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用读论文的方式看新闻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Truth,但中文翻译成后真相时代。这实在是为了销售量,而形成的一个有趣的讽刺。这本书谈论的是真相而不是谎言,尽管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如何像使用谎言一样使用真相。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中一个系统化创造不真实感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接受的信息是虚假的,一方面又渴望更多类似的信息。这是因为某件事情通常有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而很多表述方式会由于对事实的扭曲,产生出截然相反的解读和意义,作者将其称为竞争性真相。这本书将其分为六类,分别是片面真相,抽象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和共享真相。
意识到某件事情通常有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建设性地使用竞争性真相,鼓励人们开展行动。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用比喻(三国杀中的五个锦囊)形象地阐述这四种误导性的真相,并给出应对之道。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和对抗周围的众多误导性真相,与家人、朋友和同事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
1 片面真相是沟通者选择的真相。我们的大多数陈述是真实的,但它们并没有传达完整的真相。这是因为,即使最为平凡的主题也是非常复杂的,事件的意义取决于背景,操控真相者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其对应的比喻是过河拆桥,通过部分事实来造成误解,之后则将不再回顾事实的完整性。因此我们要警惕在真实事件组成的故事中捏造因果关系,或用具体故事证明普遍观点的误导者。
2 抽象真相指统计数字。数字是对多次事件的抽象,我们通过数字来比较、评价事物,测量变化。但数字的使用使得苹果可以和梨被放在一起去比较,例如相对的变化和绝对变化被混为一谈,从而使误导者可以暗示他们所希望的含义,从而影响现实。平均的概念也会扭曲对个体的影响,例如辛普森悖论。其对应的比喻是万箭齐发,毕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但借助数据耍的花招,受过专业统计训练的学者都不是每次能识别。
3 主观事实包括道德,魅力及价值,指我们可能会根据我们所认为的善恶道德,个人喜好及信息的锚定价值来采取性的相信那些符合自己喜好的真相。主观事实对应的比喻是乐不思蜀,即活在主观觉得有趣或有道理的地方,而不去主动走出舒适区。
4 人造真相,例如给名词前加上的形容词(定义),或者社会规范以及对新事物的命名。名字和标签会影响世界看待他们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对于他们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其是可变的:如果我们不喜欢,我们总是可以联合起来,改变或消除这些社会建构。人造真相对应的是隐喻无中生有,只是太多的人忘了你拿到的其实也可以弃掉。
5 未知真相,即对未来的预测及信心。在未来,只做一种预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权衡关于未来的多个竞争性真相,以便在任何一个真相得到实现时做好准备。那些劝说你做某事时略去令人不快的相关预测的误导者,或者是仅仅分享和宣传支持其个人观点的预测的人们,他们所作的就是顺手牵羊,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6 共享真相,不同于社会中对那些是合理的隐规则,我们从小接受的最强烈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了信仰,是我们思维模式的坚定支柱,驱动着我们每天的行为。信仰可以使个体做出不同寻常的行为。可以让群体团结在一起。面对诉诸信仰来扭曲事实的情况,需要我们将一些对立信仰看作竞争性真相,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它们。我们有权向别人提供道德或理性论证,甚至提出感性请求,以劝说他们改变信仰。信仰对应的隐喻是南蛮入侵,代表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人人都要面对的冲突。
所有的传播都有一个预先制定的立场,有的藏得深,有的藏得浅.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假借其人之手来了解世界,这需要读者能够区分真相背后所具有的欺骗性,避免陷入他人设定的场,而将扭曲的真相进行分类,才能避免自己相信并传播的真相成为别人借刀杀人之计的受害者。
扩展阅读
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
从批判性思维必读书单说起
孔京 2020-03-22 11:07:26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分不清真假了,媒体以情感态度而非事实为基础来报道、所谓大V公知更是带节奏带得飞起,免疫了不想看了,还有什么稍微客观点的新闻平台可以推荐吗?
枫2020-03-22 14:53:38
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出牌,看久了,就能猜到谁是内奸了。
施飞2020-03-22 15:03:07
这是一系列操作
吳2020-03-22 13:04:50
尽量不做吃瓜群众,不感兴趣的戏就干脆不要看[害羞]
Zhang2020-03-22 09:15:36
现在不想看了,太累了,真假难辨
吸引子2020-03-25 20:27:02
通过这六种真相,其实可以反身自我学习寻找可能更多的遍历性,没有遍历性,就会陷入局部,得出的结论也没有意义,遇事让子弹尽可能的多飞一会儿,控制情绪,只要没有伤到自己,利用好当代先进知识工具,让真相随着自己的探索慢慢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