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iktok看中国企业当前的全球化困局

华为和字节跳动应该是中国企业里全球化做得最好的两家,如今都面临非常艰难的时刻。美国当前执政团队的打压是直接原因,带来的深远影响可能包括中国诸多企业全球化目标的改变。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其实都面临一个选择,未来要以“内循环为主”还是要以“全球化为主”。

昨天,字节跳动公开回应,表示要“坚守全球化愿景”。坦率的讲,这么多年全球各国关于Globalization的争论,中国很少有人关注,也很难有智库学者去提供足够的背景分析。但只有我们充分理解目前欧美民粹主义运动对所在国的影响,大概才能理解反对过往“全球化”的其实不只是部分欧美政客。民粹主义首先反应了相当部分民众的声音,政客只是把这些声音释放、扩大或扭曲了。如果我们不能从内心承认曾经的“全球化”出了严重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主要国家的民粹主义兴起进而“再次”成功的反建制(无论是从议会层面还是行政层面),那么就很难理解继续喊“坚守全球化”的口号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深度参与全球化近40年的中国无法深入理解前一阶段全球化存在的问题,那如何奠定沟通的前提,又如何去施加对自己有利的影响呢?

尽管大部分国内外比较冷静的分析都指出了全球化虽然遭受挫折但全球化本身难以逆转,但欧美许多分析其实是在深入讨论过往全球化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国内缺失的。国内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讨论目前是否属于“新冷战”。“新冷战”是一种惰性思维,如果选择这种思维,那最终的结果就是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重现当年的美苏之争。

对于Tiktok,昨天我们在小范围讲了两个观点:一是美国历次民粹主义运动都有反大企业的传统,二是美国右翼民粹主义在历史上一直有排外传统。昨天在民粹主义如何改造美国——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一)**》**一文中,我们已经展示了美国在1870年代的民粹主义浪潮是如何对当时的大企业产生影响的,后面我们还将陆续展示在1930年代、1960年代以及2000年之后美国历次民粹主义浪潮的影响。有压力的仅仅是Tiktok吗?其实美国国内关于分拆美国互联网巨头或向其征收巨额税收的声音一直络绎不绝,这种声音曾经出现在美国历次民粹主义运动时期,最终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字节跳动和华为都碰到了美国“右翼民粹主义”执政这个艰难的时期,既反大企业又排外,能被快速锁定的目标其实是有限的。**我们还可以先讲一句,如果认可Trump是右翼民粹主义者,那目前其实是美国历史上右翼民粹主义首次获得执政权力的时期,这一点在之后“美国民粹主义系列”文章中会进一步讲到。

为什么目前看起来单纯的“遵守美国法律”并不能带来“安全”?中美“新冷战”对立当然是一个国内流行的观点。我们提供的另一个观点是:**美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多次出现民粹主义浪潮,正是因为既有制度无法平衡国内利益,进而需要打破传统分配体制,主要的方式就是“变法”(修法或制订新法)。**这其实对在美国的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些企业必须具备越过当前阶段去判断未来的能力,简言之,你不能只关心自己或当前的美国制度,你不能只是听中介给你介绍目前的情况,你必须要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足够的方向感。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具备的。

我们可以简单用两句话讲讲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企业是如何度过美国1960年代民粹主义浪潮的:一是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共同选择了在美国本土投资去解决美国的就业;二是德国和日本企业共同走了利基市场(行业细分市场)这条路,避免与美国粗放通用型产品产生直接竞争。最终德国企业走得比日本企业更好,这也就是德国产生大量“隐形冠军企业”的原因。德国和日本能靠“内循环”吗?国内市场容量不允许。所以它们被逼出来一条路。

什么是全球化?或者,什么是更合理的、未来的全球化,这不但是官方要思考的,也是企业要思考的。这个世界不是“你把我打趴下”或者“我把你打趴下”这种二元选择,也不是只有中美这两个国家。全球市场不只是分割现状,还可以细分创造。

中国企业在这一轮全球化中遇到的挫折是“毁灭性”的吗?根本不是。当此之时,不妨多看看历史,再想想未来。

以上。

Rongping2020-08-05 11:08:19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困境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就开始了,2016年被要求去产能,这是一则旧闻:“全球钢铁去产能为何成G20热点?” https://finance.sina.cn/zl/2016-09-06/zl-ifxvqctu6319350.d.htmlfrom=wap,但是并没有做到,2016年中国钢铁产量7亿多吨,占世界产能的45%以上但没有到50%,2019年9亿多吨,占世界产能的53.3%,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国外的反响特别大,认为中国要用自己的巨大产能去挤占高附加值的产业,在2015年高通在国内因为反垄断被罚9.75亿美元,而今年高通与华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高通从华为那收到18亿美元的专利费。我感觉这不仅仅涉及中美,更像是当中国的产能如此巨大的条件下,各大国如何协调全球化治理的问题,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让中国去产能,中国的就业怎么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困境在全球化治理问题未解决前只会愈演愈烈。

作者

领头国家必须担负责任,不能一直只做人类体系中最勤奋的存量竞争者,必须做增量提供者,否则会把其他国家逼到一条战线上。

Rongping

问题是:增量如何产生?在保障国内人充分就业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巨大产能如何避免挤压现有的存量?

作者

增量靠创新,无论是0-1还是1-N,没有其他路。技术进步和就业改善是有时间差的,打通二者需要外部干预,商业形态在迁就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定型。

Rongping

还是带来更多的问题,在国内拥有如此巨大产能的情况下,国内的0到1和1到N会带来对全球资源的需求,但是会带来对其他国家劳动力的需求吗?如果中国可以制造大部分工业品,就会意味着中国的充分就业造成其他国家某些行业的萎缩和工人的失业,而就业问题是民粹主义的源头,这件事在于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就业问题,(而美国的需求特别突出,在2019年78.85%的劳动力在服务业,而中国46.44%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而就业问题却是一个无法短时间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全球治理的问题,这真的需要全球政治家的魄力和智慧。

作者

同意,但对人类的合作不乐观

罗申2020-08-04 18:36:28

利基市场看起来是仍然是细化市场和差异化竞争的层次,是1-N的问题;华为和头条,目前看起来是0-1的问题,感觉层次有些区别; 另外,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有参考意义,但应属于战术层次的,因为德日与美国"同宗"或至少不是“敌人”;我们的企业,目前要解决的是个信任问题,至少要让他们理解不是敌人,这是个战略层次的问题,大概率也不是单一企业能解决的。 不成熟的意见,请多指教[抱拳]

作者

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冲突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美国右翼民粹是1960年代anti-communism的主力,以后的文章会涉及。要考虑的是右翼民粹大潮退去后的对话空间。国内大多数关于德日苏与美关系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拍脑袋的基础上。中国目前就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能做好1-N难能可贵。

罗申

多谢赐教!期待后续的大作,继续学习,纠正自己的偏见,或者说至少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平衡自身先入为主的判断[抱拳]

作者

德日与美国并非同宗,所谓“西式民主”也非与美国打交道的前提,与美国往来匪浅的中东何曾是“希腊和罗马的后裔”?美国内部问题又尖锐了,而中国还没有到当年日本企业那样的水平,这是目前的阶段。

罗申

中东的例子的确是我逻辑的漏洞和盲点,感谢!感觉慕峰君后续的文章应该能解答以下的困惑:中美之争和美苏之争异同何在?中美之争和美德/美日之争异同何在?当下的中美之争是简单由于美国内部利益关系调整单方面引起的吗?期待后续大作[强][抱拳]

麻晓亮2020-08-04 19:04:28

赞同慕峰老师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整体视角依比较优势促使商品价格降低+效率提升,但在局部涉及就业迁移、税收转移、利益和资本所得分配及再分配等问题(主要是个体角度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国别也有差异)。而互联网技术的等距性也在强化个体的表达和对公平的诉求。我们需要在更高的视角探讨全球化,涉及很多问题都离不开全球性的相对公平。但其中美国的问题个人认为主要是国内的收入分配和就业问题,才是美国民粹的目标指向。站在历史的路口,机器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的吞噬是不容忽视的,收入分配问题相对简单点,而民生则很麻烦,需要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循环。这才是将到来的更深刻的问题。感觉只有全民持股或共产主义了,似乎离美国有点远[呲牙]

作者

美国是一个内部转向可以非常大的国家。在200多年历史中,美国数次度过危机,把内部尖锐的矛盾平衡掉了。每个民粹主义运动时期都是危机的顶峰,国内对此研究几乎为零,所以“美国亡国论”才此起彼伏。

麻晓亮

看过上篇文章后,这点已经完全同意?? 。美国的纠偏能力确实是强大,而其社会的弹性和张力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的。甚至怀疑黑命贵就是在为调整蓄力,美国社会总体上对运动中颠覆性的思想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让人赞叹。虽然川在闹,但美国的国家机器依旧在正常运转,并没有腐朽或崩坏的趋势,即使警察系统遭到了打击,其经济和货币压力在增大。原以为和美国以后会有50多年的竞争,现在感觉真的在百年左右了,中国还有太多路要赶,尤其教育

MIAO2020-08-04 18:14:15

现在的中美冲突和当年德日与美矛盾的性质完全不同,不可刻舟求剑。既然在南海填岛挑战美国核心地缘政治利益问题上毫不退让,既然在香港主权和治权分离问题上毫不妥协,那么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美国人“必须毁灭迦太基”的罗马式愤怒。在民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人已经抛弃了“韬光养晦”“搁置争议”之旧讯,那么也就在事实上摒弃了pax romana式的“美国治下的和平”。tiktok在美国的遭遇正是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演化、水到渠成的结果,何必对比群情激愤呢。乱世的大幕只是刚刚开启,更大的冲突会接踵而至。

作者

你每天作为营养反复吸收的那些观点,在我眼里就是一坨一坨那样的东西

寻找曙光2020-08-04 19:45:20

作者应该多看看别人的观点,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作者

最近为了了解美国民粹主义,读了超过200万字的资料,有一半是英文资料。请推荐一下,还需要看谁的观点?

子非鱼2020-08-04 18:57:09

一是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共同选择了在美国本土投资去解决美国的就业,福耀是例子,但是只属于中低端产业,高端产业如何到美国投资而不担心遭遇华为,tik tok的困境?如果台积电属于大陆的,美国是否还会禁止华为?恐怕美国不会让台积电成长到现在的规模,贸易战早就打起来了!归根结底还是丛林法则!技术强,实力强!才能不受欺负!

作者

华为技术强、实力强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遵从了“丛林法则”?是因为“闭门造车”造得好?

子非鱼

当然是全球化,虽然美国现在高唱去全球化,但是不可否认美国仍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否则阿斯麦造不出光刻机!我说的丛林法则是说国家之间,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保护本国企业在全球化中不受欺负!

作者

中国已经强大到很多国家都害怕了,有些企业还是会“受欺负”。美国看似最强大,它的企业在很多地方也照样受欺负。这跟“丛林法则”没有关系。

申2020-08-04 19:48:59

作者往常的文章,分析还有一定的深度和水准。 当今中美之争(西欧主要还是应该划分为中间派),不从意识形态,种族,文明冲突的历史视角分析的话,就难免幼稚了。德国,日本的例子,最多只能作为部分参照,与中国相比并不恰当也没有可比性。

作者

讲“文明的冲突”时,把亨廷顿的书读完了吗?除了亨廷顿,还知道谁?我翻译了几十万字,发表了一个系列,通读了吗?

老冀2020-08-04 23:52:40

你提供的视角非常好。美国的民粹主义大家都能看到,但国内都往法西斯去靠,而美国的地缘形态与欧洲完全不同,所以民粹主义的表现也必然不同。 美国能否完成内部利益调整,我持怀疑态度。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无须过度联想,中美毕竟隔着一万公里。中国崛起终究也是靠自己上升,而不是美国下滑。

安心2020-08-05 23:11:56

不要怀疑美国的自愈能力,两百多年来的内平衡已证实了这个,也不要菲薄自家的文化同化能力,两千年的民族朝代更迭也充分证明了这个,也更不要怀疑其它民族国家的文化及制度,毕竟存到现在都不是吃素的。在人性及生命都是相通的这个最底层共同基础上来看各地域产生的文化及传统的交融对抗吸收,说到底还是还是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冲突本质上并不是文化冲突问题,而是各地政治家在解决国内民生问题时相互利用的一种手段,当然随着事情的发展及人性的不确定应,那些看似无法控制的偶然最终造就了现世的状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为自家人一份子,当知彼知己,学人长,正己短,真正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勿作滩头弄潮儿!经济问题政治化(民粹)药效虽好但后遗症巨大,毕竟吃饭问题说到底还是个智力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弄死谁不重要,不被弄死才最重要。切切!

行者2020-08-04 20:41:20

作者的研究值得赞赏。但只站在美国国内的视角,格局偏小了。新冷战的视角虽然大众,但所站的视角格局更大

作者

以前的文章格局大到国内没人写得出,不妨想想为什么现在要切入一点用力。“新冷战”的结论就是:要打仗,你先上。初中文化就能写。

行者

诚然,大众化的视角初中生都能写,但能写得切中要害,厘清历史和未来脉搏万中有一也是难得了,觉得老师应该可以做到。 不过这个视角对寻找中美新的合作模式很有价值。受教了[抱拳]

hangbaiju2020-08-04 18:19:38

利基市场中国很难效仿,而且日本还不仅仅属于利基市场解决问题。 我反而觉得类似欧元才成立期间,对方不打断几根肋骨不放手的架势,操作就多方面了,单手会很难。 另外,我个人认为华为的预判已经非常好了。

作者

利基市场就是细分市场,市场都是创造出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仿效。即便“内循环”,也不可能大家一起产能过剩。

邵长江2020-08-04 18:11:52

作者仍旧冷静,客观,独特又广泛的视角,越过了喧闹的人群,投向未来[强]

Eric2020-08-05 08:46:20

可以预料,慕大此文一定有相当多的反对者。因为他们并未通读慕大整个公众号系列。 简而言之,慕大此文逻辑是,应对目前美国右翼势力,中国应避其锋芒,并且帮他一把(投资美国助其就业)。 中美全面对抗,且美国拔高到从意识形态上塑造中国为对手,虽是右翼民粹刻意操弄,但不可否认,中国比1960年代日德被动的多。 首先,日德目标是缓和与美贸易摩擦,中国目标是大国崛起, 然后,日德当年和美无意识形态之争,至少不是敌人,中国现在被美塑造为敌人, 再次,日德当年技术处于中高端,中国目前还是中低端, 因此,评论区慕大置顶的留言,我也有同感,效仿当年日德投资美国助美就业,但如何让中国企业在美国得到认同? 另外,如何避开和美国的行业竞争?譬如中国要科技兴国,华为这样的企业越多,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不是越狠么? 所以,以上慕大建议,可操作性如何,难度又如何

作者

本文重点根本不在德国日本当年的策略,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部分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堪忧。花大量时间梳理美国民粹主义史,目的在于厘清美国各阶段因内部问题而导致政策外溢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同国家的应对当然是需要关注的。在读完本系列文章之前,建议大部分读者先不要进入“新冷战”的自嗨思维。

谙歆2020-08-04 20:54:27

全球化难以逆转,利基市场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德日有美军驻扎,与美冲突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对于当下中美冲突,贸易问题只是矛盾的一个纬度。意识形态冲突人为制造感觉是为了师出有名,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感觉美股V型反弹不仅仅是因为量宽,流动性泛滥不必然流入股市,支撑美股的是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打压,围猎中国的确定性,割中国的羊毛解决国内利益分配的问题。另外,我觉得内循环不仅仅是需求的问题,现在好像等同于内需,要利用国内市场去激发供给侧改革,制度供给,利益分配,市场化配置,科技攻关。个人不成熟的一些想法。

许维隆2020-08-05 13:51:29

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莫不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国家化“两条腿“并存前行的。国家为市场提供安全保障,限制劳动和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给了企业家跨市场的超额收益。但这两条腿存在一个本质的悖论,那就是政治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发生冲突了怎么办。历史上,英国(截止二战)、美苏争霸、美国(苏联解体后)分别担当了那个维护国际环境和平的“领头国家”,通过自身承担超主权政治责任(同时享受超主权政治利益),才能保障德、日、中这样的弱国享受“和平红利”,去做利基市场也好、大量制造过剩产能也罢。当前美国内部面临的问题就是领头国家的锅背不动、经济全球化分赃不均带来的内斗。 这个问题也许美国民粹主义者曾经面临过(1960s民权运动时期),但又不曾真正面临,因为1960s超主权政治责任事实上是有美苏共担的,美国通过战略收缩就可以摆脱责任,苏联又“勇于补位“结果力有不逮、自己垮了。也因此想与慕老师商榷:网民们担心的理由可能大多是一坨一坨的,不值一提,但美苏的先例(维持了一种核武器恐怖和平下的继续全球化)很可能被某些当代政治家采用,从而改变当代全球化的路径,这个政治选项不是不可能,风险不得不防。 但无论如何,慕老师的视角切入了美国民粹主义和内部改良,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有价值的:研究美国历史上是如何调整内部利益格局并持续实现国家革新和发展,可以预示其未来动向。还是那句老话: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期待慕老师后续大作。

作者

历史选择有很多偶然性,跟决策者的视野、能力和判断直接相关。我们写东西只能是提供一些“底层逻辑”,至于谁能看到,能否有益,不在控制范围内。除此之外,就是留一点历史的字据。

许维隆

恐怕这也就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感吧[强][抱拳]

作者

也是个人好奇心和兴趣的满足

o(`ω′ )o2020-08-04 19:47:12

我大概知道评论里某个人是谁的粉丝了,我得说那位大v对美伊关系 委内瑞拉问题的预判已经失误了很多次,起码在国际关系问题上不能对他偏听偏信啊。

fang2020-08-04 18:42:28

“全球市场不只是分割现状,还可以细分创造”。 在作者这里又获得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感谢作者的分享[抱拳][抱拳]。回头再仔细看一遍,然后转发朋友圈。

E.T2020-08-04 18:36:55

日本是只能当小弟弟。 德国是小规模内循环加融入欧盟。 但是,前提,是,他们都是“尊重”欧美那文化体系。 现在以中国实力和体量,“尊重”又如何? 也许该问,还能怎样更“尊重”?,

作者

讲文明冲突的,先去读之前的文章。今天的中国是近代以来三个文明碎片的融合体。

E.T

漂亮!“三个文明碎片的融合体。” 但,说是“文明的冲突”,其实是领导权受威胁的应激反应。

BGL Alan 2020-08-05 21:36:02

中美关系现在的局面,竞争,是早晚要来的,这是世界发展大势,没必要去做过多的研究来解释这个局面。该来的还是要来。这个坎要跨过去,不能陷进去。毕竟这是双方来讲,目前就是赌国运的时候了。20年再回头看,才会觉得目前的眼界是多渺小

作者

美国的赌徒可能没有中国多

BGL Alan

赌国运是一个修辞用语

作者

赌徒也是

吴小猛兽2020-08-05 17:34:50

当前美国内部的“民意”也是割裂的,甚至严重对立的。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基本还是以中老年白人为主,占比不到50%,从这点来看,能不能形成“变法”的合力,还在两说。

Eric2020-08-09 13:40:50

慕大好! 你回复读者留言提到,现在中国文明是三个文明碎片结合体,请恕我蠢笨,翻看了文明史系列,也未搞清楚是哪三个?可否赐教!

作者

中、俄、美

不喜欢下雨天2020-08-12 00:11:53

我看不太懂,但我会认真读完每一篇,然后认真自己思考!慕大来个置顶让那些水平不高的人都像我学学[奸笑]

Jay2020-08-11 16:15:59

亨廷顿的美国政治一书里对美国社会这种6~70年来一次的社会激情运动的来龙去脉喝影响有详细的分析论述. 尽管亨氏论述总体是对美国这种现实偏离理想而导致的周期性社会运动持持看法. 他所说的并不完全是你文中的民粹主义,但是应该有很大的交集. 可以作为参考.

作者

亨廷顿不是研究民粹主义的思路,但他的研究中文领域早就有了。我补足的是中文领域之前欠缺的。

张垒2020-08-07 17:31:09

必须要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足够的方向感。箴言。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