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寻找共识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在美国Foreign Affairs杂志撰文*The Endangered Asian Century(中文翻译见:李显龙总理发布长文:中美关系是这个时代的“根本问题”!),*详述其对中美两国各自利益诉求的认识及中美关系对全球的影响。新加坡既是传统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也是西方文明的边缘地带,是融合东西方文明最好的国家之一。李显龙总理的长文,提供了在中美这两个大国对峙背景下的第三方视角,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这样的视角对于更深刻的理解今天这个时代,都是十分珍贵的。

今时今日,诉诸情绪的观点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充斥网络,东西方皆是如此。每天人们看到的大部分信息,除了实时新闻,大多是一些特定立场观点的不间断重复。但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却是去探求喧嚣背后的原因,以在此基础上寻求共识。

我们应当警醒各方在“中美脱钩”这个问题上的自我强化。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试图从美国本土问题的原因出发,去寻找中美问题的根源。今天,许多国人已知美国国内贫富问题的现状,少部分人也知道了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这在此前的全球化系列文章中已有十分深入的讨论。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这些最初发表在本公号的文章,逐渐受到重视。最近《改革内参》也以《全球化何处去》为题,将公号全球化系列文章与温铁军教授的相关文章合并收录。

/pic/1_ib6ALsM01wjK20GNUiaDQqNpwx8zjg.jpg

/pic/2_WMG2QAKryr2f01aqgH1kicFSficAyQ.jpg

/pic/3_SGz6GOxvZeWL5qyh5VHO4Pxer298gw.jpg

特别想提及的是,关于全球化的系列文章,自过去一年多以来,同时得到了官方与民间,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左”与“右”相关网络媒介的共同关注。持有不同立场的人们,都从上述文章中找到与自己认知的契合之处。这个时代逼迫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个世界,仅仅根据过往粗浅的研究,已经难以满足各方的需求。

我们赞赏《瞭望》、《改革内参》等国内真正重量级刊物的勇气,因为他们能够以文取人,而非以人取文,能让一篇网络文章登上作为决策参考的纸媒,而不问作者的职称和单位。这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意义并非为一个封闭的学术圈提供发表论文的平台,而是为决策者们提供能够为之参考的见解和观点。

发达国家的社科研究机构,往往由学界和实务界人士共同组成,使政策制定和相关立法能够与社会经济现实紧密结合。而中国的社科研究机构往往以较封闭的学界为主导,实务界的参与总是低频和偶发的。这就导致中国的政策制定与社会经济现实的磨合期更长,大量社科人力资源无法有效组织起来应对现实需要。

例如,尽管今日许多国人已经知晓中美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内部分化的问题,但对于美国体制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却极少有深入讨论。部分学者已经放弃了“研究人员”的身份,乐于成为“宣传系统”的一员,享受着镁光灯下的快感和丰厚的讲座酬劳。但他们的观点真正能有多少意义?

**所以,如同一年多之前,当大多数人认为本轮中美之争的根源是中国自身诸多问题所导致时,我们要提出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在美国;而在今天,当大多数人每天眼见美国社会弊病丛生、似乎极速衰落,我们却要进一步探讨美式体制能否度过今日的危机。**这并非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推导,而是如果你真的沉浸于追求真相,会自然而然所能提出的问题,这只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

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

1、美国历史上的贫富差距曾有多悬殊、社会矛盾有多尖锐?每个阶段是如何度过的?

2、哪些社会危机在历史上平稳度过,哪些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3、美式体制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难以解决哪些问题,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哪些是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难以解决的,解决不同问题所需的历史条件和时间大概是怎样?

4、美国国内问题的外溢对其他国家曾经造成过怎样的影响(例如,贸易政策的变化),各国如何应对,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与此前的问题有哪些是类似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心存上述疑问,会发现今天国内许多镁光灯下的美国问题专家的言论,其实都没有能对上述问题加以解答。这就使我们仍然只能自行寻找答案。

针对上述,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美国历史上的贫富悬殊和其他严重社会危机是如何度过的。此时我们必须去回溯美国的社会运动史,去探讨美国历次社会危机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不同时点的重大变革是经由怎样的社会运动所实现,以及,最为重要的,不同时期的社会运动是如何通过美式政治体制去实现了制度变革。在探讨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对美国民粹主义(populism)和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历史的挖掘。

可以非常确定的告诉各位读者的是,中文领域对美国进步主义史的研究虽然论文著作都有一些,但深度远远不够。而对美国民粹主义史的研究,可以说几乎白纸一张(唯有一份2019年的博士论文让我眼前一亮)。当许多人都在谈论美国今天处在民粹主义时代,但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出美国民粹主义的历史,以及历次民粹主义运动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变革时,我们又以什么为基础来对今天美国民粹主义的影响做出预判?

我们尝试根据上述思路去整理相关资料,其中相当部分是国内公开途径所未见。需要反复说明的是,做这些工作不是出于对美国历史的兴趣,而是希望通过回溯这部分历史,去分析作为今日中美之争根源的美国国内问题是否有解,以及可能会对中国的产生的进一步影响。我们相信这项工作对于客观认识美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内问题,以及是否有可能采取更为冷静的方式去思考和处理彼此诉求的满足(正如李显龙总理所考虑的那样),将会是有意义的。

希望再过段时间,能与各位分享。

以上。

刘斌2020-06-05 15:49:17

上升期国家的所有问题都是可解的,毕竟蛋糕越做越大、利益分配容易妥协。温铁军教授曾经把中国三千年历史总结成两句话:均田赋、削豪强,其实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事。

作者

一个文明能否长期存在,主要看是否存在有效的利益重组机制

Sgrion2020-06-05 15:41:58

突然想看那篇博士论文

作者

外交学院温娟博士的博士论文《美国民粹主义及其对特朗普外交的影响》,在CNKI可以看到

氧化还原2020-06-05 16:16:10

读了李显龙的文章,有以下感想和疑惑: 他认为中美竞争在所难免,在亚太区域无论是地区安全,经济开放与合作,给亚太地区带来的好处,中国短时间内都无法代替美国。亚太地区国家还挺安逸于目前的状态,不希望中国的发展导致一家独大,进而导致亚太地区的混乱局面,可见和平发张不仅是中国想要的,亚太地区都想要。 他字里行间表达了不想和中国扯上特别深厚的关系,不想认为是中国的附庸或者“走狗”,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难道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作者

小国也是独立的国家,不偏不倚是正常的,期待小国对自己卑躬屈膝的心理才是不正常的

氧化还原

也不是要卑躬屈膝,就是觉得他们在政治上对中国是避之不及的态度,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作者

文章是发表在美国《外交》杂志上

见鹿Jane.Risa2020-06-05 15:39:10

我也很喜欢李显龙总理那篇文章。特别是作为曾经在新加坡留学过的人,我觉得他的观点才比较公正的代表了东盟部分国家的诉求。 现在不少网文对东盟报以很大期待,但是如果不深入分析我们各个邻国的立国之本,中式影响或许会极其有限。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的分析思路有很独到之处,期待后续的解读。从我粗浅的认识来说,美国的大萧条时代和随后的NewDeal、二战肃清日本人、种族隔离、麦卡锡时代,都是美国作为多元社会的沉重负担。但是美国也有比较好的纠偏机制,所以每次都能回到正道上来。 从国家组织形态来说,新加坡和美国都是以多元文化为立国之本的新国家,虽然各种族会有磨合,但一到关键时期,兼容性还是很强的。

C2020-06-06 12:16:49

网友氧化还原提出的问题:“(新加坡)在政治上对中国是避之不及的态度,有什么历史原因吗?”其实是成立的,周恩来曾托泰国领导人给李光耀带话,讨论过这个。具体原因,一是人民行动党在日本投降后的主要对手是马来亚gcd,后者虽被英当局、巫统、人民行动党三方合作镇压,但东南亚地区各政治实体仍长期被北方某意识形态季风吹拂,直至邓承诺放弃输出、停止资助。二是新加坡多种族联合立国,为统一国家认同,需矫枉过正对待民族主义,如某民族在域外有强大母国,警惕是自然的。当然,作者所说的现实原因,发表给谁看,也很重要。

o(`ω′ )o2020-06-05 16:32:12

国朝尚不存在高效的纠偏机制,以美为镜还是很有必要的。

chris!2020-06-05 16:46:48

进步主义时期的确是形塑当代美国的重要阶段。如何处理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凝聚社会共识和形成更大范围的community 是题中之义。当社会矛盾尖锐到再不变革就要崩溃的情况下,自然生发出革命和改革这两条思路。美国选择了后者,各领域精英从改良的思路出发,重塑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政治领域普及选举权,经济领域出台反垄断法,社会领域出现了现代公益先声,媒介领域出现“扒粪运动”,理论界有实用主义哲学和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研究,都为此作出了贡献。个人认为,宗教信仰和实用主义哲学为凝聚共识奠定了思想基础,报纸普及推动了公众讨论、辨识了社会应当普遍关心的真问题,通过拆分大企业、提升社会福利局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和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完成了精英的“共谋”,达成了精英的妥协。关键词还是在于改良和妥协,在动态中调整,在改良中积累进步。

麻晓亮2020-06-05 16:32:54

期待佳作。个人对中美关系的观感是抱有希望但情绪悲观。历史上美国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进化升级都强烈依赖内部共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统一),外部紧迫性孱弱。现在的美国比较难从共识上产生稳定长效政策,除从政治上非利用外部压力,还需中国和其他国家‘’入戏配合‘’,而这样一定会促成国际政治再次分裂。美国历史上历次纠错能力的应用应该深入考察外部因素的正面和反面作用。全球化下再也没有独‘’善‘’其身。希望能有个公平健康的中美竞争,但疫情期间美国社会中经济界、学术界等民间力量似乎都不相信会有前者存在,谁来纠偏?靠代价?。

黄克毅2020-06-05 15:49:06

哪儿能看李显龙的这篇文章

作者

关键词检索可以找到

Eric2020-06-24 08:27:20

早,慕大! 不知你对国内山东正在进行的撤村合并,有何观察?目前互联网上民意汹汹,1.撤村过程政府强硬手段频出,2.拆迁补偿很少(每平600不算庭院),拆迁款不够买楼的钱,3.上楼后,农民诸多生活不便,譬如,如何近距离农耕,家畜如何安放, 政府为何强推这个政策呢?为了加快土地使用效率?还是有其他目的呢?多谢!

作者

我看了相关报道,也看到了温铁军等教授对此事的批评。为什么推行这个政策,我没有调查,并不知道。从民意来看,这个政策受到了广泛质疑,在这种网络舆情下,官方应当会有所反应。再等等看。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