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
题图:静思 | 摄影:Robin Lu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标普 500 指数(S&P 500)今年以来上涨了 6%,在这其中,5 大科技公司 Facebook、亚马逊、苹果、微软和谷歌的涨幅高达 42%,而标普 500 指数其余成分股(495 只)同期回报则为 -2%。
当然,这里有疫情的原因,疫情带来的隔离、居家等让科技股更加受益,但不可忽略的是,科技股统治世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这究竟是 2000 年科网泡沫再现,还是一种符合逻辑的长期趋势?我一直没有答案。
刚好,假期我看了一部 Netflix 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答案。
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这部纪录片采访了一些曾经在谷歌、Facebook、Instagram 工作的人,其中不乏 Facebook 早期投资人、总裁、负责增长业务的副总裁、「点赞」Button 设计者、Youtube 推荐系统架构师等人。
他们在反思一个问题:科技大公司创造的这些软件——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witter 等已经让算法超越了人类的弱点,在不知不觉中,人已经从使用者变成这个巨大的超级网络中的一个神经元。
在硅谷早期,商业模式很简单。制造优秀的产品并卖给用户,然后直接从用户身上收钱。无论是硬件电脑,还是软件类似 Photoshop、Windows、Office 等等。
最近十年,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具变成「免费」的,在这个免费背后,它们其实在收集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并卖给广告主。
这个变化很微妙,付钱的不再是用户,而是广告商。广告商购买的是「注意力资源」和「转化率」,用户的身份则从软件的使用者,变成了注意力资源和转化率的一部分,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
引用片中的一句话,「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除去睡觉的时间,每个人每天只有 16 个小时。Facebook、Instagram、Google、Youtube、TikTok 等等, 都在竞争这 16 个小时,他们希望把你的时间从现实世界、从竞争对手那里抢过来,转移到手机屏幕上,并且展示相应的广告来获利。
于是,这变成了一道数学题。
更多的使用时间,让用户邀请更多的好友以及更高效率的变现(货币化)。
三个目标
这些产品都具有三个主要目标:
- 参与度目标:增加你的使用,让你一直滑动屏幕;
- 增长目标:让你不断回来,尽可能邀请你的伙伴;
- 广告目标:确保一切按照预期发展,多卖广告
在 OKR 等先进管理工具的支持下,这些目标被层层拆解,最终由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不断优化。
比如说参与度目标。这个目标是为了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避免用户离开屏幕。在这样的目标下,很多精巧的 Trick 被设计出来:始于 2011 年的「下拉刷新」,让用户在下拉屏幕的时候快速得到更新,得到「实时反馈」;实时通信工具中的「xxx 正在输入……」也是一个微小的心理暗示,告诉你先不要离开当前页面;短视频软件中的「无限上划」,基本上让你的行为陷入无意识状态;始于 Facebook 的 A/B Testing 则把我们当成实验室中的小白鼠,为的是测试出更高参与度的方案……
再说增长目标。这个目标是让用户不断回到产品中,并尽可能邀请更多的伙伴来一起参与。最有名的两个例子要数「通知」和「黑客增长」。「你被 xxx 在照片中圈了,快来看看」、「xxx 给你发送了私信」,通知已经被当成唤醒用户回到软件的主要方式;「黑客增长」则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导用户自发传播,引发「裂变」……
借用 Facebook 增长副总裁在片中的一句话:「我们从心理学上弄清楚什么最能操纵你,然后返回给你让你兴奋的事物,我们在 Facebook 做得非常出色」。
广告目标更直接。前面两个目标已经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和更长的用户使用时间。广告系统的目标是高效率地变现。更高效率的变现意味着你需要展示给用户他最希望看到的东西。
广告是什么?广告是要改变人们的看法或感受,并借此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这些产品中,一方面,经过信息的「喂养」,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随着使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被逐渐的、一点点地改变;
另一方面,在屏幕的另一侧,我们的所有数据都被监控、追踪和评估。你在某种照片停留了多久,你什么时候孤独了,什么时候抑郁了,什么时候反复查看一个人的对话和朋友圈,深夜在做什么,白天在做什么……这些数据都被记录到系统中,并用于优化屏幕背后那个被「建模」的你,做出越来越好的预判。
这种确定性是传统广告根本无法比拟的。
工具 & 用后即走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张小龙经常说的那句「让用户用后即走」。
如果你的定位是工具,你的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商业模式是从用户身上收费。你做出来的东西就像自行车、茶杯或者 Photoshop 那样,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直到被使用者召唤和使用。
但如果你的定位不是工具,你的商业模式是收集用户的时间并转化为广告。你打造出来的产品就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相反,它会对用户有所渴求,会操控和引诱你,用它自己的方式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
「用后即走」、「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我想我更明白了张小龙在这些话背后所想表达的东西。但毕竟微信的商业模式也是广告而非用户付费,他的克制如何平衡,他能坚持多久?这也是很有趣的问题。
敏感 & 脆弱
在《Why Buddhism is true》这本书里,作者赖特告诉我们,「造物主」设计人的终极目标是「传播基因」,人被设计、进化成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这有利于我们在原始社会提升生存和获得配偶的概率。
社交软件利用人需要群居、在意别人眼光这些特性来不断优化,自然会有致瘾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采访了 Facebook 点赞按钮的设计者,他坦言:「当我们设计点赞(Like)这个 button 的时候,我们全部的动机是在社会中传播积极和爱。但是现在,青少年会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点赞而抑郁,包括导致两极分化。这在当初是无法想象的。」
他指的是下面这张图:
从 2009 年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美国 15 ~ 19 岁女孩的自杀率上升了 70%,10 ~ 14 岁女孩的自杀率上升了 151%。而这两个数据在之前的很多年都是相当平稳的。
在原始社会时「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能提升我们的生存和繁衍的概率,但是我们需要在意一万个人的眼光吗?我们需要每 5 分钟就获得一次别人的认可吗?
爱心、点赞,这些短期的信号,给了我们「奖赏」,我们把这样的奖赏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然而这些毕竟是短期的、易逝的,在短期的多巴胺后我们会陷入空虚,会问自己:「我接下来要做什么?我还想要这种感觉」。
与现实世界面对面的交往不同,隔着屏幕的交流是缺乏真正的反馈的,于是我们会陷入脑补:他看了我发的朋友圈吗?他为什么不给我点赞?他为什么这样留言?他把我屏蔽了吗?点赞不够多是我这张照片有什么不好吗?
仅仅在 2009 年之前,我们得到这些反馈,引发这些心理活动的频率要比现在低得多。
两极化 & 部落主义
最近几年,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两极化了。大家不再相信对方的话,不再倾听对方的理由,甚至不再认为我们会 Share 一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
我意识到,这些两极化不同观点的背后,是因为你和对方每天看到的世界大都通过手机,通过头条、微博、微信朋友圈,你们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我们不再是客观的、有建设性意见的个体,当你看到另外一边的奇怪言论时,你可能会想:这些人怎么这么蠢?他们也看到了我不停在看到的这些信息,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问题的答案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你相同的信息。
回到上面的三个目标:参与度目标和增长目标。
如果系统的目标是让你尽可能多的留在 App 里,它会给你推送你喜欢看到的,还是「客观」但「不同」的信息呢?
更严重的是,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虚假消息在社交网络里传播的速度是真实信息的 6 倍。但这个系统的平台和生态里的大部分玩家的目标是更多的用户时长和更多的转发传播,于是虚假信息或者挑动情绪的信息变成了最受欢迎的载体。
前两天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很多写的很好的文章阅读量只有几千,但那些挑动情绪但粗制滥造的文章却是篇篇十万加?答案很简单:在微信公众平台里,一个公众号的「货币化价值」是由「阅读量」决定的,变现方式也大多为广告,在这样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用「标题党、感叹号、挑动情绪」等各种方式引发传播就变成最合理化的选择了。
以前和一个社区的创始人聊天,我们在讨论 PGC(专家产生内容)还是 UGC(用户产生内容)以及采用「推荐」信息还是用户主动「关注」信息,他选择 「UGC」 以及 「推荐」,给出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我们应该给用户提供一个平台,让用户自己来识别信息的真假。
我对这个说法越来越存疑了。
「经济利益」是最佳的奖惩工具,也将引导用户的行为。在现有的商业模式和经济激励下,「喂」给用户他希望或者喜欢看到的信息,以及产生大量利用情绪而传播的虚假信息,是不是更大概率的事情呢?而这些,是不是引发了「两极化」的原因?
片中引用的两则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 1995 年到 2017 年美国社会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你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吗?这个情景就好像是 27 亿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楚门的世界」中。
楚门为什么一直没有能发现他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因为我们相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就是现实。
可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大大的变化了。
20 年前,大家还能看到相同的世界,我们每天刷新浪新闻,逛各种 BBS,能看到不同论点互相辩论和冲击;Facebook 和 Twitter 带来了「关注」,我们开始主动地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信息源;「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推荐」更进一步,会自动喂给我们「需要」的信息。
算法 & 速度
算法真的没有价值观吗?不,算法有价值观。
算法的价值观是被某种「成功」所定义的。如果这种成功是最大化股东利益下的商业利润,是更多的用户时长,更好的增长,以及更高效的广告变现,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就是这个定义引发的结果。
我同意片中的观点,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在最早都无法预期到的。
这个假期我在研究几个互联网公司,刚好上午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互联网公司是轻资产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会计意义上的净资产可言。因此传统的 PB 就失去了横向对比的意义。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用户,是用户的生命周期,和用户的使用时间。」
我突然觉得好有趣,当我在分析这些公司时,我自己也是这些公司的资产。我的注意力资源,我的时间,也在给这些公司贡献着商业价值,我的生活也在某种程度被它们影响着。
比起传统行业,这些公司的员工更少,均为轻资产模式,它们的资产是不断优化的算法、不断采集的数据以及用户时间。因此,它们成长的速度也远比历史上很多大公司要快得多。
根据 FT 的研究,42 年以来,这是第一次头部的 5 家公司贡献了标普 500 指数 20% 的市值,而它们都是科技公司。
实验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黑客帝国」里面那个巨大的矩阵(Matrix),而我们都是在给整个母体供电的电池?
或者引用片中的比喻,「仿佛我们在建立一个全球的超级大脑,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神经元,一点儿都不重要。系统在对每一个节点进行编程,控制你的大脑,改变你」。
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这不是你自己是否使用这些 App 的问题,因为一些人类社会的底层基础被算法、数据和这个商业模式慢慢改变了。
未来怎么样?是像汽车、电话、电视这些新事物一样,人类慢慢去适应,还是这些根本性的改变会引发极端事件和问题,也许需要时间才能带来答案。
刚好假期闲着,我想用这 7 天的时间来做一个小实验:
- 我关掉了所有的通知;
- 我关掉了微信「朋友圈」和「看一看」;
- 我禁止自己把手机带到饭桌和卧室;
- 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天 2 小时的手机使用配额
我想观察一下自己的感受。
截至目前:
- 我经常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恍惚为什么一个通知都没有;
- 比起显式的通知唤醒更厉害的是,我的潜意识已经被这些软件植入了「拿起手机,刷刷信息」这样的想法,时不时就冒出来像海妖的歌声一样在诱惑我;
- 有些空虚~
最后
那个设计 Facebook 点赞按钮的工程师,在片尾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树死了比树活着更值钱的世界;生活在一个鲸鱼死了比鲸鱼活着更值钱的世界。但是,现在要注意了, 人类就是下一棵树、下一条鲸鱼,我们的注意力正被开采、渔利。 最终这样下去,我们只会变成成天盯着屏幕看、把注意力都贡献成广告商的僵尸,从而错过自己本可以拥有的美好人生」
什么是「工具」?什么是「产品」?你在使用产品还是你是产品的一部分?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在这个美好的长假,不妨可以放下手机,去外面走走,去陪陪自己的爱人和朋友吧。
放下之前别忘了点个「在看」。
(开玩笑哈,节日快乐)
2、本周操作
=========
- 无
3、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155 期,最新的资产是 6,650,177.70,基金净值是 1.2965,本周增长 0.20%。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20 年 9 月 30 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快楽的尒贰汉2020-10-04 16:49:27
在这个美好的长假,不妨可以放下手机,去外面走走,去陪陪自己的爱人和朋友吧。 放下之前别忘了点个「在看」。 这个矛盾么?假如说一方面让大家放下手机,另一方面希望用户帮忙传播内容去获取用户时间
作者
哈哈,下面不是有一句「开个玩笑」吗? 看起来我的玩笑经常很冷,再见??
快楽的尒贰汉
哈哈哈
疯女人放荡郁2020-10-04 16:59:06
我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也是“算法”的实践者,我内心认同的“科技向善”价值观无法接受互联网公司无休止地掠夺人们的注意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没有选择薪资更高但是工作内容跟价值观不符的岗位。我希望工程师们和决策者们不要为了短期利益,放弃人类长久的发展。可能大部分的工程师是为了高薪入行算法,但高薪意味着更高的责任,不仅是对公司,更是对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作者
[强][强][强]
姽魂曲绯齐2020-10-04 17:16:46
没想到在孟岩老师文章里看到了OffScreen,OffScreen 理念就是希望大家放下手机,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要做到还是挺难的
作者
啊?是你做得吗?做得很棒,很喜欢。
姽魂曲绯齐
是的,能在这里看到很开心
作者
太巧了哈~[强][强][强]
虐心眼2020-10-04 17:00:36
我开个玩笑哈。能拯救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这些直男。坚决不充值,坚决不付费,你以为你在把我们当工具贡献流量,实际上我在的嫖你。如果转化率降到0,这个商业模式就不攻自破了。(当然我明白这不可能…)。
作者
……
坏坏坏钕绊2020-10-04 20:33:12
兼听则明,现在这种推送算法的确容易让人原来越偏激。我微博和公众号有意会花时间去看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观点,并思考其中的逻辑。有些人是容不得半点不同声音的,甚至还会主动拉黑,这样就更加故步自封了。
作者
[强][强][强]
具聪孤2020-10-04 16:48:35
看完了,陷入了沉思,我到底是干电池还是神经元?
作者
我也不知道。我没有「通知」了,所以留言晚上统一看哈,大家放下手机出去走走,节日快乐~
enjoy雄鑫2020-10-04 17:21:02
曾经关闭了很多App的通知,现在也比之前更少打开微信朋友圈,目前来说刷最多的是微博和有知有行,微博是2018新注册的,为了看E,有知有行就是希望看到孟总的文章了。
作者
可能也是一种信息茧房?[捂脸]
小恋曲肉肉贤2020-10-04 17:17:06
点击分享,做一个合格的神经元…
作者
[捂脸]
你好瞎伦2020-10-04 22:28:00
我的感觉好像不一样……抖音和今日头条完全不能吸引我,试过几次被不同的人说多么上瘾,想跟上时代,但都不能坚持过一分钟,这俩才让我觉得烦躁空虚[撇嘴] 微信置顶、朋友圈保留朋友和客户,质量不高的都“不看他/她的朋友圈”,觉得能看到朋友的近况(晒娃啦吐槽啦旅行啦做菜啦)很开心,不仅如此,其实能学到很多。 手机于我极大提高了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Keep健身,微信读书和iBook读书,微信和朋友写信或者和客户保持良好沟通,小破站和人人视频看美好的世界,有知有行…… 我觉得关键在于觉知,不在于工具。
作者
赞
你好瞎伦
哦哦还有记账和股票基金,还有照片,还有手机备忘录??一天要记好多奇思妙想……感觉对我来说她代替得更多是纸笔……
o陈英俊o2020-10-04 19:36:31
特殊的工作行业,经常半个月没有网络信号,反而这段时间内心最平静,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作者
什么行业?
痴痴狂狂量2020-10-04 18:22:01
我早就取消了提醒通知。我的时间 我做主。
love啁小逸2020-10-04 17:01:18
手机是毒药啊
作者
不不,没那么绝对,作为工具还挺好的
温情与兽员2020-10-04 17:32:41
这两年持续做了两件事 1.手机不进房 2.关闭朋友圈 感觉是世界清净了。 也许错过了很多,但节省了最宝贵的精力。
棋爷系2020-10-04 16:54:01
widget是什么app哈?
作者
OffScreen,做得很棒
盆赶指2020-10-04 21:24:46
我的注意力只在孟大和e大两处哈哈
作者
[捂脸]
随风小醉丶Mn02020-10-04 20:34:49
视角真棒!很不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推送消息,这样会降低新闻阅读的视角宽度。
作者
是这部纪录片够好哈
小绚烂炮2020-10-04 19:24:03
节日快乐,孟总!!! 放下手机,带上亲人出去走走,看看!!! 减少成为节点的时间[微笑]
作者
[强]
澎湃先森仿2020-10-04 17:40:34
关掉朋友圈,生活幸福指数提升至少10%(来自一个关了快一年的人) 以及,不管喜不喜欢现在的快餐时代,我不得不说,专注力真的是越来越稀有的能力了,因为有太多从流量出发的产品直接奔着你最珍贵的东西而去
作者
幸福指数提升的原因是?
澎湃先森仿
仅仅是指关掉这个功能入口,自己依旧可以通过点击他人的朋友圈进去看到动态啦~ 因为朋友圈这个功能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分享生活和加深社交关系,但是到现在越来越违背这种初衷吧。。 感觉真正亲密的朋友一定不会是通过朋友圈来实现关系提升,如果有利益关系,那么创造机会选择线下见面即可,所以朋友圈给我个人带来的,更多是琐碎精力的牵扯了,去掉这一层,打破刷朋友圈的习惯,真的祥和不止一些些
作者
明白
澎湃先森仿
同理,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也精简了不少~ 作为原来的互联网人,不管是出于工作习惯还是个人迎合这个信息时代的焦虑,关注了大数量的公众号,现在遵从自我,只保留了那些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包括孟大的?? 还是承认自己时间精力有限,留给自己认为值得的人事物最好~
作者
哈哈,谢谢~
澎湃先森仿
看到这个话题下面有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感受,突然想问问孟大,有没有兴趣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专注力和手机成瘾习惯来写新的文章? 这个问题在包括我在内的身边很多朋友身上其实非常普遍(90后),而我自己作为前互联网人又对于app如何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这方面很关注,真实觉得这是当下人们非常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点 作为从业人员,我很明白这是app需要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作为个人,我又非常明白滥用这个人类的特性,其实反而会降低幸福度 另外,也想到了两本不错的书,《欲罢不能》,《上瘾》,从心理学和用户思维的角度来讨论了如何避免上瘾和如何让用户上瘾??
作者
好啊,我想想。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 App 如何做权衡,如何让商业模式和经济机制上处理得更好。你提到的书我 Mark 啦。 另外,90 后,酸了~
澎湃先森仿
刚刚踩在90门槛上的90后,也是要开始节约时间精力的年龄了[愉快]
边疆北国之春2020-10-04 17:26:37
我关掉了所有的通知; 我关掉了微信「朋友圈」和「看一看」; 我禁止自己把手机带到饭桌和卧室; 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天 2 小时的手机使用配额。 一二两条是我从五年前就开始实行的,“没有任何事是不立即处理就会炸的”,至今一直过得很好。 三四两条可以参考嗯,尽可能减少“一心多用”,以及时间配额。。可以类比资产配置
温文尔雅撕2020-10-04 17:20:26
有时当自己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再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是不是就能生活简单点?只有一点小存款的我,被迫需要实现买房这个大梦想(单身女孩父母早走,姐妹出嫁没有兄弟,老家连个房子都没有[捂脸],连乡下破房都没有)就觉得人生很暗淡。虽然赚钱能力不强,但遇上孟大E大这样的人生导师很幸运。
作者
[拥抱][拥抱][拥抱]
罪奴枣2020-10-05 07:21:49
把用户卖给广告商,科技公司大赚,以至于5家科技公司贡献了正增长,其他495家-2%,那么问题是如果那495家不是投广告的,那么谁是那些投广告的呢?它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如果它们赚的都没有比卖用户的更多,干嘛要投广告呢?
不去太在乎孤2020-10-04 19:18:05
观点挺犀利的,很不错,就是逻辑有点跳跃
第个梦窗2020-10-04 16:55:02
当自己处于舒服状态,就要警醒自己是不是处在被设计的环境之中,这大概也就是人可能需要每天反思自己的状态。
一点点不该告白2020-10-04 21:52:13
人已经从使用者变成这个巨大的超级网络中的一个神经元。 读到这句被触动到了。
霖靓妍2020-10-04 20:05:41
放下手机,出去走走,美是需要被发现的[呲牙]
你素小三重2020-10-04 19:46:40
没爱人,朋友都在陪爱人( ̄) 我得用手机读书啊,边读边摘录到OneNote那种,有啥可以替代手机的咩?有的话我改呗
作者
我以前用 Kindle,现在用 iPad 了,可以尽量少装 App
你素小三重
给你花花(??????)? 极简生活还是不要再添置iPad了,那么我把手机网络关掉好嘞~谢谢分享
作者
[太阳]
自欺欺人给2020-10-04 18:17:33
把有知有行 App 的通知也关了吗?[旺柴]
作者
这个没关哈哈,而且晚上 8 点已经被种到我的潜意识里了[捂脸]
简单愤怒途2020-10-04 18:01:09
工业产品迭代上限是物理定律(重组原子),顶尖者是芯片产业(摩尔定律晶体管指数增长),差一点的如电动汽车(能量密度提升)。互联网算法迭代几乎是即时定量化的(重组信息),定量的确定性可能依然被低估,社会科学在统计帮助下确定性靠近自然科学的时代,资本异化统治人类之后,算法会是下一个异化统治者吗?
作者
我们都在担心 AI 超过人的能力,可能它已经率先超过了人的弱点
琴有独终豪i2020-10-04 17:41:21
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14年才解套。现在和2000年差不多了[呲牙]
度半房2020-10-05 07:10:34
世界好可怕,世界一直是少数人控制多数人,以前用宗教信仰,现在用互联网
斤两阳光嫁2020-10-05 00:11:52
朋友圈关了有将近两年多了,发现界面空白。感受:很爽。不过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打开刷一刷,然后又立马关闭。孟岩老师,与其说您在给我们解答,不如说您是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与您一起解答、思考。解答与思考基金,股票以及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点点滴滴,更解答与思考被我们埋在屏幕底下更重要的生活。“认识”您真好。孟岩同学(请允许我这么说一声),我们一起学习!嘿嘿
作者
同学,你好
妤仔0v02020-10-04 21:53:00
今天的文章特别喜欢,挺喜欢这些“亲民”的文章,何为“亲民”,就是像我这些小白发现,文章的内容我容易理解而且可以参与[偷笑][偷笑]而一些“朝政”的文章,何为“朝政”,就是类似公司如何先做好还是先做大,或者如何和员工相处等等,然后强行也可以和自己相关[捂脸]。这个疫情因为在家总刷手机,所以关了一两个月朋友圈,后来因为挣钱必须需要,所以又开了,关闭期间,发现没有对自己生活有很大的变化,就是浪费时间减少了,发现媳妇儿刷手机挺频繁,以前自己刷的时候没发现,对了,我还关闭了所有新闻来源,除了微信公众号,关注的的也并不多,发现很多热点新闻并不知道,但是并没有影响什么!!!只不过朋友亲人会说多一句“这你都不知道”
作者
亲民……朝政……[擦汗]
我爱索红伟希2020-10-04 21:12:20
我是假期打开了朋友圈,看看大家
女人高姿态琅2020-10-04 21:10:22
今天这篇升华了呀。不能停止思考,继续做自己,做对的事情。
张琪张琪琪完2020-10-04 21:00:29
谢谢孟大,醍醐灌顶
作者
[拥抱]
辽阔的明天妞2020-10-04 19:57:37
孟大,您的屏幕使用时间的那个细分项是使用什么软件的吗?另外放下手里的时候顺便记得查一下邮件[偷笑]
作者
OffScreen,哈,好的
以吻封城二2020-10-04 18:13:05
能睡9个小时?
作者
昨天睡得比较多……
迷心Lovesnow2020-10-04 17:24:05
保持清醒,在这个全人类都被数据操纵的时代格外重要。所以,我选择禅修[捂脸] BTW,对家长来说,回家不看手机真的是特别基本的要求,也是让孩子避免青春期各种隐患的基本防御。对于快速被网络吞噬的下一代,家长能做的真的也就这个了
作者
[强]
颜逍_辰风2020-10-04 17:00:35
先打赏,后阅读
作者
[拥抱]
文不值戏2020-10-04 16:55:55
所以头条系真的一言难尽!能逃离一点算一点吧,我经常会有意识地读一些跟自己价值观相反的新闻对冲一下
作者
关注一些和自己不同观点的人?
文不值戏
是的,我会关注一些输出观点相反的公众号。
作者
这还挺难的,我还没能做到
静岁year2020-10-04 16:55:36
孟大,这边文章有点生涩
作者
明白~
他说的爱噩2020-10-04 16:50:50
写得真棒!
作者
[拥抱]
钰意22020-10-10 10:01:07
豆瓣FM 之前的推荐,会特意加入一些用户并未点赞过的东西,以避免类似信息茧房效应。 很善良。
莫小染里2020-10-05 18:45:12
现在的绝大多数APP会自动“喂”给你喜欢的“食物”。 还是跟笼子里猴似的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未曾遇见披2020-10-05 10:49:36
让我感到可怕的是,我刚刚在淘宝或者京东查询了某个东西,今日头条就已经在推送这些东西了。
凄美的情数2020-10-05 10:09:56
不在于是否免费,古有买的没有卖的精,现有消费心理学
小碎步畏2020-10-05 10:09:30
谣言无论在社交网络还是现实世界里,都比真实信息传播的快得多。
作者
是的,网络会更大的加速这个过程
灼伤弊2020-10-05 09:05:09
我的方法是:想尽理由卸载某个app,然好就找到了使用的原因
阳光的Ua35fv02020-10-05 06:34:34
发现自己手机上瘾!已经不把手机带到卧室! 您的文章很有深度!
我走就好昼2020-10-05 02:16:50
如果tiktok已上市…从商业价值来看是值得投资的、你,会买嘛?
作者
不知道,还没想明白这个问题
大代表悍2020-10-04 22:54:50
用户主动去搜索的成本更高,因为需要思考
love啁小逸2020-10-04 22:47:45
孟老师,你好。我正在转行做软件测试,我很喜欢帮助人们了解理财理念并且参与其中的事业中。希望有一天能有专业能力很强的时候能加入到孟老师的团队。
作者
[拥抱]
爱飞的big你52020-10-04 22:20:08
读完耳目一新。自己这两天不断刷视频,一直看乏味,关闭视频软件无聊,近乎病态,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被卖的产品。文章让我看到了聪明的头脑都在思考什么,以及有多自律,也感谢孟总的分享精神。
心能吃呢民2020-10-04 21:45:01
尼采早说过了,世界由“超人”决定
女汉子阿妤蜷2020-10-04 19:57:01
引人深思,因为无意识中变成别人的产品,而失去自己本可能会有的精彩人生。真的,商业社会不断竞争把人的大脑无尽开发,想想挺可怕的。
苏苏苏苏乐岸2020-10-04 19:22:12
微信朋友圈之前关过三个月,疫情开了一段时间,感觉更无聊,现在又关了,感觉良好。有时候打开手机却不知道做什么。[微笑]
双子俵藤美羽222020-10-04 19:20:18
朋友圈关闭了三个月,在家没事的时候看书撸猫咪。
海绵卟爱我谨2020-10-04 18:24:34
说的太好了,突然有种被惊醒的感觉,就是我也一直在思考,感觉自己是个木偶,在被什么掌控着,想逃离,可是整个生活中的圈子大家都在这个游戏里,我也不自觉的只能到游戏里去找他们……对现实事物缺少了感知力,思考力和想象的欲望。看到美景,第一个反应是赶紧发朋友圈,让别人知道我看到的美景,如果点赞不够,就仿佛自己看到的美景就不美了似的空虚……当注意力、时间被无形的占据,人如同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是谁。
日光倾z2020-10-04 18:06:05
很多产品正在蚕食我的时间。 比如抖音,我一直没看,有一次回到家12点,洗完澡,打开抖音,搜索一下视频,结果看到早上6点。又有一次也是看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我几乎不在打开抖音。 管住自己很重要。然而还是会忍不住找其他的产品玩[捂脸]
作者
6 个小时……
断苦苦别2020-10-04 17:45:38
关过很多次朋友圈,后来都因为觉得空虚又打开了。[坏笑] 不过关掉朋友圈的通知红点,焦虑能减轻好多。
作者
哈哈,确实挺空虚的
神放倒众生馒2020-10-04 17:43:35
确实如此。4年前,当我发现今日头条只推送我经常看的新闻类型和文章,而不是每天的新闻头条。我立即卸载了今日头条。太可怕了!应该呼吁大家少用手机。
一点点不该告白2020-10-04 17:10:38
我就是一个可以一天不看手机的,回老家,陪陪父母,看看祖父母,四位老人都八十几岁的了,看一次少一次。
作者
[强] 赞,真好
灬桃子小姐恋2020-10-04 16:56:21
不知觉的就点赞+在看了[捂脸]
作者
[调皮]
快楽的尒贰汉2020-10-07 22:22:50
2年没有看过朋友圈,现在最多看孟总,e大,还有B站
虫子析2020-10-06 11:08:03
现代人的囧境就是,无法离开手机,没带手机会没有安全感,有事没事都要刷一刷…注意力不集中…正如孟总所说,不妨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朋友
屈博涉的老巢12020-10-06 10:02:45
关于客观和广泛传播的讨论,让我想起了伏拉夫的甲亢短视频…
金牛智安宜水瓶2020-10-06 07:50:26
以前认为刷朋友圈太浪费时间就关闭了朋友圈。大概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发现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并没有减少,而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公众号上(我从来不用头条,抖音,等);这样接受到的信息都是跟自己三观比较接近的信息,后来意识到应该了解一些不同的观点,于是又将朋友圈打开只是控制刷朋友圈的频率,现在基本每个周末会快速浏览一下朋友圈。
莫小若戒2020-10-05 23:49:06
从向善的角度出发,做工具软件,难在生存和持久。盗版软件加快了计算机在国内的普及,但也遏制了国内软件业的发展。国内用户习惯了免费软件,愿意为硬件付费,但愿意花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买一套软件的人太少。 智能手机普及前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很纯洁的软件公司,为我们提供聊天 购物 搜索 邮箱工具,通过广告 游戏赚钱,但广告是广而告之。智能机的普及给了大家更多在手机上消磨时间的机会,再加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互联网公司看到了新的盈利机会,智能的推荐算法不断推送用户喜欢、可能购买的尚品,广告的投放做到了精准营销,助推了人的消费欲望。其实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精准营销如果换个角度,本着让用户长远受益的目的出发,推荐改善用户认知、情绪等等的内容,就可以为用户带来益处,但用户是否愿意为此付费? 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对我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每个都都需要提高辨别和认知能力,不被人性的弱点左右。 最后,免费的可能是最贵的。
髙傲是迩媽怨2020-10-05 22:34:30
【学习笔记】手机是目前绕不过去的现代工具了,它背后是网络与数据,而我们每个人作为数据源,为这个网络海洋不断注入,算法把我们当成其中一个重要的结点,计算我们需求的同时又饲养着我们的需求。 人的需求有多种不同层级,有着理性价值观自驱力的人,能主动获得数据海洋中的养分,不断成长。而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感性情绪的刺激,在数据海洋中被动接受算法分析推送的资讯,裹胁中迷迷糊糊被商业化收割。 商人趋利思维都是要走向收割的,即使是有着理性价值观的人,也同样从有思想的文字中去点赞及评论,(比如在孟老师的公众号和【有知有行】里),最后走向的是有作者系统思想的书籍,或是某项技能的学习,或是理财平台。而情绪方面的商业收割则是通过网红直播的售货,这是目前这个阶段最常见的。这是输送价值后被同类价值需求的人认同而付费,并无高低,但门槛各异。 而作为长期主义而言,就不应是以收割为目的,而是更多的唤醒与培植人的价值观,让人不断走上精神层面的富足,希望能看到这样发展的网络现象。 希望【有知有行】如此。
描责骗2020-10-05 22:29:33
手机目前来说,是个工具,也是以后人类数字器官的雏形。如果要像《失控》中说得那样,涌现出群体意识,现在的联结度还不够。更快的通讯速度,5G、6G…nG;更深的嵌入度,AR、VR、脑机接口… 很多技术的发展,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去的。 信息茧房造成的观点极化,预示着以后的虚拟化社会分裂成完全隔离的不同世界,并不断碎片化下去。 在生产几乎完全靠机械完成的将来,普通人的价值可能不再是消费,也就是没有广告价值了。而是成为Ai的副脑,填补机器的某些不足。 以上描述的前景,说不定才是造人的本义,为了诞生更伟大的意识。 回到当下,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克服生物本能的过程。
张小套轮舞向2020-10-04 19:12:54
思考真有深度。我一年前把朋友圈的红点取消,刷朋友圈的次数就少多了[微笑]
断苦苦别2020-10-04 19:07:11
哈哈,看到文章刚刚好,卸载了像鸦片一样的app,出去走走多好啊
耳朵想跳舞鼻2020-10-04 19:03:39
我感觉现在不摸手机没有安全感,看推送,看工作通知。看完孟总的文章后,我也决定晚上断网看书[愉快][愉快]
作者
很难哦~
耳朵想跳舞鼻
晚上十点后或九点后断[呲牙]
冷调布2020-10-04 18:59:49
未来怎么样?是像汽车、电话、电视这些新事物一样,人类慢慢去适应,还是这些根本性的改变会引发极端事件和问题,也许需要时间才能带来答案。
陌子璃究2020-10-04 18:51:55
使用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实现广告变现。 所以网易云音乐引导用户评论互动等等,让用户不要直接把音乐app切后台,提升了自身的商业变现能力,用户也因为投入了更多从而会做更多的投入
彬寶灬灶2020-10-04 18:42:58
有点担忧,我家孩子四年级,遇到问题,习惯百度,不去主动独立思考!以后的算法,还是需要人去设计,但是孩子们已经习惯百度,不会思考
半度冷暖变2020-10-04 18:40:12
小视频app 百害而无一利
年后继续爱叙2020-10-04 18:38:02
快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了
张萌萌最爱酥2020-10-04 18:33:04
到四五线以下城市县城古镇看看走走,跟你们不一样了另一个更中国本土化的生活。
作者
谢谢,好的
宅伸鸭2020-10-04 18:25:09
最近刚看完《注意力经济》一书,基本逻辑跟文章描述大致相同。现在也是在限制自己无意识看手机的频率,对常用软件设置了对应时间限制…但是还是容易失控
纯粹纯粹等2020-10-04 18:16:49
有些东西讲究个度吧,适可而止,别钻牛角尖儿
作者
是的
大汉一品布衣2020-10-04 18:12:37
看到标题我就知道你是刚看完纪录片
同学有纸没源2020-10-04 17:59:40
最可怕的就是有些空虚……而且感觉完全忘记了有智能手机之前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了
作者
是
姽魂曲绯齐2020-10-04 17:50:07
除了微信,好像其他通知都被关闭了,但是好像还是会一直拿起手机。。。
作者
照镜子?[调皮]
跌跌撞撞呵敬2020-10-04 17:43:56
有趣的是,我们现在面临更多的是一元化大共同体越来越亢奋,越来越侵蚀个体自由空间的压力
莹小爷威武六2020-10-04 17:40:16
就像上文一样,大概前段时间意识到不对劲(主要是因为玩switch和王者荣耀不够时间),又想起以前’less is more',从微信开始,退出了很多个微信群、取关了很多公众号、发现页一度只有”扫一扫“(朋友圈还是回来了)、卸载了很多APP;朋友圈不再更新,尽量不点击公众号的推送流,尽量只看标注星号的公众号文章; 最后在想,可能得奉行长期主义,短期可以爽,因为这是人性很难对抗,但同时要投入时间做半衰期长的事情才行,慢慢改变…不想被工具改变(不过可能很难了),不想成为“小红点”的奴隶…
o陈英俊o2020-10-04 17:39:32
今晚和同学聚聚,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快十年了
作者
嗯,很快,很快~
哭出个永恒砖2020-10-04 17:21:57
朋友圈的分享、点赞,传销的高端旅游、高端分享会还有微商的喜提某某车变得让青少年还有一些信息获取渠道反馈速度之后的人深陷其中
良心何在nice2020-10-04 17:18:41
典型如抖音,工程师全力打造一个“工具”,一个帮投资人挣钱的工具,用户使用“工具”取悦“客户”,投资人则“坐收渔翁之利”[惊讶]
汤明亮22020-10-04 17:16:38
不给点赞还会提高自杀率,以后多给别人点赞
作者
??
说了再见理2020-10-04 17:13:06
强迫症患者看到红心,即便知道结果,也忍不住会点
Asuras许小童鞋2020-10-04 17:10:15
每次看见大厂的细节功能,我都会想他具体怎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聊着轰趴馆内容,淘宝就是各种轰趴用到的东西,等等,这个世界发展的越来越有些后怕。
妤仔0v02020-10-04 17:09:24
我在2015就对微信有这种一时半会儿不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瞅瞅的感觉,当时我自己还创造性地起名为“微信综合征”
作者
很正常~
黄洁娜步2020-10-04 17:05:11
传统黑客入侵人们的计算机,而增长黑客则是入侵人们的心智。 前者违法,后者光明正大。另一个版本的“窃国者侯,窃钩者诛”。
童年开始了镜2020-10-04 17:04:33
和孟大一样,也尽量约束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手机奴役了,这种感觉很不爽……
作者
我只是试试,不知道今后能不能做到哈哈
小琪空2020-10-04 17:04:00
我电影清单的头牌就是《黑客帝国》,然后是《英雄本色》和《教父》[微笑]
作者
赞,这几部电影我也都很喜欢
我在柒月32020-10-04 17:02:03
老这么有深度,不过不得不承认,无意识的去拿手机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偷笑]
作者
可以统计一下~
兔子呀482020-10-04 16:57:48
放下之前点个在看,皮这一下,真的开心嘛
作者
大过节的,皮一下呗[调皮]
唇先生贱2020-10-04 16:49:58
好巧,我也是从这个国庆开始把朋友圈关了,朋友圈除了浪费时间也没有什么优点了。
作者
没那么绝对哈,我只是做一个实验~