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疫情的个人小结

关于新冠疫情,这个公众号已经很克制的写了五篇文章,这是第六篇,也是最后一篇。从来没有因为一个话题写过这么多。疫情终将过去,各个层面都会展开反思,那些宏大的反思,留给更专业的人士,本文继续站在这个公众号最关心的个体角度。

我对疫情发展的最初警觉,说早不早,说晚也不晚。第一次警觉是1月8日、1月13日和1月14日这三个时点,看到泰国和越南对武汉赴两国的游客采取了体温监控和隔离观察措施。第二次警觉是1月18日,微信群开始传播很多消息。

坦率的讲,对第一次警觉是不够敏感的,有疑惑,为什么两个小国在入境时采取了体温检测和隔离措施,而武汉出境还没有措施。这种顾虑一定程度上被其他发达国家没有采取类似措施所打消。但由于春节原定出行日本,所以对各国的措施尤为关心。这次疫情证明,这种认识视角是有局限的,因为小国的防疫能力更差,他们的警觉性往往更高,大国顾忌更多且防疫能力较强,他们反而效率较低。可能还有一个初期顾虑被打消的原因,即认为在经历过非典之后,中国再次出现类似疫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一点上,真是过于“自信”。可以说,此次个体没有遭逢大难,有很大偶然成份,如果我的家乡是武汉且恰好年前安排了回去,或者安排年前而不是年后出游,风险都会增大非常多,尤其前一种情况,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结果。

1月18日第二次警觉时,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大多数人还在通过小道消息去做判断不同,我从当天开始仔细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读完之后,基本判断问题将会严重。这是基于了解制度的可操作性后下的判断。1月20日,公众号发表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和分级标准》**,将制度中最关键的条文加以罗列、加粗,没有做任何评论。有心人如果当时仔细阅读,就会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更有心一点,去仔细阅读这些法规,就知道其可操作性很差,一定会导致各种效率低下,而这对应对防疫工作来讲恰恰是大忌。

这个公众号从来不写废话,每篇文章都是有所指,但随着读者数量的扩大,的确出现了读者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上面第一篇文章由于只是法规条文的摘要,好事者去投诉腾讯,导致这个公众号的“原创”功能被取消十天。很显然,这些好事者并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公众号在那个时点会突然发表那样的文章。

在写第一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开始准备口罩,尤其是,连恐带吓的让家里老人立即准备口罩和家中常备药品。即便在1月20日第一篇文章发出这个时点,虽然已经很晚了,但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口罩都是不缺的。京东的N95虽然已经缺货,但N90、KN90、一次医用口罩都是不缺的,苏宁、淘宝、地方药店的口罩也是不缺的,这意味着即便不会海淘,非常保守的讲,在当时,一个人准备50只以上(甚至超过100只)的口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第一篇文章发表后第二天,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防控。基于这个公告,终于可以更明确的写一些东西,立即写了第二篇**《传染病防控是一场人人有责的全民战役》**,将初步分析合盘托出,尤其是对当时防控出现的种种滞后情况,找出了制度上的原因。**这个时候根本来不及批评制度,因为我更想表达的是,事有危急。但如果渲染这种情绪,文章可能不复存在,所以仍然写得非常克制。**更关键的是,希望写给操作者看,让他们意识到如果按既定规则走下去,效率仍然会非常低。结合前两篇文章,其实已经指出了疾控报批流程、交通检疫启动条件等关键事项上的制度漏洞,而这些制度漏洞不可能在制度修改之前就大范围被突破,这就意味着,按照行政惯性,只有那些突破规则或者对老百姓极端负责的地区,才有可能完成好防疫任务。当时心情是非常糟糕的,因为没有想到2003年非典之后防疫制度建设会这么滞后,并且当时已经很清晰的知道这种滞后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与在省级卫生系统的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充分印证了猜测。此时有武汉在北京的读者在后台问是否还能回去过年,我直接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回去了。部分读者警觉性很高,有读者根据这两篇文章做空ETF,获得了十几倍的利润。

这时面临另一个选择是,按行程去日本还是留在国内。按照1月24日之前的统计,武汉春节期间回京人员达到14万,虽已开始排查,但风险逐渐增大。去日本可以暂时远离病毒,也可以更直接的购买医疗物资尤其是口罩。但最大的风险是在两个地方,一是航班、二是酒店。在是否按原定行程出发这个问题上,纠结了两天,最后做出不启程的决定,是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当中国进入甲类病防控后,日本仍然允许武汉等地游客前往;二是询问了所订酒店,其中一家酒店无法保证没有武汉前往的游客;三是航班往返人员是不可控的。尽管国内最近都感激日本在此次疫情中的大力援助,但日本在应对此次疫情时,的确也存在迟缓不力的情况,也正在为这种迟缓不力付出代价。

选择不出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回老家督促老人。在春节前几天,家中老人普遍没有意识,此时只能靠子女高压和不断灌输信息,才能确保家中物资储备正常,确保家中没有外人往来。我相信,非湖北地区的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讲,这次之所以能够平安渡过,只是因为远离了病源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幸运”,而不是因为准备充分。在春节后期开始全面动员后,各种信息、各地政策才开始进入老年人视野,这时候他们变得比年轻人还要紧张。

1月26日,发表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亟待修改》**,当时一方面在跟媒体朋友分享观点,希望他们能够将视角向问题的源头集中;另方面在跟卫健系统的同学交流,帮助或说推动业内去解决这些制度问题。这篇文章写得短,甚至都不太想写,因为正值公众号被投诉取消“原创”功能。**仍想说一句,这个公众号根本不是用来挣钱的,愚蠢的投诉者越多,大家能够看到有用的信息就越少,而愚蠢的投诉者一定永远是风险最大的。**这个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都是基于个体需求去写的,所有的宏观都有微观的需求基础,都是为了解决微观的问题。

2月1日,发表了《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医疗捐赠必须经过红十字会——对当前医疗物资捐赠工作的几点建议》,这篇文章我心有愧疚。其实这篇文章可以提前4到5天发表,因为在此之前已经了解到武汉捐赠出了问题。但由于当时公众号仍未恢复正常,所以根本不想写。我批评过腾讯的审核机制,这种机制保留了很多使人愚昧的赚钱公众号,却使大量有意义的公众号作者根本不愿意再动笔。之所以还是写了,是因为武汉当时医疗捐赠必须过红会的做法令人出离愤怒。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有这样的规定,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授权地方政府有权力去做这样的规定。有读者在第一时间将这篇文章转给了武汉防疫的中央指导组,指导组进行了纠偏,并且也接受了让物流企业统管红会物资的建议。但我仍然想非常愧疚的讲,如果早几天这篇文章能够发出来产生一些影响,红会物资早几天能够运送到第一线,武汉的医护人员可能会少做一些牺牲。

2月6日,发表了**《关于应对非冠疫情返工潮的几点建议》**,建议但凡返工都做14天隔离,原因是口罩不足。很有意思的是,本来这样的政策需要非常细致的应对方案,结果不少城市是直接下一个指令,然后让基层去执行,所以各种奇怪的事,业主和租客无法住处的事就成为了现实。不评价了,治理问题的背后,都是人的问题。找到了问题,不代表就解决了问题。

最近抢口罩的信息非常多,大概每个人都缺,但其实,即便前期完全准备不足,对个体而言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一是口罩虽然有控制,但面具式过滤设备其实没有控制,过滤垫仍然有,KN90级别以上仍然在国内买到;二是很多人宁愿高价囤积不知真伪的韩国KF94口罩,也不知道看一眼往返首尔的机票价格其实已经降至冰点。此时应当对微信群团购的来路不明口罩保持高度警惕,因为根据财新的调查,全球口罩存货已经处于买空的状态,这意味着还在不限量发货的KF94很可能存在伪劣、造假、过期等情况,我们的确也看到日本、韩国都在报道这些造假情况。

2020年春节假期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但对许多人来讲,这种难忘终究只会成为一种情绪的记忆,至于从这个假期,每个人能记住什么,能改善什么,都是无法确定的。只想对各位读者讲,不妨利用这些天再反思一下,如果自己和家人当时身处武汉,将会怎样判断、怎样选择。毕竟,你不可能下半辈子每天戴着N95出行。

本篇写给自己,留一个记忆。

以上

Xiong2020-02-17 15:20:16

我是武汉读者,关注老师的公众号有一段时间了。今天的内容其实很多都是老师的肺腑之言,因为不在武汉的人是永远无法想象和真正体会到这一个月来的氛围和感受的。希望更多的读者能用心看懂!

作者

保重,再坚持一段时间

梦又飞翔啦2020-02-17 15:23:18

太阳照常升起,可惜有些人再也见不到

马良伟2020-02-17 15:15:50

不以人民为重的武汉、湖北政府、红会公信力破得稀碎,需要多少努力才能重建那种信心?真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这种重大危机事件,前进哪怕一小步[撇嘴]

邵长江2020-02-17 16:48:43

说点题外话。关注这个公众号时间不长,但是我把以前的文章都读了,说实话,有的看不懂。但是我能感受到,在平淡,理智,客观,甚至有点冰冷的文字下面,作者一颗火热火热,血性十足的心,对国家,对社会,对普通老百姓的爱心。我相信作者写这些文章不是为了赚钱,因为没有多少人关注,看的人更少。所以我就希望,不喜欢的人就取关吧,别添乱了,何必呢!留下来的人,再过5年,10年,甚至再久一点,你想想像作者这样的写文章的人,全社会能有几个?10个?甚或5个?我目前发现是两个。 我不怕打脸,我希望我把自己的脸打得啪啪的,我不接受争论,我喜欢的,就是喜欢 感谢作者

王田2020-02-17 15:23:14

每篇必看,因为不那么聪明,所以想看看聪明的作者的一些判断和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理性克制,以及能稍微看的全面,感谢

朱朱侠2020-02-17 15:08:59

谢谢!想问问,除了这个公告号,还有其他方式看你的文章吗?不理解有人投诉,求同存异啊!不喜欢就取关,投诉干嘛⊙⊙?

作者

理解愚昧

火大表哥(wudi)2020-02-17 15:30:31

李洪元的事还没有结论,李文亮就已经走了。很担心这个国度的大事太多太多,所谓普通人的小事就慢慢被人们忽略和遗忘了

meng2020-02-17 15:21:42

希望那篇文章下留言评论的武汉人都平安无事…

作者

今天读了前几篇每一个来自湖北的留言,希望他们都还好

邵长江2020-02-17 16:20:55

以前作者的文章,都会努力的看,即使看不懂。20,21号的两篇文章,我都没有看,因为年前比较忙,粗略的看了一眼就放下,还想着过年没事的时候认真看一看,等信息大面积传播开来,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后悔不迭。这时候口罩已经不好买了,线下已经买不到了,线上虽然下了不少单,最后只有一个发货的。这是个人的一点教训。但这次的疫情给国家,社会和全体民众的教训,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更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普通人也要吸取教训,努力独善其身,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了。感谢作者的一片苦心,虽然被我这愚蠢者辜负了

作者

共勉

蒙2222020-02-17 22:17:49

春节前有意识去 JD 看口罩,奈何比平时涨了一倍的价格心疼钱就没买,随即整个春节选择待在家里。

Leopard2020-02-17 16:50:04

感谢分享,大牛。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想知道新冠哪里来?不能不明不白的全国死了这么多人各地隔绝了近一月,最好像非典一样不知所由,遇到后不知所措!民不畏死,但不能不明不白的over and over again.

柳桐2020-02-17 16:00:38

现在再翻看前面几篇文章特别是留言部分,觉得特别有意思,感谢作者

作者

显示出来的只是一部分

恰逢霜降2020-02-17 15:23:23

我微信好友没微商,但是听别人说他们的朋友圈中原来无论是卖什么的,现在都改卖口罩了,而且很多都是一万只起发[捂脸]这也许是个段子,但对不计成本疯狂囤积95口罩的人来说,应该有所警醒。

使独尊2020-02-17 22:19:43

先生,你已经很警觉了!我是有天觉得,上一定年纪的人,都以危难考虑为优先。 你对小国防备而迟疑,如果你知道五运六气,嗯,还得重视!那么就坚决了!我看文章,说从零三年开始,每过六年,就一次疫情。尤其今年,冬天就打雷,动了元气,尤其对看人体虚之人影响大。 这,是事实可证的。就如你说,宏观还在微观。 现在,可以慢跑,肺活量,心脑供血。静坐,沉淀广联大脑。这二者,健康脑等讲健康与脑科学的书可以参证。最后,站桩,可以分段来,以我经历,尤其对脾胃消化好。即,强健思维。当然,功效不止这点。 有本助推的书,讲做好事有阻碍就容易动摇甚至放弃。虽然大多数人都这样,但对于无知,或恰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更值得做。 腾讯…我有天感,带病活着。就如蝙蝠与病毒并存。或病者生存讲的那样,人本身就是与很多所谓的病毒共存共同进化。在我们老祖宗古训,讲与龙共舞,讲自强不息即先生已经做很好的那样。总之,已经在不完美下做很好了! 疫情关于中医,先生,我所讲保证是事实。

有树2020-02-17 19:44:59

家在武汉,现在困在老家黄石。1.10号送母亲离开武汉坐火车(2小时)回老家,叮嘱全程戴好口罩。之后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会戴口罩。1.13老公出差从汉口坐高铁,1.17返回,让他随身带了一包口罩。这段时间,还有同事在朋友圈发“只有武汉人不知道自己在疫区”这种消息。1.17单位放假,我和孩子不再出门。1.18跟在同济上班的亲戚吃年饭,稍了解一些形势,19日就去药店买了200个口罩,(除了防雾霾的N95,大部分药店只有普通医用口罩了)出门坐电梯会戴一次性手套。1.22老公放假,考虑到之前做了防护,感染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是也有些犹豫是否回老家过年。在同济当护士的同学建议回老家,于是就开车回了。1.23武汉封城,跟老公开车出去买口罩送给在医院住院的亲戚,顺便买了4瓶500ml酒精,当时大家都在买口罩,乡镇已经很难买到口罩,但是酒精充足。遗憾的是自己不够敏感,酒精买少了,口罩也只是普通医用口罩。1.24以后不再出门直到现在。武汉人相信政府,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肺炎的严重性,像我们这种有亲戚朋友在医疗部门的,也只做了普通防护,完全没有意料到会发展成现在这样。这次教训惨痛,希望武汉能早点好起来,想早点回家。

作者

再坚持一段时间

大毛酱2020-02-17 18:13:41

作为一个年前返回湖北一直滞留无法返深复工的小菜鸟,这些天一直在反思自己:1.信息搜集整合不足;2.基于不全面信息的决策漏洞;3.做选择时容易出现的“幸存者偏差”和“确认偏误”;4.陷入困境时被情绪困住,未充分准备,错过了补救机会。 这场战疫,作为个人要反思的太多了。

张会聪2020-02-17 17:17:17

我12月31日知道武汉有不明原因的肺炎,被不明原因吓到了,所以买了100个N95防霾口罩先备着,因为一直有戴口罩的习惯,所以知道事态变严重了就没有管。但没想到自己常备的口罩都是普通口罩,都是没有医学常识的原因[捂脸]

困嗯哈根2020-02-17 16:35:35

没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向您一样献言献策,另一是没带走储备的口罩。1月5号在群里做的预警,当时武汉官方发布有不明原因肺炎,看到消息觉得不对,一是地点重合,另一是器官本身与外界联通,人传人概率很高,遂提醒父母家人同学避免与来自武汉人员接触。几日后未再见报道,不见扩散之势便依计划绕过武汉,行至海南,困至今日,幸而一切安全。

鱼大水小2020-02-19 17:55:46

这是我唯一星标的公众号,感谢作者,希望此公众号不被愚昧之人影响

奥2020-02-18 21:47:33

您放出来的评论有的真的太有趣了。真是千奇百态啊。

早早2020-02-18 10:31:17

老师的每一篇文都能让人自省,这才是最难得的可贵![抱拳][抱拳][抱拳]

玉宇澄清万里埃2020-02-17 16:45:16

信息的获取和自己对信息产生有用的反馈取决于自身的判断力。我现在非常庆幸1月21号晚上果断让女儿取消了22号去福建同学家的决定,当时正在看《切尔诺贝利》,正是看到爆炸后附近居民还合家在辐射区域内观赏火光时感悟到人类在灾难来临之际的无知。其实我在元旦时已经知道在武汉发生的事,而21号全网媒体更是开始了井喷式地报道,但涉及到自身,却还需要一部电视剧来推动我做出正确判断,我也是够无知的了。

桑桑记得开电热毯2020-03-09 00:43:08

对我来说倒是难得工作后有机会在家待了一个月。本来还以为和父母会吵架啥的,结果完全没有,只是他们对待我的方式好像和我还是高中生差不多我很惊讶。 因为疫情没有发生在我老家,等我回工作地的时候又已经没有那么严格,我感觉我又一次是疫情的局外人。 今天出去的时候发现小区很多人已经不戴口罩惹……

切糕蘸白糖2020-02-21 13:57:16

我是总结出了另一个教训: 中国的人民是英勇而智慧的人民,我们自行组织所做的事情往往比政府部门所做的要好。而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正在一定程度的改变某些行政的东西。 当然再多说就不可说了。但是我对人还是有希望的。 也许我们很久以后再回望,就会发现这是某些好的事情的开始。

Thorin2020-02-18 10:52:02

第一次读老师的文章。从来不打赏的我,也曾读过许多好文章,这次忍不住打赏了。虽然作者不靠这个赚钱,只是表示一种认可。

海盗2020-02-17 20:19:56

愿天下少贼!

桑桑记得开电热毯2020-02-17 20:10:57

可能还有一个初期顾虑被打消的原因,即认为在经历过非典之后,中国再次出现类似疫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这段话就是我最初的想法。完全没想过会变成现在这样。 口罩和酒精自己家里本来就有所以没有特意准备。后来发现身边人都在抢不到还很淡定。除夕值夜班看到很多令人心痛的消息,告诉自己光流泪一点用也没,以后要更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很幸运这次疫情对我影响很小。 ps,能做空etf的读者起码手里资金超过百万了吧[发呆]这钱不是所有人都能赚

金戈(Jin Ge)2020-02-17 18:01:40

我们已经开始有限人数办公室复工,努力之下找到口罩渠道保证每个上班的同事每天可以领一个口罩,我自己还送本部门同事每人二十个口罩,但仍有五分之一的同事困在家里出不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小K2020-02-17 15:03:48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