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病毒,全球化的幽灵
covid 19,仿佛是带着清算使命的幽灵,正在人类上空游荡。全球资本市场的巨震,油价的暴跌,这不是一场金融危机,但胜似一场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的走向,不再依赖于对科技进步的判断,也不依赖于金融人士的看法,而是依赖于医学专家的结论。
一开始,人们认为在强力干预后会清晰看到恢复的时点,逐渐的,这个时点越来越模糊。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全球化的病毒会带来这种程度的冲击。经济上各种乐观的预期被悲观的阶段性结论所打破,重新建立的乐观预期又被再次打破。
舆论异常喧嚣。部分媒体热衷于批评其他国家做得比本国更差,反对者则声言要看最终结果。我们曾经讨论过,在深度全球化之下,如果其他国家持续坏下去,那本国一定好不起来。美股、中房、欧债,作为人类三大区域的财富分配机制,本已历尽周期,遭受严峻挑战,而全球化的病毒,正在加剧这种挑战。
经济形态的变化,将依赖于病毒肆虐的时长,以及病毒存在的形式。香港将开学时间暂定4月底,日本防疫专家认为8月份当地疫情才会结束,哈佛专家认为covid19并不必然会随着气温的回升而像SARS那样归于消灭。如果病毒像美国医学界流传的说法,像乙肝病毒那样与人类共存,那么人类的生活习惯将彻底改变,而要逆转这种改变,需要疫苗尽快问世,但目前来看至少需要长达一年时间。这一幕与电影《传染病》的情节何其相似。
医学对于病毒时长和存在形式的判断,目前来看是决定性的,但问题在于医学界目前仍无明确的判断。最乐观的预期,covid19病毒将在进入夏季之后,消失于北半球,但随着南半球进入冬季,这个观察期将被延长数月,所以整个北半球或许将寄希望于南半球控制得当。但,这仅仅是最乐观的预期。
我们看到了其他国家在防疫过程中的迟缓,于是嘲讽这种迟缓成为了某些媒体每日的必修课。人们的批评是为了本国的进步,而不是为了跟他国比较。他国的迟缓,并不足以反证本国不需要继续进步。
当本国某些媒体在嘲笑他国时,不妨换个思路。流行病防疫说到底是一个成本问题,当疫情最终被控制时,真正值得比较的,是不同国家的死亡人数,以及所耗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当然包括了各种代价,也就是那些所谓的次生灾害。每个国家反思的目的,都在于让本国变得更好,而不在于证明其他国家比本国更差,证明他国更差(或者某个阶段更差)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生存在本国土地上的,并不是一群外国人。那些看到他国防疫迟缓就感到欢欣鼓舞的人群,显然只能代表愚昧,他们不可能是这个国家未来所能依靠的。
仍然回到之前的观点,**很多比较之所以没有意义,在于深度全球化之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竞次、比烂的观点,在本国传播多年,普通民众信者有之,金融人士信者有之,专家学者信者有之。但真如这种粗鄙的逻辑,只要其他国家烂下去,资金就会流向本国,本国就会继续繁荣?愚昧至极。全球化的产业分布,在全球化的病毒之下,没有一国可以看着他国遭受损失而使自己能够幸免。
让我们观察疫情已经带来的损失,直接看看来自能源、汽车、航空等最重要行业的数据,让我们清晰的认识中国2.9亿农民工目前仅复工了0.78亿的数字,让我们看看整个硅谷新经济其实已经开始居家办公,而欧洲、中东的政要都开始出现确诊的情况。且不要讲,虽然作为疫情最先被整体控制的国家,我们每个人今天能确定何时才会重回公共餐桌和各种聚会吗?
全球化的疫情,从医学专家的视角来看,每个国家因发生先后和措施不同会有一个波动曲线,都会经历从波谷到波峰再到波谷的过程。但这仅仅是医学分析。如果将其影响还原到人类社交领域并考虑其心理层面的影响,医学方面的所有建议,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social distancing),如果在病毒完全被控制之前长时间需要遵循这些建议,那么人人自危的潜在心理,即因之产生的寒蝉效应,都可能导致人员密集活动保持在最低限度,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无法沾沾自喜于某些行业所谓的受益,因为人类将自己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并保持几点一线的生活,将使交通、服务和消费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这种被迫催生出的所谓新兴行业,其实更像是一个应激反应,而不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选择。更何况,所谓的云端经济获益,根本无法补偿人类失去正常生活之后所遭受的重创。
此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像是战时。我们不断在全球范围看到“征用”、“战时管理”这样的词汇。经济常态已然打破,而“战时”往往意味着非常规的被迫除清。
一国内部的管控会先带来本国内部的信任,进而逐渐放开管控,恢复秩序。但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可能会遭受更长时期的影响。正如全球化一直所遭受的批评,除了经济领域的全球化之外,其他领域的全球化一直迟缓,在缺乏一个共同人类政府的前提下,单纯的经济全球化既制造了国与国之间以及一国内部的贫富矛盾,也很容易使经济全球化被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环保、医疗等)全球化的障碍所阻断。
在一国对其他国家采取旅行限制措施时,很可能因对他国疫情公开程度、管控力度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认识差异做出不同的判断,而且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尽管全球理智的声音都在反对污名化,但不代表各国民众就会自然恢复理智。污名化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持续的歧视,尤其是,如果医学观点认为covid19将类似于乙肝病毒,那么对病员和确诊人数较多地区的长期歧视就会产生,这种歧视对某些行业(例如跨境旅游业、航空业)可能持续带来打击。
**经济方面所遭受的影响,将对人类三大地区的财富分配机制造成进一步冲击。**我们一直将美股、中房和欧债看成全球三大经济区域的财富分配底层逻辑。
美股的体制性支撑源于三大利益:一是普遍的在岗员工股权激励,其中包括了重要的管理层激励;二是美国最重要的金融行业也就是华尔街的利益;三是工业化前期已退休人员的利益(体现在各养老基金)。整个美股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作为财富分配的底层逻辑,体现了对企业业绩的重视,市场与效率的选择,让美国全民享受了财富盛宴。但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退休利益与之捆绑,再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金融阶层与实体企业高管层利益捆绑,三大利益成为既得利益。新进入者不再拥有空间,代际撕裂和族群撕裂形成。但三大利益至今为止人数众多,既包括了美国的政商精英阶层,也包括了前期受益的广大民众,这就决定了联邦政府必须将美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但正如去年我们已深入讨论,在代际撕裂和族群撕裂后,目前占美国人口超过一半的群体,都不在美股拥有利益,或者说,美股越上升,这部分人群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加负面。**随着疫情的扩散,Coronavirus和Sanders,都已成为美股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退出竞选的沃伦,虽然不直接背书桑德斯,但由于他们共同站在华尔街的对立面,所以有多少支持民主党的中下层人士会转而支持桑德斯,将在明天继续揭开答案。如果我们从上一届美国选举就开始关注桑德斯,会知道进步主义在美国的复苏,但沃伦的退出表明,民主党建制派仍然拥有足够的基本盘。这些民主党建制派的基本盘和共和党的基本盘一样,都是“历史的遗迹”,这些基本盘成长的年代给他们以深刻的记忆,“社会主义”是无法接受的,在“资本主义”口号下,再去讨论不同的政策。桑德斯和沃伦是唯一针对美国财富分配底层逻辑的选项,其他所有选项都是继续维持,然而当所有人都知道美联储的子弹越来越少时,维持的工具又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够逃脱宿命。**桑德斯这个选项足够好吗?显然不,对本国来讲,都不够好。这是美国精英脱离民众的巨大代价,当美国精英不尽力主动改善本国财富分配的底层逻辑时,美国年轻一代显然不只会支持一个桑德斯,当然还会有他的后来人。Coronavirus会不会让历史出现意外,让必然提前到来,到今天为止,还无法判断。唯有主动改善才能避免颠覆式的冲击,但共识总是难以达成。
中房是1998年融入全球化后所形成的中国财富分配底层逻辑。一个有效的财富分配机制是遍及所有群体的。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基建地产金融逻辑,是在一个低起点上,通过开放进入全球化的中低端产业链,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以人民币美元挂钩打通全球化。基建地产一方面是城镇化所需,另方面是本国信用之源,同时在基建地产的建设过程中,将社会财富向劳工阶层(尤其是农民工阶层)进行分配,最后一点,极其重要。城镇化带来的物质需求,巨量人口的消费市场,使每个产业享受红利。我们今天都知道地产无以为继,这并非政策所致,而是历史阶段使然。**所谓的新基建,投入下去之后,是否能够有足够的产出,是否能够真正拉动,今天其实还看不到,我们只能这么委婉的表达。中国财富的底层逻辑不只是要考虑在办公室生存的一二线人群,真正要考虑的,是一二线之外占绝对多数的人群。**与美国一样,中国何尝不是处于自己财富分配底层逻辑的转换过程中。如果说美国的利益纠葛阻碍了其新财富分配机制的形成,进而造成了撕裂与对立,中国财富分配底层逻辑必须的变化何尝不是布满荆棘。covid 19何尝不是在加速对中国财富分配底层逻辑的冲击。如果中国的目标是换档,是努力建立一个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的经济形态,那么将在今后愈发高度依赖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群,这一人群的数量和范围将继续扩大,同时他们对政府效能、公正和开放的诉求会愈发强烈,对公共行业的专业声音将更加依赖。另方面,各种非理性的声音此起彼伏,信者尤众。在公共舆论空间中,正统媒体应当以专业精神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公正,而不偏向于互联网民间舆论的任何一方,尤其是部分新媒体所热衷的竞次、比烂的舆论游戏。说到底,最终能够依赖的,只有理智和愚昧两个人群,当此之时,如何选择?
欧洲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虽有统一之欲,却无统一之命。由于covid 19导致的全球消费市场萎缩,将对欧元区的外向型经济体造成严重打击。欧债的身后是福利国家的巨大试验,这种试验之所以能够延续,源于过往数十年全球化带来的廉价商品和新兴地区消费需求的扩张。这种扩张已到尽头,covid 19更是施以沉重一击。在小默克尔退出政坛后,德国的出口如果今年因疫情全球化而受创,欧洲又将是怎样一幅场景?且不要说,还有正在病毒中挣扎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我们很难描述全球面临的现状。我们只能讲,全球化的病毒,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像一个催化剂,将处于周期之末的种种问题,提前加以暴露。
如果我们已经能够判断种种极端化将继续在全球上演,那此时最有意义的,是思考自身如何避免接下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危急。简单的认为“危中有机”恐怕很可能没有认识到今天这个历史时点的真实情况。盲目的乐观和对他人的嘲讽都只能体现自己的愚昧。
以上。
风2020-03-09 17:07:02
美股美债一样可怕!!瘟疫打击最严重的是服务业,谁的制造业越雄厚,谁就能笑到最后,目前看是中日德最坚挺
作者
一场战争结束,除了看战争小说的人会笑,谁还能笑?
Jo2020-03-09 16:15:43
手动留言给你点赞吧,理性的声音和反省永远值得推崇。
梁生2020-03-09 16:18:28
客观实在的好文。
来自旧世界2020-03-09 16:26:20
全球化退潮,民粹成为天龙人们的法宝。一次疫情照出多少面目可憎?“丧事喜办”毕竟传统艺能了。
作者
人间何处不民粹
Tigger2020-03-09 16:45:59
中房的下一个分配点会不会也是走美国老路,通过权益资产做大金融普惠大众?
作者
无法实现
烈2020-03-09 16:29:51
疫情打击信心。 信心维持三个谎言不破。 美股还在挺,中房还没有找到下一个分配点,欧债就是拖。 现在大家都知道信心最重要,也觉得另外两个谎言的信心比自己少……
作者
“他们死下去,我们就会好起来”
子非鱼2020-03-09 16:13:49
很喜欢你的文章!希望不要嫌弃打赏少!
作者
不需要打赏,看看就好
Ling2020-03-09 16:15:17
“流行病防疫说到底是一个成本问题,当疫情最终被控制时,真正值得比较的,是不同国家的死亡人数,以及所耗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当然包括了各种代价,也就是那些所谓的次生灾害。” !现在那些嘲笑他人的将来也会是因为成本叫得最响的!
史星宇2020-03-09 16:25:18
拜读先生每一篇文章,感觉实乃知音,在很多中美问题上观点相似,当然我没有先生研究的鞭辟入里,也没有方法论般的分析。只不过是基于自己数年在美国留学工作的经历,对美国社会各阶层的所见所感,以及回国后的体会,有感而发。
Maurice2020-03-09 17:49:39
经济与社会因此疫而暂停一下,冻结一下或许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从跨文明与历史角度看,希望对斯土斯国会有益。 关于房地产是中国目前财富的底层逻辑,非常有道理,但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的房地产是地方财政充分参与下的房地产,是带有国家资本主义特色的独特现象。而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基因,及人口众多,重视家庭,追求稳定的潜意识又加深了这一方式的权重。
海2020-03-09 16:41:02
理性的文章,知者了了;带节奏的、情绪化的文章,却大行其道!
山河辽阔2020-03-09 19:47:23
盲目的乐观和对他人的嘲讽都是愚蠢的表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给作者点赞。
西南信风2020-03-09 16:32:41
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场大变局面前独善其身[发抖]
梦又飞翔啦2020-03-09 16:52:22
柏林墙正式被拆除那月出生的我即将而立 冷战看似早已结束但铁幕却依旧深入人心 贩卖着【人血馒头】的无良公众号(垃圾桶) 让人们恍如隔世穿越时空回到半个世纪前 太阳照常升起明天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Tony_L2020-03-09 16:47:41
慕老师在我心中也是一股理性的清流。这篇文章提了很多重要的观点,提了很多问题,也引导了我的想法,是不是以后会对这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再次回顾一下?继续关注三大底层逻辑的走向趋势以及演变。
巽2020-03-09 16:13:36
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胖大海2020-03-11 03:12:28
老师好,最近的一些事件再次让我想起了您推荐的Quigley的悲剧与希望,我以为您推荐的是一本汤因比式的非常学术化的书籍,没想到Quigley是一个先知一样的人物,而且他的历史观中给了秘密社团很大的一块空间。本以为Quigley的书是西方高校必读书目,后来我才知道他火还是因为克林顿上过他的课,其实西方真正顺着Quigley的路走下去的并不是高校的历史教授,而是很多政经行业的人。您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想必没有您的推介我一辈子都不会碰这种不是教科书的大部头著作。我最近感觉世界越发接近一战前的局势,从貌合神离逐渐走向分崩离析,一点火星就会引发巨大的动荡。需要开始拜读悲剧与希望了。
作者
文明史学者屈指可数,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汤因比、杜兰特夫妇和亨廷顿,后来又有霍布斯鲍姆的译著。与其他文明史学者不同,奎格利旨在提供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悲剧与希望》所反应的时代,既是促使奎格利研究的“因”,又是研究的“果”。一二战其实是全球化的结果,他想在悲剧中寻找希望。
董晓天2020-03-09 17:01:59
是故意写的意犹未尽?还是只能写的点到为止?这明明可以是一部长篇,为何每到关键处即止!既然各方当前已到路尽头,都是出命一搏时,何不大胆预判?不必欲言又止!
作者
你想多了
胖大海2020-03-11 08:29:59
汤因比的书我真是看不下去,主要是我没有问题,所以看着一个一个片段没有冲动继续读下去。应该还有和霍布斯鲍姆类似的左派世界体系沃勒斯坦系列。不过这两位我也只是在图书馆看到过书脊,[捂脸][捂脸]以我的能力是啃不下来这两位的大部头的。 多谢您推介这样一本好书。有时候过于宏观的归因其实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亨廷顿这种文明冲突。因为具体历史事件的逻辑归因很难用一个没有时序的东西刻画,更不能上升到文化层次,这样更加虚无缥缈。
作者
《悲剧与希望》事无巨细的描述和高度提炼,正是此时回看历史需要的。Dalio从经济周期视角在做类似的事。
两只小白是小白兔2020-03-10 16:55:39
我认为所谓理性只是一种姿态,大部分时间解决问题不靠这个,作为一个计算物理的研究者,我倒是见过不少理性的民科以及偏激的同行。正确的的认知世界靠的是足够的知识储备,恰当的概念体系以及合适的真理标准。至于内心是戾气冲天还是中正平和,那真的只是外在表象。
困嗯哈根2020-03-09 17:27:37
近两年一直在揭的盖子,上半年可能又要扣回去了
Alan2020-03-11 21:01:45
看了先生的文章,发现自己也犯着这样的错误,看到那些比较的文章,还有点沾沾自喜。这就是人性吧,不必好只比差。这样的比较,甚至连自己犯得错,可能都觉得无伤大雅了。想来还是细思极恐的
吴元2020-03-09 17:07:27
好文,尤其成本问题那段[强][强][强]
自然2020-03-09 16:31:37
太阳照常升起
阿拉斯佳2020-03-09 20:21:21
对我来说这篇是了解世界格局变化趋势的一扇窗[强]
不思量2020-03-09 17:06:34
理性的反省和及时改正胜于所有无知的叫嚣和盲目推崇,过往矫正,最致命的还是无知!
HLee72020-03-09 16:43:21
好文当分享,谢谢你的理性。
刘文昌2020-03-16 23:45:58
不明白评论区一些人的逻辑,需求端崩了,生产端再好又能卖给谁呢?经济还是不行。所以全球经济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