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calypseNever》读书笔记-关于环保的另类真相

环境问题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被关注的话题,去年读过的《The unihabitable earth》讲的是全球变暖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而《Apocalypse Never》则是在唱反调。这本书是美国亚马气候话题下的逊畅销书榜第一名,作者是在气候问题上有着20多年实际经历的著名的环保主义者Michael Shellenberge。
/pic/1_jjSokFq64SHpKGQjzcIe21ic7EnjYw.jpg内容全面,案例充分,论证严密 五星好书

该书的书名翻译出来是:“末日永远不会到来,为何环境危机论会伤害到我们每个人”。该书的主旨是,当代的环保言论充满着原教旨主义的色彩,他们告诉你末日就在不远的将来,而为了避免末日,你需要放弃现代工业,回归田园生活。而这么做,其实反而是在伤害环境。

书中的关键线索是能量密度,指能从一单位的物质或资源中,获取到多少能量。毫无疑问,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都建立在能源之上。因此评价经济发展,发电量是一个关键性的硬指标。人类历史中的数次进步,例如从采集捕猎到农业,从农业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等,其核心都在于人类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去捕获能源。即能量密度的提升。

当一个小山村依靠柴火作为主要能源时,每家都需要砍伐森林才能生活做饭;而当使用了煤之后,一个村的能源都可以来自一个煤矿;而换成天然气之后,一口油气田能供应一个乡的能源需求;而换成了核能之后,一个县的能源需求,一个反应堆就能满足。而在人们的能源需求能够满足之后,自然不会去山里骚扰野生动物。
巡洋舰的群聊起环保的话题,好友Justin讲到“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国之后,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农耕时代的山都是秃的,因为要烧柴做饭。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是,煤炭带来的城市化,工业化让农村人变少了,人少了环境恢复的很快”,他说他外婆家的村庄,自从用上了液化气,树林越来越密,黄鼠狼,兔子,野猪全都回来了。
为何能量密度越高越好,是由于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熵增带来的,是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的副产品,不是某些少部分坏人有意而为造成的。而如果人类能够利用的能源变得比现在多一个数量级,那么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就能够清理之前溢出的熵造成的副作用。就像在都市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能够很大方的帮助老家的亲戚摆脱贫困。若是人类能够成为卡尔达肖夫II级文明,利用全太阳系的能量,那时看来,现在这点环保问题简直不值一提。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能源,从柴火转变为烧煤,那从整体来看,对该国的环保是有益的;进一步转换为石油及天然气,同样有益;而发展核能,则能够进一步的助力环境保护,原因是核能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将本来用于火力发电的煤矿不必被开采。

该书中很大的篇幅,在批判如今人们对核能的恐慌,正如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由于空难总是成为新闻头条,人们对飞行表现出的恐惧,远超过了理性的限度。由于核电事故能够进入历史书,甚至如切诺贝利那样改变历史进程,再加上好莱坞的夸张化宣传,人们对核能的恐惧变得非理性。
相比煤炭由于酸雨及空气污染对个人健康造成的伤害,每产生一单位电力,核能在所有能源来源中造成的人的生命损失最小。人们不应该恐惧核能,但在西方,在白左思潮的影响下,加之石油企业的游说,人们变得越来越恐惧核能,拆掉核电站,使用天然气或者酒精这样说生物燃料替代,还以为这样才是保护环境。而这正是本书标题所写的,“环境末日论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除了批判核能,对于风电太阳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书中对其环境影响,也给出了新的论证。这些能源的能量密度,都比煤炭更低,且不稳定。因此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花费大量能源制作电力储存设备;还需要有备用发电装置。书中写道,风电机轮造成了大量鸟类的死亡,而太阳能发电板,也会侵占其所在地的动物栖息地,哪怕是建在沙漠中的太阳能电站,也会对所在地的生态造成毁灭性影响。

因此综合全周期的影响来看,太阳能及风能并不是对环境影响最低的可再生能源。石油公司会资助环保组织,将火电站替换为太阳能电站,因为这时会修建一个使用天然气或石油的备用电站,以保证电力的稳定供应。而唯一真正对环境有益的可再生能源,是核能。
诚然,核能由于其出现时间短,且尾部风险相对来说极端的大,因此需要给予更为严格的监管,也理应采取更为严谨的安全措施,但这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核能这种从统计上,远远更为安全且高效的能源。

这本书中还批判了西方环保思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跳过煤炭,直接从烧柴火,变为使用太阳能,不过是邯郸学步,无益于一国摆脱贫困。而中国的近40年来的发展,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都是基于提升能量密度的大规模工业化,之后再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避免产生环境污染。

这本书不是说全球变暖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环境变化带来的伤害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能够让我们切身体会的,例如洪灾,蝗虫,极端气候,这些都和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可以说是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次生灾害。然而若是如今中国不是第一大工业国,那么面对洪水时,我们能够依赖的,只有肩膀没有机械,那才是真正的末日。推而广之,如果人类在面对未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变时,依赖的能源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那才是真正的末日。
本书的最后一章,分析了气候末日论在西方的思想根源,这种末日观,继承自圣经中的大洪水,认为一切自然产生的就是好的,一切人造的都是邪恶的,则是试图通过战胜一个外在的魔鬼,获得内心的安宁。然而实际中,人们无法回到田园牧歌的生活,而且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经过了人为改造,不存在所谓纯粹的自然之物。
著名的白左环保先锋格蕾塔·桑伯格,在维持着高碳足迹的生活的同时,歇斯底里的宣传者环保。根据汉隆剃刀原理,不要认为她是虚伪或是有意的。本来有抑郁症的桑伯格,只是将环保当成了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想象中的恶魔。能用无知解释的,就不要用恶意来揣测。现代生活的每一分钟,都需要能源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能做的只是用爱替代恐惧,一方面正视环境问题的严肃性,一方面通过自己选择,例如选择公共交通,高铁而非飞机等方式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切不可认为末日将至,进而放弃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进程。

张章2020-07-24 22:51:57

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安迪比尔”定律,意思是谁不论intel的硬件如何发展,微软的软件总会耗尽硬件的性能。这篇文章的论点就类似计算机领域的“性能饱和”论。实际上,我们对能量的生产的确就如同摩尔定律一样,用越来越少的原料产出越来越多的性能。但我们对能量的消耗同样在与日俱增,而且这部分的量化同样重要。三十年前,一台煤油灯就可以解决你的照明需求,今天你却要让整个房子明明亮亮,需要整条马路明明亮亮。总之,只从供给方论述,并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

Madness2020-07-24 23:11:44

好文。甚至提醒我该去看现代启示录了(Apocalypse Now)

jetty2020-08-14 23:11:53

这本书的作者知道19年日本有2000顿核废料被冲进太平洋嘛?现在日本福岛还有2万顿核废料想直接倒入太平洋因为没法处理,核危害只是还没显现出来

金2020-07-26 20:55:48

我想知道核废料该怎么处理,沉入大海嘛?

真田龙政2020-07-25 16:29:07

核能是好;但用完怎么安全拆除问题就很大

陶甄2020-07-25 00:16:10

核电前途远大,但道路曲折,尤其在福岛事故之后,每况愈下,足足断了一代。

闻迦羊2020-08-02 16:01:00

角度挺有意思,但不知道论点有论据吗?森林破坏是为了燃烧?当柴火好像不是最大的开采动机吧(不过我也没调查过) 然后从不稳定的论据引出结论,这…

威斯特法伦的挂猪蹄2020-07-24 22:10:30

引起舒适 倒退式环保绝不是出路。 超导体上加把劲 可控核聚变一来就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