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门票打7折

在网上看到一份调查报告,感觉有点神奇。

报告来自美国最大在线券商嘉信理财,他们调查了用户,问他们觉得存下了多少钱算是觉得自己够自由了。

1 月份的时候这个数据是 93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650 万);等到 6 月份再调查的时候,这个数字就降到了 65 万(折合人民币 454 万)。

经历了一波疫情、经济衰退,大伙认为自由的门票反而更便宜了,直接打个 7 折。反过来想就是手里的钱自动增值了一大截,好像莫名有种“天降福利”的感觉……

有点坑的是这个调查没有太多分析,只是笼统地说了一句——疫情积极地影响了人们看待财富的态度。看得我贼闹心,画了个大饼,却不告诉我应该咋吃。到底咋打折的呀?我也想要。

……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了个猜测,你们听听看有没有道理,也许可以参考一下。

先讲两个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例子:

之前给大伙推荐过 Robbins 的《钱:七步搞定终身收入》这本书,里面有个故事。他在一次演讲上问台下观众自己计划多少钱才能自由,有个哥们站起来说「2 亿美元」。

他说想要过上有私人飞机、私人海岛这样的生活。

但碰巧 Robbins 自己也是个土豪,这些都有,就和他一起算了笔账,结果发现只要 2000 万美元就够了。比打 7 折更牛,直接 1 折(四舍五入是不是就约等于白送了?)

……

然后是我总结自己的财务自由历程和大伙的反馈,发现一个现象,财务自由计划往往越执行到后面发现门槛越低。类似于这样的总结就很精辟 👇 (留言来自这篇

我真是天真,16 年左右吧,有次跟群友面基,有个朋友就说有 2000 万就财务自由,我当时跟另一个朋友觉得怎么可能 2000 万就自由了,现在吧…… 我觉得 200 万我就能自由了。

我自己的经历数字没这么夸张,但是心态上的变化差不多。

财务自由这个事儿,在没有仔细算过账以前,总是倾向于把自由门槛估算得无穷大。但是等后面真躬身入局开始考虑细节了,才发现远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可怕。

……

所以我的看法:

平时生活安稳大部分人是不用算账的,但是疫情来了以后,都被逼着精打细算过日子,相当于被动把算账这个问题给搞定了,帮大伙想清楚自己过日子到底需要多少钱。

再加上疫情期间哪也不能去,逼着大伙寻找那些不用出门也能享受生活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恰恰都不怎么花钱。自由的门槛也就降下来了。

是不是有点变相记账、做预算的感觉?虽然动机不一样,但是效果很类似。

以前没算过账、没有边界,就像在大雾里开车,因为啥也看不清,所以你总想着尽可能慢一点,路上预留的时间就得特别长。

但是等大雾散去了,你能看清路况,即使车、路、人都没变,你也敢撒丫子踩油门,晚出发反而能够提前抵达。

所以财务自由计划不能光靠脑补,随便拍脑子想出来的数字总是特别吓人,还没开始行动就把自己给搞怕了。还是得仔细算算账,往往会发现自由其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打个折也是好的。

注:要是感兴趣,搜「Charles Schwab’s 2020 Modern Wealth Survey」就能找到这个调查报告的原文,还有不少细节。这份调查统计分的是 comfortable 和 wealthy 两档,联系上下文我觉得 comfortable 更接近我们讨论的财务自由目标——底气+选择权。wealthy 这一档的数字更大,但是变化趋势也差不多。

陶玉婷2020-07-30 18:08:20

那条留言是我发的,当时说2000万自由的那个朋友原话大概是“我跟我朋友们算过…”,我当时是想都不敢财务自由,自然也没有算过。

meng2020-07-30 13:07:07

记帐后一方面支合理控制了支出,从而也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了。想财务自由还是要从记帐开始。

作者

我感觉对我自由计划帮助最大的是明确了一个边界,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有清晰的预算以后,确定自己对于消费有很强的控制力,对于自由以后的生活就会更少焦虑。未知区域越大,焦虑越多。

猫猫姐2020-07-30 13:15:37

主要是未来不可预见的通胀速度让人很难安心

作者

这个简单,多看看书就好了,看看历史上的通胀都是怎么被资本市场跑赢的,心态很快就稳了。 抱着定期理财很容易焦虑通胀,因为收益是定的,通胀越大相当于到亏。但是资本市场不一样,放水通胀本就是资本市场上涨的动力之一。

猫猫姐

麻烦推荐点书单[呲牙]

作者

后台回复「书单」就好了

津2020-07-30 13:21:31

深有感触。疫情前我刚好换了工作,特别焦虑挣不着钱了怎么养家糊口啊。结果关了俩月,我发现在家吃饭两三千就能吃很好了。伴随着厨艺突飞猛进,我的焦虑症也好了…现在我的积蓄就够全家好好吃饭了,又没什么别的开支,我觉得我已经自由了

Polaris~Waiting is the hardest2020-07-30 13:19:21

张嘴就说多少多少钱就财务自由得基本都处于空想阶段,并未付出行动,因为一旦付出行动你就知道”财务自由”并不是遥不可攀,而是如何与自己进行”对话”,问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某潘2020-07-30 13:18:35

确实是疫情送了一波助攻,想想待在家里的一个月,消费类支出少了近1/3,还刺激了大家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变相鼓励提高储蓄率,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倒是往自由之路的方向上推了一大把呢[偷笑]

作者

疫情后半段,目力所及美国各个大财经媒体都讲过财务自由。 以前大伙觉得自由就是退休,我不退休就无所谓自由不自由。但是后来才发现,退休其实都是后话,有没有“Fuck COVID Money” 对心态和生活质量影响太大了。

品品茶2020-07-30 13:13:04

不管打折还是不打折的,也大帮算算啊? 到底底气加选择权之后,多少钱可以自由啊?

作者

这个数只能自己算自己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标准是啥,我咋帮你算啊? 这篇文章里面有个链接,当时下面留言有好多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数字,你可以参考参考。

Lance Wu2020-07-30 22:13:47

记账和存钱是会上瘾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旺柴]

作者

我很早以前也发现,自己好像没救了……

Lance Wu

从14年毕业开始存到现在,我老婆都说我小气了

Fan.2020-07-30 13:58:41

在财务上,“够了”是一项很简单却很难但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往往被匮乏感和虚荣心牵着鼻子走,无限扩大财务自由这个本身很单纯的概念

子非鱼2020-07-30 13:57:50

曾经用随手记非常详细记录支出,但是后来没有坚持,感觉每笔开支都要记录实在反锁,也大你是怎么记录开支的

作者

如你所想,每笔手动记录,没有捷径。我试过自动记账,效果很不好。

纪2020-07-30 19:39:46

我觉得换个角度,也有可能。因为现在大家手头钱少了,欲望得到了极大的节制,发现有很多需求并不是必须,所以对【财务自由】的预期也在下降。说到这点,倒是得考虑一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的欲望会不会放大,导致新的支出?我们爷爷奶奶那代人觉得吃饱穿暖有地住就很好,爸妈那代人开始接受适当的物质享受,我们这代人目前对虚拟产品的消费接受程度又明显超过上代人,未来更多的消费领域被开发出来,是否会导致支出超出我们的预计?这个问题值得考虑下。

作者

对,所有有个概念叫 lifestyle inflation

尤优2020-07-30 14:31:17

疫情期间单月存款额度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值。

只想搞钱夫斯基2020-07-30 14:30:59

疫情期间我正处于武汉,疫情中心点,日常是个死宅,花钱除了租房水电其他花钱不算多,反而疫情期间因为误打误撞一家7口人住一起,一个月光7口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零食等就花了我九千多。。然后4个月下来,穷了

LLLLL2020-07-30 18:41:06

微信有个记账小程序,可以自动导入微信消费记录,还会自动分类,也可以自己加或者编辑,可能因为学生支出比较少,我感觉还蛮好用的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