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相信什么?--说说怎么培养新闻素养。
我们比以往获得更多信息,同时也更加困惑,尤其是在恐惧的时候。我们以为能更容易的看到真相,但与此同时,真相正变得更加难以获得。如何辨识出谣言,可以读读今天要介绍的书名为《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讲的是普通人该怎么培养新闻素养,通过这本书提供的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可以帮助那些身处不确定性增加,渠道多样的社交媒体丛林中的人找到出路。
**提问是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媒体内容的第一步。批判性思维不是一个公式,而是一段旅程。**走在这段旅程上的人,最终会成为称职的为自己服务的编辑。当足够多的人开始了这段旅程,从长远来看,培养出一群口味刁,批判性思维强的新闻消费者,也有助于促进新闻生产者提高新闻质量,从而为全社会搭建更准确实用的信息平台。
东坡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对这句诗,有两种理解,一是说识字不是件能增加幸福感的事,二是说识字会带来额外的麻烦,需要额外的解药。第一种解释是消极的,不会引出更多的思考;而第二种解释则引出了本文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即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和读书识字一样,都是文明社会成员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两者如同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如果你不能辨别真相,那么你就会如同牵线木偶那样,做出很多令你事后后悔的事,自然会平添不少烦恼,心里会泛出不如没有朋友圈的好,但若是你能够取其精华,除其糟粕,那么社交媒体里的”新闻游牧者“提供的新闻,你会发现其并不是毫无价值的。
再说道具体的该怎么批判性的分析新闻的具体技术之前,必须要谈谈道的部分。鲁迅对国人的好面子说的很透彻,面对宣传,很多人因为抹不开面子,即使看出了也不点破,反配合着演出。这是亿万的“差不多先生”造就了21世纪真正的信息鸿沟,不是接入和没有接入互联网的人群之间的差异,而是有能力创造知识和只会肯定先入之见,固步自封,坐进观天不再学习之间人的差距。
不过道德只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能用来要求别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在乎真相,但我们可以套用一句之前的流行语,“不管你怀疑与否,反正我怀疑了,思考了”。
再回答新闻应该包含什么之前,先引用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对知识的分类,这里区别的是knowledge about 和 acquaintance with,前者是进过公认的检验方法,可沟通,可积累的的知识,而后者则是个人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见识和轶事,是非正式的,难以言传的。
新闻处于这两极的中间部分。新闻建构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引发公共讨论,促成公众意见的形成,最终诱发行动。既然再两者之间,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就不该是非黑即白的,这是读者在批判性的阅读新闻时需要考虑的。
在读新闻时,首先要做的是警惕常识的霸权,常识是在上文描述的知识分类最个人化知识的一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常识,对那些不符合自己常识的新闻就提高标志,鸡蛋里挑骨头也要找出毛病,对于符合自己常识的新闻则放宽标准,那样对自己来说阅读没有进益,对社会来说你也是再为反智主义推波助澜。这样你即使掌握了批判性阅读的屠龙术,也于事无补。
其次,要避免对数字的盲信,用书中的话来说:“即使数据以客观性光环的形式出现,但仍具有倾向性时,提供的就是细枝末节的事实而不是整体事实,是零散的数字而不是符合统计显著性检验或有意义的数据”
分析的第一步是对新闻进行分类,分而划之,可以凸显不同新闻中本质差异。想要判断新闻是否可靠或者可信,关键在于知道你看的是哪一类新闻,以下是书中对新闻的四种分类
1、确证性新闻,强调准确和语境的传统模式,也是理想的新闻模式,比如Nature杂志上的新闻稿是这个类型的,其最接近关于某事的知识的。
2、断言式新闻,是断言式新闻,表现为强调即时性,采取有闻必录的原则,新闻工作者只是起到被动的速记和通道作用,它的标志即为对所引录的消息和观点不加质疑。绝大多数门户网站上的消息,属于这一类。
3、肯定式新闻,通过肯定受众的信念而不是依靠准确、完整或核实来吸引用户的媒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刻意拣选(cherry-pick)信息。肯定新闻与之前的观点新闻(评论或专栏)不同,前者以追求中立为目标,而后者则以追求真相为目标。肯定新闻的另一个标志是辩论文化让位于答案文化。试图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希望一举解决受众的困惑,为其提供安全感和便利性。这类新闻属于朋友圈中最容易出现的类型,类似吃盐能防辐射,某某专家宣称转基因将会亡国灭种。
4、利益集团式新闻,包括针对特定目标受众的网站和新闻,经常从事调查报道。它们通常由特定利益集团而非媒体机构资助,内容包装得像新闻。它的明显特征有两个:一,没有做到彻底公开资金来源;二,报道的倾向性一致,或重复同一个结论。这类新闻的质量层次不齐,包含着软广告的嫌疑。
要判断新闻属于哪一类,首先需要在阅读后去判断新闻是否清晰准确的回答了5W1H这6个问题,即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在5W1H的基础上,另一个评价新闻完整性的问题是“**受众脑海里会产生有关新闻事实的问题吗?报道是否以某种方式提及这些问题?**新闻报道不必回答所有问题,但可以引导读者做进一步的思考调研,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推断无法证实结论的新闻,使得这些新闻变得更加完整。
对于最常见的断言式新闻,其绝大部分也不只是纯粹的客观描述,而是附为更复杂的观念性报道,趋势报道,人物特写所服务。这类新闻有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肯定式新闻,这类新闻解释或分析某一现象,或者更近一步,预测事物的走向。阅读肯定型新闻,要明白,假如一个网站想证明它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的,那么他必须提供大量的证据。不能只依靠带偏见的流行语和说辞,利用公众的刻板印象,通过操纵性词汇中隐含的感情色彩诱使读者得出你需要的答案,读者在读到反复出现包含带有文化偏见的新闻时,需要格外提高警惕。
另一类揭露性报道,也就是所谓辟谣帖,辟谣帖的目标是要信息消费者自己看到事实,明白他们为什么应该相信报道中的证据。而不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揭露性的报道对证据的要求更高,需要证据间有更严密的逻辑连,对信息源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也更敏感。无论揭露性报道采取那种形式,那些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事实时刻保持怀疑态度的报道才是最佳的揭露性报道。
接下来要看的信息的来源。我们必须问,这些信息的来源是谁?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们,对信息源的了解越具体越好。信息源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来源是否权威,是否有能力掌握到相关信息,是否有动机讲述出完整的信息。有必要寻找相互独立的多重信息来源,假如这些信息来源可以相互印证,那就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信息是二手,三手还是四手的信息?新闻的提供着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出,新闻的消费者也需要关注这个重要的问题。
除了询问信息源的身份是否明确完整,对于专家证人,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问,采访者希望从这些专家身上获得那类信息,是事实还是意见,如果是后者,那专家在这里只是陪衬,我们见到的不是提问,而更像是说服。我们不能要求新闻中所引的信息源甚至是匿名信息源都是不偏不倚的。但应该要求新闻提供者把信息源可能存在的任何偏见和潜在的利益冲突都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即使存在偏见信息,新闻仍然可行。
在了解了证据的来源后,需要做的是了解检验或核实证据的过程,以及是否讨论了反面证据,还需要考虑一下这个证据是否还能得出其他结论。这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过程,我们要训练自己不让先入之见影响观察结果,不急于对事物的意义或隐含意义下结论。这种克制的谦逊会提高我们的好奇心,同时又要求我们以经验主义为指导,满足好奇心。
批判性阅读中最重要的问题不止是围绕着结论的,在我们评估好了证据的可靠性后,你需要问自己最关键的一个结论,**你得到的是你想要的新闻吗?**这则新闻你需要记住吗?假如我们得到的新闻有重要的全新消息,超越了对量变和存量的报道,或者是有闻必报式的报道,那么它至少预示着我们从中知道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我们得到的新闻都是对细枝末节的描述,那我们很可能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来了解重大事件和问题。如果我们得到是分析性新闻,我们又完全同意这些分析,那说明我们还没有远离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主观世界。如果我们得到的新闻丝毫没有揭示事件的真相,也没有改变我们固有的看法,那我们下次选择新闻时需要更加谨慎了。
在20世纪,新闻是由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决定的,而今天在决定新闻的过程中,公众扮演这更重要的角色。真正的信息鸿沟存在于聪明的新闻消费者和那些沉醉在消遣和娱乐的人之间。这是无法靠社会政策和技术进步来填补的。”人们应对的环境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由新闻报道,流言和猜忌构成的拟态环境。思想的整个参照系变成了某些人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现实本身“沃尔特李普曼写到。
这回应了前文所引用的“人生识字忧患始”。然而忧患中存在着机遇。对于公众来说,他们被抛入到自己决定”我可以相信什么,我需要阅读什么“的过程,意味着新的责任和风险。为了让他们做好准备,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保持一种克制的谦逊。训练自己不会让先入之见影响观察结果,也不会急于对事物的意义或隐含意义下结论。不匆忙做出判断和证明意义。而是扪心自问,是否真的知道和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而想要培养这种谦逊,就要时刻怀疑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在观察公共生活和新闻事件的时候做更科学的思考,更善于理解事实,而不是盲目接受其意义。
**真实的生活不是大部分人对所有事情都一无所知,而另一些人了解并对每一件事都感兴趣。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个特定领域是精英人士,在另外的话题则不是。**一个能让更多人全面参与的媒体不会因为受欢迎而变得更愚蠢。它会变得更有能力,拥有更广泛的信息源。民主的重点不是一劳永逸的找到一个明主,而在于自治和自我修正,新闻如果不能帮助公众,让他们在参与公众讨论时更有准备,就没有根本的存在理由。
Astrostar2020-02-05 08:57:17
先驱除诉诸权威谬误再说吧。
吉劼2020-02-05 15:19:12
媒体都是狗,就看拴谁门前了。
Weixing2020-02-06 08:48:56
No offense 这个号虽然都是干货,但最大的缺点是文章可读性太低。习惯性使用含有术语的长句,并缺乏具体例子。对手机读者极不友善
作者
没例子是作者懒
晨哨2020-02-05 19:37:48
人只要踏上社会的时候就和利益已经绑定了而且息息相关,所以无论你做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都是社会应该有的样子,只是我们可以去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李鑫2020-02-07 07:34:56
作者远见卓识,有思想,佩服!
w吴文政2020-02-05 13:11:44
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就行!
杨显义2020-02-05 12:36:24
古人云:眼见为实,耳听有虚。
南渊清安2020-02-05 09:37:38
铁哥东哥[ThumbsUp]
R2020-02-05 07:34:44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憋文章吗?哈哈哈
作者
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