影响的最全面描述。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们还剩下20到30年的时间,否则将会面对全球意义上难以挽回的大灾变,而我们当前的种种国际新闻头条,都是未来灾难的冰山一角。全球生态系统是人类接触到的最复杂的几个系统之一,气候问题则是当代影响最大的灰犀牛事件。危机向我们一步一步走来,这个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但是它一旦来到我们面前,其发动攻击的速度远比我认为的要快很多。

/pic/2_Z5UfiaQdwyaxxEM5AZaMAGHjY4yS4Q.png

下面是17年的《灰犀牛》读书笔记,修改后重新推送,原题目 通过创建一个流行语来改变世界

/pic/3_BXKfmSNxz2icZgfaAVvia76Q1v1aMg.jpg

看到一本被称为《黑天鹅》姐妹篇的新书,名叫《灰犀牛》。这本书不算厚,书中讲述的风险可以看成是经济学中说的公地悲剧,人们对近在眼前的巨大风险视而不见,如同我们忽略了一只正在冲向我们的灰犀牛。最初的威胁都看起来很遥远,但是它们靠得越近,阻止它们的代价就越大。然而,它们离我们越遥远,我们就越不会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危险警示存在的时间太长,就会使我们筋疲力尽,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没有战胜它的机会;让危险靠近的速度太慢,我们就会变得骄傲自负。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几乎必然会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pic/4_IQcOJSWxkxS4DdSBNQoX1Q2VBJHX2Q.jpg

这本书先讲人的认知偏差,例如乐观的高估自己的应对能力,恐惧情绪下的短视行为,选择性忽视反面证据,人云亦云的群体思维,维持现状的惯性等。之后谈面对公共资源耗尽时的得过且过,就放二战时德国牧师马丁·尼默勒的那段名言:

1
    他们杀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br></br>    当他们杀工会分子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人<br></br>    当他们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br></br>    随后他们向天主教徒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br></br><p>当他们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p><p><br></br></p>

书中的这个表可以说明如何”灰犀牛“式的事件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pic/5_3cDwcNiaRc0gDXibxlACSU9LThXMCA.png

/pic/6_RQjiaW0SHd54ebFMsE73P3k6JlDBpA.jpg

这里每一种类型你都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再加上书中经常引用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说道反复出现的危机,可以用凯恩斯的话”市场的不理性行为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远比你我能接受和理解的时间要长“。说起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真相,可以引用组织理论学专家伊恩·米特洛夫的话”这些危险信号都非常重要,其中有些是非常明显的信号。实际上,它们的明显反而让我们看不到它们的重要性。“。而在说起已经到来的危机时,作者引用了MIT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的话“危机向我们一步一步地走来,这个时间远比我们想的要长很多,但是它一旦来到我们面前,其发动攻击的速度就比我们认为的要快很多。”

之后书中用全球变暖作为灰犀牛事件的典型例子,指出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气候增加,水资源缺少,不可持续的债务危机,空气污染,肥胖的流行,粮食减产,地缘冲突增加,极端的炎热等。如果你觉得这些例子不够个性化,你可以看看下面这本书,这本书中描述了不少世界上最聪明头脑认定的灰犀牛式的风险。不过你最好举几个你身边的例子,最好是自己正在面临的灰犀牛式的风险。人们都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亲身体会过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至少一个灰犀牛式危机,有时甚至更多:在你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在你工作的组织机构或者企业里。

/pic/7_4YibTCWXGTaXhHw6dTuJItrk8gwvvA.jpg

灰犀牛式的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困难在于承认其严重性,并及时展开行动。认识到了灰犀牛式的风险,哪怕简单的checklist和预先设定的止损规则就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更何况,在之前的表中还列出了每种灰犀牛式的风险应该怎么去应对了。关于如何应对灰犀牛风险,书中这样写到: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如果不幸被灾难重创,也能够做到重整旗鼓,重塑辉煌。

具体来说,则是以下6条行动原则,

(1)承认危机的存在 勇敢质疑群体和权威

(2)定义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性质 为灰犀牛找到一个情感共鸣,让危险事件更加生动鲜明,就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3)不要静立不动 ,及时行动,从小处做起,不试图一次解决所有问题

(4)不要浪费危机 ,创建可以抵御下一次类似危机的预案

(5)站在顺风处 ,从而准确预测那个看似遥远的危险是如何一点点地靠近的

(6)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的人,成为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

这本书第五章引用“戈尔迪之结”的典故,来指出如何诊断灰犀牛问题的成因,并对一类常见的灰犀牛问题给予的解决方案,这里对当前的疫病防治很应景:

1
<p>我们最难解决的灰犀牛式难题,是一个死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彻彻底底的</p><p>含混不清,问题之首就是“不平等”。在这一阶段,损失最小的选项就是最好的选项,因为很难看到出路在哪里。</p><p>在难题阶段,我们经常是在治疗各种表面症状,而不触及根本病因。</p><p>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很难改变</p><p>什么,除非有一个带有触发性质的事件发生,帮助我们确立反应模式。</p><p><br></br></p><p><img data-ratio="0.1109375" data-type="jpeg" data-w="640" onerror="this.src='https://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cdYT8ViaXic1q1ibC3U0Ub0WhaaX0dxl5oRO3YicRx7fSozVkP7Z5UfiaQdwyaxxEM5AZaMAGHjY4yS4Q/640?wx_fmt=jpeg'" src="图片/混沌巡洋舰_2020-01-31_灰犀牛黑天鹅与多米诺连锁效应/8_Z5UfiaQdwyaxxEM5AZaMAGHjY4yS4Q.jpeg"></img></p>

关于这本书的总结就到这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提供一个便于传播的meme。之前人们谈到那些显而易见却被选择性忽视又影响巨大的必然风险,缺少一个简洁的词汇来概括,而灰犀牛这样的意向会触发我们头脑中狩猎时代留下的本能反应,让我们能够清晰的记住这个有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全球变暖就不适合传播,由于人们看到这个词只会想到温度的改变,而将这个词改为全球多米诺式灾变,也许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其影响。

/pic/9_9OuJHGak7wb61icicRfHHVr1gcu3JA.png

我们的语言决定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世界,隐喻是我们用来让某些认知“暗渡陈仓”的方法,而灰犀牛,黑天鹅这样结合了一个情景的明喻则是为了传播的便利。毕竟,管理风险不应该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企业的事。《灰犀牛》这本书中列出的全球风险,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除了这本书的内容本身,还有在传播一个观念时,一定要有一个简单又有感情冲击力的名字和一个现实的情景。《灰犀牛》这本书一开始就描述了两个西方旅客去非洲大草原去拍摄灰犀牛的照片,在太阳下晒了几天后,这两人远离了队伍和向导,在看到灰犀牛后,又忽略了向导的建议,离小犀牛太近,从而激怒了附近的母犀牛。这样的故事应该在这本书中被多次提到,以便让读者始终能保持警惕,认识到这本书不止是学术讨论。我们也需要比警钟长鸣这样的陈词滥调更鲜活的形象,来不断做我们这个社会的牛蝇,提醒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

愿灰犀牛能成为如同黑天鹅一样的流行词汇。

扩展阅读

高斯与天鹅

拥抱不确定:反脆弱

王浩然2020-01-31 05:50:41

大概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思想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文章写的实在让人摇头。立意不明,逻辑不清,解释太多,很容易让没有基础的人看的一头雾水,导致很难认同作者观点。

西了意2020-01-31 08:12:38

我这边看,排版有问题。引用的几段缺失严重,使用浏览器阅读模式强制重排版才能看全。

六品带刀刺猬2020-01-31 06:45:09

看完了,越往后看越觉得这文章主要目的是推荐那两本书的[捂脸]

作者

其实是推荐第一本书,英文原版的

玉鑫2020-01-31 07:12:40

环境复杂性暴增,认知混沌,具体化窘境,决策僵局

乐2020-01-31 08:21:33

黑天鹅要变灰犀牛的过程中,1.黄冈卫健委的一问三不知 2.虽控制住了人员流动,但还没有药物(当然这需要时间)心理层面压力太大

曾晓冬-艺仓美术馆2020-01-31 07:57:03

曾经以为是黑天鹅事件,现在看来是灰犀牛事件,2019年12月,已然……

二狼2020-01-31 15:56:07

百因必有果,无须逃避责任,泱泱大国,任重道远的没有几个。 给民众的答案总想说成是黑天鹅,也许每一次都进化成了灰犀牛。 路还长,我们还有机会。

途半山2020-01-31 09:07:39

内森·沃尔夫在《病毒来袭》一书中表达:每一次交通革命都给病毒的扩散和升级带来机会,人类如今已经进入流行病时代,然而很多人在大谈高铁和旅行的便利之时,从来没有被警告过有流行病的可能,同样的,我们也看到面对疫情,那么多人已经鞠躬尽瘁了,然而各种数字还是在上涨,如果我们早一点对单方面的便利有所警惕和预防,现在结果会不会好一点?

海洋μm32020-01-31 07:53:51

“全球变暖”改为“全球暖灾”将直击要害,通过网络传播将迅速提升人们的认识和应对行动。

Einna2020-01-31 15:23:36

我觉得那篇初期传播动力学发表之后这次疫情就可以视作黑天鹅了

见鹿Jane.Risa2020-01-31 09:21:45

灰犀牛是一本蹭热点书。每次我看到“灰犀牛”事件就对这个事件的可信度真实性打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