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方向与读书方法
五四过去百年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比喻,如今还是适用: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在百年前,这个铁屋子是旧道德,而如今则是对科学的无知,无论是那种,都在用慢刀子,让人们无法过上本可以更幸福更充实的生活。这样的一厢情愿是一种自负,然而也是自己选择背上的西西弗斯的苦役。
五四时,新青年做的事是启蒙,而如今想要做出些改变的知识分子,做的事叫科普。然而科普按照其奖励函数来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追求让更多的人看到;二是追求最精准的,完全不曲解的讲述科学知识;三是希望读者能够学到科学的方法论,学会用科研的套路去主动睁眼看世界。第一种是在铁屋子中墙壁最薄的地方打一个洞,然后叫铁屋中的人去管中窥豹;第二种是在铁屋中装一个高清电视,由精英选择播放那些内容;第三种则是给铁屋子装上窗户,窗户上的贴膜能防止阳光直射,但屋里的人可以随时在窗口向四处张望。第一种进来的可能是阳光,也可能是鬼气;第二种你看什么完全不由自己决定;而第三种则是对写科普的与看科普的都是要求最高的,需要双方都要多想,但一旦成功,那么效果也持久最显著。
对应的,科普有三种策略分别是:对比,即讲故事摆证据打比方,说明过去的认知和新的认知有哪些区别,然后再说新的知识有什么益处;定位,即给出理论框架,告诉你新的知识属于什么领域,和那些知识是相关联的;以及拼装,即教会读者如何从零散的新知独自拼出相对完整且自恰的逻辑框架。取决于目的不同三种策略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的比例有所不同。
青春的热血总会散去,最近恰逢《独唱团》杂志十年祭,当人们不在保有曾经的锐气,那曾经想改变世界的梦,如果还想要有一些东西能够留下,就需要选择那最难的路。写科普本来相比表达观点,本来就是曲高和寡,更何况去写方法论相关的科普,教会读者如何批判性地阅读,针对性地搜索,再去结合自身体验的去做拼装。如果从改变的人来说,第三种科普影响的人最少,但唯有这样的做法,才能算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留下无法熄灭的火种。
不管什么类型的科普书,即使作者大多使用了对比或定位的写作技巧,来让科普书的观点更凸显,内容更有趣且通俗,读者看的时候,也一定要用拼装的方法,试图去融会贯通,多想想书中的道理还有那些可能的类比,扩展及应用场景,同样的素材,还能用何种角度去描述。
今日是世界读书日,不推送书单,讲讲读书方法。我称之为杠铃式读书法,来自塔勒布。选一本经典的基础的同时也难读的书,当成正妻。比如古希腊或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书,或者纯数学纯逻辑的书,也不必追求完全读懂,只要你坚持读下去,即使一年读完一本,也不放弃。读这些书,一旦有所领悟,能帮你了解自己与世界运行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看成是从黑天鹅事件中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可以速读一些流水线生成的自助书,或者不那么千篇一律的的网络小说,这些书能帮你打发时间,或让你睡个安稳觉,算是日常的低风险低收益投资。
更多阅读
科普的方向与科学精神
为什么要读点科学史-读“为什么不该看科普? ”的读后感
天下大共和2020-04-23 12:41:36
最近想再学一遍《高等数学》
虹桥_孙勇2020-04-23 14:11:30
客观陈述了科普的层次。对比,定位,拼装,学会拼装。
Tyler2020-04-23 12:48:06
值得更多人看到
侯伟2020-04-25 01:51:16
我有个习惯,我会在几年时间里反复看一本自己特别中意的,等完全消化时才算这段时期,然后再换一本。最初是高中时的《量子物理史话》,后来是《复杂》,前几年啃了《生命的跃升》,现在开始是《集异壁》,断断续续十几年了
Axrid2020-04-23 16:57:06
我不认为第二种最没用哦,前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一个适用科普分枝,一个适用于相对比较独立的树干
heather2020-04-23 14:00:15
这样看来第二种科普是最没用的,但是也是最接近科学家的写作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