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如何改造美国——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二)

在前一篇**《民粹主义如何改造美国——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一)****》**中,我们以较大篇幅详述了美国1870年代起的首次民粹主义浪潮。本篇将继续讨论美国在1930年代的第二次民粹主义浪潮及其影响。

二、1930年代的美国民粹主义浪潮

1912年,由于老罗斯福与共和党决裂并自行组建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使得共和党选票无法集中,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成功当选。携进步主义之势,民主党在参众两院也占据多数。这是自南北战争以来,美国第三次形成总统和两院均由一党控制的**“统一政府”(unified government)**局面,这给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大转向创造了契机。

威尔逊在总统任内与民主党控制的两院协力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变革,包括:通过了《1913年税法》(Revenue Act of 1913),降低了关税,增加了一项联邦所得税和联邦不动产税,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被推升至77%;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了美联储系统;通过了《克莱顿反托拉斯法》(Clayton Antitrust Act)弥补了Sherman Act的漏洞;通过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ion Act),建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通过了Adamson Act,实现了铁路工人八小时工作制;通过了《联邦农业贷款法》(Federal Farm Loan Act),设立了12家地区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信贷。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镀金时代以来尖锐的内部矛盾。

**对外方面,**尽管1914年一战爆发,但威尔逊在第一任期坚守中立。1916年,威尔逊以微弱优势连任。次年,在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后,美国对德宣战。在整个一战中,威尔逊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他提出了关于和平的“十四点计划”和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其中关于消除国家间经济壁垒的建议引发了美国国内恐慌,当时美国仍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国会认为威尔逊的建议将潜在影响美国利益,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参议员Henry Cabot Lodge拒绝在《国联盟约》中承诺维护其他国家领土完整,并坚持国会对关税政策的权力不可动摇,最终导致参议院否决了美国加入国联的计划。一战结束后,“凡尔赛体系”建立,全球迎来短暂和平。此时中国仍然羸弱,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五四运动”。

欧洲因受一战摧残,美国经济强势崛起。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13年的36%上升至1926-1929年的42%(Owen,2019)。**一战还使美国从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债权国。**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了世界信贷体系中的核心贷款方。Eric Rauchway认为,19世纪北美新大陆使用英国贷款修筑铁路和牧场,打造了自身的偿贷能力;而一战参战国则用美国的战时贷款购买枪支弹药,削弱了自身的偿贷能力(Rauchway, 2008)。

由于1920年初的严重通缩,民主党在总统大选中落败,共和党候选人哈定当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1923年哈定突然病逝,副总统柯立芝继任。柯立芝奉行保守主义,由于一战后全球迎来和平黄金期,加之柯立芝的减税政策,美国迎来“柯立芝繁荣”。1920年平均每三个美国家庭才拥有一辆汽车,但到1920年代末,全美几乎每个家庭都已拥有一辆汽车(Rauchway, 2008)。这有赖于电气化的飞速推进。汽车工业带来的交通革命犹如当年的铁路一般,迅速改变了美国的面貌。福特流水线作业和分期贷款的普及,使个人信贷与拉动庞大产业链的汽车工业完美结合。华尔街为这个时代而疯狂。

对1929年起大萧条的研究汗牛充栋,都会提及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时的工业化导致了去人工化,工业生产率提高,但工人就业并没有明显增长,而一直具有出口优势的美国农业,因一战导致的全球需求下降,一直未能有效恢复;二是信贷消费短暂拉升了内需,但受制于前条,消费群体未能持续有效扩大,很快遇到瓶颈;三是一战后美国对海外的贷款在1928年停止,直接导致欧洲和南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外需锐减;四是共和党政府推动美国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状态,Hawley-Smoot关税法使全球主要国家采取“以邻为壑”的关税措施;五是当时的美国股票交易充斥投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屡见不鲜,直接导致股灾发生;六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未能有效提供流动性,冲击银行进而导致全面经济危机。

1929年就任总统的胡佛非但没有延续柯立芝时期的繁荣,反而要为大萧条背负历史责任。大萧条导致美国1,150万人失业,意味着将近3,000万美国人失去收入来源,约占人口总数1/4的美国人发现自己无力支付住房款项或购买食物(Rauchway, 2008)。

当大萧条袭来,全美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Louisiana呈现一片亮色。1928年,民主党中的民粹主义者Huey Long成功当选Louisiana州长,他的竞选口号是“每个都是国王,但没人戴着皇冠”(Every man a king, but no one wears a Crown),这正是曾经与人民党合作参加大选的民主党民粹主义领袖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口号。当时Louisiana是一个经济上非常落后的州,公共教育几乎不存在,1/4的成年人是文盲;公路、下水道等基建破败,5.2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铺装道路只有300英里,主要桥梁仅有三座。雨天泥泞的道路甚至无法通车,农村大量的产品无法顺利对外运输销售。另一方面,Louisiana的政治权力长期把持在一小群富人和大企业手中,对该州无所作为。

1893年,Huey Long出生于Louisiana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Louisiana缺乏公共教育条件,Long一直在家由母亲教导学习,到11岁才进入公立学校。17岁时他成为一名旅行销售(travelling sales),后来在兄长的资助下,毕业于杜兰大学法学院,21岁就获得了律师执业资格。22岁时Long开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他主要代表小企业和工人向大企业提起诉讼、争取利益。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是当时Louisiana的主导企业,在该州政商两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Huey代理的诉讼不少是针对该公司,由此结怨。Long在25岁时成为Louisiana铁路委员会(Loiusana Railroad Commission,后来更名为“公共服务委员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的委员,并在27岁时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Long迫使铁路公司将线路延伸至小乡村,要求标准石油公司停止进口墨西哥石油而更多使用来自Louisiana当地油田的石油。1924年,30岁的Long首次竞选州长,但以失败告终。

在第二次竞选州长时,Long的行程达到1.5万英里,一共做了600场演讲,他向Louisiana贫困的民众许诺变革,包括铺设优质的公路、桥梁,提供免费的医疗、教育,以及降低财产税。最终,Long在1928年高票获选。自1928-1935年,在Long及其继任者Oscar K. Allen的执政期内,Louisiana在基建、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增9,700英里公路,新增111座没有通行费的桥梁,建立公立教育系统、提供免费教材,建立公立医疗系统,降低财产税、车辆牌照费、电话费,废除投票税(poll tax)。这些措施,使Louisiana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节省42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100美元),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打破了商业发展的瓶颈。很显然,要实现上述变革耗费甚巨。**Long没有像以往的政客那样对民众征收财产税,而是向大企业开刀。基建计划主要由石油税支撑,教育计划主要由自然资源税(仍然是由石油行业缴纳)支撑,医疗计划主要由煤炭税支撑。**在民众负担降低、转由大企业承担税赋的同时,整个Louisiana的政府运转费用(包括州和地方)只有41.97美元/人,是当时全美第三低的州。除此之外,在大萧条期间,Louisiana还通过了《债务中止法案》(Debt Moratorium Act),为普通家庭偿债提供了延展期限,避免了大量民众在萧条中失去自己的家园。而州银行政策也有效避免了州内银行的大面积倒闭,1929-1932年期间,全美有4,800家银行倒闭,Louisiana仅有7家。

Long向石油巨头开刀的措施遭到了抵制和报复。Louisiana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于1909年,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New Jersey)的子公司。标准石油(Standard Oil)是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1870年创立的企业,通过大规模并购,在巅峰时期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了全美超过90%的炼油能力。到1910年,标准石油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巨型垄断企业。在反抗大企业垄断的进步主义运动推动下,191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根据Sherman Act做出历史性判决,将标准石油拆分为37家地区石油公司。Long此时面对的是被拆分之后的Louisiana Standard Oil。

1929年3月,Long提出新的炼油税方案,即每桶石油征收5美分的税款,这样可以为Louisiana的学校每天提供5,000美元,也即每年200万美元。石油团体支持的议员深知如果该议案通过,自己将不可能获得连任。而Long的强势性格也让部分曾经支持他的议员大不为满,开始称其为“暴君”。这些议员提出了对Long的弹劾,指控Long存在“滥用州政府财政资金”、“违法影响司法”、“贿赂议员”等19项不当行为。受大企业控制的报刊也发起了对Long的攻击,提出新税计划将导致标准石油公司裁减2,000名本地工人。19项弹劾议题有8项在州众议院通过。Long通过报刊展开反击,诉诸民众以获得对标准石油征税的支持。弹劾案最终止步于州参议院。

在弹劾案结束后,州议会对Long的基建计划进行制约。作为反击,Long宣布在1930年(仍是州长任内)竞选联邦参议员,并承诺如果败选,则辞去州长职务,如果胜选则意味着民众对其支持,要求继续推进改革。Long成功当选联邦参议员后,支持其儿时友人Oscar K. Allen继任州长,在联邦参议员任内,Long通过Allen继续推进其在Louisiana的改革措施。

大萧条在胡佛治下没有改善反而加重,1932年大选中,共和党失势。民主党由小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参选,Huey Long主动给予小罗斯福支持。1932年10月9日,小罗斯福与Long首次会面。之后,Long前往中西部替小罗斯福拉票。Long在南方训练出来的极接地气的演说才能征服了处于大萧条中的中西部民众,尤其在Pennsylvania针对矿工的演说,帮助小罗斯福拿下了这个摇摆州。

**小罗斯福的当选使美国再次迎来民主党的“统一政府”,自19世纪末左翼民粹主义浪潮以来的第二次美国大变革就此拉开。**作为老罗斯福总统的侄子,小罗斯福天然继承了“进步主义”的政治遗产。但小罗斯福在当选后回避了Long提出的财富分配建议。1933年,小罗斯福开始了“首次新政”(First New Deal)。1933-1934年,在小罗斯福政府和民主党的主导下,先后通过了《复兴金融公司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紧急银行法》、《平民保育团造林救济法》、《农业调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1933年证券法》、《住宅所有者贷款法》、《1933年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黄金储备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全国住房法》。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下,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小罗斯福新政中许多措施,其实是Huey Long在担任Louisiana州长时就已经实施过的。

然而,上述立法并未触及美国国内的财富分配问题,大规模财政投入最终还需由民众来埋单。Long反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确立的工资和物价限制,他认为这些做法将构成“自我输血”——这些限制对小企业的影响将超过大企业,而这种来自小企业的再分配无非是围绕着很少的钱打转。Long认为,国家复兴管理局“会做一些好事,但除非财富在广大群众中扩散,否则这样的好事就无法走得更远。它标榜的是‘输血’。但血来自何方?无非来自基层的普罗大众”(Prasad,2018)。

Huey Long对小罗斯福的支持至此为止,他开始公开批评后者不敢向大企业宣战。1933年末,Long得出一个结论:“税收是唯一能够保障财富再分配的资源。以往由底层人民来承担的税负不但应该转而由社会上层的富人来承担,而且那些巨大的财富也许应该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规模,政府也会因此得以维持,普通大众能够通过剩余的财富逐步过上平稳的生活。这种税收体制应该持续地从上层社会抽取财富,用以改善底层社会的状况,直到每一个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并拥有足够的余裕,从而不仅仅只满足于生活必需和方便,还可 平等分享较为优渥的生活。”(Prasad,2018)

1934年2月,Long公布了他的“分享财富计划”(Share Our Wealth),具体方案包括:1、通过结构性赋税,将个人财富限定在5,0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亿美元)以内;2、将个体年收入限制在1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200万美元)以内;3、将继承财富限制在5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000万美元)以内;4、保障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在2,000美元以上(或不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1/3);5、提供免费的大学教育(colledge education)和技能培训;6、为所有超过60岁的老年人提供养老金;7、提供老兵福利和医疗福利;8、30小时工作制;9、一年四周休假制。

**这份今天看起来仍然显得十分激进的计划,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当时的保守主义者斥之为“communism”、“socialism”,但到1935年夏季,全美已经成立了2.7万个分享财富俱乐部(Share Our Wealth clubs),成员超过750万人,他们定期聚会,去宣传Long的计划。Long也持续通过自己的刊物American Progress和广播向全美民众宣传自己的方案,并宣布参加总统大选。民主党国家委员会主席James Farley在当时还很罕见的一次秘密民意测验之后认为,预计Huey Long可能在1936年大选中获得超过600万票,尽管Long没有可能当选,但会对小罗斯福造成严重的分票,进而对小罗斯福的连任产生冲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小罗斯福决定开始“抢Long的风头”(steal Long’s thunder),将Long的部分政治主张在1935年开始快速落地,也就是所谓的“二次新政”(The Second New Deal)

1935-1936年的二次新政期间,小罗斯福政府及议会通过了《全国劳动关系法》(《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管理法》、《1938年农业调整法》、《公平劳动标准法》,以及《1935年税收法》。没有Huey Long这位左翼民粹主义者带来“体制外”的冲击,这些更为自由化的立法在小罗斯福执政期是很难通过的。这些立法为美国带来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了养老金制度、40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工会制度,以及累进所得税制(当然,Long激进的财富封顶方案并未在考虑之内)。在小罗斯福两次新政之后,美国社会打破了以往区域、宗教、种族、阶层的分割,形成了稳固的“新政联盟”(New Deal Coalition),民主党自此被美国中下层民众称为“工人的党”。**贫富差距的缓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为美国在二战中的获胜以及此后取代英国成就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财富向下分配,也为战后和平时期美国庞大国内市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而这个由Huey Long推动、小罗斯福打造的新政联盟,要到1960末才会被再次打破。

1935年9月8日,也就是财富分享计划提出后的次年,Huey Long被政敌安排的人刺杀于州议会大厦,年仅42岁。超过20万人聚集到Louisiana的首府Baton Rouge,寄托他们的哀思。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要看到1960年代的美国又将遭受怎样的社会危机,以及右翼民粹主义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

以上。

参考资料:

1、Alan Brinkley,Voices of Protest,1983

2、William Ivy Hair,The Kingfish and His Realm,1996

3、Michael Kazin, The Populist Persuation: An American History,1995

4、Richard D. White, Jr., Kingfish: The Reign of Huey P. Long, 2006

5、John Judis,The Populist Explosion, 2016

6、Eric Rauchway,《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2018

7、Monica Prasad, 《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2018

8、www.hueylong.com

黄振武2020-08-10 17:57:46

这个long不是广为人知的大众人物,他只是对罗斯福起到辅助作用。但他的影响也被史学家们发现,挖掘出来。可见国外的研究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主体和局部都研究的很清楚,还给这些非主流人物以地位。看到第二篇,我已经觉察到天天被唱衰的美国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混乱震荡是它自我修复的过程之一。

作者

Huey Long在美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争议也很大。美国历史上有很多great loser,历史不但记住了great winner,也记住了这些great loser。中国国内研究集中在winner,对loser不放在眼里,中文领域对Long的研究基本一片空白。

雪利高2020-08-10 18:55:28

“大萧条导致美国1,150万人失业,意味着将近3,000万美国人失去收入来源”,请问为什么1150w人失业意味着3000w人失去收入来源?没太看明白。

作者

家庭断了收入

雪利高

谢谢

陈然2020-08-10 19:32:47

看到Long的故事,想起了十几年前肖恩潘主演的电影《国王班底》,一查果然原著取材于Long的事迹。也许日后还会被翻拍,其人其事一直流传下去。

作者

《国王班底》讲的就是Huey Long

o(`ω′ )o2020-08-10 22:06:05

其实知乎上有专门介绍休伊 皮尔斯 朗的文章,中文资料对他的了解并不是一片空白。

作者

看了下,只是简单的网文翻译,而且还没译全。知乎也就这样吧。

蜗牛2020-08-10 23:33:00

在读您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的却是中国,如果中国遇到相似的问题可能会怎样解决?long这种人在中国又会有怎样的命运?无意批评什么,只是感觉历史周期律似乎还对中国历史有效,但是这样太惨。跑题了[微笑]。老师对国内政治制度有兴趣吗?毕竟内因也很重要啊。

段海博2020-08-10 20:00:22

激进派提方案,一定范围内试点后,温和派折中取用争取最大共识实现多赢。好处是思路和实践市场多元,试错成本小效率高,前提是政策博弈规则相对稳定,缺点是共识不稳定,内外因作用下策略摆动幅度大,问题不极端化难以推动改良

作者

激进的原因是温和派已经官僚化了。民粹主义主导只出现在社会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几十年才有一次,大部分时候风平浪静。

段海博

官僚化或者建制派好像是人性决定的,叠床架屋的监督往往也走向和光同尘,多种充份动员底层的实践看似也不理想。官僚阶层类似一种自然垄断,其中管理经验和方式的传承天然合理,自发的民粹冲击没什么用,但民粹被组织动员后咸于MAGA或MXNB也许有史无前例的力量[呲牙]

宋宇鹏bombay_song.yp2020-08-11 17:31:48

假如朗因为某种原因真的当选(如小罗斯福意外死亡等假设性原因),开始执行他的富人财富封顶政策,美国社会真正面临的中长期风险可能会有哪些?换句话说,民主党建制派当时为什么不愿意支持休伊朗(除了意识形态抵制的因素外)?

作者

建制派是不会选择极端政策的,均贫富的负面后果在1960年代就体现出来了,后面文章会讲到。缓和矛盾,同时又要激励人性,来回摆动,这就是人类社会。朗永远不会当选,他能拿的选票并不是最多的。

宋宇鹏bombay_song.yp

慕峰老师回复我的留言了!好激动! 我感觉我的认识还是很大程度上受到皮克迪的21世纪资本论的影响,觉得这个世界动荡不安的主因还是资本回报率和劳动所得的财富增长率之间长期性的差距。和这个相比,像休伊朗影响到新政联盟这样修正上述偏差的事件反而像是不可预期的黑天鹅。譬如现在的桑德斯,看似声势浩大,其实除了成为几场骚乱的部分动因之外,几乎没有可能在主流政策中激起一丝涟漪。 照这样发展下去,美国已经逐渐积重难返的偏差是否最终不可避免走向导致世界的混乱和战乱?中国的治理和发展是否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不敢劳烦老师浪费宝贵的时间回复我,只期望若老师能在以后的推送顺带着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那就再好不过了[抱拳] 期待系列后续!

作者

人类社会总是会自我修复,只是看矛盾是否积累到达成共识。今天的美国,可能还没有到达成共识的历史阶段。

Dee2020-08-10 22:10:02

花了时间精力传播知识,并且目的不在博眼球流量,佩服

郑婵2020-08-10 21:52:29

今天读了许倬云近日写的一篇文章,也是很重的笔墨写了美国社会财富(国民收入分配以外的盈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美国资本主义变质日深,公权力却无法(或者说无力)推动财富重新分配,于是美国社会分裂亦日益严重。可见当年Long和如今的Sanders是真正看到问题并付诸努力的。

o(`ω′ )o2020-08-10 17:34:35

朗这种体制外力量才是改革的最大动力啊

海上生明月2020-08-11 07:31:43

休伊 朗如果不被刺杀,有很大概率会在1937年成为美国总统,历史由此改写。

作者

他没有可能当选总统,一是因为小罗斯福已经把他的政策吸收为二次新政,二是即便没有二次新政,也只是会分掉小罗斯福的选票,可能导致共和党候选人当选。

海上生明月

有道理[抱拳]

Sgrion2020-08-10 18:49:12

专业性与故事性俱佳,资料详实,逻辑顺畅,娓娓道来。羡慕慕峰的文笔和态度,期待后续良文

射星星的达尔文2020-08-20 23:59:04

对文中关于一战时期美国参议院抵制某些国联条款的描述印象最为深刻。可见美国的这种旗帜鲜明的「国家自私」源远流长。「私」不是个坏词:《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说他老婆偏爱他,原话是「臣之妻私臣」。但通常我们把「自爱」和「自私」区分开了,给后者以贬义,前者以褒义:自私者,偏爱自己者也,爱自己胜过爱别人,这话怎么好说出口!但你想,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不也是出色的领袖吗?可见,不论是「大东亚共荣」还是「美国优先」,都只是政治人物提出的较为符合自己口味与个性的口号罢了:说自己优先的要么是不通人情世故的缺心眼,要么是技高一筹的实力派,说我为人人的要么是情怀浪漫的诗人,要么是掩人耳目的骗子。

深蓝2020-08-10 19:58:40

在美国,凡是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人是不是就只有死路一条?就像本文中的long,还有肯尼迪总统。

作者

Long没有共产主义倾向,左翼离共产主义还很遥远。美国的左翼大多活得好好的,桑德斯和沃伦不都是左翼嘛。

峯2020-10-29 00:24:58

Long其实就是智商稍微正常一点,实际上最终也是对富人有利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几个真正的聪明人!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