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想的世界》短评-“不作恶”需要mind去判断何为恶
今天在公交车上,听到年轻的孕妇抱怨父母只会给自己转发伪科学的养生知识,结合前几天咪蒙团队死灰复燃的千万阅读文章,令我想起了最近新出的一本书《没有思想的世界》,该书的英文名更能代表书中的核心思想,world without mind,该书的作者是老派的媒体人,类似美剧《新闻编辑室》中的电视台主编的角色。
用一句话来概述书中的内容:“科技巨头们已经用数据和算法毁掉了社会良心和公义的守门人,他们口中的不作恶,不过是即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曾经有专业的编辑为我们审核我们看到的内容,但如今有的只是标题党,精准营销以及机器写稿的地方号。随着微信推出的内容付费,不知又会有怎样的乱象。这本书用冷峻的笔调在结尾写道:“人性是可塑的,并不会一成不变。人性当中有个临界点,过了这个点,我们的本性就不再属于真正的人类了。我们可以主张愉快地跨过这个门槛,但对于代价,我们也必须诚实面对。当前我们的航向并不由我们自己掌握。我们在随波逐流,但并没有来自政治系统、媒体或是知识阶层的压力与这股浪潮相抗衡。我们正漂向垄断,漂向因循守旧,漂向制造它们的机器。”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每个人而鸣。当我们抱怨父母看着不知乌七八糟的东西,看到下一代沉溺于碎片化的知识而读不进名著,当我们感叹自己由于太长不看而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这时代洪流中的沉默而反思。
关于科技巨头与数据技术如何摧毁社会共识的书很多,之所以对这本书看重,觉得是这是同类书中,一本值得一读的五星好书。一半是因为翻译者顺畅的文笔,另一个原因是,相比那些聚焦移动互联网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智模式,本书作者从作者个人的立场出发,更聚焦于科技对内容创作者的影响这一更少为人关注的问题。内容创造者社区的茁壮成长,是一个有思想的社会所必须的源头活水,所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写作者,本应是受到尊重的,但如今却成了十万加的奴仆。书中写到只要将数据拷打足够久,数据会得出所有你想要的结论,对于写作者开始,只要激励足够扭曲,迟早都能看到各种越来越没有下线的乱像。
之所以说这本书的英文名好,是题目中的mind,让我想起关于“意识”这一心智功能的俩种理论,恰好能够应用到社会的心智中,一种称为“整体信息”(integrated information),说的是意识要整合各个脑区,各种输入媒介的信息,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图景。另一种意识相关的理论称为高阶表达(high order representation),指意识的作用是对信息进行抽象化处理,从而使不同时空的经验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对应到写作者上,有良心的写作者也具有俩种公共价值,一是整合信息,系统性为大众提供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起点;二是找到通过在更广大的背景下的讨论,为当前的发现和时事找到更深远的意义。例如拿最近澳洲大火来说,前者意味着要横向对比历史上澳洲的森林大火,需要对比亚马逊19年的大火,而后者意味着要通过证据说明森林大火与极端天气及全球变暖之间为何具有因果关系。
在集智俱乐部19年年会上,我有机会分享了关于科普文写作的心得与体会,当时准备不充分,同时分享的时间有限,很多问题都没有讲清楚。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没想透,不过近期会有一篇长文来谈这个话题。所有的非虚构写作,本质上都是科普文,是要借文字及文字背后逻辑,完成向读者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关于科普文写作的道理,例如什么样的写作,才不算收智商税,又是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授人以渔的长半衰期,对任何非虚构的写作都具有普世性。
不管未来如何,我们能把握的,唯有此心而已。这也是《没有思想的世界》这本书结尾最后一句话想说的。作为写作者,我觉得首先要有的是真诚,不管平台如何,读者如何。正如“琅琊榜”中最令我铭记在心的话:“我之所以这么待你,是因为我愿意,若能以此换回同样的诚心,固然可喜,若是没有,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更多阅读
移动互联网的罪恶与救赎-读《YOUR HAPPINESS WAS HACKED》
吸引子2020-01-15 23:07:42
算法世界勾起了人们情绪的大锤,来击碎人们本该慢慢建立认知的知识图谱!
Mithrandir2020-01-15 21:33:28
当没足够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去驾驭技术,算法和规则的制定者就驾驭了你的灵魂
Benjamin2020-01-17 23:03:27
最令人担心的是白痴们正进行着的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努力
张流影2020-01-16 00:14:09
这个明显是致敬阿伦特啊。
Astrostar2020-01-15 22:20:56
某种意义上说,未来世界就只是数据与算法而已。
施飞2020-01-15 21:40:11
碎片化的世界,意识也被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