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大妈问诺奖得主「如何炒股赚钱」
前两天在网上看了一段蚂蚁和先锋一起搞的直播问答活动,挺好玩的,请罗伯特·席勒来解答路人的投资理财问题。
席勒是研究行为金融学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说得通俗点,就是研究股民们为啥亏钱的,说起来还有点儿应景。不过最有意思的不是席勒本人的回答,席勒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少炒股,多长期投资」,比较学院派,反倒是路人们的花式提问特别逗。
有位贼接地气的上海大妈承包了全程亮点,上来就问席勒,能不能推荐几只股票。囧,席勒是炒不了 A 股的……
主持人问大妈都投资了啥,大妈列了好长的单子,黄金、理财、几套房子,7 月行情「小牛市」还去买了点股票,一看就是经验丰富。
然后主持人接着问,「你是不是投资比较大胆,最近应该赚了不少钱吧」。
就直接真相了 👇(自动带入上海口音)
套牢了…… 全都套牢了…… 牛市不是赚钱机器,牛市是台绞肉机。
但是就算大妈炒股亏了,投资了「几套」房子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
不过话说回来,你们有没有合计过这个问题,为啥提起买房投资,大部分都是致富的人生赢家;而提起炒股的股民,都是站着进去躺着出来呢?
市场总被抱怨割韭菜,可是买房的坑爹环节其实不少。市场总被抱怨 3000 点,可是大部分公募基金其实都是赚钱的。
问题可能不是出在基金的赚钱能力上。
我们不妨想一个问题,你研究买进一只股票或者基金以前,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究竟有多少?有没有买房的零头多?
估计都不用和买房比,光是研究换个新手机花的时间都比研究基金多多了。
剁手大家都知道货比三家、做功课、看评测。你会收到一条广告短信,「XX 手机性能超强、名牌出品、前设计师打造了 YY 手机畅销海外」,然后想都不想就下单吗?
正常人都不会。
可是偏偏买基金的时候,好多人都这么干。
你摸着良心想想,都知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然后你看个广告、花 5 分钟买了个基金就能赚钱了?让我们这些被毒打了好多年的老韭菜情何以堪。
市场割韭菜,但市场也是公平的,你投入多大的认知资源,市场就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
再给你们讲一个我之前观察到的现象。
欧洲这边有一种和基金绑定在一起的养老保险,买入这个养老保险,就相当于买入某基金长期持有。等退休以后保险公司会帮你卖掉基金折算成退休养老金。
这个养老保险买基金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收费模式,保单的前几年收费比例特别高,但是后面几年基本就等于不收费了。
假如你买了保险,没过几年就要换,光管理费就要被扣掉一大半。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敢退保,有的人事后看甚至是被忽悠上车的,也是硬着头皮拿着了。
但是这些人到后期都赚到了,反倒是觉得自己能力强、亲自去投资的投资者大部分都亏了。
……
关于买房和炒股有个说法,我觉得挺在理的。
假如买房能像买卖股票基金这么方便,动动手指就能成交,那赚钱效应肯定不如现在这么强,到处都会是一片一片等着止盈跳车的。
但就是因为买卖房子手续太繁琐,事关重大,买了不能轻易卖,所以大家事前很小心,也不会轻易折腾,大部分投资者才能顺利拿到最后赚了大钱。
可惜买卖基金股票还是太方便了。假如像房产一样全家出动,谁都不敢轻易下手;或者像保险一样,买入容易、卖出难,大家都不敢退保,估计整体的收益率都能改善不少。
其实我们不管是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票或者基金,背后的收入来源都是同一个——我们赚的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钱。
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收益也不是快速兑现的。
买房有天然的求安稳属性,大家买了基本都不愁“拿住“,最后就都赚到了钱。而且房子本身可以居住,有个逻辑大家都认可,「别想太多,刚需就上车」。反倒是在底下犹豫不决的都被抛下了。
但是你们细品品,这个逻辑和我们的「别想太多,手里有钱就定投」不是一回事儿吗。你不是在高抛低吸,你是在给自己攒资产。忽略了他们本身的资产属性,总想着一夜暴富,反倒打烂了一把好牌。
X-Ray2020-08-27 13:01:34
我比较懒,跟着大V买基金组合
作者
感觉跟投最大的优点就是有人天天给叨逼叨按摩,间接保证了大家长期持有 [旺柴] 这个贡献是很大的。
咸鱼2020-08-27 13:14:03
那我就有个问题了 这么好的基金在哪里买呢[呲牙]
作者
然后我告诉你一个地方,你去花 5 分钟买入,之后就暴富赚钱?这不是又绕回去了嘛……
Alvin Zhang2020-08-27 13:44:16
做个补充吧,澳洲雇主需要强制额外交9.5%雇员工资的养老金打入雇员的指定的养老基金账户。澳洲至少有上百家养老金公司,基本上你不管它,它就是给你按照成长型(股票混搭乱七八糟投资)选项买,也可以选定期存款。很像帮你投。基本上不动的话按十年看有10%的年平均回报率。很多人基本都不管,因为只有到65退休才能取出来。据我知道的老人,基本上认真工作的话老的时候都有几百万。不过搞笑的是,很多人最后把这笔钱大部分还了房贷。
作者
为啥到 65 岁房贷还没还清呢?那用啥养老……
董浩莹律师2020-08-27 13:26:01
其实选基金以及所谓的择时都不需要普通人有太高水平,心态和本金积累远比知识重要
作者
也不能这么说,心态的一大部分来源就是「了解」,也就是知识,未知的区域才是最焦虑的。 但是说心态比智商重要,我倒是很赞同。
董浩莹律师
我同学热衷于买彩票,学了一些理财课程以及我再三叮嘱让她不要频繁买卖,坚定持有基金,她仍旧不到一个月就卖出了。?? ?? ??
作者
还好她没听你的…… 不然赚钱了会觉得是自己厉害,但是亏钱了却会回头埋怨你乱出主意。
桃'122020-08-27 13:04:15
买好基金,忘记密码 百年之后,亿万富翁 大也谈钱,法力无边 大也谈钱,法力无边
作者
这个…… 也不押韵呀 [捂脸]
桃'12
改成“大爷谈钱,法力无边”。念多了就觉的顺了
作者
「念多了就觉得顺了」??,按倒强行给我洗脑
Dr:潘2020-08-27 13:18:36
很多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原因在于个个都想高抛低买,基金经理不看估值,基民反而看估值。
作者
基金经理也会看估值,但不是只看估值。看看估值了解市场的位置也没坏处,但是总想着这样就能高抛低吸赚更多的钱就不太够用了。
昕昕子2020-08-27 13:30:25
哈哈哈是我了,当时不知道抽什么风,追高买基金套住了。现在只好放着,跌的时候补仓,慢慢来吧,希望年底前可以放出来
-yangyi-2020-08-27 20:56:54
跟也大解释一下澳洲65岁房贷还没还完的问题。澳洲的房贷有一个“只还利息”方式,因为房屋价值一般会远大于贷款(尤其是长期来看),所以只要你有正常的工作收入,很多银行允许“无限”只还利息不还贷款,导致很多人在年轻时无法控制花销,只还利息或极少本金,到退休后没有收入被强制还本金,于是退休金账户就… 至于养老,还完房贷之后如果真的实在没钱了,政府会提供低保养老金,今年的金额是每人每月7500人民币左右(COVID期间再double),已经远远高于也大家和我家(除房租/房贷外的)月人均消费预算了…
Ming Yi2020-08-27 13:53:45
有这个视频的链接吗?
作者
在淘宝直播上,找到“先锋领航投顾”,有直播回看。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