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两条广告给噎到了

最近这两天网上看到不少人都在讨论支付宝花呗的线下广告,好奇也跟风看了一下。我这从网上找了其中两则 👇

/pic/2_1qibYVdKGxjRQK9u8iaRCZZT6hGkgw.jpg不知道你们看完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被噎到的,看完贼难受。感觉这个广告背后透露的价值观有点问题,跟我三观不合。

花呗、信用卡这类金融工具鼓励大家消费花钱,我觉得还算无可厚非,一方想买东西,一方想要赚钱。

但是蚂蚁作为一家万亿体量的公司,已经赚钱赚到手软,是不是可以多考虑一下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呢?为了推广自家服务,公开宣扬这种打肿脸充胖子、掏光钱包的消费价值观有点不太合适。

消费能带来幸福感,这事儿没错。但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是如何用当前已有的预算和收入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减少浪费,而不是钱不够了立马跑去借债,把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拖到明天。

尤其是第二条广告的文案。

**只有花钱才叫“像模像样”吗?**仪式的重点应该是相互陪伴、相互关心,而不是砸钱,更何况还是借来的钱。

**为什么非得通过突出父母的牺牲和“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呢?**子女的幸福是建立在父母的幸福而不是牺牲上的,就像父母希望子女平安快乐,子女也同样希望自己的父母平安快乐。通过父母的牺牲换来自己一时的快乐,哪个子女能够安心接受。

不要在日常生活里通过牺牲来体现爱,而且这很容易演变成「我都对你如何如何,你怎么还不……」的想法,反而更像是一种道德绑架。处在这样的关系里,双方都会很累。

如果自己都不能爱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感受,何谈爱别人、体谅他人呢。

……

其实我原本对花呗的印象一直不差,在我看来花呗、信用卡这些都是很好的理财工具。我用花呗的历史其实比信用卡还要长,这些都是中立的金融工具,用好用坏的重点其实是背后的人。

但是这么刻意地引导不合理的使用方式,实在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我的建议,花呗、信用卡,一定要在免息期内把全部账单结清,不要逾期、也不要分期。(亲身体会,免息分期一样会非常焦虑)

暂时不考虑高利贷,分期付款和消费贷的利率水平算是各类负债里面数一数二高的了。我没用过花呗分期,上网找了一下别人的数据,花呗分期的利率大约在 14% 左右,其他信用卡也大致差不多。

14% 的利率呀,几乎是合法民间借贷(4 倍 LPR)的上限,如果自己投资理财能够拿到这么多的稳定收益真的做梦都能笑醒了。我手里有 400 万,一年就是 56 万的利息收入,今天就能财务自由了。

为了看得更明显一点,我就用个稍微夸张的例子对比一下超前消费的代价,原价 5000 元的东西

  • 超前消费,先消费五年后还债,要支付的实际成本连本带利是 9627 元;
  • 延迟消费,先投资五年后提取,成本只有 2596(假设利率都是 14%)。

成本前后的区别接近 4 倍。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凡事总有代价,超前消费的代价可能比预想的还要高昂。消费贷、信用分期这些还是少碰为好。

在我看来,信用卡和花呗的正确打开方式主要就两条:

  1. 日常消费,设置好合理的额度,下个月免息期以前全部结清。相当于一张额外的储蓄卡,方便管理开支。
  2. 预留一张额度较高的信用卡,平时不用,专门作为真正需要应急资金时临时中转(比如其他投资暂时提不出来的情况),然后尽快把欠款还清

比较差的情况是当月超支,透支下月收入。最糟糕的情况,陷在分期和欠款的坑里久久爬不出来。

大沙2020-10-07 12:59:15

那你可能没见过雷人的广告语

作者

话不能这么说,假如有人做了蠢事儿,然后说“有人比我更蠢”难道就能得到谅解了嘛?

TiM2020-10-07 12:54:51

花呗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打开。

作者

管不住手的话确实不打开最好,能管住的话有个类似的工具,不一定是花呗,信用卡也可以,还是挺好用的。 不过我这两天还是把花呗关了,以后统一用信用卡,不然这一笔、那一笔记账起来太费劲了。

小黑2020-10-07 13:03:24

一看这俩图就莫名的心酸。没钱请毛线的客,没钱过毛线的生日。用请客,过生日的时间努力挣钱不好吗?挣了钱再用下一次弥补不好吗?

Ken.N2020-10-07 12:55:11

上次看还是施工员,我在想,施工员是个有钱的时候有时间、没钱的时候没时间的工种,从性质上就几乎用不上花呗,除了想白嫖那一个月以内的利息 文案在象牙塔住久了,高高在上还自觉接地气,接到下水道了

作者

之前看一个评价感觉挺在理的「时代早就变了,文案编剧们却还活在上个世纪里」

run2020-10-07 12:56:46

如果考虑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蚂蚁就成不了万亿级的公司。

作者

也不尽然,现在欧美在兴起一种投资风格——Sustainable——专门找那些所处行业和公司治理比较符合社会责任的公司来投资,因为这类公司的黑天鹅和负面更少,反而业绩更可靠。 道德和赚快钱有时候冲突,但和创造价值并不冲突。

凤鸣榣山2020-10-07 12:56:10

几十年前,也有个借钱给女儿过生日的,后来。。。他叫杨白劳。。。。

作者

那个是网上传错了,原来的故事是杨白劳借了高利贷,怎么还也换不完。后来给女儿买礼物的钱是他自己赚的……

树叶过河2020-10-07 12:55:55

您好,也哥[社会社会]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搞清楚。如果买房子钱够全款的,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贷款更划算么?

作者

看目标和理财水平吧,理财能力稍微中上一点点,贷款就很划算。毕竟像房子这么安稳又低价的杠杆很难找了(再一个还涉及公积金贷款的福利)。贷款利率 5%,钱不买房拿去投资转手就 10%,多赚出的 5% 不也挺香的? 而且就算现在理财水平不佳,房贷几十年呢,你的水平总会上去的。

Mr.X2020-10-07 13:27:54

也大,最近狂轰滥炸的蚂蚁配售基金广告不也是惹人烦吗

MacGuffin2020-10-07 13:24:43

记账能避免很多超前消费的问题。我记账不会分花呗还是自己的储蓄卡,但每个月预算一定。花钱前看一下预算,不要看你的花呗额度。我日常消费都用花呗,第二个月还也没利息,自己的活钱存哪都还有个几块利息呢

作者

画个重点——预算

King2020-10-07 13:04:36

一入分期深似海,不知何时可以爬出来,太难了

作者

就跟平时超支似的,总觉得自己可以下个月少花点,钱就还上了。结果是总也少不下来……

King

很迷茫,不知该如何脱离,总有许多不得不支持,负责太难了

作者

之前有小伙伴分享过经验,如果欠债太多、还起来特别吃力,其实是可以打电话沟通要求减免部分利息的,可以研究了解一下。

点火樱桃2020-10-07 13:15:33

幸福的基础是满满的安全感,透资消费是还贷的焦虑

作者

这句话说到点上了,即使是免息、免手续费的分期付款,往往也要以焦虑为代价。 每个月一开始啥也没干预算就没了 60~70% 的痛我太有体会了……

娜乌西卡~2020-10-07 13:03:18

赞同,感觉看到这两个广告挺难受的,尤其是不富裕的家庭,表面快乐背后沉重,尽量能不用花呗就不用

Allezju2020-10-07 13:05:05

太同意了!刚回国的时候看到这种广告感觉就等于把自己家产品和“无底洞”划了等号[皱眉]虽然现在我也在用花呗,不过基本就买个菜啥的,已经手动下调了两次额度

LYF2020-10-07 13:19:10

也大上篇文章清单截图里mac不是分期了嘛,原谅我关注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看的很认真。 不是杠哈,也了解苹果产品有分期免息的,只是觉得如果文章可以更加严谨一些的话更能够令读者信服 当然如果你愿意有一些瑕疵美,我也仍然会喜欢你的文章~

作者

说明你看得还是不够认真呀,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反思过这种免息分期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

不过你说的对,严谨一点总是比较好的,我改一下。

慕容2020-10-07 13:04:17

看电影的时候也看到花呗的广告了,很尴尬(︶︿︶)=凸,总是鼓励分期买东西。但是我自己的体验是,即使是免息分期,多了之后也觉得自己钱多的很,后来还不上,再分期,赶上双十一什么购物节,套娃循环,我觉得钱多了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培养了事事都要提前消费的习惯。就更存不住钱了。

夏小正2020-10-07 12:55:59

很赞同。老是想买东西的话就记几个月账吧,很快就能发现自己把钱花哪了…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能乱花钱

深海之寻Shrek2020-10-07 13:22:32

不开花呗,担心以后贷款买房有影响就关掉了

一直很二很二的老帖2020-10-07 13:33:00

确实太不地道了,然而这很可能是大数据得出的选择,这确实不高尚,但有效,用户吃这套

强2020-10-09 10:15:14

如果买车的话 是应该全款还是分期呢

作者

看利率水平,5% 以下可以考虑,但貌似很少有这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