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速递:全球变暖,临界点与灾难频发的一年
2020年,全球都不太平,从跨年的大火,到中美各自的传染性疾病,再到最近跨越亚非大陆的蝗虫,以及横扫西欧的风暴。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因素,全球变暖。2月4号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论文,综合了133位相关专家的意见,对于如何避免全球暖化,给出了建议。
要想安全地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需要在未来30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向碳中和社会(不额外产生二氧化碳的社会)转变。加快技术进步和政策实施,以足够快的速度实现减排,避免地球气候系统跨越危险的临界点。要达成全球迅速碳排量的降低这一目标,从而稳定气候,关键取决于在今后几年内启动能迅速蔓延的社会和技术变革。借助专家研讨会和对文献的回顾,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干预措施,例如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和鼓励绿色发电生成,建设碳足迹更低的城市,剥离与化石燃料相关的资产,揭示化石燃料的道德影响,加强气候教育和参与,以及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左图:不同年份CO2排放量变化趋势与未来40年间不同的排放量增长;右图:对应预期在2010年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度增长,如当前的排放量增长趋势维持,根据模型预测,全球气温将增长5摄氏度,
目前低碳能源的部署率符合所需的转变,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决策固有的僵化 ,预计在扩大规模时将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采用或承诺采用碳定价,但碳定价所涵盖的举措仅包括2017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 ,迄今仅推动了少量减排。人们日益认识到,一切照旧的技术进步和碳定价本身不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和大幅度减少。
基于对社会-生态临界点研究的回顾,Milkoreit 提出了社会临界点(stp)这个概念,即“在社会经济地位系统中,一个微小的数量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经济地位系统中社会成分的非线性变化,由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机制驱动,这不可避免且往往不可逆转地导致社会系统质量上的不同状态。”在临界点上采取小的干预,就能够产生有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有一些动态的社会传播效应导致小规模干预的大规模自我放大的例子: 例如,一个人,马丁 · 路德的著作,通过新的印刷技术注入到一个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的公众中,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建立新教。气候政策领域的一个例子是引入关税、补贴和激励可再生能源生产增长的任务。这导致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市场增长和指数技术成本改善形式的实质性系统反应。
上图,给出了在临界点中,采取不同的决策,会造成的影响,正确的决策,会在降低全球碳足迹的同时,使得未来相对稳定,复杂度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而没有采取措施,则会使未来动荡不安。上述俩图,通过将不同选择的结果放在左边,将可能的影响放到右图。这是类似比较不同选项时,可借鉴的套路。
之后是文中给出的六种面对全球变暖,可能采取的发挥出非线性效果的干预方式,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
改变方式
具体措施1
具体措施2
预期生效时间
1 能源生产和储存新能源补贴/碳税/碳交易
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10年之内
2人类聚集/生产方式
建设碳足迹为零的城市
开发并应用低碳工业/农业技术
10年左右
3 金融市场
不投资化石燃料相关的金融产品
投资新能源相关企业
1-2年
4 道德与认知
赋予高碳足迹的行为负面的道德标签
让低碳行为在年轻人中更酷
30-40年
5 教育与NGO
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和教育
低碳相关的实习与资源机会
10-20年
6 信息反馈
即时提供产品的碳足迹
更直观的比较不同选项的碳足迹持续的影响
下图展示了上述的六种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左边是相关的社会层次,中间是六种可能的改变方法,右边是影响时间。
以上是对这篇文章的概述,具体的可以去看这篇open access的论文。解读这篇文章,首先是因为地球气候就是最典型的复杂系统,其中充满了非线性与相变,其次1因为这个话题本身的现实意义与每个人切身相关,还因为“社会临界点”这个新概念,可以启发读者进行其他领域相关的思考。例如通过找到其他复杂问题带来的“社会临界点”,并指出各自问题的发展动力学,从而得以用最小的成本和干预,取得更大的成效。昨天常公子在群里说:“书生报国不只有针砭时弊这一条路 ”。与其关注疫情的数字何时出现拐点,不如沉下心来,分析究竟那些临界点上的改变,是能够促成局势变好的选项。或者通过模型去算算,如果武汉能够早几天封城,或者早一些开动宣传机器,让大家戴上口罩,如今会是什么情况。
今天是情人节,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大,去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小破球。关于气候变化,自从去年年底读了《The Uninhabitable Earth》这本书之后,就一直很关注这个话题。这本书信息量很大,分为俩部分,前半部分摆事实,讲气候变化带来的种影响(Element of chaos),分别是热浪,饥荒,洪水,山火,极端天气,淡水缺少,海洋生物死亡,无法呼吸的空气,新的病毒和真菌,经济崩溃,气候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后半部分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传媒、经济、政治、技术与哲学,从更大的格局反思有关气候话题,作者从极左到极右都有论及,是这本书的亮点。
纽约时报2019年度畅销书,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全面最权威的描述。
单一的灾难,例如山火,飓风这些看似不是由于气候变化直接造成的,但却是由于气候变化促成的“温床”,使得这些灾难更加频繁和强烈。这使得人们难以系统性地认知问题的全貌,无法做出足够深刻的反思。我知道如果写保护地球的主题,配上动物的图片,写的煽情一些,会有更多人看到。但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传播的形式,也应该有配得上话题本身的沉重感,若是只是为了传播,却无法促成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那没有什么用。
关于气候变化,Nature有专门的子刊 Climate change,可以查看第一手相关的科研进展。
以下是关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该论文的原文
吸引子2020-02-14 21:48:27
说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疫情面前,国家对交通出行已经算是铁拳阻击停滞了半月之久,可是依然有的地区有雾霾出现,对城市车辆导致大气雾霾开始存疑了,气候变化是事实,而人类对气候影响到底有几分呢?在没有彻底搞清楚问题之前可以下暂时的结论,而复杂系统需要尽可能多的不同维度的数据加以论证,不断破立新论。
詹闲僧 |占先森2020-02-14 18:10:46
不需要煽情 需要的是践行 现在见大篇幅煽情文字条件反射是取关[捂脸]
Yoyo2020-02-14 23:15:34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
Vilain2020-02-17 08:43:58
回复BRT:照你这个逻辑要治理气候问题可太简单了,全世界不用空调半个月臭氧空洞都能长回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学点科学知识。
詹闲僧 |占先森2020-02-14 18:14:11
已转发朋友圈和看一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