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日-读《基因与命运》,摆脱唯一的真理观
为纪念1953年4月在自然杂志发表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自2003起4月25日被称为DNA day,关于基因与自身的关系,常人多有误解,而《基因与命运》这本书将告诉你,基因并不是你的命运,这本书的主旨,更好的概括是英文书标题的直译,即“DNA不是我们的命运-完整的记录我们和我们的基因之间那些值得注意的误解”。
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关系,是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话题。针对这个话题,深度学习的进展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类比。不同结构的神经网络对应不同的物种,同一种的神经网络中,会有海量的超参数可供选择,而这就如同人类的基因,代表人类的先天禀赋。而最终神经网络的训练的方式,批次及训练数据,相当于人收到的后天环境影响。
如今人们根据个体基因去判定该个体的本质,相当于将统计上不同超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在特定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看成了是神经网络的本质。与之类似的场景是,人们将自身的肥胖,或者自己的智商看成是仅仅受基因影响的。书中将其称为“本质偏见(essential bias)。
心理学上最为人熟悉的认知偏差是“基本归因谬误”,讲的是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人们认为生物具有满足如下特征的本质(essence),人们在归因时,会只注意到“本质”的影响,或是将本质看成是最基本的归因对象,而忽略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被称为本质的东西,有三个特征。其一本质是无法被掩盖的。就如同哈利波特就算被麻瓜抚养,也会表现出魔法天赋,人们当成是本质的东西是深深的埋藏在内部的,这是被当作是”本质“的东西的第一个特征。其二是被称为”本质”的东西是自然的,是不应该被改变的,这解释了很多人本能的反感转基因的心理动因。本质的第三个特点是其可以作为划分不同类别的界限,比如人们在区分不同种族的人时,会想到基因的差异,甚至以为不同种族或性别的差异就只来源于基因。
认知的过程就是给出解释的过程,而将事物发生的原因靠其本质去解释,可以简化图景,可以让人们在这过程中偷偷懒,这是本质偏见,或者说基本归因谬误始终需要警惕的原因。大多数对基因一知半解的人,在看了关于基因的一些科普后,会觉得基因天生满足“本质”的几个特征,比之前占据了“本质”这个占位符的东西,比如面相,手相,或者天命什么的靠谱多了,从而坚定的把基因脑补成决定生物体的终极归因,且这个自然赋予的内在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其决定了不同生物的分类。
然而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会带来问题的。这本书中列举了诸多心理学实验,其中最常用的套路是给受试者看不同的文章,一类论说人的某个行为(例如聪慧与否,是否有创造力,是否有暴力倾向,是否容易酗酒等)由基因决定,另一类则是一篇论说这些行为与基因无关的文章,然后观察不同组的受试对相应问题的归因是偏重内在的本质还是外在的环境。不出意外的是,看到了这些报道的被试会更多的受到本质偏差的影响,而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我们思考基因时应谨记的几句话。基因不是决定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神谕,无论是谈论他人,还是要求自己,都要拥抱坏境的因素,拥抱坏境与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以把基因比作你的舞伴,在不同的曲调(环境)下,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从本质偏见延伸开来,这一认知偏差背后更深入的问题是“唯一的真理观”,即任何事情的成因都只应该有一种解释,认为真相的简单而直接的。科学的目的是找出最简洁的解释,然而这不等于用一个概念去解释所有现象。这本书中提出的网状思维(不同的解释之间互相有所关联又相互影响),是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理应替代唯一真理观的思想范式。而为了促成网状思维在你大脑中扎根,你需要先知道存在我们易受其影响的各种偏见,只有意识到对用潜在的和不可见的本源来解释世界的根深蒂固的偏好时,才能忽略这些反应,并用更理性的心态关注这些问题。
当然,本质主义的反应并不总是有害的。例如,了解“同性恋基因”能使人们更易于承认同性恋者的权利,了解“抑郁基因”能使人们不太可能责备他们的抑郁的朋友。这暗示一种管理我们的开关思维倾向的有趣方法: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选择性地消除我们所拥有的那些对过好这一生有害的本质主义思维。
扩展阅读《基因社会》读书笔记 自私却能协作的基因
《自我的本质》一本能帮你获得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上游思维的书
读《美的进化》-说说我们如何避免美丽新世界的结局
易得2020-04-25 22:09:18
你怎么能知道自己选择消除的,确实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有害的本质主义思想?
作者
那些让你不努力改变的借口
璵卿2020-04-25 14:56:48
以基因的名义“扯犊子”,还同性恋有理了
小惜绪职2020-04-26 10:14:51
好巧…这本书是我们分社的书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