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反对“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

最近不少公众号都被各自的读者提了要求,希望谈谈对方方《武汉日记》海外出版的看法。还有公众号的作者,由于前期支持过方方的日记,看到海外出版的消息后,纷纷反水,表明自己的立场。

本号的读者好像对方方日记没什么兴趣,没提任何写作要求,挺好。有些话题吵来吵去,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闲来无事当戏看就行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留给更重要的事。今天写这篇,跳出方方日记本身,从另一个视角给一些解读。

方方日记的绝大部分,我在疫情期间都读了。在疫情封城期间,方方日记批评了地方抗疫的部分做法,有些批评,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并非唯一的声音。有些日记内容被认为失实,有些读者认为方方足不出户,仅依据两三位朋友的转述就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失公允。网络上还出现了对方方家庭隐私的曝光和人身攻击的言辞,方方也很有战斗精神的斥之为极左。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一众支持方方日记、反对人身攻击的作者和读者,在得知方方日记将以英文、德文出版后,立马认为方方对不起他们的支持了。于是前期支持而后来反对者,开始寻找自己的感受从何而来,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以使自己的内心得以平抚。但我读了一些对方方180度转向的文章后,觉得许多作者并没有为他们的读者找到足够的先支持后反对的理由。主要争议在于,为什么方方日记在国内发表大家就能接受,而海外出版就不能接受呢?于是新的论争又集中于海外出版的合理性问题。

反思者提出,方方日记海外版的简介污名化了中国;方方立马回应自己并不知晓,后期会过目修改。反思者和质疑者提出,译者可能是反华人士;方方立马回应,“翻译白睿文先生,一向对中国友善”。反思者提出,方方日记大多是负面的内容,海外出版不利中国形象;方方反驳,日记也“写了方舱医院,写了下沉干部,更写了医护人员、志愿者、建设者们是如何努力的,以及武汉九百万市民是如何坚守的”,如果海外别有用心的利用,那无论出版什么,都会刻意利用,“难道因为有人利用我们就不出书了”?方方的支持者们更提出,难道鲁迅的《狂人日记》当年译成日文,鲁迅也罪大恶极?

我感觉,前期支持方方,因海外出版又质疑方方的人们,目前在情感上有些可怜,因为他们难受,却说不清为什么难受,他们去批评方方,却又迎来方方和支持者们一堆看似很有逻辑的回应,这又加重了他们的难受。忽左忽右者,一边继续批评海外出版,一边给自己找台阶下,认为这就是中国多元化的代价。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一开始支持方方每日一记,现在又集体反对海外出版?我的解释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疫情记录根本不可能在海外出版,方方却因作家身份与欧美译者建立的联系,使得能有海外人士替她张罗翻译、出版、推广,所以方方日记虽然在国内也算一个“不同的声音”,但国内各种“不同的声音”却不能平等的传播到西方世界,反而因为仅有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使得西方只能获得来自中国的“一种声音”。换言之,先期支持方而后反对方方者,其实是不甘于为什么在海外只有方方“这一种声音”。

**正是因为不少国人意识到方方日记在很大程度上将代表中国(因为大家判断基本不会有其他海外出版物),所以这本“私人”日记,在许多人看来,具有了“公”的效果。**冲突就此展开。方方认为这就是私人记录,每个人都在记录时代,为什么要对她苛求?方方的支持者们也会表示,这是个体的言论自由,凭什么你们能说,方方就不能说?更进一步的想说而没说的是,“你们也可以在海外出版啊”。但很多国人认为(其实也是事实),恐怕这整个COVID-19疫情,也只有方方日记而不会有任何其他中国人的日记在海外出版了。没有逻辑的人会讲,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乔木日记也可以在中国出版啊!笑话,那能一样吗?很多人内心真正质疑的是,为什么在中国这个话题下,国内都能有“不同的声音”,而在海外却“只有一种声音”。说好的“不同的声音”呢?

前期支持而后来反对方方的人们,大体上是有理的。他们内心大概认为,正是由于只有方方的日记可能被海外出版,因此这份日记应当更加客观、公允的展现中国的抗疫实情,应当展现中国抗疫的方方面面,而不应当以批评为主,偏向暗色调。持有这种观点的,很多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在海外有学习和生活经历,或者每天都能比上一代人更多阅读到欧美一手信息的年轻人。

不少方方的支持者认为,批评就是批评,只要是批评,无论是中文、英文、德文,都是一样的。他们可能认为,不让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是“家丑不可外扬”这种封建传统在作祟,并非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他们还可能认为,欧美国家的媒体、民众每天都能批评自己的政府、社会,这是现代文明的进步表现,所以中国的作家,为什么不能批评本国呢?所以方方的支持者们提出,“难道一本日记,就能摧毁一个国家的自信吗?”那许多人质疑方方日记海外出版,真的只是在担心“家丑外扬”吗?真的只是在反感批评自身吗?

这个话题进行到上述阶段,就已经完全错位了。国内当然有部分人会很担心“家丑外扬”,这部分人不在本号关心之列。本号关心的,是那部分既能勇于批评国内的负面,又能在现实中付出、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又远远超过方方这一代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担心和反感的,不是批评本国或者将批评本国的著作在海外出版,他们担心和反感的,是为什么在海外舆论中,批评中国的声音是主流,而中国能在海外有言论权的个体(比如方方女士),却没有努力尝试为海外提供一些“不同的声音”呢?**反过来,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多少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替中国在西方讲好话,却有那么多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人替西方在中国讲好话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知识分子乐于将西方著作和各种声音传播到中国,却没有几个中国或者西方知识分子愿意将中国的著作和声音传播到西方呢?换言之,为什么会出现许多人今天所谓的,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远远超过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呢?

**我想最简单的回答,是关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传播信息的可能。**读者不妨分别在Amazon的美国和德国网站分别检索关于“China”的图书,看一看列表显示的书籍,对中国存有偏见的著作所占比例。以我的观察而言,在Amazon英文近期热销书籍中,关于中国的著作,有相当比例都存在对中国的敌视。

在Amazon美国站默认的检索首页结果中,一共有14本书籍,对中国描述较为客观或者正面的,只有4本,包括:1、基辛格在多年前出版的经典著作Henry Kissinger On China;2、新加坡马凯硕刚刚出版的Has China Won?3、李开复等著AI Superpowers;4、John Keay在2011年出版的China: A History(并未读过此本著作,所以其实也不确定作者对中国的态度,但从介绍和推荐看,作者在中国史上花了精力)。还有1本,是健康类著作。**除了这5本著作以外,其余10本都是很明显对中国存在偏见的著作,我的基本认识是,这些有明显偏见的著作基本也是肤浅而无深度的。**Best Seller是Michael Pillsbury那本“著名的”Hundred-Year Marathon,其他的不列举了,读者可以自行检索。所以,一个普通美国人想了解China,他们目前被默认推荐的,就是上述。

反过来,在Amazon中国站上,检索关键词“美国”,首页默认的书籍是哪些呢?除因华为事件而热卖的《美国陷阱》外,其余12本书,都是正面或无偏见且有深度的(一本育儿宝典除外),无论是小说还是政治经济类著作。

Amazon德国站是比较有趣的,检索关键词“China”,首页默认的书籍14本,从亚洲和丝绸之路来谈中国的著作有5本,将中国喻为强国来讨论中国与欧洲关系的著作有6本,有1本是专门谈深圳的(《深圳——明天的全球经济》),还有1本题译为《中国的老板:我们未知的竞争对手》,以及1本历史著作《中国衰落与崛起》。总体来讲,这些德文著作没有上述英文著作那么具有偏见,不少是在认真思考中国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比较,很不全面。但这一比较告诉我们,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书籍去了解其他国家时,其实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欧美而言,先发国家的人们,去了解一个后发国家,他们绝大多数不可能去阅读现成的大量中文资料,而只能通过欧美的作者和译者去了解,巴别塔在这个时代仍然存在。不但书籍如此,新闻媒体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欧美人士,只能从欧美媒体去获取关于中国的日常信息。**所以西方了解中国的渠道,其实是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也就是极少数的学者(作者)、译者和媒体人(我将他们称之为“中间人”),他们决定了非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应当以怎样一种方式呈现。**尽管互联网突破了以往的局限,但能被西方普通人见到的另一个中国,也不是中国人日常的中国,而是诸如李子柒视频中那个互联网上的极具个人色彩的“中国”。但相反的是,不但最普通的中国人可以接触到大量西方文明载体(影视剧、译著、互联网信息),相当一部分年轻的中国人也可以经常性的阅读英语著作,以及欧美媒体和自媒体的信息。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东方和西方,究竟哪一边更开放,哪一边更封闭呢?难道不是因为东亚国家积极的接纳了西方文明并将其融入自身,才使得东亚诸国在短短数十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吗?难道不是因为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才使得欧美先发诸国将自身屏蔽在其他文明之外而渐趋式微的吗?难道此次疫情中,西方忽视东方的信息和做法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不也是一个证据吗?

方方提到,武汉日记的英文封面征求过她的意见,但因为她不懂英文,所以没想到标题会改动。我想,作为一个出生于1955年且不懂英文的中国作家,无论她曾经花过多少精力去关注过中国的普通人,她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了解和理解那个她都看不懂别人语言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量的年轻人既要在先前支持方方,又在后来反对方方,因为他们真正知道,“不同的声音”在全球与在国内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方方能够在西方代表中国人吗?完全不能。她其实连她那个时代的人都代表不了。当然方方会说她根本就没想代表谁,她只想代表她自己。**但其实方方在忽视一个事实,她今天恰恰是在海外有话语权的极少数的中国人之一,而她由于语言上的无知,显然不知道她那些“不同的声音”,其实正是英语世界长期以来“没有什么不同的声音”。**她也无法理解,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不但需要得到国内的尊严,同时也需要得到国际的尊严,因为今天的中国既不是20世纪的苏东,也不是1960年代或1980年代的中国。

**为什么今天对外有话语权的人是方方这样的?因为历史,因为时代。我们何尝不希望今天对外有话语权的中国人,是学贯中西的辜鸿铭、陈寅恪、钱钟书们,如果他们还在,还需要什么“中间人”呢?但时代留给这一代的,恰好只有方方们。**不要认为大多数年轻人无知到陷入极左境地,在疫情期间支持方方的大多数也是年轻人。也不要认为年轻人反对方方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他们之中有相当部分其实是在不满于上一代的无知与自私。说到底,没有从个体角度对时代加以反思的,并不是年轻一代,反而正是方方一代。当方方自豪的讲,她算是吐出时代脏物那些人中的一员时,她仿佛也在自豪于,是西方的理念成为了她的药引。但方方仿佛不知,曾经不少批判计划阵营的欧美知识分子,其实后来也坚定的批判了欧美本身。所以当方方们只吐出一种脏物,而吐不出另一种时,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能将自己的靶点对准那些言辞出格的“极左”,而对那些需要更加持正公允的要求,她只能回复:这是我的日记,我想怎样就怎样。是的,谁让你在西方有话语权呢,年轻人又能拿你怎样呢?只是,生于反右、长于文革的方方们,属于他们的时代会很快过去。花时间跟他们争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前几天,我与一些学者讨论中西方文明“中间人”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曾经作为东西方沟通渠道的许多重要人物,已经老去,而新时代的中间人还没有出现。**一位很资深的美籍华裔学者对我讲:中国研究在美国后继无人。这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前很多次在文章中提到,1980年代的日本,同样是因为日本制造业的发达、影响了欧美经济,被欧美舆论所敌视。日本作为外向型经济体,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因此必须改善国际形象。日本的做法是,邀请一批在欧美有足够影响力的人士,去中立的书写日本的经济和社会。仅傅高义就出版过Japan As No.1Janpan’s New Middle Class等极具可读性的普及著作。这些精通东西方文化的学者,本身也是多元主义者,他们认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往的价值和意义。美国普通人对中国1980年代后的初步了解,也是依靠基辛格、傅高义等人的著作去起步实现的。这些重要的中间人,如今已垂垂老矣,在欧美年轻一代中,缺乏足够的影响力。而对中国仍然抱持善意的Ray Dalio、Bill Gates等人,却因自身是经济上占优势者,而美国又处于贫富差距悬殊、国内民粹情绪高涨的阶段,既不讨政客的好,也不讨年轻人的好。换言之,中国今时今日的国际舆论处境,其实比日本1980年代更为艰难。

要真正改变这一切,并非朝夕之功。我们今天有许多在欧美的留学生,在海外也有许多华裔。但他们之中有几人能够达到民国初年那些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学者水平呢?这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困境。**自信不是口号,必须要有载体,这些载体需要有人去“翻译”和“发现”,不仅是接纳舶来,更需要穿透历史。**正如西方学届不断从古希腊、古罗马穿透至今,将西方文明的历史感归于每个个体;正如日本学界自引入兰学开始去改造受中华文明影响至深的日本,并在战后美占期就开始通过挖掘战国文化去塑造日本个体的历史归属感;中国也必须经历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数千年文明的重新“翻译”和“发现”,去穿透历史,寻找根脉。这在今天不仅是中国自身需要做的,也是整个时代的催促。

中美之间的争执,东方与西方关系的演变,长期而复杂,我们以后会继续论述。在此特别想对年轻读者讲的是,在这个大时代,比前几代人更幸运的是,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去将这个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加以贯穿,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从全球的视角去看待这片土地和这个文明,也是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去横向比较不同文明间差异的长期影响。

所以,为什么你还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讨论“方方日记”呢?

以上。

Yu2020-04-11 20:35:53

文章很好,为理解方方日记及其海外出版提供了新的视角,是我之前没想到的。学习了!顺着这篇文章,我想聊一点自己的感受。 2018年底开始到现在,我自己在德国生活也有一年半了,和同事、邻居、朋友的关系很好。 刚到德国住进第一个房子时,楼下的夫妇帮我收了成山的快递,锅碗瓢盆大烤箱。我不好意思,上门感谢,给他们的女儿买巧克力。后来我办party椅子不够去借,他们把所有椅子都给了我,我也把多做的饺子、鸡翅也给他们吃,后来他们又把不要的柜子搬上来送给我。 之前疫情在国内爆发,我放假回来,在有合同的情况下被新房东(一家德国公司)放鸽子,同事们甚至比我更生气。四处帮我找房子,我收到了有十几封邮件,最后找到了满意的房子,现在每天舒服地隔离。其中两位同事还提到其它歧视中国人的事情,说为自己国家有这样的人感到羞耻。 因为上语言班的原因,我还接触了其他好多国家的朋友,大家说着十几种母语,用A1水平的德语交流。问候的善意主要靠眼神。临走,我给大家做了麦片虾告别,他们一一和我拥抱,还有个土耳其大叔拿胡子扎我两口。现在想想还挺感动。 在我的感受里,这些相处都很简单,我没拿他们当西方人,他们也没拿我当东方人。那两个名字太遥远了,我们活生生站在对方面前,拿彼此当个人就够了。我真的感到,虽然文化、语言不同,但人和人之间的相似要远远多于不同。

作者

能显示的留言已达上限,后续留言仅后台可见

赵红军|创新与思维2020-04-11 19:58:15

这个时代的变局,就像地壳运动,板块交融位移升降中有太多的力量缠绕变化,身处其中的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各个层次上都将经历一次次辗转揉搓,这些都将写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日记中,东方西方的人们在以不同的视角和经历记录着这个时代,内容不同,方式不同,但故事是一个。这些日记的合集,才是这个时代的客观真实全面的叙述。但看某个人的日记,从合集视角审视,都注定是偏颇的、个人色彩的,但它也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正如方方日记,只是这其中一个记录,但一旦公开拿出来做代表,东西方的人们自然期待那日记里能讲述自己和自己群体的故事,或者记录了自己珍视的那些内容。那么方方日记也就不仅仅是方方日记了,人们要求的是那本合集。

陈然2020-04-11 19:23:18

能把美国立场相差巨大的左中右各派之选票都拉过来的办法,最有效的就是树立一个假想敌。这个假想敌现在轮到了中国来当,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日记是攻击中国的工具,不是原因。 我们要关注的是反全球化叠加疫情肆虐造成的影响。口罩、呼吸机、原料药等物资大量依赖中国生产的现实,将促使各国回迁产业链,重视工业制成品供给安全,加高贸易壁垒。带路计划,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会面临更大更困难的挑战。走出去的企业和个人,要调整战略和投入资源。国内的一些行业会感受寒意,从业者会被迫在压力下面临抉择。这些影响比一本日记的口舌之争更加深刻持久。

张宏飚2020-04-11 18:15:10

八月出版,正是Breitbart和tea party为选举准备话题和炮弹的时候。 方方日记只字没提美国,国内舆情争议很大比例和美国有关。事情的确进入了她不了解的领域,而且越来越难以预料。她的日记将面对比帝吧更凶险的美式德式民粹,常识和主流价值观是那些人嗤之以鼻的。

作者

这个公众号需要更多这样的读者

susan2020-04-11 17:58:30

真实的感受是方方日记中最可贵的精髓。经历过文革的一代,无疑最痛恨将黑暗描绘成莺歌燕舞的丑恶行为。向世界表达出中国人真实的感受,何罪之有?

作者

我们说方方有罪了吗?我们说的是为什么只有方方的日记能够在海外出版。我的文章也想海外出版,你帮我翻译一下?

Julie and her mom2020-04-11 18:14:31

请问如果不是个别有识之士挺险发布方方日记,你能听到国内有不同声音吗?别说Amazon上买的China的书,你看看孩子们的课本,不还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70年有变化吗?鲁迅研究在哈佛,耶鲁都是有研究院的,谁又不想了解中国呢?问题是你做好了让别人了解你的姿态了吗?

作者

你不在国内生活多少年了?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每天都在表达不同的声音,你不知道就说没有?

朱荣新2020-04-11 17:23:45

我便属于先支持后反对的那种人,所指的是封城日记,而非方方本人。 支持,是有感于疫情初期国内的混乱,该有一种声音出来批评,日后国家才能痛定思痛,加以改进。 反对,是目前国际舆论疯狂甩锅的大背景下,海外出版无意是主动输送反华素材,这一举动使得我不得不怀疑封城日记最初的写作动机。 当然,我最初的想法不会变,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琥珀糖2020-04-11 18:34:25

同意。并不反对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但她的支持者们需要知道一点:能够快速进入出版进程,不是因为她的“个人角度”、“真实叙述”,或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仅仅是因为她的声音,正是他们想听的“那一种声音”。而“他们”对不同话语选择性的视而不见,才是很多人愤怒的原因。

江山多娇,却有无数公知竞哈腰?2020-04-11 19:00:04

方方提到,武汉日记的英文封面征求过她的意见,但因为她不懂英文,所以没想到标题会改动。 方方的这句话,显然是跟她日记一样、极不愿意负责任的一种托辞,更让人鄙视

逆光飞翔2020-04-11 17:55:54

首先,方方日记并不是以负面记录为主,其广,次,正面介绍中国的书籍在西方世界很难得到关注更不用说广受欢迎了。看过方方日记,正面的描述并不少,在西方媒体一边倒黑中国的情况下,方方日记中的正面描述已难得可贵。要么全黑,要么半黑,没有白的选项,你选哪个呢?

作者

我选出版我的文章,你帮我联系下?

白亦帅Plus2020-04-11 17:36:49

这次,政府并没有介入,体现了治理水平的进步和自信。旁观不语也是一种态度,甚至好过急赤白脸地趟浑水,毕竟清者自清,时间会证明一切[强]

张树人2020-04-11 17:33:40

很多人内心真正质疑的是,为什么在中国这个话题下,国内都能有“不同的声音”,而在海外却“只有一种声音”。说好的“不同的声音”呢?

福州叶少波2020-04-11 18:15:20

当初方方每天发表日记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是明确支持的那一类人,因为那是官方媒体之外我们急切关心武汉的另一个窗口,日记里有逼着政府和官员反思的,更有很多同情弱者的声音,我不仅支持方方,心里还充满了敬佩! 现在方方日记授权海外出版,我同样是明确反对的那一类人,因为这些文字根本不是可以拿来卖钱的作品,这比当初开打赏功能更坏太多,医护人员的遗属真不缺你这点捐助,因为这种钱太像沾血的馒头,这连我这样对你有敬佩之心的读者都无法接受! 事实上方方已经伤害了太多像我这样支持你读者的感情,我们依然支持你当初悲天怜人的情怀,但十分鄙视你今天出卖良知的文人浅薄!

托马斯2020-04-11 17:38:53

我前期支持(力度不大)后期反对(大力)的原因:把舆论看成一个战场,一省之作协主席即便不是前线作战部队也是后方支援部队的干部。前期是在给我己方部队纠错(不管是不是出于她的主观)。后期则是直接的叛变投敌。

麦地2020-04-11 17:53:01

美国汉学家长期且多数都是对华友好的,十年前美国学中文、听汉学家课的年轻人也为数不少,为什么成了现在的状况,可能中方更需要反思吧。另外,有海外经历的年轻人不自己努力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叙述中国,却怪西方只有方方这样的声音,而自己应对的方式就是到处举报辱华、抵制,这个样子还能让西方对中国年轻一代有好感,会相信他们的叙述?

作者

那么,除了批评你看不惯的之外,你自己又做了什么呢?

Gary2020-04-11 17:30:11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把方方比做鲁迅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鲁迅真正说过的话是这样的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和平路一号2020-04-11 18:25:17

大家恨的是方方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却做着吃完饭就砸锅的事!日记里都是听朋友说听医生说,有几个是她自己经历的!写的东西似是而非,其心可诛!她们那个年代出来的知识分子崇美惧美是多数!这样的老油渣就该老实的好好呆着,安享晚年才是!她们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这个时代是中国的时代,不是崇美惧美的时代!是中国人四个自信的时代!所以为什么年轻人大多反感她,因为她太丧了!

半小时2020-04-11 18:19:45

英国的出版商,能这么快就出版方老太的这个日记,其目的除了一而既往的抹黑中国之外,再无其他……以方老太的人生阅历,她要说她不知道这个事儿,有人信么??

作者

真有人信

BRUCE LAM2020-04-11 19:15:35

致susan:方方就只是方方,不要動不動表達出“中國人”的感受!她一個人就能代表中國人了?至少我不同意。我就在海外,這個世界比你想象的複雜很多,我很清楚知道西方把方方日記如此推崇備至的真實用意!你看過原汁原味的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新聞嗎?看完你就懂了,一個方方,在中國都不入流的女作家而已,值得西方這樣推崇嗎

王骥Ji Wang2020-04-11 20:36:13

这么害怕方方的日记 三个自信还不够

作者

这么害怕大家讨论方方日记?

姚敏2020-04-11 17:35:58

我一直觉得在促进不同文明了解上,封脸书和推特是自废武功。中国千千万万的丰富多彩性,完全在这些媒体上看不到,这些社交媒体反而完全被异见人士占领。外国老百姓谁看到这样的内容,谁都觉得中国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让老外打开国内的抖音看看(不是美国版的),再打开推特脸书看看,他一定不信这是同一个国家里的人。

Chosen2020-04-11 18:49:13

慕峰老师,这是之前别人根据众多武汉及湖北其它市网友的留言总结的: “她用她的影响力,推动了对疫情的关注。 她也用自己的恐慌,摁死了很多人的希望。 她用她片面的视角,抹杀了很多人抗疫的努力。 她正在用她的傲慢和私利,授人以武汉病毒之柄。 ” 以上。

米盏2020-04-11 17:54:29

我们如此期待一个真正为我们在国际发声的人,当下环境多恶劣,期待就有多强烈。但我们最后看到的还是这一套甘愿被西方利用的投诚老把戏。 是的,忘了方方们吧,他们不值得。我们应该构建我们的时代,追求实事求是,客观看待政府和社会的好的坏的不足的,敢于面对问题,也敢于向国外取经。对我们自己的文明文化去伪存真,而不是永远戴着批判的滤镜。永远站着,追求公平对待的国际环境。

W2020-04-11 18:11:29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从来都不关心过方方日记[微笑]

susan2020-04-11 18:09:09

作者的回复是蛮不讲理,我说你了吗?我是说那些反对方方日记在国外出版的人。再者,别人年薪千万,你能说凭什么你能年薪千万我不能?

作者

真是个缺乏幽默感的读者

王也牧2020-04-11 19:37:39

曾经也是看过并比较认可方方日记,然后对于其特权思想和傲慢无知感到诧异进而不置一喙,最后听到在美出版,我已经不仅仅是反对,而是愤怒,出离愤怒。不用替她洗地,她绝对不是“不了解”,版税结结实实拿在手里,即使再不了解也知道之前特朗普为转移焦点的“中国病毒”,关于这条信息的报道,所有坐在家里刷手机的大妈都知道。只要拿钱,有收益,那就有责任,这责任也可以说是由良知控制,更应该说是由位置所带来的限制-每一个工作的人都知道哪些话不能说,作为拿着国家给的地位,高薪,身份的方方不知道?我认为,出了这事,没问题:言论自由,然而你已经做了你的职业地位所不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国家所给过你的一切,有权追回。对于美国人民来说,更是可怜,这毫无疑问会成为美国人被洗脑,傲慢与偏见的另一块基石,进而进一步推进某些势力的“理论基础”。其他的,你文里也分析透了。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以后评价一个政府,再不会有“民主”和“专政”的分法,而是其对于处理凡是政府应该处理的事务时,所导致的结果来评判。也许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死亡人数是并不重要的评价指标,但是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也最影响民意的指标。这就是体制不同带来的取舍。

杨小燕2020-04-11 18:05:43

以方方们的视野和理解力,没有挽救的必要了,反正总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Shirley Liu 刘芳2020-04-11 20:03:51

对方方我之前是比较中性的,但现在以这样的标题这样的速度出英文德文版,我不喜欢。第一,中国武汉是病毒发源地,科学都没论定的事,她给一锤定音了,不但不严谨,也给海外华人受歧视迫害添柴加火,给外国政客甩锅给中国要求中国赔款割地提供弹药。第二,她的功利心太强了,完全无视了作家应有的基本操守,即对文字的尊重。她的日记可能是急就章吧,文字太差,内容也不够严谨。作为疫期为己为人的情绪发泄无可厚非,要出书,应再收拾收拾。老实说很多媒体深入武汉各个角落采写的文章,甚至某些个人日记,都该比她更早出书。

小南瓜2020-04-11 18:31:32

国内允许不同的声音。为什么海外只允许有黑中国的声音呢?方方日记英文版的介绍,完全就是美国之音式的造谣了。

ht2020-04-11 17:33:42

像母校一样,在家里自己天天说她万般不好都可以,但你来说她一个不是试试?何况自己写书到外校广为流传。终究,人们讨厌的是背叛,不是他这个人和作品。

麦地2020-04-11 18:32:48

你在评论时用了你又干了什么呢,又字的基本汉语语法就是说前面说的对象,也就是海外年轻人也没干什么,这个基本逻辑清楚吧。不过你既然认为海外年轻人干了很多事,又如何认为西方就方方一种声音呢?我在德国的房东经常跟我称赞中国,每次拿出几本介绍中国政经的大众读物都是英文翻译的,你搜索了一次亚马逊,就得出美国关于中国的书籍很单一很偏面的结论,这样本量也太少了吧

作者

德语我不懂。文中也提到了Amazon德国站书籍是比美国站更客观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过去两个月NYT、CNN、BBC、Foxnews、WSJ、NR的涉华文章列表打印出来看一下,看看英文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云2020-04-11 20:22:08

采访过火神山归来就忙着报名捐血浆的病人,全家有4人染新冠,但最难的时候他想着这么大的国家不计代价救每一个人真不容易。武汉人拒绝被没釆访过一个病人的方某代表!国家允许我们发出不同声音,但我们绝不允许她被披着"不同声音"的子弹射击!对方某漏洞百出的狡辩,呵呵!

张树人2020-04-11 17:56:13

海外需要方方日记来加深他们自己的刻板印象,西方看似民主言论自由,但对中国的认识却没有多样性,这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借鉴与认识真实战役的机会。对于不一样的声音,他们会主动过滤的

舆论盛宴五2020-04-11 22:18:32

我想反对一下评论中那位叫“麦地”的朋友,凭什么西方国家对中国感到不满,我们就必须要反思了?我们是侵略他们了还是对他们做出了不人道的事情?说到最后竟然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年轻人对我们没有好感,真是可笑!为了博取他们的一两句认同我们就得感恩戴德了吗?海外留学生才没有像你这么软骨头!

义凯2020-04-11 18:03:57

观点不一样,根本不是什么只有她的书可以出版而别人的书不可以出版,这不是原因。 大部分国人分不清“善意的批评”和“恶毒的嘲讽”的区别,基本都是“你有缺点为什么外国人不能说呀?”,这是要不得的。因为中国人自己的批评的目的是希望国家可以改变,可以变的更好。而外国人的批评就绝对没有这个目的,就是纯粹的阴暗的嘲讽,所以这当然是不一样的。

Nancy Chen2020-04-11 18:39:49

我也属于先支持后反对的那种人,80后。 同前面有位网友说的,支持,是有感于疫情初期国内的混乱,该有一种声音出来批评,日后国家才能痛定思痛,加以改进。 反对,是因为反华,说中国体制“邪恶”的作品,在海外会广受欢迎。有人说那我们也可以出版颂扬中国的作品啊,对不起,外国人不会接受。这是价值观,偏见与人性使然。当然,我(们)最初的想法不会变,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因为我们都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更加开放、包容与自由。所以无意反对方方日记海外出版捞名,哪怕捐款,也仍旧鄙视她这一行径。

蛋圆2020-04-11 17:35:40

先生讲的很好,受益颇多。虽然您说到在海外有话语权的方方女士为什么不能向海外提供不同的声音,可能她说出不同的声音,那么她的日记也就不能在海外出版了吧

任非圣贤2020-04-11 19:52:06

身在海外,反华最凶最无脑的,反而是些中文媒体。

麦地2020-04-11 18:15:34

作者回复我的逻辑奇怪了,一,你怎么知道我知批评没干别的,二,就算我只批评没干别的,因此你认为海外年轻人只批评没干别的就是正常的,那结局就是西方只有方方这一种声音,那还能去怪谁呢,除了围攻自己人,西方还是只有方方一种声音

作者

说实话我也看不懂你的逻辑,显然我没有认为海外年轻人只批评没干别的。至于美国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少听汉学家的课,回头我们听一听汉学家们的说法吧,我的认识是,如此撕裂的美国,年轻人视桑德斯为救星,还要求他们听汉学家的课,太难了。

沈阳2020-04-11 21:13:39

有人喜欢批判大家不让方方讲真话,容不下她,其实不是总有人容不下方方,而是时代容不下她了。方方代表的阶层,是深刻体会了我们和西方差距的一代人,他们的理想是成为西方人,或者融入西方文明。但是时代变了,当代的中国人站起来了,他们的思想是取代西方文明,或者至少是互相竞争,而不是向往,他们不需要西方的大太阳了,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相信自己能够接过父辈的旗帜,书写自己这代人的传奇,创造自己文明的辉煌!怪就怪这些公知们脱离群众太久了,已经忘了身在何处……

boan2020-04-11 18:45:48

大家不喜欢她的原因,在于她给反华势力递了子弹[微笑]

赵红军|创新与思维2020-04-11 18:23:03

这篇文章较清楚阐明了这个时代的东西方民众是如何认知彼此的,以及中国的上一代和这一代人是如何认识中国和世界的。方方日记事件,需要站在更高更大的视角和更长的时间线上,站在东升西落的大时代背景下去看,为什么方方日记被年轻人支持又反对,为什么西方会出版方方日记而不是其他什么日记。中国的方方一代与世界的年轻一代,视线范围、语言能力和沟通对象有巨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进步,中国人的世界观在扩大,中国的全球化和中国人寻求的影响范围在扩大,而大部分西方人还活在西方价值观建构的世界里。恰恰正是这种认知世界的差异推动了东升西落的百年大变局。

万幸2020-04-11 18:47:55

如果出版是方方的权利,以什么理由要求她放弃了?

作者

没人要求她放弃。谁要她放弃了?

Cecilia危安2020-04-11 22:09:05

看过一个说法,很赞同,方方的行为算是言论自由,但是攻击她反对她也是网友的言论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求仁得仁,她既然做了这些事,就应该有勇气和肚量来面对不同的声音。

Wei2020-04-11 17:47:38

今天上午刚跟一个朋友留言说方方的事情吵到现在,已经很无聊了,下午就看到您这篇文章,忍不住转发朋友圈并留言。这场论战的双方,一方拼命挖写作者的个人隐私写作目的传播意图,一方拼命捍卫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言论自由。在每一方看来自己都无比正确,但这样的事情其实根本吵不出个结果。现在这个时点看中国在世界舆论格局中的困顿,思考未来如何前行,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麦湘2020-04-11 19:30:36

关于中国的不同声音在海外失势虽然很遗憾,但也是事实,除了努力以及希望有人能尽快像早年那些大家一样担此重任之外,这次方方日记内容里其实的确有至少两种声音,批评的不少,正面的也有,如果把这次方方日记海外出版看成利用出版商想借助方方日记里那些批评的声音来抹黑中国的心理,同时把方方日记里另一种正面的声音作为私货夹带到外国大众面前,倒也不失为出现下一个辜鸿铭钱钟书傅高义之前,或者本文作者的作品在海外出版之前的一种将就之计…

作者

方方有此雅量吗?

彭泽帆2020-04-11 17:39:27

国内各路媒体是否也能努力一下,既能在国内深入挖掘报道起到监督作用,又能成为中间人,以其专业能力,向英文世界输出国内的实际情况,而非只有官媒一个行政性的声音对外。

作者

一百年才能出那么几个,不是土豆随便就能挖出来的

米兰内洛2020-04-11 18:54:01

说白了,西方大部分年轻人对中国没有兴趣,而看看也跟中国年轻人看印度、柬埔寨、老挝一样,而我国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西方很有兴趣

作者

对中国越来越有兴趣了,因为政客媒体们都在(负面)宣传,是中国拿走了他们的饭碗,是中国传播了病毒

南蠻土匪仔2020-04-11 17:49:07

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我也觉得,我们国家对于自身的文化,价值,信仰,向世界输出的太少了…但是,什么又是我们的文化,价值和信仰呢??

观者2020-04-11 18:50:22

西方只愿意看他们希望看到的,方方如果在说另一种声音,也不会有什么话语权,西方人只给她说一种声音的权利。中国需要多几个姚明,不一定要学贯中西,不一定要写书,我们要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确没必要在方方们身上浪费时间了。

水墨江山2020-04-11 20:05:48

非常赞成作者的意见,本人也是方方日记的支持者,但对其海外出版持反对意见,为什么?看看外版日记的标题和简介,方方不能辩解说正式出版时会改过来,因为那时大概率疫情已结束,影响力也基本肯定没有现在大,但标题和简介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的伤害实际已经形成!

夏志平2020-04-11 19:08:16

其实美国国内有很多抨击政府、甚至有部分赞扬中国的言论,虽然又被反对,但也可以存在。主要是因为美国引导了世界舆论高地,他不担心任何国家利用这些来打击他,而中国现在在国际上话语权本就不多,一些负面言论会使得自己更加被动。

Justin2020-04-11 22:10:16

很多人反感方方日记,并非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也不是反对言论自由,更谈不上成为追究中国法律责任的证据。一个老太太通过朋友说了解的事实,我想应该不会比中外媒体都多,所以国外根本不缺新闻素材。但是,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这位老太太不知道她发出的所谓“不同声音”,其实是世界关于中国的同一种声音吧,或许我们对于她的话语权期望太高,她或许也并没有话语权,只是因为刚好符合西方舆论的口味,才有了所谓的话语权。

新语2020-04-11 20:10:24

我就是前面支持沟通反对的那波人。 支持的,不是方方,而是在疫情初期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ps:关于这个人,不会因为一个日记就喜欢上(说实话之前有些自媒体有点捧得太高了),因而后面爆出来别墅问题的时候我也并不关心(然而又有自媒体开始狠狠的踩),我觉得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没必要这么忽神忽鬼的。 反对的,也不是日记,而是在这个西方自己屁股都擦不干净,却疯狂甩锅和抹黑中国的大背景下,这本火速出版的文字等于是递给外人的一把刀。 这篇文章总结到位——时代在变,方方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该关心的是这个大时代,而无需花更多时间讨论一本日记了。

生生2020-04-11 18:29:37

西方一直如此,但是仍引领这个时代,我辈任重道远,只有强大才能真正得到尊重。

心手合一2020-04-11 18:11:15

傲慢和偏见和乾隆皇帝是多么相似,但是不同的事,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当时西方自然科学主导下的实力对比,我们在舆论主导性上不仅仅缺的只是渠道,还有能够揭示我们自身文化特点乃至社会更深度的智慧,一味攻击方方只能说明自己不够强!

Rainbow2020-04-11 18:21:36

英文和德文版本为什么能那么快出版呢?所以有人怀疑可能是有人约稿才会那么快。或许有蹊跷吧

无量2020-04-11 19:16:23

以美国为例,《排华法案》废止不代表排华终止,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并不因为没有普遍的外在表现而不存在,几代华人不懈努力取得的一点改变实属不易,应该大家共同努力维护并继续努力。我之所以痛恨日记在境外出版,因为它是片面的,而境外那些本就存在偏见与傲慢的人会放大负面的东西,这,就关系到我们每个人了。不过看了这篇文章让我茅塞顿开,为一个我不待见的人动肝火,实在无聊。我呸~让它随痰而去吧!

张微2020-04-11 22:08:17

最近看到的分析的最好的,自己才疏学浅,看问题的深度还不够。 从“叛逃”出国的方舟子说中国是“罩国”开始,觉得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叛徒还是那么多。 我们反对“方方们”,是因为她代表不了我们,她的日记可不是小说。ta们是时代的投机者!

夏天2020-04-11 17:52:57

先生对中美关系的论述深刻,读后深表赞同,中美关系其实就是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博弈,历史上任何一个后发国家超越先发,都要经历一段曲折历程,也是比较容易引发民族主义民粹思潮的时期,作为将亲临相似历史的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以更大的胸怀去看待世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冷静思考。

老嘚皮2020-04-11 17:35:39

评说方方大妈很公允的一篇文章。

陈航2020-04-11 18:38:00

这么客观的文章居然没人点在看?

作者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主观,不喜欢客观

好好虚度时光2020-04-11 18:01:57

我一直是站《方方日记》的,这两天也看到了很多反对、攻击方方的,觉得他们大多是以立场战队,部分还涉及人身攻击,但先生的文章给了另一种高幄建瓴的视野来观看、思考,谢谢老师。

Chery2020-04-11 19:00:08

我也是支持方方日记在前,但对其在此时着急海外出版有异议的人之一。 这篇差不多说出了我所持想法的绝大部分,谢谢这位作者,大局观比我好多了。 文化要不要自信,民族要不要自信,国家要不要自信,当然是要的,但不靠嘴巴叫。中西方的鸿沟太复杂,传统、文化、种族、历史、地理还有利益!除了靠实力跟进,也真的需要一代代学贯中西的文人学者们在思想传递上做到自律和真实。民国那些大师们做得很好,不仅能用外语向西方世界介绍我们的文化,也能在第一时间把西方的著作,优秀的思想传译给国人。 感念过去,同时是希冀未来,我还是相信强大的软硬实力会推动文化的传播,消弭偏见和误解,现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后也如此。

东方硕2020-04-11 19:23:50

在疫情初期,我有过一个判断:从劝说长辈戴口罩的困难,到对政府基层组织的不满,反应的是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反应的是从80年代开始,受过良好且更“正常”的教育的80后、90后,逐渐开始在社会和家庭中试图抢占话语权的矛盾。从世代交替来说,再过10到20年,中国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

Mr chan2020-04-11 17:27:43

深表赞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儿。当新的时代之光浮出地平线,还有没有新时代的鸟儿出现,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和使命。当大量拥有国际视野和丰裕环境滋养下的新生代,能够从平视东西方的角度重新书写历史,让我们一起见证时代和命运。

深普#魏科(润天)2020-04-11 23:52:45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严肃论坛,本来,方方是不够格在此被谈论的,只是因为当前的“方方现象”,她才有资格获此“降维打击”。任何作品,都是被视角和立场裁剪的艺术。比如孔雀开屏,如果你从屁股后面的角度看去,是丑陋的屁眼。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这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的结果,但是,如果你通过哈哈镜去看,就很难用“批判”来自圆其说了,因为,“批判”可以用放大镜作为工具,但不能用哈哈镜啊。所以说,比立场和视角更重要的,是动机和初心。可以辩解“作品一经脱手便不被作者控制了”。诚然,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但从《方方日记》以如此神速的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来看,推测这本来就是一个阴谋,似乎并不过分吧?或许,这才是众多原本支持者“反水”的原因。

切糕蘸白糖2020-04-11 20:00:41

老师我觉得除了交流的质量,还需要数量,但是两边在制度或者心理上总有对于中西交流的障碍。这使得一个中国普通网民想要和西方沟通也很困难,西方网友也一样。 不能只是指望优秀的专家教授讲高屋建瓴的东西,还需要每一个人沟通说出的生活。这事我个人的意见。

作者

赞同

梓喵儿2020-04-11 19:28:09

我看完这篇文章第一时间是去看了一下,亚马逊推荐的书目,的确和作者描述的一样,还去搜了一下日亚、相对来说日本还是友好很多,还有推荐网文和剧的书,但是有一个专门的黑子也被推荐了。真的希望墙可以倒,让世界看看真正的中国。

作者

愿意看,怎么都能看到。不愿意看,怎么都看不到。

大雯雯纸2020-04-11 18:29:23

其实就是两个字慕强,八九十年代很多所谓知识分子吹捧美国本质也是慕强,觉得美国的经济文 化这么强,一切制度文化宗教都按照美国的来,融入美国文明有什么不对的呢,然后激发出一种逆反,只要是涉及美国的就一定不对,要搞贵国特色与贵国自信,非黑即白作为一种文明底色。 感觉怪怪的,挺无聊的,宠辱不惊方唯本色。

小姐姐奇偶2020-04-11 17:35:25

前两天正好刚看了傅高义的日本第一,觉得比邓小平时代差很多,还没去看日本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作者

读书要回到写书的时代

雷sir2020-04-11 18:23:02

所以,方方日记要出版,其他的写的好,拍的好的抗击疫情记录也要宣传,记录一个真实的中国。

少年JUI_CHIH2020-04-11 23:44:59

我个人观察,从贸易战以来,两国民间力量已经愈来愈倾向民粹了,加上疫情这一冲击,至少网络上已经势同水火了。至于国内的所谓的“左右”之争,那也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所以,“理性”在现如今,除了让对手觉得你虚弱,队友觉得你摇摆,又有什么价值?像现在这种情形继续下去,总有一天在每个问题上你都得表态,都要站队,所谓的“理性”中间派肯定没有出路。套一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真是令人叹息啊!

作者

欧美民间对中国的关心并不多,主要时政客和媒体很关心。

曦晨2020-04-11 18:02:19

真的写的非常好,脱离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公众言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无法折射最真实的现实。

江湖一儒生2020-04-11 20:42:05

这也是一篇文篇很棒的文章,格局、立意、视野和境界都很高,知识储备很丰富,历史感和未来感也很强,建构性也很好。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以及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舆论困境有深切体察的人反对方方。

青蘋之風2020-04-11 18:39:55

方方在日记中写到,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方方身上何尝不是一座山呢?这是方方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就如文末所说,我们本不该在方方日记身上浪费太多时间,时代却推着它滚滚向前!柯文有一本书《作为事件、经历、神话的义和团》,方方日记和中国的防疫何尝不是事件、经历和神话,很多人被“美国的课业”所规训,而不知道如何继续走下去,当下的世界确实是一个变局

Lucia2020-04-11 18:38:26

社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作为一个民族,从不自信走向自信必然会有的挣扎,方方事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的表象。

顺子2020-04-11 22:42:00

我只看到国内仅仅有方方这样唯一的一种声音,原来方方的声音在国外也是唯一的,而且是如此对立的唯一。方方的声音之所以成为一种唯一的声音似乎是因为有公信力的中立的声音的缺失。至少我对国内外与方方对立的声音及其本身都不认同,但实在听不到中立的声音。

Yu2020-04-11 20:36:02

我们常在网上看到,要增进两国的互相理解。 但是,到底什么是国与国的互相理解? 我觉得,两个国家之间的互相理解,应该是以普通人和普通人、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互相理解为基础的。然而现实是,两边的人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充满细节的生活环境、网络环境里,顺便看着其他人的生活,让互相理解自然地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得到最真实的感受。我们不知道美国年轻人课内外生活什么样,不知道他们的点在哪儿,被什么笑到头掉、被什么感动到“我的眼泪不值钱”;美国年轻人也不理解我们的各种压力都从哪儿来,我们跟父母、长辈的关系,不懂我们对房子、安稳生活的感受,不懂我们对“武汉肺炎”称呼的敏感。 所有这些细节,才真正拼凑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再进一步拼凑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理解。 但这件事太难了。因为各种原因,尤其是语言不通,两边的普通人只能通过“中间人”来互动,他们的筛选决定了我们的观察,以至于不少外国人提到中国就想到文革,一些中国人提到美国就想到枪支泛滥、屠杀印第安人。这些并非是假的,但太不完整了,以及,它对于理解一个对面的普通人,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我觉得我们文化里有很多非常棒的东西,我也认识很多非常棒的人。我希望东西方的人们可以更多地在“生活”中相见,看到彼此最真实的样子。也许有天,中美两个年轻人可以搂着肩膀,一个说,“去他妈的社会主义,你是我大哥”,另一个说,“去他妈的资本主义,你是我老弟。” 也许种种的差异会永远存在,但那个“存在”,会是不同的样子。

作者

至难之处,反而应是追求所在

邵长江2020-04-11 20:20:50

据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晚年后悔了,更多类似的人是死不悔改的。所幸很多的年轻人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对待我们的国家,历史和文化。未来可期,也不枉慕峰此篇站在历史,文化,战略高度的拳拳之作

深普#魏科(润天)2020-04-11 23:53:03

不要对蓬佩奥的“我们撒谎、欺骗、恐吓”进行道德评判,因为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实,这不是马基雅维利最早提出来的,《孙子》的“兵者,诡道也”和“兵以诈立”正是此意。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和西楚霸王项羽的鸿门宴,不就是千古笑柄吗?而即使在社会伦理范畴,也不能简单地以善恶来对 “撒谎、欺骗、恐吓”做道德评判。不是有许多“善良的谎言”吗?但是,无论是作为解药,还是作为毒药,“撒谎、欺骗、恐吓”的药性有效期都是在被揭穿之前!美国的这轮甩锅操作,玩过火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太容易被揭穿了,所以,再大的毒性也都失效了。“亢龙有悔”,老美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或许也是自己乱了分寸。我们的外交发言人对于美国“甩锅”的答记者问,不妨引用俄罗斯的“这不是一个值得认真回答的问题”简单敷衍了事,更重要的,应该站在人道主义的道德制高点,“我们对美国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非常担忧,我们对美国人民的遭遇非常同情,我们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帮助”。每次重复就ok了。对,只需要每次简单的重复。当然,我们还可以对安倍政府的敢于、勇于承担责任表示赞赏!

困嗯哈根2020-04-11 19:10:00

说到底,本质上我们没必要跟着别人的叙事走,真的是跟西方世界观很不同的另一种东西。

作者

要超越这个时代

马希民2020-04-11 19:07:45

需要在西方的舆论场拥有能中立客观的解读中国的学者,一方面同意作者所说方方这一代确实由于时代的限制很难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深层原因是国际化视野的缺失,不过另一方面中方立场在西方舆论场的缺失是否和中国对舆论环境的自我隔离有关,年轻一代肯定会比方方那一代有更多的国际视野,可客观上他们看世界的能力会不会有所不足

旷野2020-04-11 18:31:20

这个时期是必然会出现的,文化和政治的全球化落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历史会往回退一步再前进。抓住这个时机真真正正的提高我们国家的社科水平吧。

o_O2020-04-11 19:16:39

精英和普通民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完全不同 精英或者说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偏向于严肃文字和正经媒体 普通人则是各种论坛或微博推特这类后论坛似的新媒体 所以出本书对于总体民众舆论其实问题并不大 所以她并不值得讨论 真正的问题是国内的舆论环境控制其实造成了我们普通人对国外了解比国外对我们了解的多 这种信息差会导致偏见越来越深 真要扭转这种局面我觉得只能靠更多的李子柒这种软输出和在华的外国人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声了 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旧式的官媒公信力大减 人民会更偏向于相信个人的表达

元維2020-04-11 19:13:24

西方人对我们国家的偏见基本永远不会消除,什么中间人都一样,只会耍嘴皮子有什么用呢? 这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对立,只有靠强权,只有中国灭亡了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国才能重获“理中客”,对吧?

作者

当然不对,对吧?

黄显峰2020-04-11 17:56:17

疫情的发展、欧美的沦陷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对人们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微妙的影响。我们都期待年轻的、新时代“方方”们的涌现!

初心2020-04-11 21:32:32

有很多西方学者汉语说得特别好,学贯中西,可是他们不在武汉,在其他大城市。也有日本导演拍了纪录片。博弈就是看力量对比。定名武汉日记,肯定有商业考量。

水滴2020-04-11 21:17:10

信息不对称、信息茧房都会带来认知上的缺陷,沟通的桥梁单一的情况下,客观与否真的很重要。谢谢新的思考方向,受教了!赞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