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重构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和今年COVID-19疫情导致的全球贸易冰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文世界讨论“全球化”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们最近大半年都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展开,而是选择在去年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其间阅读了不少中文世界关于全球化的文章,直白的讲,其中大多数(很想说绝大多数,但好像有点伤人)都没有任何价值。原因很简单,中国在这一轮全球化过程中是主动选择“被全球化”的,只有极少数企业真正实现了全球化(也就是处在产业链的全球顶端位置),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只是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环节。甚至那些目前在美国估值最高的中概股企业,都谈不上一个全球化的企业,一个企业的估值跟是否全球化也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今天要我们许多金融届的明星分析师和身在书斋中的各位专家,一下子要从中国思维、A股思维转换到全球思维,这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毕竟他们是被动身处其中,而不是像欧美曾经那样,是不同时代全球化的设计者和建构者。

我们这两天重启“全球化”这个话题,是希望像去年一样,为困惑的当下,提供一点“不同的声音”。我们也相信,本文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在目前中文世界,是独树一帜,也是有足够份量的。

本文设定的阅读对象是广泛的,包括政府决策者、企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对这个话题有所关注的大多数人。本文可以看作是去年《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上)》和《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下)——美国的问题与中国的挑战》两篇的展开,尚未阅读前两篇的文章读者,为了更好的理解,建议先行阅读;老读者,可以先重温。

一、本轮全球化的关键问题

我们所说的这一轮全球化,不是一个特别久远的事,用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的话来讲,就是GATT之后,从WTO起算的全球化。在欧美关于全球化的研究著述中,与globalization密切相关的是关于全球经济不平等的研究。所谓的全球经济不平等,是指在偏向自由放任主义的WTO框架下,由于资本全球自由流动,而税收和基于税收的社会保障网络无法全球统一,所导致的国与国之间以及一国内部(这个阶段尤其体现在发达国家内部)所形成的经济不平等局面。

中文世界目前关于全球化的许多论述,要么极其宏观的讨论长达千年的全球历史,或者回溯到所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去讨论现代国家的形成,要么局限于细微的产业链影响,其实都已离题万里。我们也不好说那些不算研究成果,但那些研究对于理解今天这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为今天的决策提供帮助,为各界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确实没有太多用处。

本轮全球化的主导者是美国,偏向自由放任的WTO体系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导致了美国国内的严重经济问题,所以曾经的主导者要放弃。由于本轮全球化的主导者美国要放弃,而非主导者(包括欧洲、中国、日韩新等东亚诸国)均没有想放弃,才出现了一系列剧烈的反应,这是读者必须第一要牢记的。不要认为美国放弃WTO体系下的全球化,是中国某些舆论导致的,中国的舆论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当然反过来,自己的舆论是否会加速某种情况到来,从而使自己准备不足,也是值得反思的。

我希望读者记住的第二句话是,**所谓“美国国内的严重经济问题”,就是美国国内的分配问题,也就是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问题。**如果仅仅有差距,或者差距较大但中下层仍然生活较好,都不是问题。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先甜后苦、今不如昔,曾经被赞誉的橄榄形阶层分布,已经荡然无存。

美国目前的阶层分布不再是稳定的橄榄形,而是顶端有个不到5%的小三角,中上部是一个35%的梯形,而中下部是一个60%的大梯形,也就是从一个橄榄形社会重新回归了金字塔社会。而这个变化,只用了不到50年时间。关键在于,北欧、德国、法国,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并没有出现这个逆转。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是,那代经历过经济辉煌的美国中产阶级及其子女,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世的。这种一生之中向下坠落的感觉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使美国曾经的中产阶层,更易于把选票集中投给能够唤起他们辉煌记忆的人。

二是医疗、教育成为个体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医疗、教育在大多数国家都是一个公共产品,都是通过公共体系去解决的。医疗是一个现代社会安全网的关键,而教育则代表了中下层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要深刻理解,一个社会的分配体系对个体而言,除了个体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益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从公共资源中获得的利益。公共资源的多寡,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体制争论的焦点,这些争论的背后,是对不同政治经济理念的取舍。**新自由主义偏向自由放任,这就把美国推向了拒绝财政主导的公共资源分配体系。**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把美国这个特殊的公共资源分配体系称为“信贷福利主义”。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以财政为主要公共资源分配体系不同,美国在公共福利这部分,拒绝税收下的财政主导,十分市场化。

新自由主义的口号是很动听的,也就是如果政府通过征税将民间财富聚集后再分配,将会不同程度的剥夺民众利益。所以新自由主义的政策选择是,把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分配留给市场去解决。

今天大家都知道,美国医疗资源自由市场化的结果,是使美国个体背负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一个庞大的医疗保险市场和昂贵的医药、医护市场形成了。2019年度美国Fortune 500中,有40家医药巨头和20家保险巨头,而在1990年时,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1和0。这个数字的背后,对应的是美国医生的高薪。根据Medscape Compensation Report 2019,美国医生平均工资收入达到了31.3万美元/年。分科来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Public Health & Preventive Medicines)医生的人均收入是最低的,为20.9万美元/年;骨科/矫形外科(Orthopedics)的人均收入最高,达到48.2万美元/年,接下来是整形、心脏病、皮肤病、放射、消化道和泌尿科的医生,他们的人均收入都超过了40万美元/年。在这样的人工成本下,再加上美国医疗系统对药物和医疗器械没有集中采购压价的制度,就导致美国的医疗价格十分昂贵。个人要把这种昂贵转嫁出去,就只能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显然,完全市场化的保险公司也不是善类。20家保险巨头带来的,是至今将近2,800万美国人无法购买任何保险的现实,以及大量中下阶层只能购买鸡肋一样低端医疗保险的现实。财政只能负担针对退休老年人和法定贫困群体的医疗保险。昨天美媒一则报道令人十分难过,一位美国新冠肺炎患者,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谁来买单?”尽管此前白宫已经宣布COVID-19检测和治疗费用不需要个人负担,但普通患者仍然非常担心这是否事实,这是怎样一种现实处境?

教育方面,美国教育的个人未清偿负债已总计超过1.6万亿美元。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为优秀的教职、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厚的薪酬和良好的待遇,财政不补贴教育的结果,是高昂的学费要由个体来承担。不负债、无大学,这对美国的中产阶层下一代而言,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三是将近40%的美国人,手停则口停。

按照美联储2019年的抽样统计,39%的美国人在需要应急支出400美元时会遇到困难,其中12%的人完全无法应付400美元的突发支出;而剩下27%的人,无法撑过一个信用卡周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会在疫情之后要紧急批准对民众的人均1,200美元拨款,这其实是帮他们撑过3个月时间。但这个数额是完全不够的。因为美联储的抽样统计是基于平时个体仍有收入时做出的,也就是每月收入还贷之后个体仍然可支配的存款或信用额度。而疫情期间,大量服务业从业者直接失去了收入,比如我们看到,奥兰多迪士尼乐园的4.3万名员工下周将开始放无薪假,这部分人既无收入,也不算失业,失业保险也无法领取,但个人的贷款还需要支出。这还是大企业的员工,对于非常多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失业总数会非常庞大。美国劳工部目前的预测是,四月美国的失业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显然,美国的疫情也不可能很快结束。尽管我们也知道,疫情控制之后,相当部分人是会复工的,收入也会恢复,但美国普通民众背负的债务是十分现实的,最好的结果是顺延,而不可能减免。

所以为什么美国要放弃本轮全球化呢?因为它的内部贫富分化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尖锐的时刻。医疗、教育、就业是三个核心议题,说到底都是民生问题。从选战来看,代表民意的要么是右翼民粹势力、要么是左翼民粹势力,为什么中间派没有任何机会?因为已经到了必须通过利益重新分割才能解决问题的阶段。

事实上,要解决美国国内目前的问题,逻辑上并不难,也即:

一是彻底改革医疗、教育体系,让这二者像欧洲或日本那样,以公共资源的方式去分配给个体。

二是拿回因全球化外包而丢失的大量就业机会,主要是制造业就业机会。

但现实却很困难。

**一是因为彻底改革医疗、教育体系要动利益集团的奶酪,而代议制民主却面临代表谁的问题。**如果以财政税收为依托去替代美式信贷福利体系,一方面要让美国民众接受增税(桑德斯和沃伦都主张的富人税),另一方面还要直接影响医药巨头、保险巨头和所有医护人员的收入。而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在这个时候起了负面作用。按照沃伦在其著作This Is Our Fight中的披露,美国"企业目前每年用于游说参众两院成员的经费,已超过纳税人用以维持参众两院的经费支出"。换言之,今天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在具有剧烈利益冲突的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去代表处于弱势的民众一方。政客们最有利于自身的做法,是在利益集团和选民之间周旋,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而川普政府,则是通过全民减税买来了选民现实的支持。但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应该是针对中下层定向减税,同时使整体税收增加,将医疗和教育归于公共资源加以分配。但增税这个问题,在目前的美国,是无法达成统一的,因为目前的美国主流民众,在过去几十年,已经接受了小政府、低税收、市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大多数年轻人是支持桑德斯的,这意味着,在未来10-20年内,美国的信贷福利体系将会从今天的剧烈动摇,到最终发生剧变。这种改变如果发生,将会实现美国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极大的缓和贫富矛盾,同时为阶层变迁提供新的机会。这种内部利益重组,总体上将有利于美国,当然也有利于全球,但目前时机未到。

**二是美国要增加长期就业仍然困难。**除了上述公共资源的分配以外,就是个体收入的分配问题。美国能否再将制造业产业链拉回去,以恢复制造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这个问题是充满争议的。今天国内对此的讨论也非常多,尤其是企业界。普遍的观点是,美国不太可能再把制造业岗位全部拉回去,甚至大部分拉回去都很难,理由是中国产业链的高效是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美国资本家也要赚钱。这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全球,不能说完全错,但这种思考是不周全的。我们从两个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从美国精英阶层的视角看

在美国,有部分精英人士其实已经默认了中下层未来的就业机会将会逐渐减少,所以“无条件基本收入”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这个概念不是华裔总统候选人杨安泽最早提出的,在1960年代,美国一些地方就尝试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制度,芬兰也做过类似的社会实验。Bill Gates等也提到过这个选项。这个制度之所以今天再被提起,是因为美国部分精英认为,随着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大量人口将沦为无用阶层,实在没有办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但问题在于,“无条件基本收入”仍然是要靠增加税收去解决,而在美国,又如何才能立法大幅增加税收呢?这就又回到了前一个死胡同,至少目前仍然是死胡同。

但从美国精英阶层的视角,长期看,如果预期未来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中下层的收入来源问题,那就意味着美国在人口数量处于少数的中上阶层将承受更多的负担,未雨绸缪的看,如何才能以少数人的智慧来养活多数人?只能靠继续保持经济上的优势。所谓经济上的优势,是指两方面,一是继续保持高科技优势带来的直接海外收入,二是继续保持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带来的铸币税优势去维持信贷福利。这两方面又有依赖关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说到底是以全球贸易无法离开这种货币为前提的,而全球贸易无法离开某种货币的最终理由,只能是发行这一货币的国家能够向其他国家提供关键不可替代的产品,一旦这个国家的关键产品是可被替代的,那么这个储备货币地位就可能顷刻瓦解。

那么今天美国能为全球提供的关键不可替代产品有哪些呢?农业是可替代的,石油虽然实现了出口国地位但也是可替代的,中低端制造业美国本土已经快没有了,服务业中的外贸部分(诸如旅游、影视)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说到底,只有产业链高端那部分既必需又无法替代。如果美国在产业链高端这部分失守,那么美国的地位将真正一落千丈,美元体系将面临瓦解。这就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高度警觉的根本原因。维持美国科技绝对领先地位,才能维持美元体系,也才能未雨绸缪的为远期解决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选项。由此,我们应当能够充分理解,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遏制必然是长期的,而且将会有越来越极端的措施。在这方面,任何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牢牢记住,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不仅是简单的国与国较量,或者本届美国政府的选择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由美国自身面临这个历史阶段无法克服的困境所决定的。

要理解美国,不能只看精英阶层。

其次,从美国平民阶层的视角看

**美国其实是一个精英主义(elitism)和平民主义(populism)交替并存的国家。**populism国内中文翻译为“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在中文语境下是为了跟民族主义相区分,是具有贬义的一个中文词。但在美国,populism其实并非充满贬义,反而有着令人动容的历史。

19世纪末,美国农民协进会(Grange)掀起了格兰其运动(Grange Movement)。当时美国铁路大发展,但铁路运输费用畸高,农产品的收入大部分都归于垄断的铁路巨头。工业化的垄断利益阻碍了美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这时候美国农民起身反抗,在populism的旗号下,掀起了Grange Movement。这个运动的直接结果,是1870年代在中西部四个州颁布了Grange Law,这些州法实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垄断利益的限制,也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Grange Movement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实现了乡村间的免邮费服务。正是因为这项免邮服务,商业企业通过向农民免费邮递产品画册,农民再通过画册选购产品这种今天电商模式的前身,才在美国兴起,Richard.W.Sears最初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Sears百货的扩张,成就了美国商业史上的传奇。

Populism与Progressivism(进步主义)的关系也极为紧密。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在历史上对限制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反垄断、消费者保护、劳工权益保障,都是在“进步主义”这个旗号下在美国推开的。如果没有进步主义运动,美国的社会撕裂早就令其无法发展至今了。进步主义是美国民主党的遗产,桑德斯和沃伦此次竞选也是在进步主义的旗号下展开。基于平民利益的运动,通过立法约束,去改变成形的美国国内经济形态,在不同历史阶段,实现了美国内部利益的重组。我们可以把美国平民主义(左翼)和精英主义(右翼)交替执政,理解成美国解决既得利益与平民利益长期冲突的基本方式。**这种交替不是固定或突发的,而是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阶段,才经由一种社会运动去在政治上加以实现。而这种社会运动带来的政治变革,往往会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改变美国的经济形态,实现利益格局的调整。

我们看到,今天国内大多数认为美国无法离开中国产业链的观点,都是从“美国企业必然追求利益优先,不可能放着成本更低的中国产业链不顾、有钱不赚”这个视角来得出结论的。**这种完全站在中国自身和美国资本立场的观点,恰恰忽视了美国国内巨大的平民力量。而我们今天身处这个时代,恰恰又是美国平民阶层开始通过政治和社会运动向美国精英阶层宣战,要求利益重组的时代。**当美国60%的中下层民众身处今日困境时,他们既可能选举出热衷于贸易战的共和党总统,也可能选举出直接切割产业链而强迫工作机会回归的其他总统。**有针对的(而非广泛的)关税壁垒举措,一直都是不同国家选择保护国内弱势群体的有利武器。**例如日本,因其农业阶层的强势,使得日本农产品关税壁垒一直存在,这让本不强大的日本农业一直在国内处于被工业高价反哺的地位。这个市场一旦可能被彻底打开,日本农业群体就会对政府投下不信任一票。

**我们要以历史的视角来关注美国目前平民主义运动的发展,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中文语境下的民粹情绪,更不能将其理解为美式义和团。我们要认识到,在美国因其国内困境,必然要放弃本轮全球化的前提下,美国的平民力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仅仅站在美国资本利益的视角去看待未来的中美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过去三十年,美国资本与中国劳动力的配合是极其紧密的,而这种紧密,正是目前美国民众被引导以拒斥的。

二、全球化进入重构期

很显然,全球化不可能因为美国的放弃就归于消亡,这也并非美国的追求。美国基于现实考虑,必然要放弃的,是由其主导的本轮全球化,也就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想下形成的WTO体系下的全球化。由于主导国家的后撤,将导致其他国家纷纷发生连锁反应。**美国放弃本轮超级全球化,很可能会退回到GATT时期有限的全球化时代。GATT时代的特点,是各国纷纷保留了不同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用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群体。

WTO时代的最得益者,应当还是中国。从WTO时代退回到GATT时代,或者类似GATT的时代,应该不会重复经历曾经各国向心凝聚的过程,而会经历一个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进而去推动“去中国化”,但相当多数国家无法离开美国和/或中国,进而不停出现双边/多边贸易谈判这一过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全球化的格局可能会呈现以下变化

1、美国基于其国内再平衡的需要,基于平民力量推动相关立法,将与中国逐渐疏离,进而重建其国内的社会保障网络,同时持续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

2、中美两国分别会寻求与其他国家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以维持足够的全球贸易规模。美国将继续施压于其他国家,以实现与其他国家集体“去中国化”的目标;而中国必须在接受与美国逐渐疏离的现实后,有效的抑制其他国家参与到美国集体“去中国化”的目标中去。

3、其他国家将在上述美国的拉拢与中国的反制过程中,细致考虑处理与中美的关系,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这两个市场,都是它们不可或缺的;但中美之间的较量,又为他们提供了要价的机会。

**总体而言,中美的疏离,并不会瓦解整个全球化格局。**欧洲和东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网络仍然有效,尽管这损失了经济的活力,但正如人类在疫情面前所呈现的,和平时期最令人珍贵的恐怕不是追求财富的极度繁荣,而是大多数人期盼获得的现代文明下的人类尊严。欧洲的不统一,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小规模,使它们无法选择跟随极端的孤立主义。欧洲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网络,事实上成为了这次全球化剧变浪潮中的重要砥柱。

以上是我们对全球化目前和未来一个阶段的基本认识,**我们将目前这个阶段称为“全球化的重构期”。**这个重构期并没有瓦解全球化,但全球化的格局和规则的确正在重写。重构期仍然会有诸多较量,总体而言,大多数国家都要承受变动带来的阻力。

全球产业链将跟随主导国家的变化而开始重组。**美国不可能将全部产业链外迁,但在前述背景下,有可能做到“能迁尽迁”,高度依赖这一产业链的中国企业应当做好万全准备。**涉欧洲和日本的产业链不会简单跟随美国外迁,它们很大程度上是要做出自己的成本评估,中国在此的挑战是如何有效降低成本,维持供需稳定。应当比较有信心的是,欧洲和东亚的主要外向型经济体,都无法离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中国还应当从美国今天的境况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加大教育、医疗等关键必需公共资源的投入,是极其重要的,这方面应当向欧洲和东亚的先进国家学习,而不是向美国学习。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将不分高低贵贱的强大生产能力尽可能的长期保留在本国,而不是眼见其流向他乡,是必须有所为的选择。不要寄希望于依赖少数几个行业和少数几个企业去解决14亿人的就业问题,也不要把眼睛盯在美国证券市场中概股估值的幻象上,美国金融自由化的恶果,应当时时加以自醒。

新冠疫情对全球化提出了更现实的挑战。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美国基于疏离中国的决策,将会继续借疫情污名化中国,以拉拢他国实现“集体去中国化”。没有任何必要将民主党打击Trump的言论,视为对中国的支持,这仅仅是美国国内的党争。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致对外才是两党目前的选择。此时头脑应当更为警醒,更应当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不同国家内部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应当充分了解并且理解各国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无论是疫情现实还是经济现实。这个阶段与其去宣传自己的认识,不如主动去了解和倾听,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对外推心置腹的本事和经验,不妨时时温习。

身处这个全球化变革的大时代,中国能为、应为的事还非常多。即便目前中美疏离,也不代表将老死不相往来。年轻一代,应当尽早跳出无意义的国内纷争,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我们不妨思考,当西、葡、荷离开世界中央时,英国人做了什么;当英国人离开世界中央时,美国人做了什么。未来的中国是否会在世界的中央,还是跌入另一个现代化陷阱,全在你们的选择。

以上。

Jingbo王静波2020-04-17 07:13:04

非常可观的文章!找到一个错误:作者说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分别代表左翼和右翼,作为长期在美国生活的我来说是不能同意的。如果一定要粗暴划分,当今的左翼更偏向精英主义,而右翼更偏向平民主义。如果要更精确的划分,当今左翼其实代表的主要是城市中产,而右翼代表的是资本家和农村平民的一种有趣组合。

作者

谢谢指出,原文这个表述确有比较大的错误。美国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都有左翼和右翼,今天确实平民右翼、精英左翼。皮凯蒂新书《资本与意识形态》对此成因有深入研究。回头专门写一篇美国的平民主义来弥补一下。

finxible2020-04-13 22:13:57

先生所言极是,但作为一个正在北欧求学的学生而言,最痛苦的是知晓进程不知晓结果,或者说给那边下注的问题。因为世人皆知中国正在蒸蒸日上,美国正在逐渐衰落,但该进程到底一个拐点时,双方会使用什么手段,或者直白说双方会不会不惜使用暴力机器来保证自己的战略目标?如果用了,谁在纷争过后损失最小?这是我现在所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或者说,是否可以认为全球局势正在回到1980年代铁幕仍在的时候,但这次不再是像1990年发展,而是向1914年的局势发展?真心求教,望先生指点一二

作者

大国战争,在核武相互威慑之后,就已经不可能了。做好自己的事,有选择的能力以后再说怎么选择。

对方正在输入中2020-04-13 22:16:26

确实,不管高低贵贱的产业,都得留在中国,唯有生产力才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风满楼2020-04-14 10:20:32

补一点:文中提到的,美国向全世界输出的不可替代的产品,不仅仅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治安”。甚至可以说,他的军事力量,维持世界各地的权力平衡的能力,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产品(目前来看)。正因为只有美国有这个实力拿着大棒维持世界秩序(不是和平,是秩序),所以他才能保证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进一步才能收割全世界的财富。如果哪天他的财政体系不能保证这个“产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了,那这个帝国就彻底崩塌、洗牌了。

靈犀·釋厄の檢2020-04-13 23:30:23

如果分析文章都能这样的深入和客观, 那就省了好多功夫去看那些杂七杂八参差不齐的东西

作者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Yan2020-04-14 06:48:51

幕峰老师,我转发在朋友圈美国朋友补充了意见。我觉得很有道理,贴出来大家看看:我觉得美国公共教育的失败严重影响制造业的回迁。高昂经济成本打造的精英阶层不可能去做中低端技术工人。而产业的自动化淘汰了不需要技术的人力工人。有能力且有意愿做中低端制造业技术工人的人口在美国基本上是缺失的。

Maurice2020-04-13 23:37:39

穆老师,历史选择了中国。文化,机遇,地域,人口及资源还有党的领导,成就了今日的中国。 昨天我也是这个时候把您以前的两篇文章重温了一遍。今天看这篇文章,正当其时。毫不疑问,世界已进入一个阳谋的时代。中美脱钩短期看来无法避免,这是美国战略收缩,为未来新的战略扩张进行储备的必由之路。您关于高科技对美国的意义,是非常深邃而一步到位的。 知己知彼,只有站在世界的及对方设身处地的角度去看,才能客观,真实,指导未来。 中国未来看起来很难,但如目标清晰,思路明确,以中国目前的文化,组织体系与执行力,我们会做到更好,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这是一个坎,但中国能迈过去。 世界未来会以新的逻辑加以运转。 再次感谢思想的盛宴

ccliu2020-04-14 10:08:08

文章逻辑有一定自洽性。但在分析美国的教育、医疗体系时,没有分析美国这套体系是由多元种族的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如果变成北欧那样的福利社会,美国就不会有创新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或者,美国不再是一个移民社会了。

水滴2020-04-13 22:18:57

加大教育、医疗等关键必需公共资源的投入,是极其重要的,这方面应当向欧洲和东亚的先进国家学习,而不是向美国学习。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将不分高低贵贱的强大生产能力尽可能的长期保留在本国,而不是眼见其流向他乡,是必须有所为的选择。不要寄希望于依赖少数几个行业和少数几个企业去解决14亿人的就业问题,也不要把眼睛盯在美国证券市场中概股估值的幻象上,美国金融自由化的恶果,应当时时加以自醒。 涉及大众民生的关键领域绝不能走美国的后路。

蓝天白云2020-04-13 23:14:24

中国企业全球化任重道远,互联网行业和美国那些大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保住产业链,还是要充分利用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学美国经验,更要看到美国方方面面的教训!

W2020-04-14 12:38:34

我们的产业链转移应该是从沿海向内地而不是东南亚其他国家,这点我们确实要以美国为戒,这样才有机会更好实现共同富裕。关于美国制造业回归的问题,个人感觉还是难度很大。打个比方,一个习惯养尊处优的人让他去工厂流水线上班估计会把他难过死。个人观点,不知道正确与否。

邵长江2020-04-13 22:40:47

慕峰一如即往的全面,深刻,独特的视角。关于美国平民主义的内容,还是第一次看到。事实证明了领导层的能力和定力,多事之秋中国年轻人表现出来他们的责任心和大局观,未来可期,相信中国会做得更好。

夏天2020-04-14 19:10:11

美国的国内贫富差距问题,手停口停的问题,在国内也是存在的,这些也是普遍感觉虽然国家强大,但是某些人的戾气越来越重的。中国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是不是也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尤其是在国际环境如此复杂的今天。

Song2020-04-14 00:16:11

最后的希望是下一代人能有更远的视野与更宽的胸襟……

安心2020-04-14 00:30:47

个人不靠谱的建议是,对外 继续保持于北美以外国家的良好互动,团结大多数,即便是美国也尽量不要把关系退到七十年代前的状态,哪怕大客户变成小客户我们依旧要真心对待,只要生意持续做,将来的事情都会有转化的契机,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这般发达的时代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自伤根基的搞法;对内 北边搞有限福利(计划),南方搞适度自由市场,基本保证国内就业民生两不误,类似于把全球化的外生模式逐渐转化为本土内生化的模式,行成自己内部的小循环(北原料/中劳力/南市场),类似道家所谓的小周天,(本质上就是用好计划和市场两把刀,来合理分配14亿人共有的蛋糕,保持国内社会正常运转),难点就是执政党能否规避计化和市场两边的弊端,毕竟之前见过苏联和自己吃过极端计划经济的大亏以及目睹眼前美国极端自由市场的困境,这是两头能反噬人的怪兽,若没有如来佛祖的本事根本无法驾驭,本着我汉人天生都存有先贤张载那个君子“四为”的精神来看,寄希望于我党来做这个如来佛祖是有可能的,只要他做到同入党宣誓那样,把生命献给党,献给人民,相信可以在一个时期做到为生民立命这个小目标,以待将来气运之变。

好平2020-04-15 00:21:33

先生主要是从经济、贸易以及利益的平衡来讲当下全球化的的重构。我想请教:假设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是一致的话,是不是也会面临着同样的冲突呢?中美间全球化的重构,表面看主要是经济问题,但其实会不会更主要的是政治制度问题呢?

作者

严格来讲,没有政治制度一样的两个国家。1980年代美国同时跟苏联、日本有冲突,对苏是阵营问题,对日是贸易问题。无论全球还是一国内部,政治和经济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背后都是人类群体的不同诉求。

旷野2020-04-14 22:39:40

应当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是很广的,不仅仅是经济,更不仅仅是制造业。我们不应该只盯着制造业的得失去争夺,还要借助疫情有策略的推进政治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同时促进民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美国主导的其实是去全球化+去中国化,对我们而言后者比前者危险,但后者化解时可利用的矛盾也更多。例如,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高利润,觊觎它的绝不止我们一家,合则两利的情况下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国家会有很多。所以不必过于悲观。 美国的社会矛盾很复杂,只考虑精英和贫民,富人穷人之间矛盾,可能会出现偏差;美国仅平民阶层就有民族,代际,宗教,城乡多种矛盾。美国这一轮去全球化,需要鼓励富人阶层本土投资,必然要做出很多让步,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牺牲相当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市民阶层的利益,来实现美国平民阶层的再平衡。这种平衡很难说是一种进步,也很难说能够解决美国的国内矛盾。真正解决问题的应该是全球的税收制度和货币制度改革,这一点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各国贫富差距的矛盾最终如果没有以暴力的方式出清,那么我们可以期待全球有一个更加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未来。而这才是我们年轻一代在全球化问题上应该奋斗的方向(换言之,恐慌和狭隘的排外都是不可取的,争斗中前进)。

作者

把全球化作非常广义的理解,其实无助于聚焦。美国内利益若能重组,对美是福非祸。希望从全球治理去改善全球化,是20多年前西方已经提出过的,看看今天。超国家治理的代表,看看欧盟。全球 年财税货币统一改革,可以作为学术上的奢望。年轻一代,需要在残酷的现实中奋进,人类社会永不完美。

马良伟2020-04-13 23:40:55

重构期中美各自的多边协定像极了阿里、京东的商户二选一事件。两强基于各自利益的相争改变不了国内网购的风潮,也动摇不了那些有强大议价能力的小卖家;两强不断强化自己的护城河,不断补足短板,不停前进。颓势方的教训应该为后来者铭记。

……2020-04-15 08:46:53

“此时头脑应当更为警醒,更应当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不同国家内部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应当充分了解并且理解各国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无论是疫情现实还是经济现实。这个阶段与其去宣传自己的认识,不如主动去了解和倾听,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对外推心置腹的本事和经验,不妨时时温习。”大赞![强][强]

KILTER X2020-04-15 03:35:58

文章很棒,再补充几点: 三十年前中国一些智者已经指出不要看美国现在是国际贸易的捍卫者,当她遇到竞争之时再说。今天的美国看起来是逆全球化的,实则打压中国或其他竞争对手是为了保证自身全球化竞争中的绝对优势,而打压的旗帜上往往写着“自由、民主”。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被操控和搅乱的。美国只是希望按照她节奏之下的全球化。一个中国外贸工厂里的工人辛苦工作12小时,他不可能知道是因为美国的货币霸权和贸易保护是他辛苦的根源,他更不知道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用钱在管理人,更不知道西方今天的高福利养了许多比他还没有能力更不会劳动付出的懒人。 经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西方,一直在造就宣传自己完美的制度、优越的人等、灿烂的文化,而今天的西方世界很可能陷入这样的思维固化模式,陶醉的西方逐渐失去冒险、拼搏、敬业等等真正让他们强大的基因。而从屈辱近代史走过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求变革,即使失败也再次爬起来,这样的精神才是西方精英恐惧中国的根本,东方雄狮不是准备苏醒,而是已经醒来。 人类发展至今早已是地球村的王者,但人类天性的缺点使人类从未主宰地球,全球化之路依然坎坷不平。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的理想只有坚韧不拔的人才能完成。 美国想通过把中国踢出全球化体系的战略,只能说明两百年前淘金者思维和西部牛仔横冲直闯的文化依然左右着这个超级大国,一个拥有扶持非洲、南美等落后地区能力的超级大国却只盯着别人家里的米缸,还在到处叫宣美国优先?!这样的大国、这样的事实不能被全世界所唾弃,这可能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llf2020-04-16 09:16:44

作者分析极是,这里我想提一点个人观察与作者分享: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民众高度重视教育,大学扩招客观上带来了民众受教育机会的增加(质量另说),就业人口素质的提升竞争力的提升。但劣势是:中国政府低效、高成本(显性的和隐性的)和由于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导致的创造力下降,这对于高技术产业竞争是致命的;从美国的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相对于中国并不贵,机会也不少,就我观察:由于美国教育的发达(大学遍地、学术自由)吸引力了全世界精英前往,这是巨大的优势。劣势是:美国下层不勤奋、工作积极性差、效率低下,这一点将使得美国在需要人力提供基本服务的领域没有竞争力,这对于提升下层人群收入、均衡社会分配来说也将是致命的。

辜承铎2020-04-14 13:48:53

中国人民用了一百年(1840-1949)时间实现了闭关锁国,自力更生,用了三十年自己生产的质量差、成本高、门类短缺的商品,才从失血中喘过气来,走上了复兴之路。

费军2020-04-14 16:00:42

博主是否也可以谈谈现代货币体系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影响?我个人感觉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整个世界的货币体系出了大问题。目前的这个信用货币体系,导致所有的精英人才都向金融和资本市场集中,不仅导致社会分配的极大不公,而且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以假药停为代表的许多伪企业家,以及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其实本质上也都只是资金的掮客,工作重心都在于怎么操弄资本而不在于产品本身。我猜想华尔街的很多人物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或者,早已经到了精英们考虑该如何重塑世界货币体系的时候了……

康定松2020-04-14 23:29:40

还不妨思考,古老的中国离开世界中央以后,中国以外接踵而至的列强做了什么,如果不随时保持警醒与体察,似乎栽倒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很可能就是下一秒。大国有大国容易滋生的傲慢与偏见,如果不但不加以发觉和改正,反而变本加厉继续在错误的跑道上狂飙突进,那么,紧接着就是大国沦落,这是规律的必然。中国更加美丽的明天,必在少年,少年应有的心胸与远见,包容与厚重,忧患与敬畏,不能不有,不容不有。仰望星空,听得见上帝说,民生多艰,同时,多难兴邦

潘M2M2020-04-22 14:54:02

文章很客观,分析的也很好!本文给我启发如下:1.中国的中产阶级以下有谁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拿出1-2万那?有谁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贷可以坚持三个月那?看到美国低产的现在仿佛看到了中国低产的未来!目前中国是制造业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给中国带了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全球经济陷入停滞,中国又有多少企业倒闭多少人失业。与其说全球依赖中国,不如说中国更依赖全球!2.中国的教育和医疗目前看是在跟美国学(个人看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畸形,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分配不均,着实令人心忧!3.目前国人膨胀,媒体娱乐价值观偏颇,对未来又是几多有害无利!我们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政府人员的素质却跟不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不到位,希望在有生之年这一切可以变好一点!

robin2020-04-14 21:24:42

美国中上层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诉求,如果不能与中下层改变生存现状的诉求相契合,那么在美式民主制度下,占大多数的选票仍然会投向否定多边贸易体系者。 VS 今天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在具有剧烈利益冲突的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去代表处于弱势的民众一方。 老师,这两段话矛盾吗,如何理解呢?

作者

不矛盾。前者讲的是总统,后者讲的是议会。代议制讲的是议会。

Maurice2020-04-14 07:40:59

先生,关于您的大作,有几点想法,希望先生点拨。 当今世界经济中,尤其制造业美国的真实实力如何,有多少是凭此一家可以卡我们脖子的领域 企业回归涉及到一个是否回得来的问题,最终需落实到产品中,如仅仅是美国国内市场或许有一点优势。但到国际市场,结果难以预料。 世界已不是昔日的世界。应该说美国是放弃了自己推动的许多东西。但你可以退群,群并不因你而消亡。 做好自身,不断升级,广结统一战线,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BMW2020-04-16 19:37:55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从社会经济层面理性分析,直击要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目前及今后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头脑狂热! “当西、葡、荷离开世界中央时,英国人做了什么;当英国人离开世界中央时,美国人做了什么”![强][强][强]套用一句如今时髦的话语:抄抄人家的作业吧!

晴天2020-04-14 22:03:30

第一次打赏,你写的一系列确实太好了,希望一直努力坚持下去

Edwin2020-04-16 11:40:58

酣畅淋漓,我的观点与您完全一致。美国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实际上迁回国内的压力不大。但我对中国的信心还来自于全球化的体系不仅在供应链的深度交织,更是市场需求的高度依赖,例如资源出口主导的巴西和阿根廷离不开中国制造,韩国的电子产品离不开中国需求,所以美国之外的其他单边协定还会存在。

Justin 倪军2020-04-15 09:23:10

好文 必须点赞 - 接下来大方向 我们国家 ZF 对内 对外 要做好 取舍 取什么 舍什么 - 我们个人 在大趋势下 做好自我重构 再出发…

阳琨2020-04-18 20:15:54

昨天写了几句留言,后来不想实名就删了。不曾想老师尽然回复,非常感谢! 很认同您从经济本质分析社会现象的视角,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应当是一个基本逻辑。 有一点想同老师商榷:您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恰恰认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资本全球化运作同民族国家政治分立之间的矛盾,例如欧元的统一与财政分立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新经济)的高速发展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中最显著的现象,也是全球化最大的推手。它提升了效率拓展了市场,无疑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但由于民族国家政治运行仍基于选票-就业链条,而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老经济)还是就业,或者说社会成本,的主要分摊者。从而产生了收益归新经济,成本归老经济的问题。在美国体现为民主党(加州信息技术+纽约金融)与共和党(农业、军工+房地产)之间的矛盾。 本质上中美两国现有政治都更服务于老经济,中国支持全球化也是因为带来了就业。但新经济企业的诉求并不完全相同。以华为为例,任总在争端开始的那篇讲话就传达了愿意继续同美搞好关系的想法,并不愿意以纯粹中国企业自居,后来被压迫过紧而不得不依赖国家庇护才变得更民族主义。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从新老经济转型及其社会成本分配失衡的角度来看世界呢?

作者

新老经济这个成本收益区分,目前是你的猜想,你自己试着反驳一下自己的观点看看。不要把猜想当做前提,这样没法建立讨论的基础。

刘琼2020-04-16 08:46:58

“事实上,过去三十年,美国资本与中国劳动的配合是极其紧密的,而这种紧密,正是目前美国民众目前被引导以拒斥的。”这一小段最后一句后面的目前是多出来的吧?

姜汉川2020-04-14 23:43:02

杠铃、金字塔、橄榄球=石头、剪刀、布,相生相克,循环往复

Amy Guo2020-04-15 08:15:31

高科技的优势地位保持需要全球化和规模效应,研发的进步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研发互动和协作。闭关自守!贸易战对于领先地位高科技企业来说就是灾难。政客有国界,资本家无国界。政客诉求是选票,资本家核心诉求是利润。

清平乐2020-04-14 10:54:32

桑德斯已退选,未来还未来,在今后十数年之摇摆反复,孤立?区域强链化?有限全球化?仍然看不清,暗战与阳谋并行

黄海2021-07-17 22:25:21

所以全球化会从中美大循环变成中国-全球+美国-全球双循环吗?

南渡北归2020-05-24 08:35:16

谢谢先生!财政福利主义和信贷福利主义的提法太好了。我们不能在拥有超级全球化的同时拥有民主制度和国家自主权,我们最多能在三者中取其二”。美国目前的阶层分布不再是稳定的橄榄形,而是顶端有个不到5%的小三角,中上部是一个35%的梯形,而中下部是一个60%的大梯形,也就是从一个橄榄形社会重新回归了金字塔社会。这三点受益最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